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落实新课标对估算的要求 一、深刻领会课标对“估算的新要求 。课标修订版中加强了对“估计”以及“选择适当的单位” 进行简单估算。如何理解“ 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例如:学校组织 987 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如果公园的门票每张 8 元,带 8000 元钱够不够? 解决此题的适当方法是把 987 人看成 1000 人,所以适当的单位是 “ 1000 人” 。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在对大数进行估计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单位也很重要。教室到学校体育馆有多远,就应当选用米作单位。而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就要选择千米作单位。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就要用光年作单位。 第一学段的估算
2、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选择合适的单位,刚才的例子是选择了 1000 人作单位。一般来说,估计教室的长度时,通常以“ 米” 为单位;估计书本的长度时,通常以 “厘米”为单位。也可以用身边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单位,如步长、臂长等。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真正了解其长短,大小和轻重等,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 二、如何把握估算教学的内容及其要求 (一)为什么教 ?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 有利于人们事先把握运算结果的范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方面。 ? 为判断计算器、口算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 ? 在具体情境中估算,有利于学生提高判断、选择的能力。 ? 估算
3、有利于培养学生做事的计划性。 ? 估算对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作用。 (二)教什么 关于“教什么” 要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展开教学。至少教学要涉及“估算方法”、 “估算策略”。 估算方法: 凑整的方法。 如凑成一个整十、整百的数。 取一个中间数。 如 32、37、 30 和 39 这四个数求和,这些数都很接近 35,有的比 35 多一点,有的比 35 少一点,就取一个中间数 35,直接用 354,就大约地计算出了这几个数相加的结果。 用特殊的数据特点进行估数。如 126 8,就可以想到 125 8, 125 的 8 倍,就得到 1000。 寻找区间。 也就是说叫寻找它的范围,也叫做去尾进一,
4、去尾就是只看首位,那么只看首位的时候,估得的结果就是它的至少是多少;进一就是首位加一,假如说 278,就看成了 300,首位加一,这样就是它最多可能是多少,这样得到一个范围,就是寻找它的区间范围。 大小协调。 两个数,一个数 往大了估,一个数往小了估,或者一个数估一个数不估。 先估后调。 利用乘法口诀凑数。 这种方法一般用于除法的估算,一般用除数乘一个整十数、整百数或整百整十数,如果乘积最接近被除数,则这个数就是除法估算的商。如 3586 ,用除数 6 乘整十数 60 ,其积 360 最接近被除数 358 ,那么整十数 60 即是所求的商。 (三)怎么教? 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给学生记住一种
5、估算的方法,而是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使 学生逐步地去理解估算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学生估算的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应当多增加一些学生的体验,不断地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经验,并逐步加以积累。 教学建议: 1. 整体把握估算教学,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所谓整体把握估算教学,就是要把握自己所教估算教学部分的知识结构与地位,要知道自己所教学的估算知识部分在整个小学阶段处于什么位置 ? 对今后的估算学习能起到什么作用 ? 要在自己所教的一段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 这样一来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游刃有余,心中有数。 学习估算的开始阶段,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一定的难度,或许会影响一点教学进度或计算速度,这时老师不
6、能为了赶进度而着急,应该给学生充分理解的空间和时间。要知道开头的 “ 慢 ” 正是为了不久之后的 “ 快 ” 和 “ 好 ” 。 在教学中 首先要考虑估算的教学目标,如果把目标仅仅定位在就教会凑整估算,或是见到 “ 大约 ” 就要估算,做一些机械的训练,可能就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定势。而估算教学中,首要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近似的意识,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本身应该关注的问题,应该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实施。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对比中,选择估算或精确计算,不断地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作为数学教师,要想办法搜集或者捕捉一些好的素材,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让学生去感受,什么样的问题解决需要近似值,就是需要估
7、算,哪些问题解决一定要算出精确值,比如“全家吃饭 ”饭费大约 200 元,就是估算。没有必要精确地计算。但作为饭店的收银员就需要精确计算,估算显然不行。 2. 要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当中,首先要选好题目,提出有估算价值的问题。比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你估一估这道题,它的商是几位数?这个问题就有价值。另外,只有选好题目、提出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有了对估算价值这种体验以后,他的估算意识才能不断增强。 另外,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计算结果,养成好习惯。估算教学,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尤
8、其是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提出合适的问题,才能使得学生对估算的意义有深刻的体会,尤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解释过算的过程。 面对不同的算式,学生有时用计算器计算,有时用精确笔算,结果对不对,特别是积的位数、商的位数,准确不准确,可以先用估算的方法,来确定一下它大致的取值范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来验证计算的结果。估算意识的培养,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使学生逐步地养成一种习惯,形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以后,他会自觉地进行估算。 3. 鼓励方法多样化,重视交流、解释过程,让学生进行合理估算。 由于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水平不同,在估算中方法会多种
9、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解他人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估算结果是多样的,要关注估算结果是否合情合理。在估算教学中让学生交流估算方 法尤其重要,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就是好方法。因此不同的情境会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示范。这种示范并不是包办,而是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科学的范围内进行估算,同时对好的方法加以强调,进行合理的估算。 4. 做好对估算的有效评价 ( 1 )对估算意识的评价 首先看一个案例,摘自 TIMSS 的测试: 保罗
10、用 $5 去购买牛奶、面包和鸡蛋。当他到达商店时,发现这三种食品的价格如下图所示: 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使用估算比精确计算有意义? A. 当保罗试图确认 $5 是否够用时; B. 当销售员将每种食品的价钱输入收银机时; C. 当保罗被告知应付多少钱时; D. 当销售员数保罗所付的费用时。 这个题目设计的比较巧妙,它通过一个具体问题,考察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下对是否需要计算估算进行判断,也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估算意识。此题对我们的最大启发是,估算意识也是可以考察的。因此在进行估算评价时,也要重视对估算意识的考察。 ( 2 )对估算策略的评价 估算分为:一种是根据实际问题来进行估算,一种是脱离实
