1、明清文学1古代文学史 4复习资料一 填空1.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2.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徐渭四声猿3.吕天成、王骥德的代表作吕天成的曲品: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宫调、音韵、作曲和唱曲方法,兼及剧本结构、情节、宾白、科诨等方面的理论著作。4.“三大传奇”: 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5“临川四梦”: 即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7“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8“三灯”: 瞿佑剪灯新话、李祯剪灯余话、邵景瞻觅灯因话9 四大说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
2、格调说”、翁方纲的“肌理说”、袁枚的“性灵说”三、 名词解释1.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多歌颂升平,是盛世之文。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其作品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流连光景,歌咏太平,雅正平和而雍容冲淡;其诗文内容大多较为贫乏,多力应制、题赠、酬应之作。2.茶陵诗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明清文学2其诗歌形式典雅工丽,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3.前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
3、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他们反对“台阁体”的文章,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文学主张具有现实意义。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4.后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浩大,把明代复古倾向推向了高潮。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5.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
4、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6.公安派公安派指的是万历时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公安派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袁宏道。7.竟陵派 竟陵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他们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在某些方面又
5、加以修正,如以“深幽孤峭”来纠正公安派的俚俗、浅露、轻率。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偏重心理感受,境界不大,主观性强,在形式上追求新奇,喜用奇字险韵,故作深奥,文风冷僻苦涩。总的说来成就不大。8.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因其领袖人物为吴江沈璟而得名。代表人物顾大典、吕天成等。其戏剧理论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明清文学3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
6、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9.临川派以汤显祖为首,因其祖籍临川而得名。该流派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至和论,特重个人感情用事,用感情说反对理性说。四、简答论述。1.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小说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一部。1)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有三
7、绝:即诸葛亮的智绝、关云长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是贤人而兼智者形象,隆重对策、赤壁之战、七擒孟获、舌战群儒等。 塑造人物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相反与互补的对比。其中重点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在对比中得到突出的表现。刘备和曹操,一个仁明君主,一个狡诈奸雄。注重写出矛盾双方都是有才有识的弱者,从而把人物置于势均力敌的斗争中加以刻画,这是塑造人物更为成功之处。小说虽尊蜀为正统,但在实际描写中,并没有把蜀汉的对立写得碌碌而为,而是着力描写了一大批魏、吴集团中的奇才,像曹操、周瑜、司马懿等。其人物可分若干类型,而每一类型中,又十分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刘备兄弟,关羽重义而高傲,张飞勇猛而天真;如同属乱世奸
8、雄,曹操性格偏于阳刚,司马懿性格则近于阴柔。作为一部忠义智勇的颂歌,三还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如张飞的勇猛豪爽与天真、鲁莽,周瑜的少年有为和足智多谋等。2)“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明清文学4作为历史小说,处理史实与虚构的关系是小说成败的关键问题,而三恰好成功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便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其事件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无悖于史实,为“七分真实”;但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段、敷衍情节、刻画人物,则属虚构成分,又是“三分虚构”。正史所无,纯虚构的情节。诸葛亮舌战群儒。正史记载简略,而加以夸张与渲染。如“三顾茅庐”、“七擒七纵”都是夸大了的。把正史所记载的某人之事,移花接木,张冠
9、李戴。孙坚的“温酒斩华雄”移植给关羽。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妙笔生花,善于铺叙。 3)叙事结构。以三国之间的重大事件为中心,展开人物活动,再现社会历史的变化,揭示人物命运。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取得了实质性突破。4)语言风格。“义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是它的最大语言特色。重叙述而简于描写,叙述稍显粗疏;以景写人,以事状情。对话有声有色。2.水浒传的艺术成就(着重于人物描写)成书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小说水浒传是一部描写和歌颂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1)水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表现在对英雄人物是塑造上。人物个性鲜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是军官,林冲为保官
10、,表现软弱;杨志为求官,有奴才性;鲁智深不愿为官,也不愿求,表现彻底的革命性。人物性格随环境不同而变化、发展。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教头到刺配都是隐忍不发,再昌州服刑,到上梁山,终于?通过行动来刻画人物注重细节描写。如武松的打虎明清文学52)结构艺术方面,主要是单线发展,每组情节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环环相扣,互相贯连,从而连接成整体。3)语言洗练明快,朴柔优美,富于民间色彩和口语化。人物语言的性格化,或者说性格化的语言。如宋江开口,十之八九,是讲忠义。无论写人叙事,还是描景状物,其语言都显得粗犷俊美,具有壮美的风格特点。4)水对后世的影响。社会影响:鼓舞农民起义。文学影响:金瓶梅、杨家府演义等。3牡
