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三维学习法,高效学习加速度 1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梳理(一)知识回顾1古代对原子的认识惠施认为 。墨子认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古典原子论,认为 。3近代_的原子论化学元素均由_构成,这种微粒成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_;同一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_,不同元素的原子在质量和性质上都_;不同元素化合时,这些元素的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成化合物。4_的葡萄干面包模型电子是 1897 年由英国物理学家_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他在 1897 年 4 月 30 日给英国皇家协会的报告中称这种粒子为“电子” 。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认为_。5x 射线的发现x 射线是 1895
2、年德国物理学家_在研究阴极射线激发玻璃管壁而产生的荧光时发现的。x 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6法国物理学家_发现铀的放射性。7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证明原子的可分性的重要科学发现和现象分别是电子的发现和元素的放射性现象。8 射线和 射线的发现1899 年_发现放射性辐射中的两种成分并分别命名为 射线和 射线。1909 年他和他的同事根据他们设计和进行的 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核的存在,并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1919 年他用 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而获得了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蜕变。1908 年他因在核化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9散射光束在介质中前进时,部分
3、光线偏离原方向而分散传播的现象。粒子束在前进中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使部分粒子偏离原方向前进,也称为散射。10 粒子散射实验把 1g 金打成尽可能薄的金箔,经计算此金箔大约由 400 层金原子排列组成。下面是卢瑟福所做的 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图。(1) 粒子构成微粒是_, 粒子在真空中能穿过金箔的原因是质量相对来说_,速率_(光速的 1/10) ,带_电荷,能对其它带电微粒产生较强作用。(2)根据卢瑟福预测的结果,能看到 粒子的点是_,其理论依据是_模型。而根据实验的结果 粒子所出现的点是_,此实验说明了_。卢瑟福因为在原子结构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的主要功绩是 _。他能取得成功的原
4、因是_。通过 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认为:绝大部分 粒子能直线穿过金箔,说明_;极少数的 粒子能被金箔偏转,有的还被直接弹了回来,说明_。11_的原子结构行星模型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_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_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的体系。12放射性元素的三种射线 射线_ 射线_ 射线_(二)归纳填写下列方框四、典型例题1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中,认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是( )A惠施 Bt 墨子 C老子 D孔子2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曾经起了很大作用。估的学说中,包含有下述三个论点: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原子是微小的实心球体。从现代的观点看,你
5、认为这三个论点,其中不确切的是( )A只有 B只有C只有 D有3下列关于放射性元素说法正确的是( )所有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只有铀具有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是由原子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放射性元素的放射现象不是自发的,需要外界条件(如光照)来引起的A B C D(D 4卢瑟福在研究元素放射性时发现,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射线,下图中 A、B、C 分别代表三种射线。其中 A 代表_,本质是 _;B 代表_,本质是_ ;C 代表_,本质是_ 。5 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在打开原子结构大门中的伟大贡献是( )发现了电子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提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物质和电子构成的A B
6、C D6. 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的理论主要内容有(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 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五、课堂练习创新三维学习法,高效学习加速度 21在历史上,人类对原子的探究经历了多个阶段。请将有关科学家与提出的观点用直线连接起来。惠施 物质被分割是有条件的墨子 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德谟克利特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道尔顿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汤姆孙 原子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 近代原子论(原子不可再分、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量和性质相同、原子按简单整数比结合)2应用元素放射产生的 粒子作实验
7、,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关于卢瑟福的这一科学成就的说法错误的是( )A是偶然想象得出的结论 B是应用和创新取得的成就C是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研究的结果 D是为现代原子论打下了基础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现电子后,很快创建出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B放射性及 粒子的发现为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打下了基础C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是在思考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后得出的D从古典原子论到现代原子论的过程说明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4原子是( )A构成物质不可再分的微粒 B化学变化中的基本微粒C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 D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5关于 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带 2 个单位正电荷的氦离子 B具有穿
8、过原子的可能性C能够击穿原子核而不破碎 D在轰击金箔时少量被散射6一种能产生正 2 价的氦离子的射线称为_射线,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偏向_极;另一种能产生电子流的射线称为_射线,在外电场偏向_极;还有一种被称为_射线的是_。7在多少克水中所含的氢原子与 48 g 甲烷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六、课堂总结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简史道尔顿原子学说汤姆孙葡萄干面包原子模型(模型法)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原子的球形体内,电子则均匀地分布在这些正电荷之间。伦琴发现 X 射线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卢瑟福发现放射出的射线是“、”射线卢瑟福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实验法)绝大多数 粒子能直接穿过金箔,说明原子内部绝
9、大部分是空的;极少数的 粒子发生偏转,甚至直接弹回,说明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带正电荷的质量中心(核)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质量很集中的很小的原子核和在它周围运动着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就像行星绕太阳运转一样。2放射性元素的三种射线 射线氦原子失去电子后的正离子(He 2+) 射线电子流 射线波长很短的电磁波七、课后作业1提出古典原子论的是( )A惠施 B墨子C德谟克利特 D道尔顿2在 1903 年,汤姆孙提出的有关原子的观点是( )A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B物质是无限可分的C物质是由极小的被称为原子的微粒构成的D原子像个面包,电子则像均匀分布在面包中的葡萄干3贝克勒尔对伦琴发
10、现 x 射线,卢瑟福对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共同的态度是( )A仅感到十分奇妙B提出新的问题并去探究C兴致勃勃地谈论人家的发明D对别人的事毫无兴趣4关于卢瑟福等研究放射性蜕变产生的射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粒子是 H+B 射线是电子流C 射线是电子流D 粒子是 He2+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的微粒叫原子B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微粒叫原子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D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微粒6古典原子论、近代原子论、_模型和_模型、现代原子论,是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其中提出上述两种模型的科学家是_和_。7摩尔是_的单位,l mol 任何物质都含有_个微粒。8在著名的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绝大部分 粒子_金箔,这说明原子是_的,少数 粒子发生_,个别的甚至_,这说明原子中存在_。9硫酸( H2SO4)的摩尔质量为 _,4.9 g H2SO4 的物质的量为_,4.9 g 硫酸中含 H2SO4 分子_mol,含氧原子_个,含氢元素_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