11、际问题的情境,纯算式的进行估算。 ? 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结果合理即为正确 学生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那这个估算就应该是合理的,这是针对着解决实际问题来说的。老师需要认识到,估算结果并不是与实际情况越接近就越好,只要合理即为正确。什么是合理,只要估算的结果,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是合理。 ? 纯试题的估算,只要结果落在一定的区间内,即为正确;但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的认知实际,给予针对性的评价 有一些题目,脱离了实际问题情境,属于纯算式的估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不能简单地把估算结果是否与精确值最接近作为唯一的标准, 只要能够落在区间内,就视为是合理的。 这个区间,也就是它的取值
12、范围。 同时,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如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它的估算结果落在一个范围比较大的区间内,我们觉得就可以。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估算经验,就要引导他不断地进行再反思,再调整。举个例子来说: 78 365 积大约是多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可能这样估 70 300 ,或者 80 300 ,或者 80 400 ,这样我们都可以视为是合理的。有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以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进行反思,还可以估成 80 350 ,这时候的范围就比原来要小多了。 ? 数学中比较重视估算结果是否落在了合适的数量级中 数量级也就是十、百、千,万,换句话说就可以用 10 的多少次次
13、方。如上面提出的 TIMSS 测试题中有一道题的备选答案很有意思, “史密斯家每星期的用水量是 6000 升 ,他家每年的用水量大约是多少升?” 让学生从下面的答案进行选择。 A.30000 B.240000 C.300000 D.2400000 E.3000000 这正是在考察学生对数量级的了解。一年 52 个星期, 52 6000 ,结果为十万数量级,再加上肯定比三十万大,所以结果为 C 。 关于评价估算策略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们估算的策略不同,只要是合理的,就应当 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鼓励他们积极解释自己的观点,交流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课堂中涌现出来,教
14、师要小心翼翼地去呵护住学生们的这份探究的精神,不要轻易地用一两句话就否定一种方法。教师不要急于给予评判,给孩子一种宽松的氛围,让孩子不断地学会调整,不断地学会反思,提升孩子这种判断的能力。 问题四:如何依托现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一、 课标中对“常见的量”的要求是什么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量”基本在第一学段出现,主要有货币单位、时间单位和重量单位。 课程标准修订版中这一部分内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课程标准中“理解常见的量” 的具体要求,落实得还不够到位。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有的教师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能够认识这些常见的量,并能够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那么针对这一
15、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准确的落实“理解常见的量” 这一具体目标呢? 二、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一)依托现实生活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北京市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学耿爽老师上的克和千克 ,和北京小学走读部朱洁老师上的认识时间 ,都能够依托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现和理解常见的量。 在克和千克一课中 耿 老师注重依托现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从超市中买回的各种商品及生活中常见的与克和千克有关的情境) ,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引入能较好的 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给孩子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 克和千克”
16、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认识时间一课中,朱老师将认识时间与学生在学校的作息时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认识钟表,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 (二)依托现实活动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才会印象更深。因此 除了依托现实的生活情境,我们还可以依托现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时间观念等。 例如: “ 克和千克 ”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 感知过轻和重,也曾经在商品标识上看见过千克、克,但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它们是质量单位,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 ,对于 1 克 或 1
17、 千克 到底有多重,更是知之甚少。并且人们对质量的感受力并不强,同一物品掂与提、左手与右手、每人的承受力等,感受结果不同。同时物体的体积与物体的质量不一定是统一的,这些都给学生认识质量单位造成了困难。 宣武师范附属第一小学 的 耿 老师,在教学克和千克一课中,就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可操作的物品,为学生留出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在感受 1 千克 和 1 克 的过程中,认识克和千克,同时帮助学生 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再如:时间单位的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与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他们来掌握抽象的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所以发展孩子的时间感必须与日常
18、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 在认识时间一课中,通过让学生体验 1 分钟能干什么?(拍球能拍多少下,跳绳能跳多少下,写字能写多少个) ,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 1 分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三、有关“常见的量”的教学建议 (一)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提前为学生学习“常见的量” 积累生活经验。 由于“常见的量” 这一部分内容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生活经验是否充足,将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如果学生平时在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相关知识,他就能在这一方面学得很好,例如:学生平时有经常跟随家长购物的经验,学习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就会轻松很多。反之,生活经验的缺失会使学生不易理解,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二)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常见的量 ”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常见的量” 的学习更贴近学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多重学习素材,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