11、丹亭的艺术特色1)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牡丹亭在艺术上最大特色。它的基本构思突破了现实生活的限制,充满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主观精神追求。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的情感历程主要是靠超现实的想象去完成的。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2)情节结构的特色。牡丹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除杜丽娘这一光彩夺目的形象外,还有陈最良等人物也刻画得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蕴含。3)人物形象的塑造特色在矛盾斗争中提示人物性格,情节变化中促进人物性格变化,又推动情节发展。在性格和情节相互推动中
12、,塑造出完美形象。细腻心理刻画,其中突出“情”和“理”的斗争。4)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具有奇巧、尖新的语言风格。4.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寓庄于谐的游戏之笔,是西这部神魔小说最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吴承恩将游戏之言运用于情节构思、场景设置、形象塑造和叙述描写之中,可以说是渗透于作品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之中。明清文学61.极幻 西游记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等系列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如:天宫、地狱、龙宫,孙悟空的七十二变。2奇趣西游记具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
13、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1)西游记的奇趣,首先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有关。孙悟空的形象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乐观主义,所谓“人间喜仙”,具有一副天生的喜剧性格。他以斗妖为乐事,以斩魔作耍子。他修成正果时的名号叫斗战胜佛,真是名符其实。战斗成了他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享受。因此,再艰苦的战斗,他都能举重若轻,当作一场游戏。 猪八戒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是充满谐趣的。他有农民式的憨厚朴实,却又自私懒惰、贪吃好色,取经没有坚定性,动不动就嚷着要分了行李再回高老庄去当女婿。常常好耍点小聪明,却又常常弄巧成拙。作者以一种善意调侃的
14、态度描写这个人物,时时让他出一点洋相来博取读者的笑乐。 2)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物性”:指形象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所保持的原有的形貌和习性。“神性”:这里指动物植物一旦成精变怪,就带有的神奇本领。“人性”:这里指作者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神佛妖魔,将其人化。孙悟空形象既有猴子的外貌、习性等“物性”,又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等超凡 “神性”,同时还有有勇有谋、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积极乐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等“人性”。3.多角度、多色调描绘的形象西已开始打破人物性格单一,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倾向,注意多角度、多色调塑造人物。理想型形象孙悟空, 带有明显的英雄化,但也有争强好
15、胜、爱戴高帽、喜欢奉承等缺点;世俗型形象猪八戒,带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尤其是既讨喜爱、又多缺点的角色。猪八戒:号为佛家“八戒”,实是凡夫俗子:贪吃、贪睡、贪财、贪色;憨厚纯朴、吃苦耐劳、斗争顽强。4.幽默讽刺与诙谐有趣的风格明清文学71)西虽不是讽刺小说,却“以戏言寓诸幻笔”(任蛟西游记叙言),具嬉笑讽刺、幽默诙谐风格。2)西游记的幽默诙谐有一定的世情情调。5.曲折巧妙的结构西游记共 100 回,在结构上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序幕、过度、主体,各部分都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别是主体部分的取经故事所包括的小故事,几乎都可独立成篇。6.在西游记影响下,明代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5.桐城派的理论主张、三个代
16、表人物各自的主张,结合作品分析他们的主张。1)以“义法”为基础,建立完整、严密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格局,创作上讲实凝炼雅洁、清通畅达,文从字顺。2)奠基人方苞,竖起“义法”的大旗:言之有物,宣扬理学道统宗旨的思想内容: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3)开拓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行文道高度重视,突破言有序的范围。“固声求气”说,把难以把握的神气和具体可感的音节、字句
17、联系起来,使其理论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4)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其写作特点是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
18、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6.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明清文学8桃花扇作为一部历史剧,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又描写了大量历史人物和事件,并根据作品主题需要进行了必要的删减或虚构,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1)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 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一柄诗扇贯穿全剧。诗扇既是侯、李定情信物,又是二人离合象征。赠扇、溅扇、画扇、寄扇、撕扇等。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一方是正直重节的复社文人,一方是卑鄙无耻的阉党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弘光王朝闹剧。巧妙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性格联系起来。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
