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概 述,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 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F.H.奥尔波特,1924)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W.奥尔波特,1954)影响的形式:现实存在的影响;想象存在的影响;隐含存在的影响,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心理为基础。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 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反应系统。它包括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 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
2、、群体的决策行 为。B=f(P,E) (勒温,1936)试题 勒温的社会行为公式B=f (P,E)中,P代表( )。 1.行为 2.个体 3.个体所处的情境 4.函数关系,66、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的公式:B=F(PE)是( )提出的。 (A) 奥尔波特(B) 谢夫勒(C) 勒温(D) 麦孤独 32、“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 )的观点。 (A)F奥尔波特 (B)海德 (C)G奥尔波特 (D)勒温 (2007年5月),2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48、社会行为是由( )引起
3、,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社会因素 (B)现实生活 (C)周围环境 (D)即时情境(2010年5月),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 个体和人际层面(微观):社会知觉、动机、态度、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2群体层面(中观):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3社会层面(宏观):时尚、风俗、民族心理、国民性等,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一 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世纪上半叶知识点:人性的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二 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世纪中叶20世纪初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1)达尔文的进化论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
4、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特点: 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 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 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33、根据霍兰德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在( ) (A)社会哲学阶段 (B)哲学思辨阶段 (C)经验描述阶段 (D)实证分析阶段 45、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 (A)F奥尔波特 (B)勒温 (C)特里普力特 (D)麦独孤,49社会心理学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 )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观察 B实验 C思辩 D归纳 2009年5月,第三单元 社
5、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2 系统性原则3 伦理原则,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是:,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 3.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 4.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其同意。6.不得和被试者建议研究工作之外的其他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 ) A.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B.不仅要把所研究的对象
6、纳入系统进行考察,而且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研究。 C.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D.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能歪曲和臆测。,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pp98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其 特点是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它是所有方 法的基础。 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这种观察叫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作为被观察者群体的 一员进行的观察。特点是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 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45、关于参与观察,不正确的说法是( )(
7、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更加真实 (B)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 (C) 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 (D) 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二)调查法,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资料的方法。口头调查即访谈。 (1)特点:交互影响过程;有目的的“谈话” (2)分类 结构访谈与非结构访谈 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40、关于访谈法,不正确的说法是 ( ) (A)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B)要取得访谈的
8、成功,访谈者必须在双方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取得被访者的积极配合 (C)访谈法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 (D)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被访谈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3)访谈过程与技巧 准备工作 接近被访谈者 应对拒绝的技巧 谈话和提问的技巧 追问技巧,2问卷法,(1)特点:标准化程度较高和收效快 (2)问卷的结构 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其备选答 案、人口学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便 于电脑分析)。 (3)问卷法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非歧义性原则 非暗示性原则 适度规模原则,(三)档案法,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资料(过去及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是对研究
9、对象的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长的趋势研究,适用于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缺点是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的难度也较大。心理咨询中经常需要进行产品分析,追溯求助者的个人既往史,考察求助者的成长报告,实际上就是档案法的应用。,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一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为代表)1社会学习论简述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2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3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练习题,1、社会学习论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 (a) 认知理论 (b) 精神分析 (c) 行为主义 (d
10、) 结构主义 5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 )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2010年5月,二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为代表),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侵犯赞同命题,三符号互动论,1 代表人物:早期代表布鲁默、库恩等;现代代表霍夫曼。 2 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个体的意义为基础;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事物本身;个体可通过主观解释对事物赋以意义或修改其意义 3.主
11、要观点主张从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四精神分析论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为代表)意识与潜意识;力必多(性本能);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集体潜意识概念“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新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社会化概述早在公元前328年
12、,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 上是社会性的动物”。简单地说,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或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学习过程。社会化涉及两个方面:社会视角和个体视角。按社会化的发展阶段划分,有早期社会化(儿童 及青少年时期)、继续社会化(成人期)。,社会化过程,传统观点认为到成人期即告结束,而现代观点则主张,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即终生社会化。 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例如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36、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 )的机制。(A)继续社会化 (B)终身社会
