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起源.doc

上传人:wspkg9802 文档编号:8528598 上传时间:2019-07-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起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起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起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起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起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倾销自重商主义发生以来已有数百年,反倾销也已有百年历史,且多次出现倾销与反倾销矛盾的激化。本文考察并重商主义时代至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倾销与反倾销发生、的原因和特点,尤其是探寻其中的根本原因,以史喻今。一、重商主义时代至 18 世纪中叶美国著名学家 Viner(1923)论及倾销起源时指出:除去官方大量出口补贴引起的倾销外,倾销只是到革命带来大规模生产并需要积极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时才流行起来。重商主义时代的倾销基本上是在出口补贴下出现并存在的。不过,对这一时期倾销的考察,还应注意到当时倾销的发源地欧洲,尤其西欧经济发展状况,这对理解倾销的历史起因是重要的。亚当斯密(1974,中译本)论及英国奖励出

2、口政策时指出:商人和制造业者,赖于这种奖励金,才能在外国市场上以与竞争者同样低廉或更为低廉的价格出售他们的货物,出口量因此增大,贸易差额变得对英国有利。亚当斯密又指出,由于英国商人和制造业者在外国市场上不能像在国内那样拥有独占权,因而提供奖励金推动出口是最好的办法。出口奖励金能使过剩的货物运往外国,同时国内那部分货物的售价得以提高,这正是商人与制造业者的利益所在。出口奖励金就这样往往被滥用来搞许多欺诈行为(亚当斯密,1974,中译本) 。这一时期英国商人和制造业者为获取利益,有时还自行为出口提供奖励。亚当斯密说:“我知道,某些行业的经营者,都私下同意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钱来奖励他们一定部分货物的

3、输出。这种方策施行得很顺利,虽然大大增加了国产商品,却仍然能在国内市场上使他们货物的价格提高一倍以上。 ”很显然,在产量增加下,只有采取价格行为才能做到这一点,而这正是本义上的倾销。就这一时期出现倾销的直接原因而言,首先是商人和制造业者在国内拥有一定程度的垄断;行会组织和商人公会的历史沿袭,也会提供一定程度垄断的可能性;尤其地理大发现后相继建立起来的商业公司,凭借从政府获得的种种特权,垄断着对外贸易。其次,当时的倾销得到政府重商主义政策的保护,在国际市场分割状态下,倾销商不必担心倾销品的回流,因而倾销得以实现。Wares(1977 )在谈到重商主义时代倾销的目的时,认为在于获得有利的贸易顺差地

4、位,而不是为了垄断。这一判断的前半部分应该说是正确的,后半部分却不尽然。事实上,当时英国商人和制造业者通过倾销打入并占领许多国家(地区)市场,从西班牙、弗兰德尔、南德意志、意大利等地市场上把当地的和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排挤出去,形成了英国商品在这些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从有关看,当时未见反倾销记载。这一方面与各国普遍奉行重商主义,对外国商品的进口设置高关税有关,另一方面与倾销市场的分布有关。当时,英国等国廉价商品的销售市场主要是这些国家的殖民地,或者如西班牙、葡萄牙等通过殖民掠夺获得大量金银没有实施重商主义的国家,以及贸易比较自由的意大利、南德意志等地。还有两个值得研究:1.亚当斯密只论及英国商人和

5、制造业者在奖励金下进行倾销的行为。那么,当时其他国家,例如工场手工业发展也比较迅速的法国、荷兰、弗兰德尔等国家(地区) 的商人和制造业者是否也进行了倾销?2.重商主义原则要求对外贸易多出口并高价出口,少进口并尽可能低价进口。那么为什么英国要以奖励金支持商人和制造业者低价出口,商人及制造业者也会联合起来自掏腰包低价出口?对于第一个问题,似乎可以作出肯定的回答。除英国外,法国等其他西欧国家在这一时期也实行了重商主义,并同样对出口进行奖励,以便获得更大的市场和有利的贸易地位。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国家的商人和制造业者也会对外进行倾销。这一推测的另一依据是各国工业间的竞争和贸易公司之间的竞争。从前述英、法

