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绪 论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诞生在美国,是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它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传播学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三者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传播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任何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
2、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传播学(Communicology 或 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又称传学,传意学等。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现象。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
3、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整体性;2、互动性;3、开放性;4、综合性;5、发展性。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传播学研究体系是一种对研究对象作直观的简洁的有序的映现和说明,也是指传播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包括各种传播要素所占比例、排列秩序及组合形式等。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传播学与社会学:在西方人们曾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社会学诞生于前,而传播学产生在后。传播学在形成中吸取、借用了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如调查方法) ,也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中吸取养料。如今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也开始用传播学的成果来丰富自己的
4、研究内容。2、传播学和心理学:心理学通过挖掘传播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因素来充实和丰富传播学研究的内容的,从而使偏重于宏观研究和过程研究的传播学能够从微观研究和心理研究方面取长补短,显显活力。传播作为一种最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为心理学研究增添了新的研究内容和话语空间,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实用性。3、传播学与人类学: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 ,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与社会现象。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本媒介。4、传播学与新闻学:传 播 学 和 新 闻
5、 学 曾 有 过 十 分 密 切 的 互 动 关 系 , 新 闻 学 是 具 体 科 学 的 研 究 , 对传 播 学 研 究 有 提 供 材 料 、 充 实 内 容 的 作 用 ; 传 播 学 是 一 般 科 学 的 研 究 , 对 新 闻 学 研 究 的 内 容 和 方 法 有 规范 、 指 导 的 作 用 。 新 闻 学 对 传 播 学 的 诞 生 也 确 实 起 过 催 产 的 作 用 , 但 两 者 是 不 能 划 等 号 的 。 传 播 学 重 视 理 论 研 究 , 新 闻 学 重 视 业 务 研 究 。新 闻 学 早 在 20 世 纪 初 期 即 已 兴 起 。 那 时 , 随
6、 着 新 闻 事 业 的 蓬 勃 发 展 , 迫 切 需 要 大 批 经 过 职 业 训 练 的新 闻 专 业 人 才 , 新 闻 教 育 便 应 运 而 生 , 新 闻 学 也 随 之 出 现 。 初 期 的 新 闻 学 著 作 大 都 是 有 关 业 务 方 面 即 采访 、 写 作 、 编 辑 等 内 容 的 , 后 来 研 究 领 域 虽 有 所 拓 宽 , 尽 而 总 结 和 评 述 新 闻 事 业 ( 主 要 是 报 业 ) 的 历 史 ,2但 新 闻 理 论 的 专 著 却 并 不 多 。 而 新 闻 理 论 多 半 论 述 新 闻 的 本 质 、 本 源 和 特 征 , 以 及
7、 新 闻 事 业 的 性 质 、 任 务和 作 用 等 , 研 究 角 度 、 范 围 都 很 有 限 。而传播学则兴起于 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传播事业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正负) ,要求学者们跳出以往单学科研究的狭隘圈子,从社会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借助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和信息科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成果,对人类与社会的信息交流活动进行全面的跨学科的研究。这样,一门有别于新闻学、理论抽象层次更高的传播学,也就从科学研究的边缘空白地带中脱颖而出了。 研 究 方 法 上 各 有 不 同 。新 闻 学 沿 用 传 播 人 文 学 科 的 思 辩 型 定 性 分 析
8、 方 法 去 研 究 新 闻 传 播 这 种 社 会 现 象 , 并 较 多 地 采 取 直 观 地分 析 法 去 考 察 、 说 明 新 闻 工 作 的 实 践 , 从 而 找 出 某 些 操 作 方 法 、 理 论 、 原 则 和 规 律 , 用 以 指 导 和 改 进 具体工 作 ; 而 传 播 学 则 主 要 采 用 实 验 型 的 定 量 分 析 方 法 , 通 过 调 查 分 析 提 炼 出 一 项 项 具 体 理 论 , 去 回 应 原 先 的理 论 假 设 和 诠 释 , 解 答 实 践 中 提 出 的 问 题 。 传 播 学 在 研 究 中 注 意 把 理 论 、 模 式 、
9、 方 法 连 成 一 体 去 进 行 ,即充 分 利 用 各 种 研 究 方 法 进 行 调 查 分 析 和 检 验 理 论 假 设 , 并 注 重 及 时 归 纳 成 各 种 理 论 模 式 。 研 究 对 象 虽 有 重 合 之 处 , 但 亦 不 尽 相 同 。新 闻 学 的 研 究 重 点 至 今 仍 然 是 报 刊 和 以 报 刊 为 主 的 新 闻 事 业 , 近 年 来 理 论 视 觉 的 范 围 则 有 所 扩 展 , 涉及 电 视 、 广 播 等 领 域 。 而 传 播 学 除 了 上 述 研 究 对 象 外 , 还 研 究 公 共 关 系 、 广 告 、 电 影 、 民 意
10、 测 验 、 图书 、大 众 文 化 以 及 各 种 传 播 层 次 等 等 。 新 闻 学 主 要 研 究 新 闻 传 播 的 内 容 ( 新 闻 报 道 与 广 播 电 视 节 目 ) 制 作 和 传播 者 ( 新 闻 机 构 和 采 编 等 从 业 人 员 ) ; 传 播 学 研 究 则 遍 及 传 播 媒 介 、 受 众 和 传 播 的 全 过 程 。总 之 , 传 播 学 和 新 闻 学 虽 有 一 定 的 联 系 , 但 各 自 独 立 。 两 学 科 应 取 长 补 短 、 紧 密 合 作 , 谋 求 共 同 发展 。5、传播学与历史学历史学可以帮助传播学来研究已经过去的传播活动
