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劳动就业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概述一、就业的概念与特征1就业的概念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依法从事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就业人员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的人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协会规定的通用标准,凡是在规定的年龄之内(各国可根据国情自行确定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属于就业。(1)在规 定的时间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2)有职业 而临时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旷工或气候不良、设备损坏临时停工等原因而没有工作。(3)雇主和自 谋职业人员,包括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工厂,从事正常工作时间的 1/
2、3 以上,没拿报酬,也是就业。而 下 列 情 况 不 属 于 就 业 范 畴 :童 工 ,不 以 获 得 收 入 或 营 利 为 目 的 的公 益 劳 动 、家 务 劳 动 等 。2就业的特征就业的实质是劳动者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 者就业需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在法定 劳动年龄内。根据有关规定,我国目前的法定劳动年龄范围是 16 周岁至 60 周岁(法律、法规有特 别规定的除外)。(3)所从事的 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这种 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是合法的劳动。二、就业方
3、针与就业结构1就业方针 就业方针是指党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制定的有关就业问题的重大指导原则,是制定就业政策的基本准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促进就业工作,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劳动 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 进就业” 的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 择业是指充分调动劳动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他们发挥就业潜能和提高职业技能,依靠自身努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尽快实现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是指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就业,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政府促进就业是指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重要职责,通过发展经
4、济和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积 极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通过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公平就业;通过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创造就业条件;通过就业援助,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2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所有就业人员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数量和分布比例,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结构变动通过影响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决定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随着消费的变动,生产企业一般也会相应变动,否则不适应消费需求的产品大量过剩,生产该产品的行业萎缩,从业人员也将缩减。反过来,某一行业自身较快的发展肯定带来劳动力投入要素的变化,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改变。可以说,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之
5、间是互相适应与互相制约的关系,两者以收入与消费为媒介,共同影响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经济增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促进。就业结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必要前提,产业升级则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必要保证。三、就业矛盾 就业矛盾包括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就业的总量矛盾主要是指从总量上来说存在劳动力供给大于或小于需求的问题。就 业的结构性矛盾主要是指就业存在地区间和行业间的不平衡。地区间 不平衡是指在劳动力供给压力大的地方,对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行业间不平衡是指伴随着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不断
6、发生变化,部分行业不断吸纳劳动力就业,而有些行业通过裁员的方式排斥劳动力就业。一般性就业矛盾是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引起的就业矛盾。我国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当前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同时并存,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四、就业的主要形式 就 业 形 式 是 指 按 照 劳 动 力 与 其 他 生 产要 素 之 间 的 不 同 结 合 方 式 所 划 分 的 就 业 具 体 形 式 。主 要 有 正 规 就 业 、非正 规 就 业 、非 全
7、 日 制 就 业 、灵 活 就 业 、弹 性 就 业 、自 谋 职 业 和 境 外 就 业 等 。1正规就业 正规就业是指在正式单位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其权利和义务有法律保障的就业形式。在我国,正规就业主要是指包括劳动者在各类经济组织从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形式,以及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团组织、非企 业单位正式从业的就业形式。2非正规就业 非正规就业是指无固定场所、无固定雇主和服务对象、无固定劳动关系、无稳定收入、无社会保障的小规模经营的就业形式。可以分为在非正规部门(或经济组织 )中就业和在正规部门(或 经济组织) 中非正规就业,如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分包生产或服务项目等就业形式
8、。3非全日制就业 非全日制就业是指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4 个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24 个小时,以小时工作时间支付劳动报酬的就业形式。4灵活就业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 、收入 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 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5弹性就业 弹性就业是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 6自谋职业 自谋职业是指劳动者自主寻找工作单位或开展生产经营实现就业的行为。它是相对于国家、企业安置就业而言的。7境外就业 境外就业是指中国公民与境外雇主签