6、、荷等国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可见,当时西欧各国的工业总体上具有很大相似性。法国虽然在丝织业,英国在毛织业,荷兰在造船业居于领先地位,但丝织业、毛织业和造船业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相当发展。例如 17 世纪虽然英国已是欧洲最大的毛织品生产国,出口也已超过所有竞争对手(豪斯赫尔,1987,中译本) ,但是荷兰的雷登(Leyden)仍算得上是欧洲毛织业最大的中心(宋则行、樊亢,1994) 。此外,像金属制品业、玻璃业、造纸业、制陶业等也都是不少西欧国家的重要手工业。在各国普遍实行进口高关税的情况下,除通过战争为商品找市场外,就需要进行价格竞争,通过奖励金进行倾销。对于商人和制造业者,能有效地排挤竞争对手

7、,占领和扩大市场,其利润损失从政府出口奖励金和国内高价得到补偿,而且从长远看,也将从市场垄断得到补偿。对于国家,则能刺激本国工场手工业发展,获得有利贸易地位,从而达到重商主义政策的目的。其他国家同样如此。当时西欧各国都拥有特许贸易公司,这些公司虽然垄断着本国对外贸易经营权,但在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不仅相互之间竞争,而且还要与独立的船商竞争(赫德逊,1995,中译本) 。这种竞争也主要是价格竞争。这样,第二个问题可以说也找到了答案。二、18 世纪下叶至 19 世纪 70 年代这个时期以革命兴起而著称于史。英国从 18 世纪 60 年代,法国、美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一些国家自 19 世纪 30

8、年代起先后发生工业革命;俄国和日本在 19 世纪 60 年代后也开展了工业革命。作为先驱的英国工业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地位,这一地位直到 19 世纪后期,随着法、德、美等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才逐渐削弱。与上述变化相应地,国际倾销与反倾销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即该时期大部分时间里,英国几乎是惟一的倾销国(Wares,1977) ;直到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德等国也开始对外进行倾销。这一时期英国几乎是惟一的倾销国。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提出的指控基本上都是针对英国。18 世纪后期,独立不久的美国就指责英国以出口补贴或由生产者联盟提供的非官方补贴在美国进行倾销,排挤当地的新

9、兴工业和竞争对手。A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1791 年)就涉及英国帆蓬布和亚麻布的倾销。英美根特条约签订不久,美国又指控英国制造商故意在美国倾销商品,企图摧毁美国在战争中起来的工业(Viner,1923) 。在欧洲,拿破仑战败,大陆封锁政策破产后,英国以倾销价格将其工业产品抛售到大陆,使法、德等大陆国家的工业遇到极大的困难(豪斯赫尔,1987,中译本) 。此外,英国在印度、南美、东亚地区也继续倾销工业品。这一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倾销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除传统产品外,新兴工业的产品铁和棉织品等进入倾销行列。例如,拿破仑战争后,英国向法国等大陆国家大量倾销铁,几乎彻底毁灭了法国的铁工厂(奇波拉

10、,19881991) 。又如 19 世纪初,英国棉布服装制衣业主指责兰开夏(Lancashire)纺纱业主对外廉价倾销纱线,使之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Viner,1923 )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行业在英国是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技术,并且在国内市场上已拥有一定垄断地位。2.由于上述原因,倾销已经作为垄断定价的策略出现了。进入 19 世纪,欧美各国逐步减少公开的直接出口补贴,因此,比起重商主义,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易反映各国工业的竞争实力,也为具有大规模生产优势和一定垄断地位的厂商或厂商联盟提供垄断定价的机会。垄断定价下的倾销,已不仅仅是为国家争取有利的贸易地位,而是明显带有厂商排挤竞争对手,以便占