13、 (C)早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1. 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 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2.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102 、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 (A )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 )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2010年5月,四、社会化的载体1. 家庭2. 学校3. 大众传播媒体4. 参照群体,93个
14、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包括( )。A家庭 B大众传媒 C学校 D交通工具,五、社会化的类型 1.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是以 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2.性别角色社会化(识记) 性;性别;性别角色 3. 道德社会化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28、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性别社会化 (B)政治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语言社会化 2009年11月,67、表现男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概念是( )。 (A) 性别(B) 性别角色(C) 性(D) 性别认同 34、性别表示男女在( ) (A)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B)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C)社会学方面的差
15、异 (D)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识记)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 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社会角色分类1. 按角色获得方式分类:先赋和成就2.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类:规定型和开放型3. 按角色的功能分类:功利型和表现型4.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类:自觉和不自觉,49、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 )、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A)社会地位 (B)社会认知 (C)社会情感 (D)社会意识 2005年11月,33、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 )角色。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先赋型 (D)不自觉 2007年5月
16、,三角色扮演过程1. 角色期待2. 角色领悟3. 角色实践 四角色失调(理解) 1. 角色冲突2. 角色不清3. 角色中断4. 角色失败(最严重),94角色失调包括( )。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不清 D角色误解2008年5月 29、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 (A)角色不清 (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2010年5月,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和自尊 一自我1自我的概念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也称自我意识或自我 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 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 认知。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2自我概念的功能
17、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对个体的行为及人格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3.自我的结构 物质的自我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亲人、所有物等等的认知。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其中心部分是自己的躯体,所以也称为生理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望、社会角色、社会义务和责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心理的自我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认识,如对自己的智力、人格、兴趣、态度、欲望、需求等等的认知。 理想的自我 反思的自我,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0-3岁)社会自我(3-14岁)心理自
18、我(青春期成年十年),34、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 (A)社会角色 (B)社会意识 (C)自我意识 (D)社会知觉 69、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 (A) 从物质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理想自我 (C) 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物质自我,3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 )。(A)反思自我 (B)客我(C)社会自我 (D)镜我 95、自我概念的功能包括( )。(A)印象管理 (B)决定期待(C)解释经验 (D)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90、关于自我,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C)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尊),二身份1身份的定义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包括地位身份与处境身份。2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三自尊1自尊的概念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2.自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成就、优势与自信 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3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模式行为表现(成绩)的反馈选择性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50、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自尊=成
20、功自信 (B)自尊=成功抱负 (C)自尊=自信抱负 (D)自尊=抱负成功 69、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社会角色 (B)自我概念 (C)自我意识 (D)自我价值,8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 (B)选择相似的人进行社会比较,有利于增加自尊 (C)自尊是一种缺失性需要 (D)成功的行为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 113、自尊需要包括()。 (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B)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C)对归宿感的需要 (D)对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基本概念
21、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 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 判断的过程。包括对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 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 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二、社会知觉的范围1.对自我的知觉2.人际知觉(对他人、群体的知觉)3.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三、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认知主体的经验图式的概念: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进行社 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与解释的作 用。图式的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自我图式)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认知者的情绪,73、
22、( )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A) 自我概念(B) 角色(C) 印象(D) 图式35、受()的影晌,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A)遗忘曲线 (B)印象 (C)图式 (D)自我意识 2006年11月,116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2010年5月,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整饰 一印象及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人或事物概念,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
23、象,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 有重要作用。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比 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因为它在时间上 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一般来说,首因容易出现在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之 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熟悉、亲密的人之间。,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他的其它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印象,会对他的人格品质倾向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
