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 年上半年消费品市场运行分析上半年我市消费品市场呈平稳增长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41.37 亿元、同比增长 17.7%,超目标任务 0.7 个百分点,增幅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增幅排名在全省 21 个地市州中并列第12 位。一、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特点(一)城乡市场共同发展,城镇高于乡村随着全市经济发展的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拉动城乡消费政策效应的显现,城乡市场实现全面增长。从全市的情况来看城镇市场消费仍占重要地位,增幅高于农村市场。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108.03 亿元,同比增长 19.
2、4%,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76.4%;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 33.34亿元,同比增长 12.3%,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3.6%。城镇市场增幅高于农村市场 7.1 个百分点。 (二)零售业稳定发展,住宿餐饮市场繁荣兴旺零售业仍然是我市消费品市场的中流砥柱,在“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引导下,商家适时调整商品结构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展特色经营,围绕假日和会展开展了各项促销活动,使消费市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上半年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09.39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7.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77.4%。全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 21.98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
3、长16.8%,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15.5%。尤其是住宿业实现销售总额 0.6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63.0%,高于平均水平 45.3 个百分点。(三)限额以上企业发展加快,个体户入限增加限额以上企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购物环境逐步改善,消费领域得到扩展,沃尔玛、百盛、大商、摩尔玛特、国美电器、苏宁电器、川南皮革城、川南汽贸城等一些设施齐全、管理先进、商品丰富、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企业,成为城区商品零售的主渠道和主战场,一些大型住宿企业和特色餐饮店也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拓展门店,提升服务,发展壮大。今年我市限上企业从去年的 141 家增加为今年的 195 家,限上个体户企业占限上企业
4、的 22.1%,尤其是在零售业和餐饮业方面,个本经营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零售额 1.45 亿元,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12.8%。上半年,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 31.83 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 46.0%;限额以下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9.53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4%。(四)市场销售亮点纷呈,假日消费仍是市场亮点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观念逐渐转变同时受价格上涨推动,吃、穿、用等基本生活用品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集中了“元旦”、“春节”、“五一”等传统节日,围绕节日需求出现的消费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假日经济”日益明显。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同比增长 43
5、.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52.3%,化妆品类增长 20.5%,日用品类增长 19.5%,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同比增长 39.3%;汽车业实现零售额 7.67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44.8%。今年以来,在国家扩内需、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持续作用的积极影响下,受物价上涨、居民收入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消费品市场呈现高位平稳运行态势,总体呈现“运行平稳、增速回落、结构优化”的特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市场均较快增长,限额以上企业支撑作用较为明显。前三季度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58.8 亿元,同比增长 18%,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0.6 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增幅下降 0.
6、8 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97 亿元,同比增长 18.1%。“十二五”的序时目标为 895 亿元,超额完成“十二五”的序时任务。一、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1、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累计增速逐步走高。前三季度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58.8 亿元,同比增长 18%,比二季度增幅提高 0.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了 0.4 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7.3 亿元,同比增长 18%,比二季度高 8.9 亿元。从我市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限上企业零售额增幅看,因春节因素影响,1、2 月份增速波动较大,但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2、限额以上企业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引领市
7、场快速发展2011 年我市限额以上单位达到了 1169 家,单位个数同比增加了 607 家,同比增长 108%,限额上单位增长幅度列全省第一,限额上单位个数超过了苏中的扬州、镇江、泰州。前三季度限额上单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260.9 亿元,同比增长 25.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 7.5个百分点,增幅比限额下高 12 个百分点。限额上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越来越高,前三季度限额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 39.6%,比去年同期的 32.1%,高 7.5 个百分点。企业规模化程度加快,限额以上企业支撑作用较为明显。限额上单位以其消费环境、品牌效应、服务质量等优势领跑
8、市场,对盐城消费品市场的支撑作用明显。3、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餐饮业增幅全省第一。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各种类型的公务、商务活动频繁,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市住宿餐饮业发展迅速,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前三季度我市住宿业实现零售额 7.1 亿元,同比增长 48.8%,总量位居苏中、苏北第一,增幅位列全省第三,仅比南京、宿迁分别低 12、3.2 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0 个百分点。餐饮业前三季度实现零售额 53.8 亿元,同比增长 33.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5.8 个百分点。4、家电下乡强力拉动消费增长。为了扩大内需,国家今年继续实施家
9、电下乡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全市有关部门为方便农民购买家电下乡产品,商家根据农村居民需求,增加适销产品的供给,特别是增加了中高档商品的供给,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民消费需求,使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利民惠民政策的温暖。截止 2011 年 5 月底,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 133.5 万台(件),销售金额达 30.01 亿元;财政发放补贴金额 3.5 亿元;使 80 多万农户受益。 二、关注影响消费品市场的几个不利因素 1、物价上涨较快对消费品市场产生的影响。今年以来,全市物价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今年 1-11 月,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同比上升 5.2%。从短期看,商品价格上涨能够促进零售额的
10、增长,使得名义上的消费增长较快。但从长期看,商品价格特别是直接关系民生的食品类价格上涨过快,会直接影响到部分低收入家庭的正常开支,对人们的消费心理造成负担。在收入预期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一些低收入家庭会以减少开支来应对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另外,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还会带来通胀隐患,对消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 2、房贷新政策对消费品市场的不利影响。房贷政策的调整目的之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抑制不断攀升的房价,这对消费品市场长远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短期来看,房贷新政出台后,目前大多数购房者处于观望状态,使建筑、装潢、家具、家电等相关消费品消费受到影响,同时,由于首付比例和利率的提高,又