9、订劳动合同,在境外提供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就业形式。五、失业的概念、特征、主要 类型及原因1失业的概念 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劳动者有工作能力并确实在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不能得到适宜职业而失去收入的状态。一般来说,我国的失业人员指的是登记失业人员。即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 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主要包括初次失业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两部分人。初次失业人员是指从未就业、目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年满 16 周岁及以上的各类学校毕业生中未能升学、参军、被单位录用的人员及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其他从未有就业经历的人员。就业转失业人员是指原已就业、但因各种原因又失去工作,目
10、前正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因 劳动合同期满或企业倒闭等原因而失去工作、现又面临再就业问题的失业职工,失业的个体、私营等企业的从业人员。2失业的特征 失业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产物。从理论上讲,失业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一种状态,劳动者失去了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活动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获得劳动报酬的机会。其主要特征:一是失业人员具有从事正常社会劳动的行为能力。虽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但不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不是失业人员,如精神病人、完全伤残不能从事任何社会劳动的人员。二是失业人员有工作要求,但受客观因素影响尚未实现就业。目前虽无工作,但没有工作要求的人员不是失业人员。三是虽然劳动者从事一定
11、的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3失业的主要类型及原因(1)摩擦性失 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异而导致的失业。例如,刚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 寻找工作或与雇主洽谈;或者由于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各自的需求发生变化,而使劳动者处于工作变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它的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持续时间不长。造成摩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二是信息的不完善、不对称性,使求职者与拥有空缺岗位的用人单位之间相互寻找、洽谈需要时间。(2)结 构性失 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
12、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结构性失业的产生不是由于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而是由于劳动力内部结构失衡。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技术革命、产业结构调整、产品 结构调整等。这一时期,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应用,新兴产业、行业出 现,替代老的生产技术,一些 传统产业被淘汰,产业工人行业性的结构出现大调整;或者更新换代,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职工的传统技能落后,需要拥有新技能的工人来代替。(3)季 节性失 业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季节性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造成失业。造成季节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些行业由于受生产条件、气候条件的影响具
13、有季节性的特点,造成对劳动力的需求随季节变化而变动,如农业、旅游业、航运业等;二是一些行业的产品需求受购买习惯、社会风俗的影响,会产生季节性变化,如服装业、制鞋业 和节日商品生产企业等,从而影响劳动力需求,造成季节性失业。(4)周期性失 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所造成的失业。造成周期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总量需求不足。由于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波动性,当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经济萧条,生 产 萎缩, 对劳动力需求不足,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造成失业。周期性失业的成因及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相当复杂,因此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课题。(5)隐 性失业 隐性失业是指经济
14、部门中存在边际劳动生产力等于或者小于零的现象。即所雇佣的员工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从事劳动生产率低于他能达到的标准的工作,也称在职失业。造成隐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在经济过程中,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构成失衡,劳动力供应超过了有效需求。(6)自愿失 业 自愿失业是指虽然有就业愿望,但由于才能得不到发挥,或由于兴趣、爱好、工 资、保险 福利及人际关系等原因而自愿放弃就业机会而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者通常被认为是丧失信心者,需要给予帮助。六、失业率与城镇登记失业率1失业率国际上通用的失业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失业人数与从业人数和失业人数之和的比,它反映在全部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有多大,从
15、而反映失业问题的严重程度。它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水平和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 失业人数(从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21)对失业率更准确的度量要用年度失业率指标。年失业率取决于该年中有失业经历的人数,以及他们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用公式表示为:年 失 业 率 =该 年 度 有 失 业 经 历 的 人 占 劳 动 力 总 数 的 比 例 (22)2城镇登记失业率 目前,我国的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率,它等于城镇失业人数除以城镇从业人数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其计算公式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100 (23)分母中的城镇从业人数包括城镇的各种所有制单位的全部劳动失业的平均周
16、数52 周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力;登记失业人数则是指非农业户口,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户口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进行失业登记的人员。一般意义上的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前者对失业人员的统计范围包括进行失业登记和未登记的所有失业人员,而后者只限于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失业人员;二是前者对失业人员通常只限定最低年龄,而后者对失业人员限定为法定劳动年龄内。第二节 城乡统筹就业一、城乡统筹就业的概念与意义1城乡统筹就业的概念 城乡统筹就业是指实施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统一的职业培训制度和统一