24、叫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3.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35、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A)光环效应 (B)首因效应(C)刻板印象 (D)近因效应,49、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是( )。(A)马太效应 (B)首因效应(C)光环效应
25、(D)近因效应37、第一印象的作用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光环效应(C)刻板印象 (D)首因效应 35、“情人眼里出西施”是一种( )。 (A)刻板印象 (B)性别印象 (C)首因效应 (D)光环效应,35、刻板印象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这说明它具有()的作用。 (A)定型 (B)消极 (C)概括性 (D)社会适应 155在印象形成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形成印象有重要作用。正确的表述是: A、近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 B、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C、最近出现的信息影响也较大,称为近囚效应 D、首因效应是第一印象的机制,102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在( )的人之间产生。
26、 A熟悉 B不熟悉 C亲密 D不常见面 70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 )的性质。A积极 B双向作用C消极 D定势作用 70 、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中。 (A)光环效应 (B)刻板印象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譬如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38、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
27、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91、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36、一般说来,( )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四 印象管理1 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又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2 印象管理的作用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他人、公众 与社会所接受
28、,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3 印象管理的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己(戴面具)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投人所好:自我暴露、附合、施惠、称赞等。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91、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 (A)隐藏自我 (B)投人所好 (C)自我抬高 (D)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0、在印象管理中,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个性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称为( )。 (A)隐藏自我 (B)自我抬高 (C)形象塑造 (D)自我暴露,37、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 )。(A)印象管理 (B
29、)印象形成(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9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 )A、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B、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C、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D、投人所好,48、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 )。 (A)印象定位 (B)角色期待 (C)基本规范 (D)评价标准,第三单元 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归因指的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性质或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二行为原因的分类(归因的维度)1内因与外因前者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行为外因是
30、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兼有内外因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2稳定性与易变性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和易变性因素如 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点、能力则会在长时间保持 稳定;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 定,像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3可控性个体能否控制其行为的动因。如果是可控的,表明个体可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结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可作出变化的预测。如果行为动因是不可控的,如智力因素、工作难度等,那么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其对未来行为的预测相对准确。,三控制点理论(美国,罗特)根据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
31、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将人们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四归因原则1不变性原则:寻找某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恒定联系(海德)2折扣原则:如果还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凯利)3协变原则: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凯利的三维理论),案例:玛丽昨晚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1)特异性信息 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是特异性高 (2)共同性信息 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客体的反应是否相同 (3)一致性信息 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个体从以上三
32、方面信息的协变得出结论。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会做出外部归因,如果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归因。,39、( )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A)行动者 (B)内控者 (C)外控者 (D)评价者,40、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如果( ),就更可能做出内部原因的归因。(A)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 (B)特异性高、共同性低和一致性低 (C)特异性低、共同性高和一致性高 (D)特异性高、共同性高和一致性低37、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如果行为的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人们倾
33、向与做出( )的归因。 (A)背景 (B)刺激客体 (C)观察者 (D)行为主体70、罗特的控制点理论是关于个体( )的理论观点。 (A) 需要倾向(B) 归因倾向(C) 控制倾向(D) 思维倾向154归因研究在分析行为原因时包括的维度有: A、内因一外因 B、强一弱 C、可控一不可控 D、稳定一不稳定94、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所涉及的因素包括( )。(A)刺激客体 (B)背景(C)行为主体 (D)社会视角,38、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 )的预测。(A)较准确 (B)变化 (C)可控 D)不可控 9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
34、行为作出准确的预测(B)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作出变化的预测 (C)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自己的状况,这种人是外控者 (D)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是一种动机性归因偏差 71 、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理论。(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性 (D)平衡,42、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收( )。 (A)成败归因 (B)稳定归因 (C)综合归因 (D)不可控归因 37.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 )的预测. (A)准确 (B)变化 (C)稳
35、定 (D) 系统 11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掌握包括( )的信息。 A协调性 B特异性 C共同性 D一致性,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不同。行动者和观察者对行为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2.自我价值保护 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已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动机性归因偏差。 3.观察位置人们往往把事情的原因归于突现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流逝,归因会越来越具有情境性。,92、影响归因的原因主要包括( )。 (A)行动者一观察者因素