11、会导致部分消费者或继续积攒首付款,或增加利息支出,挤压其他消费需求。预计房产新政政策效用的进一步释放,对消费品市场短期内的不利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三、进一步扩大消费的对策建议 1、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收入预期。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在发展二产的同时,首先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以便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其次是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教育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城乡居民生活的后顾之忧,逐步提高城乡低收入居民的低保水平,从而推动消费升级进程和消费总量的扩张。 2、加快重点商贸项目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提
12、升传统商贸业。一是增强和提升全市商贸流通业能级,增强商业集聚和辐射效应,构建重要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推动全市商贸业加速发展,加快全市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城市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共同主导型城市的转型;其次是改善全市商贸网点的规划布局,鼓励大型零售连锁企业在我市发展,加快零售连锁企业在社区的超市建设;三是鼓励本土商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本土商贸名牌,扩大其辐射面和影响力;四是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消费市场环境,继续加大“万村千乡”的村镇网点建设,逐步培育多层次的商业结构级次和竞争有序的商品流通市场。 四、全年消费品市场展望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回升向好,第四季度,我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必
13、将保持目前的良好势头,旅游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就业水平稳定提高,居民收入有望持续增加,以及增强消费的刺激政策继续完善,为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预计,全市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今年以来,随着全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增强,以及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进一步加大等因素推动,全县消费品市场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1-8月份,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51.5 万元,同比增长 49.3%。预计全年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一、市场运行基本情况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同比增幅不断上升。1-8 月份全县消费市场增长较快,实现
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051.5 亿元,同比增长 49.3%,比上年同期净增 347.4 万元。分行业看,1-8 月份,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额 363.4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营业额 925.4 万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55.7%(其中餐费收入 688.1万元,同比增长 72%,客房收入 237.3 万元,同比增长 22.2%) 。分行业销售看,1-8 月份,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实现销售额 222.8 万元,同比增长 17.5%;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实现销售额 42.7 万元,同比增长 21%;化妆品、金银珠宝类及日用品类实现销售额 45.9 万元,同比增
15、长 19.8%;五金、电料类实现销售额 8.6万元,同比增长 32.3%;体育、娱乐用品类实现销售额 9.1 万元,同比增长 28.2%;家用电器、影像器材类实现销售额 7.4 万元,同比增长 34.5%;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销售额 7.4 万元,同比增长 37%。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旅游业消费不断升温。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县新的消费增长点。今年 1-8 月份以来,全县旅游人数达到 20.83 万人,收入 8749.147 万元,均呈现高位增长态势,同时也带动了住宿和餐饮相关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二、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促进消费的政策因素推动力不断增强。
16、当前中央把扩大消费、提高消费率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 2011 年扩大消费提供了战略导向。同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了民生,改善和扩大了居民消费。二是收入分配关系日趋合理。年初中央明确提出“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大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确保十二五 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 GDP 增长水平”的目标正在实现,这些让利于民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的支付能力。三是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居民消费意愿持续升温。2011 年,按照新的医保政策
17、,医保基金支付水平不断提高,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不断扩大,进一步解决了居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三、消费品市场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一是物价不断上涨,通胀压力加大。在预期收入没有增强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十分显著,一些低收入家庭和农村居民会以减少开支来应对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通胀的上升无疑是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主要原因,消费者心里自然会产生不确定感,如果未来的消费信心受通胀侵蚀,居民的消费需求必然趋于保守;另外,消费价格的连续上涨还会带来通胀隐患,对消费市场造成严重冲击;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对下游消费品价格影响重大,煤、电、油等消费品涨价幅度进一步加
18、大,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负面影响,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抑制了居民的消费。二是商品质量、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消费意愿。近期,我国“地沟油”菜肴、 “染色馒头”、“苏丹红”鸭蛋、 “孔雀石绿”鱼虾、毒豆芽、 “瘦肉精”猪肉、塑化剂饮料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国内商品质量、食品安全频频亮红灯,消费市场秩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厂家“质量三包”和售后服务监管不到位等引发了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的担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的增长。四、促进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的措施及建议一是狠抓商贸企业增长工程,优化结构、夯实“双基”,增强部门配合协调能力。从我县情况看,首先我们要继续加大限上商贸企业培育力度,及时把我县新增单位申报材料
19、上报省上,积极主动做工作,以便尽快纳入限上统计;同时不断优化限上结构,抓好限上法人企业的培育,努力提高限上法人企业占比;大力培育批发零售业限上单位,努力提高批零在限上单位的占比;继续加强商贸企业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大软、硬件投入,做好一套表网上直报、审核工作,规范统计基础,规范统计行为,经得起上级部门的检查;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增强统计、商务、税务、工商、质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能力,确保完成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目标任务。二是要把扩大农村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点。解决城乡消费市场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在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民消费需求。因此,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市场消费;要加快城
20、乡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建立健全现代消费品营销体系,全面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消费。三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努力培育和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消费品市场的升级转型。为了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需要努力培育和保护新的消费增长点,分层次加快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消费升级呈现一个有层次、有步骤的稳步推进过程。四是净化消费环境,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力度。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认真解决食品安全等问题,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广大消费者吃的放心、买的放心,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能够让人民放心消费的市场环境,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