19、2)富于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剧中人物包括李香君,上至皇帝朝臣,下至歌妓艺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人虽众多,却人各一面。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 。同为阉党余孽,马士英、阮大铖不同,同为江湖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有别。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比如“作好作恶者”杨龙友。3)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 “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 宾白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戏剧进程,展现人物性格。“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者,则借词曲以咏之”。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每出以八曲为限,很适合舞台演唱。缺陷:典雅有余而当行不足,严谨有余而生动不足的。7.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1.“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20、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聊斋虽也写怪异,但为的是反映现实,抒发“孤愤”。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它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又有超越: 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2.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聊斋故事不平铺,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情节力避无奇,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明清文学9不失自然,奇不离真实。如促织既是现实,也有奇幻。全篇以促织为线索,矛盾的产生、情节的发展、人物感情的变化,都由促织的得与失来决定。3.善用多种手法塑造个性鲜明
21、的人物。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2)善于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如写婴宁,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反复渲染,其天真无邪性格便跃然纸上。此外象: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如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被人间污浊熏染。清雅环境与高洁人物,相得益彰。4.聊斋语言,既具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 8.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1.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儒的讽刺特征: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作家不一味显露描写对象的喜剧性特征、专突出其可笑一面,也注意到讽刺对象性格中的某些正面因素。因而使人物既可笑,
22、又真实;使讽刺既辛辣,又深刻。如马二先生,头脑迂腐醉心举业,处处显出可笑性格。但他同时又有心地善良,慷慨仗义、急人之难的品格。 善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使其既是儒林“丑史”,更是儒林“痛史”。 2)儒的讽刺手法对照法。堂皇言辞与卑鄙龌行为对照:如严贡生强圈别人猪,却自夸“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夸张法。对最富特征的细节、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如严监生死前“伸着两个指头”不肯咽气;胡屠户打范进后“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众多人物、故事有主次,有侧重。此故事是主角,另一故事就成了次角。其中又穿插过渡性人物、事件,粘连紧密,转换自然。3.儒的语言准确有力
23、,简洁洗炼,含蓄风趣而富于形象性。9.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明清文学10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它的博大精深的思想蕴涵,正是通过天然浑成的艺术而得到了充分体现。红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面貌,它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像生活本质一样真实,它所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就像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天然浑成”成为红的最有价值的总体艺术特征。1)红楼梦的结构 红中的贾府,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它的衰败,反映出封建社会无可挽救的定向崩溃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一步一步随着各种矛盾而走向衰亡的。而这个衰亡的过程呈现出阶级性,构成了全书的段落结构。讲究”微观结构“的精巧。有的明写与暗写
24、相交错;有的又一支笔写两家事,构成复线发展,平行推进。 2)红楼梦的情节 红给读者提供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故事,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画卷,其平凡的人物活动中,都有无限烟波构成跌宕多姿的情节。其情节艺术特点之一,是重大冲突与生活小事的巧妙结合。3)红楼梦的人物刻画 红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以精彩的人物出场艺术,给读者最强烈的第一印象。王熙凤、贾宝玉把人物置于重大矛盾冲突中或重大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晴雯之死。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还成功地运用了比较的艺术手法。整体上,黛玉与宝钗,晴雯与袭人,王熙凤与李纨;细节描写上,刘姥姥进大观园,引起大家笑的一段,各人笑姿均不同。为强调人物的某种重要
25、性格特点,又往往采用有中国绘画中的“皴”法,即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重复”表现某种性格特点。宝玉的“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以多种形式的侧面描写表现人物性格。A 人物居室的描绘。潇湘馆外的竹B 通过别人的叙述来进行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富有民族风格。以点染的手法,写出了精彩的心理“场面”。另外,描写人物心理活动,也不排除对心理过程的描述,尤其是王熙凤的心理,就经常采用“自白”的形式。4)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红作为长篇通俗小说,其语言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叙事的语言和写人的语言。明清文学11描写人物形象的语言,贵在传神,即写出了人物的神态、精神和小世界。王熙凤应对刘姥姥
26、的到来。以极简捷的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写出了人物非常复杂的心理。人物语言,充分性格化的。同一个人物而言,在不同的状态下其语言也不相同。贾宝玉红里的诗词,也是用于刻画人物性格的。10.四声猿的特点四声猿包含四种剧:狂鼓史渔阳三弄一折、玉禅师翠乡一梦二折、雌木兰替父从军三折、女状元辞凰得凤五折,被誉为“明曲第一”。 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11.长生殿的艺术成就1)
27、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上半部偏于写实,下半部主要写幻。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2)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3)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彩。多处化用唐史、元曲名句,如惊变雨梦等出曲文,基本由梧桐雨脱化而来,却又融化极妙,如同己出。其浓厚的抒情性,尤其能把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的声情兼备,淋漓尽致。 中文系我是中文人评论分享喜欢明清文学12下一篇中国文