11、,探寻传播现象发生的先后次序和历史因素,揭示传播媒介变革的历史过程和基本规律,使传播学能“论从史出” ,使传播者能“以史为鉴” 。传播学还运用符号学、语义学、信息学、接受学等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或近似主题研究成果。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理论传播学(研究的主干和核心) 、历史传播学(研究的基础) 、实用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和历史研究的落脚点)和边缘传播学(充实和提高) 。三、传播学的理论框架传播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可以用八大理论板块来构筑和组建:传播学科论(统辖) ;传播过程论(统辖) ;传播主体论(中坚)传播客体论(核心)传播载体论(渠道)传播对象论(中坚)传播方法论(辅助)传播环境论(参照)同时也顾
12、及传播效果及评估。第三节 学习与研究传播学的意义有助于推动传播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正确解释和合理解决传播现象和问题;有助于提高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第一章 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第一节 传播学的产生与确立一、 传播学的四位创始人1、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7)宣传与传播研究哈罗德拉斯韦尔是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有“行为科学的达尔文”之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拉斯韦尔是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的第一人,是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1927世界大战中的宣
13、传技巧 ;1935 年与布卢门斯通合著出版世界革命的宣传 ;合编了宣传与推行 ;1979 年在他去世后两年,拉斯韦尔、勒纳、史皮尔三人合作编写的三卷巨著续宣传与传播世界史/世界历史上3的宣传性传播 ,成为宣传传播的又一里程碑。大众传播研究。a、五 W:1948 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谁传播?(控制分析) ;传播什么?(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传播?(媒介分析) ;向谁传播?(对象分析) ;传播的效果怎样?(效果分析) 。b、指出传播的三大作用或三大功能,即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2、库尔特卢因(勒温)(Kurt Lewti
14、n, 1890-1947)“把关人”研究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美籍德国犹太人,是心理学中“场论”和“群体动力论”的最先提出者,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等。最早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 。最早提出了“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1947 年,卢因发表群体生活的渠道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3、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说服效果实验美国心理学家,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
15、改变的先驱。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他在彼德森、瑟斯顿等学者的基础上,较完善地把心理学控制实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结论虽然与社会实践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但对传播的效果仍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预测。他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不仅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坎特里尔的观点,而且为打破“魔弹论”的神话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证据。他注意到影响说服效果的多种因素,尤其是说服者及其发出的信息这两个因素,并提出了改善说服效果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为“可说服性”研究这个当代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奠定了基础。4、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zarsfeld,1901-1976)经验性传播学研究美国
16、著名的社会学家,奥裔美籍人主要著作有:人民的选择 (1948) 、 美国士兵述评 (1949) 、社会科学中的数学思想 (1954) 、 社会研究的语言 (1955)等。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舆论领袖;有限效果论;对研究方法也作出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他将传播学引向了经验性研究的方向;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开创社会调查的数学模型;首创的交叉列表方法。二、传播学的完善者(传播学科的创立)韦尔伯施拉姆(又译宣伟伯,19071987) ,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也是国际上公认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把传播学系统化、理论化的大师。使传播学系统化和科学化: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不
17、同与前面四位奠基人。后者都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和专业来研究传播学的,而施拉姆是第一位从新闻专业角度,并把新闻学同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结合起来,从全新的视野全面考察传播学,并把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研究,研究的主题包括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问题,传播体制与社会结构问题,传播与国家发展问题,为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完善与成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施拉姆使传播学从梦想变为现实,为传播学勾画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推动它成为一门独立自主的学科。著作:代表性著作有:大众传播学 (1949) 、 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1954) 、 报刊的四种理论 (1956) 、 大众传播的责任 (1957) 、