11、领或巩固其销售市场的动机。例如,19 世纪初,法国毛织业主三次试图用安哥拉羊毛生产毛织品都失败了,因为产品在市场上一出现,英国纺织业主便降价20%25%,使竞争成为不可能(Viner,1923) 。这也是典型的“垄断化”倾销,使得后来的生产者无法进行规模生产,形成竞争。3.这一时期总体上还是自由竞争时期,倾销还不是厂商定价策略的一部分。从当时情况看,英国厂商由于工业革命的先行优势,尚未遇到其他国家厂商的有力挑战;规模生产优势和价格优势能够支持英国厂商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无须求助更低的出口价格(Viner ,1923) ,倾销还没有成为国际竞争所需依赖的重要手段。事实上,随着英国 19 世纪中叶

12、实行自由贸易,以及欧美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国际上对英国倾销的指责相对减少,转而指向美、德等后起工业国的厂商。三、19 世纪 70 年代至一次大战这一时期不仅是工业化发展史上第二个高潮时期,也是资本主义上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时期,同时还是国际贸易史上保护主义盛行的时期。它们交织在一起,推动形成了空前的倾销与反倾销矛盾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工业生产的迅猛扩张和不平衡发展、垄断组织的普遍出现和存在、盛行于工业国家之间的高关税保护,以及对产品销售市场的争夺,历史地为国际倾销的盛行创造了条件。倾销在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中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倾销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贸易。一些国

13、家开始制定本国的反倾销法。不久以后,国际联盟也专门就倾销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为后来关贸总协定提供了前车之鉴。同时,倾销问题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注意,他们针对这一时期的倾销问题开始了比较专门和系统的,Viner 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这一时期的倾销具有下述的特点。1.进行倾销的国家显著增多。以往历史时期,英国几乎是惟一的倾销国;到了这一时期,卷入倾销的国家骤然增多。受到倾销指责的国家,除英国外,还几乎包括当时所有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例如德国、比利时、法国、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波兰、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等。其中,尤以美国和德国受到的指责最多。德国统一后,得到迅速发展,不仅在钢铁、煤炭、机械等

14、行业逐渐取得优势地位或大大缩小了与英国等国的差距,而且在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 、电力、电气、汽车等新兴工业迅速确立起自己的优势。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生产能力过度扩张,很多产品需要通过大量出口来保持充分开工。当时的德国仍由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联盟统治,封建残余严重,国内市场的进一步统一和扩大受到阻碍;同时又缺少英、法等国拥有的海外有利的销售市场,争夺海外销售市场对于德国显得特别迫切,而在海外市场上德国又必须面对并克服英、法等国以及同时兴起的美国等国的竞争。因此,倾销便成为德国具有一定必然性的选择。德国的倾销不仅剧烈,而且倾销涉及的商品范围也比其他国家都大(Viner,1923) 。美国虽然成为头号工

15、业强国,但由于国内市场比其他国家更大,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还是以国内市场为主,对外贸易的依存度相对较小。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个欧洲的平均水平由 18701880 年的 11.7%提高到 1913 年的 14.0%;美国的这一比例,18691873 年为 6.2%,1912 1916 年为 7.6%(宋则行、樊亢, 1994) 。不过,美国这一时期发展迅速的钢铁、机器制造、石油及石化等行业,其产品也需要寻找国际市场。而在国外市场上,美国产品面临英、德等国的竞争,也需要进行倾销。这一时期对英国倾销的指责相对少了一些。其原因在于:美、德逐渐成为了倾销大户;英国工业竞争力虽然相对下降,但其凭借原

16、有的工业基础、航运能力、廉价原料和初级产品来源,以及有利的国际中心地位,尚能以比正常低的价格对外出口;同后起的美、德等国相比,英国工业的垄断程度也比较低。尽管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英国国内已经出现要求转向“公平贸易” 的保护主义呼声,但当时仍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当然,英国厂商的倾销也并没有停止。2.倾销产品的范围明显扩大,同类产品的倾销国显著增多。以往时期,英国等受到指责的倾销产品主要有棉纱、棉麻毛织品、钢铁、五金器具等。这一时期,倾销产品几乎涉及当时各个工业部门。按国家排列:德国的钢铁(预制品、成品下同) 、化学品(碱、酸、染料、苯胺油) 、煤、焦炭、五金制品(钉、刃具)等等;比利时的钢铁