17、的用工管理制度的就业制度。目前,城乡统筹就业正处于试点阶段。2城乡统筹就业的意义 统筹城乡就业不仅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突破口,而且是一项涉及整个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将进一步促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一起平等就业。城乡统筹就业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城乡统 筹就业是一种制度创新。以往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城乡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人们迫切需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险体制,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统筹的就业新体制,以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
18、(2)城乡统 筹就业是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之一。以往城乡分割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使农村中高素质、高生产率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而城镇中低素质、低效率的劳动力却得到政府的保护,降低了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不利于人力资本的使用。(3)城乡统 筹就业可以使城乡居民自由择业和自由选择工作地点,可以体现保障方面的公平,实现企业自由选择劳动力,是一种社会进步。二、城乡统筹就业的主要内容1城乡劳动者就业实行统筹规划和管理(1)建立城 乡统一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农村劳动者资源数据库,对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者, 纳入统计范围。根据双轨运行、逐步并轨的原则,分别建立农村劳动者资
19、源数据库和城镇劳动者资源数据库。将农村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和城镇劳动者就业、失业状况合并统计,确定社会失业率。社会失业率不公开发布,作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制定就业政策的依据。(2)改革城 乡分治的管理体制,统一就业管理制度彻底消除各种针对农村和外来劳动者的就业限制,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政策体系,将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城乡劳动者享有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转变对农村和外来劳动者的防范型管理方式,实行服务型管理。实行统一的招用工备案制度和就业登记制度,建立企业用工数据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招用本地和外来城乡劳动者实行动态管理。2建立为城乡劳动者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
20、系人力资源市场要充分考虑城乡劳动者求职、咨询、指导、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在布局和功能设置上体现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乡镇( 街道)要切实解决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劳动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行政村要设立劳动保障协理员,形成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组织体系。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现代手段,将职业供求、工资水平、培训信息等发送至镇、村。3建立切实维护城乡劳动者权益的劳动用工管理体系完善对企业劳动用工的管理制度。各类企业招用城乡劳动者都必须依法订立并履行劳动合同。逐步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从制度上防范工资拖欠问题的发生。督促企业遵守劳动法关于工时、休息、休假的规定,科学合理地确定各
21、项劳动标准和劳动定额,实行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制度。4逐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工伤待遇问题。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和相关规定,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督促用人单位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做好工伤农民工的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待遇支付工作,确保工伤农民工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第三节 特殊群体就业一、妇女就业1促进妇女就业的意义 妇女是我国国家富 强、民族振 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城乡文明伟大实践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就业,既是妇女获得经济资源的重要前提,也是妇女实现自尊、自立、自 强
22、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广大妇女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妇女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2妇女就业的法律保护 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对由于妇女生理和身体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存在的歧视妇女就业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妇女的劳动就业权益。1954 年颁布的第一部宪法和以后历次修改的宪法均就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作了明确的规定,从根本上保障了妇女的劳动就业权益。1992 年颁布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和 1995 年开始实施的劳动法进一步明确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益”“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
23、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任何单位不得以 结婚、 怀孕、产假、哺乳为由辞退女职工或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2008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再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用人单位招用人员,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 ”此外,国家还颁布实施了多项保障妇女 劳动就业权益的行政法规,如 1988 年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1990 年劳动部发布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
24、的规定、1993 年劳动部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健工作规定、1994 年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等。这些专项法规对妇女就业和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作了具体的规定。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为保障,以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女职工劳动保健土作规定等法规、规章为手段的一整套保障妇女劳动权益和促进妇女就业的法规体系,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劳动就业权益。3女职工劳动保护 由于妇女担负着孕育下一代的特殊义务,在生理方面同男子有着不同的特征,其从事劳动的范围、时间、工种、强度等,都 应与身体、生理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女职工在月经期、怀孕期、产期、哺
