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鞅变法的 主要 内容 商鞅 是 通过 哪些措施 让秦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的 ? 这些 措施 为什么 会有如此大的威力? 值得 大家 细细研究 ! 一 、经济措施 ( 富国措施) 1)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 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 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
2、策的原因: 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 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还统一了斗、桶 、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 、政治措施 ( 强兵 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
3、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 ,编制什伍组织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 而是指“邑斗”。 是指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而 发生 的 争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2) 废 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
4、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 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 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这项 措施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全民皆兵的警察 国度 ! 后来 的保甲制度就是 借鉴了这一举措! 4)推行县制 , 加强中央集权 !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 41 县或 36 个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
5、事。 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 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 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 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社会风俗: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6、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总 结 如下 表 : 商鞅变法 措施 作用 行政 编制 推行县制: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全国共分为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 加强中央集权 军功改革 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鼓励全国人民 上阵杀敌 , 建立军功 户籍改革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编制什伍组织;实行连坐法; 加强了封建专制;让大家互相监督 ; 全民皆兵 经济措施 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度量衡 促进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提高了大家的农业生产积极性 2017-1-1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