17、、煤、水泥、平板玻璃、罐装蔬菜、陶器等;法国的钢铁、棉麻丝织品、棉纱、煤、五金制品、玻璃制品等;奥地利的金属钉、陶瓷、钢铁、棉织品、石油品等;俄国的钢铁、石油品;西班牙、意大利的棉纺织品;加拿大的钢铁(铁轨等) 、皮革、木材、面粉等;日本的棉纱、棉织品;英国除前面提到的产品外,还涉及纺织机械等机器和盐、碱等;美国的钢铁、五金制品、棉制品、重化产品(石油提炼品) ,以及一些特色制成品,甚至包括得到专利和商标保护的产品如缝纫机、剃刀、打字机、手表、自来水笔等。以上仅是有记录的情况(Viner ,1923) 。从上述也可以看到:(1)一些重要部门(钢铁、煤炭、纺织、五金等)产品几乎成为各国共同倾销的

18、产品。这既反映这些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大致相同,也反映这些部门生产的竞争优势在发生转移。 (2)上述产品分布反映了各国工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如德国的化学品;美国的重化产品;英国、美国的机器) ,以及各国的资源禀赋(如美、俄等国的石油品;加拿大的资源品) 。这也说明,倾销品通常是出口国()具有某方面竞争优势的产品,通过倾销可以利用国际市场来发展或强化其竞争优势。 (3)各国不同的产品层次也反映了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落后的日本、西班牙、意大利以纺织品等为主,加拿大以初级产品为主;而美、德、英等国以更高等级部门的产品为主) 。3.倾销已成为垄断厂商定价策略的组成部分。应该指出,当时垄断组织对外倾销的目的

19、:一方面在于凭借高关税壁垒的保护,竭力维持国内高价,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通过“额外”产量的对外倾销来保持充分开工,并尽可能地占领海外市场。为了维护国内高价,垄断组织强制性地把本行业的厂商尽量纳为成员,并对其销量和价格进行控制。这种做法在德国尤其盛行。在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卡特尔控制了成员厂商的出口权,不论出口与否,所有成员厂商都必须接受同样的国内价格,剩余产量要求出口。在垄断程度较低的行业,虽然出口权一般还由成员厂商掌握,但当需要出口的产品数量显然超过按国内价格所能出口的数量时,卡特尔就会向他们施加压力,强制成员厂商出口其产量的一定比例,或对其国内销量设限;当协议发生困难时,卡特尔就会把

20、出口权从私人厂商那里转移到卡特尔支持的中心出口机构。为了平衡利益,卡特尔还往往建立起出口补贴制度,按成员厂商占本行业的出口比例予以补贴,补贴的基金由卡特尔向所有成员按其生产能力或正常产量在行业产量中所占比例收取。为使补贴制度能够适应国内国外价格的变动,卡特尔一般预先确定补贴数额,足以使出口达到期望的规模。总之,卡特尔提供了这样的机制:通过对成员厂商销量和价格的控制,维护国内高价,支持出口倾销,同时把出口倾销的利益和负担均摊给成员厂商(Viner,1923) 。其他国家的垄断组织在具体做法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上与德国相似。美国的情况相对比较特殊。这一时期初期,美国的垄断组织(托拉斯等)曾一度以

21、通过理事会控制所属成员公司股票的办法垄断对外贸易,也进行了倾销。1890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宣布以上述形式组织起来的托拉斯为非法,强制解散了美孚石油、纽约制糖等当时最大的一些托拉斯。于是各托拉斯组织纷纷改组为控股公司,以持股形式控制许多股份公司。这仅是从形式上顺从了反托拉斯法的规定,并没有性质上的改变。倾销发生在美国大多数重要的制造业,尤其是大宗产品的制造业中,涉及数百种产品,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持续倾销者通常都是控制全美总产量很大份额,因而能够控制国内市场的康采恩公司,例如美国钢铁公司、标准石油公司、联合收割机公司等。美国委员会 19001901 年就出口价格对

