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13段 导语 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16段 结尾 奥斯维辛现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思考:本新闻曾获普利策新闻奖,为什么这样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如此殊荣?,凯文卡特 饥饿的女孩,这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渤海湾异常地寒冷。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发生了世纪末最大的一次海难。1999年11月24日23时45分,随着一艘名叫“大舜”号滚装船的沉没,两百多人从这个世界是消失了。险恶的风浪,失火的大船,拼命的挣扎,绝望的表情,凄厉的呼唤,奋力的救援,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世间
2、,他们本应继续和我们共同奋斗着,共同欢乐着。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痛失亲人的哀者,他们本应享受着亲情和爱情,享受着憧憬和希望。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那些伸出救援之手的人们,他们给了死难者最后一把温暖,给了生还者第二次生命。我们留下这一份记录,为了人们不再漠视生命。 南方周末,1、俄罗斯最畅销报纸消息报总编辑辞职。 2、摄影记者凯文卡特获1994年普利策奖后自杀。 3、1999年渤海海难发生后,南方周末的报道,船头的守望者 社会责任 道德责任 人文关怀,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3、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
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和没有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白桦林”死亡集中营里最后一站的等待 一批犹太人在毒气室里等待死亡,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
5、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巨大的焚尸炉,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运输尸体,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不会说话,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男性的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比较的方面,比较
6、的项目,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2、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7-15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7-15) 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再次照应首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文章最
7、后一段景物描写再次照应首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探究,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1).“没有什么新闻”,(2).为什么又要写,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2、
8、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7-15,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7-15),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遇难者的鞋子,遇难者的遗物,“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拥挤的囚犯宿舍,“这些三层的长条盒
9、子,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部分死难者的照片,“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纪念长廊沉思,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
10、: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4、课文中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放 说明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更表达
11、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5、文章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再次照应首段景物描写,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1)以乐景衬哀情,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 (2)对法西斯的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今天的“死亡墙”,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主题归纳,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本文获得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