18、 大众媒介与国家发展 (1964)等,其中大众传播学(1949)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正式诞生,而人类传播概论的问世又标志着传播学基本体系已初步形成。扩大传播学影响:创建一个调查中心(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和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带动了美国数以百计的传播学系的成立,并波及世界各国。他曾经于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数次访华,室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提出新观点和见解:传播的直线型观点,阅读的“即时报偿”和“延缓报偿”的看法,教育传4播中的“知识沟”问题,对六种传播模式的精辟概括,对早期传播效果看法的“魔弹论”形容同时,他还开辟过几个新的研究领域,如电视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国际传播中的信息
19、流通、传播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等等。第二节 传播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学术特色:1生命力2前导性3显要性4实用性二、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国。传播学渊源于欧洲,诞生在美国。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美国传播学研究在学科建构上进入了统一与整合阶段,在研究方向上则进入多样与多元阶段。随着传播学在美国走向繁荣,大约从 60 年代开始,传播学开始流传、扩散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东欧、亚洲各国,现在已经遍及整个世界。由于传播学本身的优越性、适应性和伸缩性,它很快在各国扎根,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态势。中国大陆新闻学界于 1978 年开始引进、介绍西方的传播学,1988 年
20、出版了第一部传播学教材。自1990 年起,传播学的分支研究进入繁荣期,先后出版了政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教育传播学、艺术传播学、新闻传播学、人际传播学等十几个分支的传播学著作。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经历三个阶段:引进与介绍阶段(19781984) ,除几篇译著和几篇文章之外,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是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评价和研究阶段(19851989) ,其特点是全面了解,分析研究,组合拼装,为我所用,一些具有奠基性质的传播学著作开始面世。探索和创新阶段(1990今) ,系统了解,博采众长,以我为主,超越创新,传播学研究开始注意联系中国实际,适应中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
21、出不穷。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顾名思义是主要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所谓经验性方法,是一种运用可观察、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来对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进行实证考察的方法,它出现于 19 世纪后期,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应用。经验学派的主要研究成果:如对 1938 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探讨引起恐慌的各种心理因素;1940 年伊里调查;40 年代的“创新扩散”传播过程研究等。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
22、起来的学派。它是以对既定的传播现实和现存的传播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系统地批判而闻名,锋芒所向直指传播的要害:即为谁传播,为何传播。也就是说,批判学派主要致力于对传播现象之深层背景的考察,更注重传播及传播体制的阶级性和历史性,更强调传播与社会的广泛联系。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三、传播学的发展趋势: 科学化 2、融合化 3、鲜活化 4、操作化 5、分支化 6、本土化第二章 传播第一节 传播的概念一、传播概念的演变1、 “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 Communica
23、re 的意思,即使共同。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传受两者要分享的是其含义、而非符号。因为同一个符号对两个人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或者对一个人有意义,对另一个却毫无意义。2、 “影响”说。定义强调了传播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把传者目的的实现和受者行为的改变看作是一切传播的基本特征,并据此监测传播活动进行了没有和进行得怎样,而忽视了人类传播活动中还有一些信息(如公鸡下蛋、猫长翅膀等)并非是向人们有目的地施加影响的事实。3、 “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定义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5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
24、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而有的定义甚至混淆了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传播学与心理学、生物学之间的界限与区别,使传播学成了一门无所不包的百科全书。4、 “互动”说。这些定义借用社会学术语,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但是,人类传播毕竟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一来一往的讯息互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多向的有目的和需求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同时,随着信息传播的持续进行,每个参与交流的人所拥有的信息非但不会减少,也不限于对象交换,而且会一起增加,共同积累。5、 “过程”说。定义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要求传播有始有终,而且传播的效果最