22、 2000 个康采恩进行调查,其中 416 个作了回答,75 个承认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对此,Viner(1923)推测认为,未作回答的康采恩有许多进行了倾销;进行倾销的康采恩中,回答的少于不回答的,大多数高度垄断的康采恩没有作出回答;即使那些回答说未进行倾销的,也只是表面上的否认。各国垄断组织,尤其中间产品垄断组织的对外倾销,由于损害了利用其产品生产制成品的相关行业厂商的利益,而受到后者的强烈反对。这种情况典型地发生在钢铁、煤炭、纺织等行业中。例如,棉纺业对外倾销棉纱会受到棉织业厂商的指责,认为这使得它们在与外国同行业厂商竞争中处于不利的高成本地位。同样理由,钢业、铁业对生铁的倾销,钢铁业

23、、纺织业等对煤、焦炭的倾销,钢具业,机器制造业、农机和汽车制造业、造船业等对钢铁的倾销,制钉业对金属丝的倾销等发出了指责。因而,受到指责的垄断组织为减轻所受压力或避免受到政府干预,往往会按从加工到出口各个环节向下游行业的垄断组织提供一定的价格折扣或补贴。例如在德国,1902 年,由煤、焦炭、生铁、钢材等卡特尔建立了一个出口补贴清算处,检查下游行业加工和出口的证据,并以此向后者提供补贴。这也是垄断资本内部生产关系的一种调节。4.掠夺性倾销仍然发生。这一时期受到掠夺性倾销指责的主要是德国,针对美国的也不少。德国垄断组织在出口中大幅削价以挤垮竞争者,使之在价格、市场方面纳入其支配的范围。尤其是德国相

24、对于其他国家占有显著优势的化学工业,德国在美国等国市场上进行苯胺油、草酸、水杨酸、染料等化学品的掠夺性倾销,目的在于挤垮处于劣势地位的当地同业竞争者,以建立世界性垄断(Viner,1923) 。这是可信的。当时德国的化学工业在世界上处于首屈一指的优势地位。以化学染料为例,一战前德国占世界产量的 3/4,并且通过技术专利等手段还控制着其他国家染料生产的一半,对另一半的生产也能施加。形成对照的是,当时美国染料工业不发达,本国生产的染料仅能满足其需求的 l/10,并且还依赖于德国的中间产品(Wares ,1977) 。德国垄断者在这种优势下进行掠夺倾销,令人想到前一时期英国也曾掠夺性地倾销钢铁、纺织

25、品,挤垮竞争对手。5.在许多国家,倾销得到了国家的鼓励,至少得到了默许。国家的鼓励,除了以高关税壁垒保护垄断组织的国内市场外,还体现在两个方面:(1)经过 20 世纪 60 年代自由贸易运动以及有关的国际协议制约下,官方出口补贴已大为减少,并且更多地采取了隐蔽的、间接的形式,其主要方式是在出口退税中,退税额大于进口时所征的税额,或在出口退税中给予各种变通方便(Viner,1923) ;(2)倾销受到官方或半官方的公开赞许。例如 1880年,美国国务卿 Evarts 就建议棉制品厂商通过出口倾销以在国外市场建立贸易联系(Viner ,1923) 。又如,1902 年,德国国会指定了一个委员会,就

26、卡特尔管理以及倾销对本国工业可能造成的损害进行调查,但该委员会最后建议不对卡特尔进行干预,因为它们的出口倾销证明对德国是有利的(Viner,1923) 。再如, 1906 年,美国共和党政府在制造业存在大规模持续倾销的情况下,公开宣称:如果增加出口从而能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工资,对于每个制造业者是光荣的。美国政府偶尔也反对本国康采恩倾销,但所反对的是国内高价而不是出口低价(Viner,1923) 。再来看这一时期反倾销方面的情况。由前述可见,这一时期各主要工业国家的垄断组织普遍进行持续倾销,并且彼此为主要的倾销市场。不过,却未见有它们彼此间专门的反倾销行动的记录,至少这一时期还没有一个主要