28、学史(第四卷)复习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诗歌 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公安派(公
29、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第二章 明代散文名词解释:唐宋派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
30、道合一”的传统。明清文学13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第三章 三国演义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
31、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
32、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试述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三国演义,一出世便将中国古代小说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达到了顶峰,成为古代文学中类型化艺术的光辉模板。三国演义中类型化人物典型的艺术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1单一性。作品中,绝大多数人物形象是某一道德质量的典范。如曹操的奸、诸葛亮的忠贞、关羽的义、刘备的仁等。2稳定性。作品中人物的主要特征及其它因素基本上稳定不变。如曹操从幼年到老年死去几十年时间里,其奸诈狠毒的性格就没有多少变化。明清文学143和谐性。回避了性格
33、的复杂性,以曹操式的两面派形象为例,诈中风诬陷叔叔、梦中杀近侍等情节,其奸伪的本质直接以形象方式呈现。试述三国演义的叙事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在叙事方式上是以全知全能为主。如刘备的出场一段,作者有关刘备的身世、形象、性格、爱好等等所有情况无所不知。但纯粹的全知讲述也容易使读者与作品的距离太远,适当地转换视角对于全知讲述也是十分必要的补充手段,其技巧重要有:1“笙箫夹鼓”法。如 34 回刘备跃马过檀溪之后,忽有水镜庄遇司马徽一段轻松文字。变换节奏的方法都能起到调节张驰。2“横云断岭”法。以中断叙事进程的方法搁置紧张,加强悬念。在视角转换的基础上,三国演义也开始出现限知叙事萌芽。
34、第四章水浒传简述水浒传的版本1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2繁本系统分为 100 回本、120 回本、70 回本三种。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120 回本在 100 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70 回本在 100 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3简本系统比较重要的有忠义水浒传和水浒志传评林试述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主要成就与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它把塑造绿林豪侠英雄作为自己的最高艺术追求,开始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过渡,其主要特征是:1传奇性与现实性、超人
35、与凡人的结合,如“武松打虎”武松具有超人的力量,但打虎前也要先喝酒体现了凡人的性格。2惊奇和逼真的结合。如“武松打虎”,就很好地处理了整个故事的高度夸张和细节描写的严格真实。3粗线条勾勒和工笔细描的结合。即用讲故事的办法,以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勾勒出人物性格的轮廓,后用工笔细描的办法,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对武松,作者一方面安排了打虎、杀潘金莲、西门庆等几个层次分明的段落。但另一方面,每一个段落所描绘的细节过程都迥然不同。明清文学154稳定与变化、单一与丰富的结合。如鲁智深的粗犷豪放和勇武善战的基本性格是稳定不变的,但从开始的嗜酒如命到后来到山寨上发挥重要的核心作用,期间
36、的性格有了很明显的成长变化的轨迹。简述水浒传的地位和影响社会影响:1明清两代的农民和绿林豪杰起义,往往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2进步文人及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等往往以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来批判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或者以梁山英雄的纯真朴实,来抨击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文学艺术影响:1作品所创制的英雄传奇小说的体式,对后代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作品。2水浒传对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绘画、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第五章西游记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西游记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作品前后两个部分,正好
37、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一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而西游记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受镇压的不幸角色。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就自然而然了。孙悟空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
38、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是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二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在西游记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明清文学16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
39、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的对应关系。三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西游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而是在对其限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它对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又指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西游记的人物塑造有何特点1西游记在形
40、象塑造上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将动物的形态、神魔的法力和人的一直精神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三者的和谐同意,便产生了形貌各异、个性独特而又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2如孙悟空是猴精,所以他形态上像猴子,这是他的动物特征;他善于变化,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能识破一切妖魔,这是他的神仙本领;他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如大公无私,勇猛机智、爱出风头等,这些又是人的精神品格。西游记的结构与水浒传有何异同西游记的结构形式与水浒传有些相似,都是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线串在一起,但两者又存在明显的差异。1两部小说的贯穿主线不同。水浒传的主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而,西游