25、终能够显示出来。如果传播缺乏基本要素或者传播中断、阻塞,就不能构成传播的过程和发挥特有的功能。这似乎是一种渐趋成熟的定义。它既标明了信息传播的轨迹,也指定了传播研究的要素,已被不少中国传播学者所采用和接受,但它仍有模糊、宽泛和难以把握的缺陷。二、传播的定义: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理 解 : 1、 是 人 类 的 活 动 。 2、 是 信 息 的 交 流 。 3、 离 不 开 符 号 和 媒 介 。 4、 目 的 是 希 望 发 生 相 应 的 变 化 。第二节 传播的特点1 社会性和阶级性 2 目的性和计划性 3 主动性和创造性 4 协同性和互动性 5 永恒
26、性和历史性第三节 传播的分类一、内向传播也称人内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也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它分为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二、人际传播1、定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2、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3、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人际传播在个人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协调
27、人际关系、交流思想感情等) ;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二级传播理论等) 。三、组织传播1、 定义: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2、组织传播的分类:就传播的范围而言,组织传播可分为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就信息传递的方向而言,组织传播主要有纵向和横向传播两种,其中纵向组织传播又分为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横向传播又称为平行传播。就沟通方式而言,既有正规的组织传播,也有非正规的组织传播。非正式渠道中的传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3、组织传播的特点:信息大多具有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组织传播的传播范围总是有限的和有界的。组织传播活动具有一
28、定的规模。4、组织传播的功能: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的信息纽带,也是组织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保持互动的信息桥梁。具体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内部协调。指挥管理。 。决策应变。形成共识。5、影响组织传播效果的因素:组织的可信度。传播层级的多少。四、大众传播1、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62、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能够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
29、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大众传播的对象面广量多,分布广泛。它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松散的。大众传播会对受众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五、跨国传播1、定义: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因特网等所进行的针对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2、跨国传播的主要目的:塑造和美化国家形象;维护和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念、方针政策;报道友好往来,加强彼此了解,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抵制媒介大国的信息污染、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反对干涉本国内政和外交。3、跨国传播的新特点:跨国传播者代表国家讲话,是国家的代言人;跨国传播是不同国
30、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有效的传播总是建立在彼此全面、正确的了解基础上;信息流通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媒介强国往往也是信息输出大国,而欠发达的弱小国家除了天灾人祸的信息,则几乎没有信息输出;西方媒介强国发起的文化侵略来势凶猛,媒介欠发达国家的民族文化(包括语言和风俗习惯等)受到威胁和破坏,有的将会逐渐消融在大国的文化的洪流之中;传播对象主要为对象国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传播界、知识界中当前的或未来的精英和领导者。第四节 传播的革命一、人类历史上的传播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二、历次传播革命的反思与总结1、五次传播革命的历程呈现的规律特征:人类
31、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科技始终呈叠加性状态发展。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知识翻新速度加快)2、每次传播革命对人类的贡献: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语言传播是人类的重要特征。它拯救了人类,使人类可以发展思维、沟通思想、交流信息、积累知识,从而由动物世界进入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文字传播使人类可以将事件和自己的经历、见闻、思想固定或记录下来,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传播。印刷传播打破了少数人的传播特权,导致了文化和教育的普及,知识和思想的扩散,使人类由人际传播时代进入大众传
32、播时代。电子传播则将人类由国内传播引入国际传播。由大众传播带入跨国传播。网络传播将人类由工业社会带进了信息社会,信息成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和社会运作的动能。3、传播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每一次传播革命的爆发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拓了新的空间。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上成正比例关系。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弱小国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第五节 传播的模式一、优秀传播模式的功能与标准1、优秀传播模式的五种功