27、工业国家进行反倾销立法。这里的原因,可能首先在于:除英国外,工业革命在欧美几乎同时兴起,它们的工业化进程处在大致相当的水平上,彼此间吸收工业品的能力也基本上同步提高;同时,它们既拥有各自的优势生产部门,也还存在较明显的劣势部门,而这些部门对于国民和工业化的进一步来说又属于基本部门,其产品往往是基本的投入品或消费品,它们在这些产品上彼此互有需求,单方面的行动可能导致对等报复,本国生产或消费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其次,当时各国的关税水平都已很高,而且多次竞相上浮,或者根据实际情况机动地运用从价税、从量税或附加税,事实上也起到了征收反倾销税的作用。形成对照的是这些工业国家的附属国的反应。主要工业国家在相

28、互争夺对方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其他国际市场,包括各自殖民地或附属国市场上展开激烈争夺。例如美、英、德在拉美,美、英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德、英、法在非洲、中欧和东欧,美、英、日在、印度、东南亚等市场的争夺。这些附属国仍然是工业国的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来源,同时也已开始发展自己独立的经济。工业国的倾销显然有损它们独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正是这些国家率先针对进口倾销作出反应。这些附属国的反倾销行动也可能是由于受到宗主国某种程度的怂恿。1914 年以前,世界上通过了反倾销立法的只有 4 个国家,即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它们当时都是英国的附属国,即所谓的“自治领”。其中,加、澳、新三国的立

29、法主要针对美国的倾销,南非主要针对德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工业国的倾销,涉及的产品主要有棉纺织品、机器和钢铁等。上述四国这些产品的本地生产当时并不能满足需要。这一方面反映了美、德等国垄断组织倾销范围之大;另一方面,如考虑英国对这 4 个国家的宗主国地位,也反映了英国与新兴的美、德之间对国际市场的争夺与反争夺。四、两次大战之间时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 21 年间,世界经济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家经济的发展历尽波折。继一战结束初期的经济混乱后,先后发生了19201921 年、19291933 年以及 19371938 年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除 20 世纪 20 年代两次危机之间有

30、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外,这一时期危机和萧条年份居多,市场争夺更为激烈,倾销与反倾销的矛盾也日久弥坚。一战刚结束时,各资本主义国家着手放宽战时实行的对外贸易限制。但 19201921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国际贸易的下降,使各国又恢复或保持了贸易限制。这一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各国争相提高关税。1921 年,英国实行保护工业法 ,对一些重要工业制成品(光学器械、各种化学品等)规定高额进口关税;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印度、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提高进口税率。1922 年,美国实行“竞争性关税”,农产品和原料平均税率达 38.10%,其他商品为 31.02%。20 世纪 30 年代的危机与萧条

31、再次导致关税战升级。1930 年 5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令,提高了 890 种商品的进口关税,使上述两大类产品的平均税率分别升至 48.92%和 34.3%。这一行动立即受到其他国家抗议,共有 45个国家先后提高了关税,对美国进行报复;而美国在 1931 年底到 1932 年初,又先后颁布法令,对一些进口商品征收 10%100% 的关税。在这种背景下,英国也终于放弃了自由贸易原则,从 1931 年起,在放弃金本位制的同时,转而推行全面的高关税保护政策。1930年,英国 83%的进口商品仍然免税,缴税商品仅为 17%;但到 1934 年,后一个比例达到75%(宋则行、樊亢,1994) 。 (2)