41、记则是以孙悟空这个主要人物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和小说结构,孙悟空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的始终。2水浒传纯粹是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而西游记总的格局则是由“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大部分组成。第六章金瓶梅试述金瓶梅的社会意义金瓶梅是明代中叶以后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它的主要社会意义有:一从西门庆形象看金钱的巨大能量明清文学171小说内容中所反映的在金钱与权力的交易中,金钱对政治的侵蚀甚至是决定的作用,这两点,正是明代后期“好货”和“好色”两种社会思潮的畸形反映。如中心人物西门庆是一个也官也商的恶霸豪富,他勾结官府、鱼肉乡民。谋害武大郎,迎娶潘金莲,事发后,只稍稍加以打点便安然无事。2由于
42、金钱的力量,使得封建的门第和礼教在金钱的冲击下瓦解。如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夫,其母竟在挂着“节义堂”匾额的屋子里与西门庆通奸,贵族妇女也投向了市井流氓的怀抱。3封建社会强大的惯力,使新兴商人缺乏商业方面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如西门庆不是把自己的资本升值,而是主要用在贿赂官府,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势力和用于荒淫无度的生活消费。二女性世界的社会悲剧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西门庆家族的女性群,她们一方面受到社会新思潮的冲击,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而后名节的淡漠,而对情欲、物欲和肉欲则充满了渴望。她们的存在和追求不无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由于封建道德伦理的根深蒂固,更由于她们活动空间的狭小,这些合理性和进步意
43、义被局限与自己所能活动的范围内,而对她们来说,家族中最大的追求就是得到丈夫的宠爱。三世态炎凉的丑剧小说通过西门庆家族的兴衰,深刻地暴露了当时世情的虚伪、冷酷和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本质。金瓶梅是以西门庆一家的兴衰荣枯为主要线索的,其中西门庆生子和加官是他兴盛的顶点,当时他家门庭若市,等到他人亡势孤,世情的冷酷便立即显示出来。局限性:关于“性爱”的描写试述金瓶梅对中国小说发展的贡献金瓶梅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独创的小说,属于世情小说,它是对小说家小说的发展。它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一小说描绘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人、境、事,使全书渗透着“俗”的色彩。标志着中国
44、小说的描写对象从神魔开始走向市人,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近和向文学本位的复归。二审美取向的趣味变异。1金瓶梅把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它以西门庆这个暴发户家庭为中心,写出从官场社会的黑暗到市井社会的糜烂,精确地描绘出一个丑恶的世界。2金瓶梅是以社会的丑作为作品的题材。作者把对社会中的丑进行挖掘提炼并加以概括而上升为艺术的美作为自己的艺术目标。明清文学18四从类型化人物到性格化人物。金瓶梅改变了人物的单一色调,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的转变。出现了许多多色调的、立体的“圆形人物”。如潘金莲既狠毒、淫荡,又聪明、美貌等。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完全口语化采用市井语言,包括大
45、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人物的语言充满个性化。第七章 明代其它长篇小说与理论批评简述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明代长篇小说的繁荣有以下几个原因:1统治者对小说的控制程度。明初统治者在意识领域的高压政策是造成明初 100 多年小说沉寂局面的根本原因。随着统治者政治的腐败,其政治统治能力和实际工作效率受到很大削弱。他们对小说持严厉的禁止态度,但事实上这些公文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纸空文。2社会对商品经济看法的变化。当时长篇小说一般要作为一种商品在社会上进行流通,才能成为广大读者的阅读物。而当小说成为商品也就自然受到商品市场的呼唤而随心所欲地得到兴盛和发展。3小说生产能力的因素。明代中期以后小说繁荣
46、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对它的需求的增大,自然而然对小说自身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印刷手段也是制约小说发行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简述明代英雄传奇小说渊源及兴起。1明代英雄小说的渊源是“说铁骑儿”一家。2明代英雄传奇小说主要集中在说唐、说岳和说杨三大系列上。说唐系列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他们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说岳系列比较重要的是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这是历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说杨系列是以杨家将故事为题材的小说,有两种:熊大木所编北宋志传、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
47、简述明代小说理论批评涉及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小说的文学地位。2关于小说的艺术虚构问题。一些小说批评家进一步认识到小说中的生活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辨证关系。明代一些进步文人从时代文学的高度给予小说地位以足够的肯定。明清文学193关于人物性格的刻画与塑造问题。塑造了众多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同而不同处有辨。4关于小说语言的通俗性。随着白话通俗小说的兴起和繁荣,小说语言的通俗问题成为多数小说理论家的共识。以水浒为例简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理论的主要贡献。在明代乃至清代小说理论家中,金圣叹的成就和地位都是无与伦比的。他的小说理论代表了明清两带小说理论的最高成就。以评点和整理水浒传著称。1金圣叹对小说理
48、论的突出贡献之一是他关于小说中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充分注意到人物性格的鲜明个性特征,如他认为在水浒中作者写人物的粗鲁就有许多写法,如鲁智深的粗鲁是性急,史进的粗鲁是少年任气。又注意到人物性格的普遍概括性,屡屡指出水浒写人物能写出一类人物的神理。2他的又一突出贡献是他关于小说结构艺术的论述。如水浒:首先他将水浒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第八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拟话本一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二拟话本的体制,它和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题目。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2篇首。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3入话。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4头回。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5正话。故事主体。6篇尾。往往有诗词或题目。三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