36、 (B)时间因素 (C)观察者的空间位置 (D)性别因素 39、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有明显的使自已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这种倾向叫( d )归因偏差。(A)空间性 (B)情境性 (C)特异性 (D)动机性 94、影响归因的因素包括( )A、社会视角 B、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C、观察位置 D、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 第一单元 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
37、接原因。 二、动机的功能 1. 激活功能:活动性2指向功能:选择性3维持与调节功能,三、动机过程需要匮乏 焦虑状态 动机 行为新的需要 需要满足 目 标焦虑平息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但其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动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38动机强度和活动效率的关系大致是( )型曲线。 A倒U BU C线性 DN 47、( )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38、 (C)价值观 (D)社会知觉,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一 亲合动机1 概念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 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也叫合群动机,是 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 2 亲合起源于依恋 3 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4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个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情绪因素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还可能增加。 出
39、生顺序 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92、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因此个体( )。 (A)恐惧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B)恐惧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 (C)焦虑越强烈,越会减少亲合倾向 (D)焦虑越强烈,越会增强亲合倾向,90、亲和的作用包括( )。(A)提供社会参照 (B)避免窘境(C)减轻心理压力(D)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92、亲合的作用包括( )。(A)获得信息 (B)减轻心理压力(C)避免窘境 (D)协调群体内行动 95、亲合的作用包括( )A、获得信息 B、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C、避免窘境D、使行为获得明确定向,二成
40、就动机1成就动机的定义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2抱负水平(略)3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教养方式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关爱、指导、启发式的引导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培养;过度管束和限制不利于成就动机的培养。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有两个:社会控制的需求和 对无能的恐惧。 四侵犯行为1定义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2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3.侵犯的原因(对攻击行为的理论解释) 本能论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洛伦茨 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挫折,
41、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侵犯往往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的强度同目标受阻程度之间是正相关。抑制侵犯的强度同预期的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略,(四)侵犯的影响因素,39在群体活动时,个体的侵犯性一般会( )。A减少 B保持稳定 C增加 D受到抑制 88 、侵犯的构成要素包括( )。 (A)伤害行为 (B)侵犯动机 (C)社会评价 (D)社会规范,五利他行为1概念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得到报答的自觉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有益于他人,需要或接受报酬的行为是助人行 为。 2.利他行为的原因生物学的观点社会规范论的观点:社会规范论用普遍规范来解 释
42、人的社会行为,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准 则有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90、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的因素包括( )。 (A)移情能力 (B)利他技能 (C)助人的榜样 (D)内疚 36关于利他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噪音等恶劣的环境会减少利他行为 B助人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利他行为 C他人在场,往往会产生社会助长效应,对利他行为有积极影响 D长得漂亮的女人一般更容易得到男人的帮助,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的个体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还伴随着生理上的症状;社交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
43、绪体验;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二、嫉妒,嫉妒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的特点包括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96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 )。 A针对性 B持续性 C对抗性 D集中性91、关于嫉妒,正确的说法包括( ).(A)一个人不会嫉妒世界上的所有人(B)嫉妒情绪会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C)嫉妒具有对抗性(D)道德发展水平高的人不会有嫉妒情绪,三、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和社会常态不
44、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自我贬损、自我怀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无能为力。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 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 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情绪的内核,过少或者过多的内疚感都是不健康的,特别是过多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毒药”。,37羞耻是一种( )的社交情绪。A积极 B作用不明 C消极 D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114、下列说
45、法中正确的包括( )。 (A)羞耻的个体往往会感到沮丧、自卑等,认为自己对事情的发展无能为力 (B)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改善自我的一种动力 (C)内疚者往往有良心上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并试图做出努力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D)内疚感越强,个体心理越健康,第五节 态度 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 一态度的概念1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 反应倾向。具有内在性、对象性(针对性)、稳定 性的特点。,2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态度的核心行为倾向成分(B)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成为ABC模型。,71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 )。 A
46、归因 B态度 C动机 D情绪 33态度的ABC模型中,B指( )。 A行为 B情感 C感觉 D行为倾向 91态度的特点包括( )。 A稳定性 B内在性 C间接性 D针对性 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二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4.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维度(略) 四态度的形成1.依从2.认同3.内化,44、态度的内化是指( )。 (A)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 (B)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
47、人一致 (C)个体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 (D)个体以理智与情感,即认知和情感为基础习得一定的态度,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一态度转变模型1传递者:威信(相似性);说服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2沟通信息: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3接受者:原有态度与信念;接受者的人格因素;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个体的心理倾向4情境:预先警告;分心;重复,35、一般来说,( )频率的信息重复,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A)高 (B)中等(C)低 (D)偏高 34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A适中 B较大 C较小 D最大,29、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畏惧和说服效果之间是()关系。 (A)U型曲线 (B)线性 (C)倒U型曲线 (D)指数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