32、除关税外,对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也开始普遍流行,限制措施包括进口配额制、许可证制;禁止一些商品的进出口,以及外汇限制等等。自动出口限制(VERs) 、有秩序销售(OMAs)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在背景下,倾销与反倾销斗争仍然激烈存在。但与前一时期相比,又有不同的特点,并且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也有所不同。就倾销方面来看,这一时期的形式和性质比前一时期更为多样化。战后初期以及 20 年代,仍然以卡特尔倾销为主。例如英国托拉斯委员会1919 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英国许多“生产者同盟”亦即卡特尔代表达成一项总体协议,相互维护利益,使各业卡特尔足以强大,从而控制和维持国内价格,同时即使有

33、亏损也要通过低价出口来扩大产量(Viner,1923) 。当时卡特尔的倾销也带有更为明显的掠夺色彩。再如英国,碱业同盟还在战时就同南美进口商签约,共同独占和控制苛性苏打的贸易业务,以便一旦战时禁令取消,就能把美国公司从南美市场赶出去;英国的漆布辛迪加、亚麻油毡辛迪加在战后初期也在土耳其大量倾销,目的是把比利时和法国的商人排挤出土耳其市场。又如日本,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倾销国之一,其商品到处廉价倾销,猛烈冲击了世界市场。尤其是纺织品,由于工资成本很低,是日本当时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行业,日本纺织业对美国、印度(英国最重要的纺织品出口市场) 、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大规模倾销,排挤美、英以及当地的竞争对手。战

34、后初期,由于战争期间成长起来的生产能力未及时调整,积压剩余货物,也由于消费能力还比较低下,因而美国以及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倾销的相当一部分是积压下来的商品。20 世纪 20 年代末和 30 年代,由于危机频繁发生,萧条持续存在,倾销也更为频繁地发生,在表现形式也有新的变化。除上述 20 年代的倾销情形继续存在外,还表现在:1.比起前一时期,私人厂商或卡特尔的对外出口得到了国家更为积极的支持,采取的措施有国家担保信贷、直接提供出口信贷(包括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 ,给予直接的出口补贴,以及向出口商提供国内税收方面的优惠等等。国家的这些鼓励措施助长了卡特尔对外倾销。例如德国,在政府补助下,1930 年

35、,外销的煤炭比其国内价格低 30%;向荷兰倾销的水泥价格只及国内的 1/3; 1931 年,政府又给外销的稞麦每 50 公斤补助 4 马克,支持了倾销(宋则行、樊亢,1994) 。国家对卡特尔倾销的支持,还表现在对本国出口倾销的管理。例如 1934 年 3 月,日本政府修订出口商会法 ,加强对倾销的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出口商之间的竞争性倾销。2.20 世纪 30 年代,主要国家,尤其以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为首,同各自的殖民地、附属国组成货币和贸易集团,从后者那里继续获取廉价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同时也使其成为自己商品销售(包括倾销)的市场。在这种集团化过程中,德国的做法又颇具“特色”。作为战败国

36、,德国当时已失去了本来就不多的殖民地。为满足对原料、初级产品的需求,同时又因缺少外汇,德国利用日益增强的实力地位(20 世纪 30 年代初,德国工业和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世界重又回升到第三位,30 年代后期,又仅次于美国,重居第二位)以及传统的市场联系,从 1937 年起,先后与中东欧、中东和南美许多国家签订双边易货贸易协定,实行“划拨清算制度” ,即非现金结算制度,获取这些国家的战略原料(石油、有色金属、铝土、木材等)以及农产品,同时也借机大规模倾销工业品,以低于国内价格进行结算,换取所需商品。3.货币信用危机发生后,各国货币纷纷贬值。私人厂商或卡特尔在国家支持下,利用本国货币贬值机会,进行倾

37、销(亦即外汇倾销) 。日本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以棉织品为例,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至 30 年代,日本棉织品出口额仅及英国的 33%,1930 年增为65%,1933 年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 1935 年竟超过英国 40%(宋则行、樊亢,1994) 。这里除了日本因工资低廉具有竞争力外,利用日元大幅度贬值扩张出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两次大战之间,倾销作为私人厂商或卡特尔出口定价战略组成部分的意义不那么显著了。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紊乱所致。即便如此,各国倾销的仍然以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主。再来看反倾销方面的情况。如前所述,这一时期各工业国家极力扩张本国的出口(倾销) ,

