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 台阶”。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 台阶” 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
2、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 ,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
3、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
4、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1、培养学生学习的
5、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学习“蒸发与沸腾”时,学生对液体在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似有迷惑。老师可举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
6、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 “会” 。 “那用这张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 “当然会” 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什么稀奇,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 ” 教师追问:“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的学生已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思维异常活跃,迫切等待问题的解答。教师此时趁热打铁,稍加提醒:纸盒里的水烧开后继续吸热温度会上升吗?此时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烧不着的纸盒”是里面的水在起作用,由于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且此时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盒就不会浇着。为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可布置
7、课外小实验:“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象烛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真奇怪,棉布并没有烧焦。当然,激发好奇心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从好奇心出发,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好奇,要逐步引导,善于从常见的物理现象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经常在课堂活动中流露出惊讶、疑惑、兴奋、喜悦激动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物理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2、改进课堂教
8、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关键。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 。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要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
9、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例如在“摩擦力” 的教学中,静摩擦力的产生及其方向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分析汽车起动时轮胎和地面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总是觉得难以理解,印象不深。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玩具遥控汽车模拟实际情境:教师:同学们都会开遥控车,但是你有没有见过车轮打转,但车子却在原地不动的情况?那么,当车轮转动向前行驶时,动力来自于哪里呢?学生答:见过,汽车陷在烂泥里,车轮光打转,车子不能向前行驶,这是因为摩擦力太小的原因。所以汽车行驶的动力应该是车轮受到的摩擦力。教师: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起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而前轮不动。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这辆汽车提供
10、动力的驱动轮是哪两个?那么当后轮转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轮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教学难点,学生互相讨论,意见不能统一)教师演示:将遥控车放在桌面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白纸,按下启动按钮,看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汽车没有向前运动。学生顿悟:白纸相当于地面,车辆起动时,白纸向后送出,说明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车子向前运动,说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这符合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知识。一辆遥控玩具车,一张白纸,一步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3、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
11、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中考也是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初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 :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 时,我们启发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积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因素。设计
12、出方案的个人和小组在课堂内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以便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及时改进,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介和小结。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 “推理”、 “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
13、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课后做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象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要从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总之,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 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独立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