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讲+农村社会流动.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464943 上传时间:2019-06-2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农村社会流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七讲+农村社会流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七讲+农村社会流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七讲+农村社会流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七讲+农村社会流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讲 农村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概述: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 二、中国农村的社会流动:历史回顾、原因、现状、影响、制约因素及其发展趋势 三、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若干问题,参考文献: 1、顾骏主编,流动与秩序: 流动人口问题治理与政策的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 2、 魏津生等主编,中国流动人口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2 3、 朱鸿召主编,中国流动人口心态调查,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4、 余德鹏著,城乡社会:从隔离走向开放中国户籍制度与户籍法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5、 谢丽华主编,户籍制度与女性流动: 第二届全国打工妹权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6

2、、 温锐、游海华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20 世纪赣、闽、粤三边地区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7、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9 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年1月 8、 柯兰君,李汉林主编,都市里的村民: 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 9、 辜胜阻,刘传江主编,人口流动与农村城镇化战略管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10、 黄平主编,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11、 殷志静,郁奇虹著,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 12、 袁亚愚主编,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四川大

3、学社出版社,1994 13、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一、社会流动概述: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凡是发生在农村的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改变或身份改变均可称为农村社会流动。 分类 根据引发流动的原因,分为结构性、非结构性流动; 根据流动方向,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根据流动主体的不同(或 流动的参照点),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社会流动研究方法,流动表分析:通过职业或阶级阶层的等级划分,对父辈职业地位与子女职业地位进行交互分析,或者对本人最初职业地位与当前职业地位进行交互分析,考察代际的和代内的职业地位或阶级阶层位置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系列

4、的对数线性模型,对流动机会、流动规则、流动模式进行分析。,布劳邓肯的地位获得模型:主要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的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二(一)建国后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回顾,1、建国初1950年代中后期的正向社会流动,从农村流入城市。 建国1950年代初期:正向、正常流动; 1950年代末:正向,非正常流动(大炼钢铁,支援城镇建设) 2、1960年代初1970年代末的反向流动。 1960年代初:反向,城市人口向农村反向流动(国民经济困难); “文革”期间:知青、下放干部,3、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社会流动 1978-1991年 1992年

5、以来在这两个阶段,出现了三种意义上的农村社会流动,即:产业转移、户口转移和准迁移形式。,(二)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 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市生活方式的示范和先导作用 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农村社会流动的现状,规模越来越大 农村流动人口的群体特征:主体青壮年;受教育程度高于流出地,低于流入地;文化程度上男女有别;未婚人口比例较高。,(四)农村社会流动的途径和方式,个人选择 社会筛选(教育筛选制度;人事筛选机制 ;市场选择机制 ;政策筛选机制 ),(五)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对流出地的影响 对流入地的影响,(六)农村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制度因素的制约如劳动力的流动目前至少受到三种

6、分割机制的作用 二元社会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三、当前农村社会流动的若干问题,1、流动驱动力 (1)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理论: “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W.A.Lewis)、费景汉(J.Fei)和拉尼斯(G.Ranis)、 托达罗(M.P.Todaro)、哈里斯(J.R .Arris) 、 斯塔克、乔根森(D.Jorgenson)】 人口转移理论,人口转移理论,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 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的经济因素是主要的。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

7、的渊源。,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如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和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 在人口迁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拉”力把外地人口吸引过来,如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水平、较好

8、的受教育的机会、较完善的文化设施和交通条件、较好的气候环境等。,(2)国内对于流动驱动力的研究,经济因素:区域经济收入差距、就业机会(就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 个人特征因素 :教育水平 、性别 、年龄 制度因素,2、农民工地位与分层,农民工的职业地位 农民工的职业群体 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农民工的分化 新生代农民工,3、农民工的婚恋与家庭,婚恋观 家庭模式 家庭的维系,4、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对流动子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的抚养模式、社会化,5、农民工社会排斥,社会排斥的形式:经济排斥、政治排斥、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排斥、制度性排斥、非制度性排斥、居

9、住空间排斥、利益排斥、主流意识和文化排斥 农民工社会排斥的成因:制度因素、非制度因素、自身主观因素、文化因素、认同因素 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影响与后果:综合效应轮、社会权利受损论、社会越轨论、自我影响和结构强化论、累积再生论 参考韩佳宏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6、教育、培训、管理,就业培训 安全教育 城市农民工的管理 流动人口的犯罪,7、劳动权益与社会保障 8、农民工流动与中国的城市化 9、农民工的市民化,10、农民工回流,农民工回流的类型 :自然返乡型、就业失败型、疲劳厌倦型 、个人发展型 回流农民工的人力资源状况 :数量初具规模、质量呈现优势 回流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与制约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