38、同时又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本国市场或对别国的倾销进行报复。作为贸易保护手段之一的反倾销措施也起了重要作用。反倾销行为既有来自卡特尔层次,也有来自国家层次(亦即本义上的反倾销措施) 。前者往往表现为卡特尔针对外国倾销采取报复性行动。例如战后初期,英国金属业同盟建立了“斗争基金”(fightingfund)对比利时在英国的倾销进行报复性倾销。国家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这一时期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战后初期和 20 世纪20 年代。主要原因可能在于:(1)关税战的剧烈升级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和 30 年代;(2)前述各种非关税限制措施也基本上都是 1929 年危机爆发后开始启用的,这样(1)

39、和(2)已经相当有效地抑制了进口倾销;(3)经济的紊乱使得各国无法也无暇对外国倾销进行必要的调查和裁决。一战前,仅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联邦进行了反倾销立法。战后初期,特别是 19201921 年危机爆发后,为了抵制外国为出清积压商品或垄断市场进行的商品倾销,仅 19201922 年,又有 10 多个国家先后出台了反倾销法,其中包括美国和传统实行自由贸易的英国。这一时期,英、美等国之所以进行反倾销立法,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保护本国战时成长起来的工业部门。在英国,战争使得汽车、电气、有色金属和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暂时逃脱了德国的竞争,得到了;战后,这些工业又从战败的德国剥夺获得了大量特许专

40、利。尽管如此,英国仍然惧怕德国的竞争。反倾销立法便像颗定心丸,以此保护上述新兴工业。类似情况也发生在美国。战前,美国面临的进口竞争主要来自欧洲国家。战争期间,由于欧洲竞争的中断,美国原先缺乏竞争力的一些制造业得到了发展。战后初期,美国十分担心欧洲国家恢复对美倾销,重新占领美国市场,摧毁这些工业。美国尤其担心德国的倾销,因为战时成长起来的药品、光学玻璃、刃具、精密手术器械,特别是(有机)化学等正是德国的优势行业(产品) 。即使战后,美国这些行业相对于德国仍然无竞争优势可言。以在工业和军事上有重要用途的化学染料为例,战前德国几乎控制或能够全世界的生产,美国自己生产的仅能满足需求的 10,其余基本上

41、依赖于德国。美国染料业在战时终于成长起来,战争结束时生产能力已能基本满足和平时的需要。尽管如此,美国染料业依然担心德国卷土重来,无法与之竞争。因此,1921 年,美国先是推出了1921 年化学品控制法 ,又于当年首次通过反倾销法。染料业对美国反倾销法的制定起了很大的作用(Wares,1977)。上述英、美保护的行业到二次大战爆发时,都已成长为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并在这两个国家工业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地位的行业。例如,英国 1926 年合并成立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已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几家化工之一(夏炎德,1991) 。这也说明,反倾销措施虽然具有反竞争效应,但对于保护一国相对劣势行业,使之免受外国优

42、势厂商的倾销损害,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五、结束语倾销与反倾销的有着一条明显的发生、发展轨迹:从倾销国来看,倾销随工业化的先后由最初少数先行国家逐渐扩展到更多国家;从倾销商品来看,某种产品起初只是少数国家的厂商倾销,但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厂商参与进来,而且某些产品起初由工业先行国倾销,但逐渐转向以后行国家为主。这一轨迹与二战以来倾销、反倾销的演变也十分吻合。垄断、关税壁垒、国家的出口鼓励和进口限制政策对倾销的发生、发展,乃至倾销与反倾销矛盾的激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更一般地说来,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品销售市场竞争随工业化的普及而日趋激烈,并且与优势生产有着“天然”的联系。反倾销也仅是一种抵制性保护措施。如此看来,倾销与反倾销继续成为今后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应是毫不令人奇怪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