25、乳期,生理都会 发生变化,正常的生理防御机能暂时会受到影响甚至被破坏,身体抵抗力减弱,不让其参加繁重体力劳动,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高空、冷水作业,不仅是女职工自身安全与健康的需要,而且是对下一代安全和健康的保护。因此,对女职工实施劳动保护,不仅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而且能促进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优秀体质的延续。二、残疾人就业1残疾人就业的意义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006 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各类身体残疾和精神残疾的人员 6700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5.6。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保障残疾人
26、的劳动就业权益,是残疾人改善自身状况和提高社会地位的基础。残疾人只有参加社会性的生产劳动,才能锻炼和发展自己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提高体能和智能,使其机体缺陷得到改善和康复。另外,从残疾人自身的角度看,就业是残疾人与社会及其他健全人沟通的重要方式,不仅能使其获得经济收人,而且能使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有助于增强生活的信心。因此,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不仅涉及 6000 多万残疾人和亿万残疾人亲属的切身利益,而且对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残疾人就业的方式残疾人就业方式主要包括集中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等。(1)集中就业 集中就业是指将
27、残疾人集中安排到政府和社会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工作。国家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使用等方面 给予扶持。(2)分散按比例就业 实行残疾人按比例就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国家对残疾人就业采取的特殊保护措施。2008 年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提出了国家实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3)自主 择业和自主创业 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是国家鼓励和扶持的残疾人就业方式之一。对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有关部门优先核发营业执照。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国家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生产、经营、技 术、资金、物 资、 场地
28、等方面给予扶持,免除行政事业性收费。(4)农村残疾人的生产劳动 残疾人保障法针对农村残疾人的劳动就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3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 残疾人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的就业合法权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 、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另外, 劳动法就业促进法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就业条例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三、大学生就业1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毕业生已成为我国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重要来源。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学生就
29、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经历了政府统包统配安置,到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就业,再到目前的自主择业 3 个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 精英教育” 向“大众化教育”的快速推进,大学 门槛相对变低,就业门槛相对抬高。 “毕业即失业 ”,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如今已经出现。 “大学生就 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方面,在社会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合适岗位的条件下,大量大学毕业生的涌人,势必造成人才暂时性的相对过剩;另一方面,高校扩招,把许多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从而导致技术工人的短缺。2促进大学生就业主要措施(1)拓宽 就业渠道 各级政府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
30、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各级政府在城市社区建设中, 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在社区管理、高技术服务等新兴社会工作岗位就业。(2)鼓励引 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 各级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专项计划。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下放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 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到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
31、对其中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筹集“高校 毕业生创业资 金” 。对于高校毕业生以从事自由职业、短期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各级政府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费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3)认真做好帮助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 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并尽量给予适当求职经济补贴。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纳人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体系。各级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人员,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设立收费
32、项目,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减轻求职负担。(4)加强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 劳动保障代理等多种服务。建立和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联合招聘制度,加强对各类招聘活动的监管,严厉打击虚假招聘。四、其他特殊群体就业1其他特殊群体的范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一大批职业技能低、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企业职工成了下岗失业人员。这些人员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仅靠领取基本生活费、失业保险金或“ 低保”补差维持生活
33、,成为城 镇中最困难的群体,特别需要政府帮扶就业。为此,2002年 9 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 号)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性 50 周岁以上,女性 40 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再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提供即时岗位援助等多种帮助。 ”同时,还将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且失 业 1 年以上的城镇其他失业人员纳人了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范围。2005 年 11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又对“4050”人员给予进一步明确规定:“ 即女 40 周岁以上,