33、能: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能。预示功能。2、优秀传播模式的标准:呈现性。整体性。超陈性。启发性。实用性。二、传播模式的典范与评介1、单向传播模式7五 W 模式:在传播学史上,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 H拉斯韦尔。1948 年,他在传播的社会职能与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度五中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机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五 W 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的过程模式。这五个 W 分别是英语中五个提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 、Says what(说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向谁说) 、W
34、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后来,英国传播学家 D麦奎尔等将这个模式做了如下图示: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后来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拉斯韦尔模式的这条思路形成的。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 ,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七 W 模式:在拉斯韦尔提出五
35、W 模式十周年时,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1958)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 W:在什么情况下?为了什么目的?构成了七 W 模式。这的确又前进一步,但再次忽略反馈要素。传播过程度数学模式: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 C香农和 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 (1949年发表)一文中提出,称为传播过程度数学模式或香农韦弗模式。香农韦弗的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到信号,经过传输,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香农韦弗的模式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这个模
36、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由于香农韦弗模式描述的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线型模式:1 960 年 贝 罗 ( DBerlo) 提 出 线 型 模 式 , 即 S-M-C-R 模 式 : 来 源 讯 息 通 道 受 众 。2、双向传播模式 信 息 控 制 模 式 : 维 纳 ( NWiener) 在 控 制 论 ( 1948) 著 作 中 , 用 自 动 控 制 度 观 点 研 究 信 号 被 噪音 干 扰 时 信 号 处 理 问 题 , 形 成 信 息 控 制 模 式 : 施 控
37、者 控 制 信 息 受 控 者 反 馈 信 息 施 控 者 。 第 一 次 揭示 了 信 息 传 播 电 双 向 性 特 质 , 提 出 了 “控 制 ”与 “反 馈 ”的 概 念 。 但 是 , 其 缺 点 也 是 指 机 械 传 播 而 非 人 类 传 播 。 传 播 的 双 行 为 模 式 : 奥 斯 古 德 ( 1954) 提 出 。 他 认 为 , 每 一 个 合 适 的 模 式 至 少 要 包 括 两 个 传 播 单 位 ,一 个 是 来 源 单 位 ( 说 话 的 人 ) , 一 个 是 目 的 地 单 位 ( 听 话 的 人 ) 。 连 接 两 个 单 位 的 是 讯 息 。
38、在 传 播 活 动 中 ,每 个 人 既 是 发 送 者 又 是 接 收 者 、 既 编 码 又 译 码 , 都 具 有 双 重 行 为 。 这 种 双 向 互 动 的 情 形 , 可 以 是 直接 的 ,也 可 以 是 间 接 的 。 一 般 在 面 对 面 交 谈 中 是 直 接 的 , 在 大 众 传 播 中 则 是 间 接 的 。 循 环 模 式 : 1954 年 施 拉 姆 在 传 播 是 如 何 进 行 的 一 文 中 提 出 循 环 模 式 。循环模式首先已与单向传播模式划清了界限,该模式与直线模式有明显的不同。这里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
39、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往复循环、持续不断之中。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循环模式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模式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8也有其本身缺陷: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等量、平等) ,却不能适用于
40、大众传播过程。 环形模式: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60)一书中提出了传播的环形模式。环形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德弗勒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人们将“含义”变换为“信息” ,发射器又将信息转化为信号传送,接收器收到信号后再还原为信息,信息被信宿(人)接收又内化为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发 出 的 信 息 与 接 收 的 信 息 在 含 义 上 是 一 致 的 , 那 么 就 是 传 通 。 相 反 , 若 两者含 义 截 然 不 同 , 即 等 于 没 有 传 通 。 然 而 , 含 义 上 的 差 异 性 是 常 见 的 , 完 全 的 一 致 性 却 是 罕 见 的 。
41、环形模式的优点是:它以双向的环形结构真实地呈现了信息交流动复杂性,较全面地反映了传播的主要过程;它增加了另一组要素,以显示信源获得反馈有多种途径(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 ,而反馈则使信源有可能不断改进传播方式以更有效地适应信宿,从而增加两种含义之间达到一致或同型的可能性;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对噪音所起作用的认识。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类型的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3、互动传播模式辐合传播模式:1981 年罗杰斯和金凯德提出了“辐合传播模式” 。他们认为