34、男 50周岁以上。计算年龄的截止时间由各地确定,最晚至 2007 年年底。 ”各级政府在贯彻中发200212 号和国发200536 号文件时,结合实际,除将上述人员纳入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外,还普遍将零就业家庭、一户两代、夫妻双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单亲家庭以及 710 级工伤失业人员列入了就业困难的特殊群体范围。2008 年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 号)再次扩大了就业困难人员的范围,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这一原则之下,就业困难人员的具体范围和申请认定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35、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2扶持其他特殊群体就业的政策 由于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技能单一,在 劳动力市场竞争能力弱,必须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靠劳动收入的提高从根本上摆脱生活上的困境。中共中央 、国 务 院 出 台 的 关 于 进 一 步 做 好 下 岗 失 业 人 员 再 就 业工 作 的 通 知 (中 发 200212 号 )制 定 了 一 系 列 旨 在 促 进 就 业 困 难 人 员 再就 业 的 扶 持 政 策 。2005 年 ,国 务 院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就 业 再 就 业 工 作 的通 知 (国 发 200536 号 )对 中 发 200212 号
36、 文 件 制 定 的 政 策 进 行 了 延 续 、扩 展 、调 整 和 充 实 ,形 成 了 比 较 完 善 、全 面 的 政 策 体 系 。2008 年 1 月 1日 施 行 的 就 业 促 进 法 从 国 家 立 法 的 层 面 对 就 业 困 难 人 员 的 就 业 援 助政 策 予 以 确 定 ,为 建 立 就 业 援 助 长 效 机 制 奠 定 了 坚 实 的 基 础 。2008 年 ,国 务 院 关 于 做 好 促 进 就 业 工 作 的 通 知 (国 发 20085 号 )再 次 作 了 明 确规 定 。3其他特殊群体实现就业的途径 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年龄大、职业技能差、文化水平
37、低等情况,实现正规就业比较难,他们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是公益性岗位、自主创业和各类灵活性就业岗位等。(1)公益性 岗位就业 近几年来,根据国家的扶持政策,各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大力开发城市管理、服务和社区管理、服务的公益性岗位。一大批由政府开发的公安协警员、交通协管员、城管协管员、劳动保障协理员等社会公益性岗位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同时,由社区或社会各界开发的社区安全保卫、社区卫生保洁、公共环境绿化、停车场 管理、社区公用设施维护、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社区托老、托幼服务等岗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社区,大大缓解了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难问题。(2)自 谋职业 ,自主创业 在国家扶持政策的带动下,
38、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人员日渐发展壮大,在城乡各类个体经营者中都能找到就业困难人员创业的身影。(3)灵活性就业 由于灵活就业所具备的用工灵活、就业岗位灵活、工作时间灵活、 劳动报酬灵活的特点,可以在一定时期的不同时段为多个用人单位或多个居民家庭提供服务,可以以短期工、季节工、劳务工、派遣工、小时工以及弹性就业等不同时间段的就业,可以以计时、计件或以其他方式获得劳动报酬,特别适合于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之国家出台的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开辟了更宽广的道路。(4)鼓励引 导企业吸纳 国家出台多项优惠政策,鼓励引
39、导各类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如国家明确规定,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这一政策为促进更多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正规就业开辟渠道创造条件。第四节 劳动力供求分析一、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1.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根本因素。劳动力需求派生于商品需求,商品需求主要由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决定。因此,影响经济发 展和经济结构的因素都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如投资 、贸易、 资本有机构成等。 劳动力的需求量间接地取决于商品市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直接地取决于生产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经济发展是决定劳动力
40、需求的根本因素。经济发展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两方面,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在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就总量而言,经济增长越快, 经济波动越小,越有利于就业机会平稳增长;就结构而言,一定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形成相对应的就业结构。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主要通过就业弹性、经济周期波动、经济结构来反映和衡量。(1)就业弹 性 就业弹性是衡量经济总量对就业的影响的指标。就业弹 性是指某一经济变量的单位变动率所引起的就业量的变动率,自变量可以是国民收入指标、消费指标、投资指标等,通常讲的“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业增加多少个百分点” ,实际上讲的是就业的投资弹性。在一般情况下,就业弹性是指就业的收入弹性
41、,计算时较常用的收入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弹性= (24)当就业弹性等于 l 时,说明就业量随着经济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当就业弹性小于或等于 0 时,说明经济增长并不能创造就业岗位,甚至减少了就业岗位。(2)经济 周期波动 经济发展是不断波动的。投资和经济结构调整是波动的主要原因。经济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波动,因此,失业率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一个判断标准。为了减少经济波动对国民财富的影响和对劳动者由于失业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影响,应尽可能使经济平稳发展。(3)经济结 构 经济结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生产要素分
42、配体系的内部构造,以及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就 业结构是社会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数量和比例,是经济结构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从根本上决定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就业结构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有规则、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有序地变动,并从一个方面反映了经济结构及其变动趋势。2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就业,一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二是改变就业结构。技术进步也会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导致就业弹性下降。(1)增加 劳动力需求 第一、技术进步使劳动工具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扩 大人们所利用的劳动对象的范围程度。这使生产劳动工具的部门扩大其劳动力的需求。第二、
43、技术进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个人消费的领域和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刺激消费品生产向多样、复杂、高级的方向发展,从而极大地增加劳动力需求。第三、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分工协作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种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并且改变家庭生活方式,使生活服务机构增加,使第三产业获得极大的发展,相应增加了投资,从而扩大了劳动力需求。第四、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资金积累,从而形成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五、科技进步使个人教育训练时间延长,劳动时间减少,在社会总劳动量增加的情况下,必然需要更多的人从事社会劳动。总之,由技术进步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它所减少的就业岗位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
44、规律。(2)对就 业结构产生影响 第一、由于技 术进步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能力增强,物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高,社会在该行业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就能生产出保证社会生产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产品。因此,技术进步为劳动就业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二产业、再转到第三产业创造了物质条件。第二、技术进步使生产的部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了劳动力在不同部门就业量的变动。第三、技术进步还使劳动者的职业结构向减少体力劳动、增加脑力劳动的方向发展。3经济体制(1)经济 体制及其类型 经济体制是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有机集合,通过在 这一体制中活动的人的具体行勾表现出来,因此是权力结构、运行机制和经济行为人的
45、行为目标三者的有机统一体。就 业 制 度是 经 济 制 度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分 ,经 济 体 制 因 而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对 就 业 起 到 决定 作 用 。经济体制可以简单地分为商品经济体制和产品经济体制,与商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市场就业体制,与产品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是行政计划就业体制。(2)经济 体制对就业的决定作用 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经济体制不同,就业水平就会有所不同。经济体制对就业的影响主要通过就业体制实现,并主要体现在劳动关系调整方面。二、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1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 影响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因素主要是人口和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教
46、育和培训。人口是从供给方面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人口因素从三个方面影响就业,即人口 规模、 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在总人口中,对就业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劳动年龄段人口规模。根据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可将一国或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分为增长型人口、老龄型人口和均衡型人口。增长型人口是指 015 岁年龄段人口比例大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将趋于增长,就业压力也呈增长态势;相反,老龄型人口是指 50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大的类型,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劳动力供给将出现停滞甚至减少的趋势,就业压力会减小;均衡型人口即劳动年龄段人口占合理比例的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年轻化和老龄化会增大人
47、口赡养系数,表现为现实的劳动力资源不足,加重就业者的负担。2教育与培训 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与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智力、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就业质量。教育按照教学目的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按教学层次可分为基础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从总体上讲,基础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是培育青少年将来深造所需的基础理论的人才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学科型的人才教育。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员或技术工人类的操作型人才教育。培训不同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注重工作技能的学制教育,而培训则是一种短期的、目的比较直接的
48、学习过程。前者必须有课堂培育,而后者形式多样,不一定有课堂教育。实践证明,由于教育和培训导致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大,因此,教育和培养本身就能扩大就业需求。同时,教育普及水平提高有助于推迟就业年龄,降低劳动力参与率,从而减轻就业压力。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越多,职业教育的形式越灵活,说明教育越能适应经济发展对就业的要求,就越有利于促进就业。第五节 就业服务一、就业服务的概念与功能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
49、求 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 劳务派遣、市场人力和求职时间,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 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二、就业服务的种类 就业服务包括两类:一类是公共就业服务,一类是职业中介服务。公共就业服务是政府通过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 者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政府提供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弥补人力资源市场的缺陷,保障劳动者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合法就业权益,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市场,从而促 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合理配置。职业中介服务是社会上各类组织或个人通过依法成立职业中介机构,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有偿提供就业服务的活动。职业中介服务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服务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属于经营性活动。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与经费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向社会提供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