42、,互动传播是一种循环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参与双方(A 和 B)一起创造和分享信息、赋予信息意义,以便相互理解。AB 重叠部分是指两人相互理解的程序。 “辐合”是二人或更多的人向同一点移动,或一人向他人靠近,并在共同兴趣或焦点下结合的一种倾向。辐合模式再现了以电脑为媒介的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它的提出不仅可以引导传播学者将审视、分析的目光转向一个前景广阔的领域互动(网络)传播,而且直接指引人们去追踪传播系统中某一特殊信息的流动与演变,探寻人类在认识上靠近与离散的原因与背景。但这一模式较适合用来解释两人互动传播和几个人网络传播,不太适合用来分析“虚拟巨网传播”的现象。 阳
43、光 模 式 : 阳光模式是指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所抽象出来的,通过信息交换中心(如电信局或网站等)连接各大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创造、分享、互动的结构形式。它包括六大要素和四项因素。六大要素为:终端机信息交换设备信息库大众媒介信息源社会服务。四项因素是指网络传播中的经验因素、环境因素、价值因素和规范因素。还有连接成网络的电缆传输通道也很重要,但用无线取代光缆光纤是一个趋势。三、整体互动模式的要素与特点整体互动模式不仅要考虑本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复杂联系,而且要重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关系以及人类传播的全部现象,它的基本任务是再现整体。整体互动模式中的认识对象既是整体的又是互动的。整体互动模式包
44、括三个系:人际传播系统、大众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整体互动模式的四大圈层因素:核心要素、次级要素、边际因素和干扰因素。整体互动模式具有四个特点:强调整体性和全面性。强调辨证性和互动性。强调动态性和发展性。强调实用性和非秩序化。四、传播模式的运用及原则:1、审查批判原则 2、服从事实原则 3、有用有利原则。第六节 传播的功能一、传播功能的来源与阐释1、传播功能的定义: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及其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或效能。2、传播功能的分类: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功能释放效应: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是信息传播的正常效果,也是传播者所预期的和追求的。负功能则是传播者在传播活动中不愿看
45、到的和力求避免的效果。功能应用区位:思想功能和交际功能。功能产生渠道:个人的功能、9组织的功能和社会的功能。二、个人的功能:是指传播活动所具有的对个人身心发展的作用,或者须由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个人去完成的任务。两个方面:个人的社会化功能和个人的个性化功能。三、组织的功能在传播活动中,媒介组织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或应该完成的任务,就叫组织功能。包括:1、告知功能。告知是向人们迅速、及时地提供新近发生的新闻和信息。2、表达功能。表达就是人们通过媒介和符号表述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3、解释功能。解释是对告知和表达功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释是内面的、深层的和说明性的、分析性的(事实解释和意义解释
46、) 。4、指导功能。指导是人类传播的基本功能,是指通过告知消息、表达观点、解释缘由、公开劝服,对受众的思想和行为所产生的一定方向性指点和引导的作用。四、社会的功能:1、政治功能。2 、 经 济 功 能 : 是经济变革的“扩大器” 。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 。3、教育功能: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可以从某些方面起到等同于学校的部分作用;可以创造一种重视教育、具有强烈教育意识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大众争相吸收和享用文化知识;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逐步夹带和积累知识;直接传播知识。4、文化功能:承接和传播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积淀和享用文化。第七节 传播的原则一、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1、传播的规律。2、
47、传播的目的。3、吸取和总结传播的经验和教训。4、审视和研究传播媒介与受众二、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1、可信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就是要求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群体的和个体的)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方法技巧。信息传播应该针对接受者的层次特点。信息传播应针对接受者的需要。针对接受者的阅历经验、心理态势和个性特点。3、有序性原则。4、协同性原则。5、适时性原则。6、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是指人类传播中的信息量要适合受传者的感知、消化能力,要避免信息量的不足或过多。第三章 传播者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一、传播者的角色1、传播者的界定: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
48、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2、传播者的角色:传播角色,就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传播者的角色可以分为普通角色和职业角色。默顿在角色丛:社会学理论中的问题 (1957 年):角色丛指那些由于处在某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中间所形成的各种角色关系的整体。二、传播者的特点1、代表性 2、自主性 3、专业性:需经过新闻传播教育的特殊训练,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须具备一定专业观念、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敏感;专门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并以此谋生的职业特点和作
49、为专业人员经济收入颇丰的现象;有一定职业标准和协会组织。4、集体性 5、复杂性 未 来 记 者 发 展 的 构 想 : 未 来 记 者 是 “知 识 富 翁 ”, 且 具 有 很 高 的 综 合 素 质 ; 采 访 设 备 更 加 先 进 , 具备 移 动 记 者 工 作 包 ( 站 ), 包 内 设 有 全 球 卫 星 定 位 系 统 、 无 线 电 网 络 、 电 子 眼 镜 及 头 部 装 置 等 ; “智 能 机器 人 记 者 ”将 在 大 灾 、 战 争 等 重 大 报 道 中 有 极 佳 表 现 ; 受 众 将 利 用 网 络 技 术 成 为 自 采 自 报 自 编 的 “业 余 记者 ”。10三、传播者的权利分为一般性权利和专业性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