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科建设,课程改革,主要内容,1、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3、新课程改革部分的考试要点,在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借鉴国际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于1999年拉开帷幕,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第一部分,新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一 时代的变迁,四十年来几个对教育 有重大影响的背景问题,“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 路甬祥:创新与未来 p.3;科学出版社,1998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对公民的基本素养重新进行
2、思考,什么是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 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健全的人格与道德修养 对传统的、民族的、世界的文化有大体的了解 某一领域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和能力 团队精神和合作、沟通的能力 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 人生规划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由于过度开发所引起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关注,逐步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还包含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人的生存生活到国家政治制度
3、,都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教育公平 两性差异 消除平困 环保 文化的多样性 ,“价值观”需要对科学和科技发展的价值有恰当的定位,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对科学活动进行导向。,“ 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指的是由于科技发展而带来的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现象。 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要跟上知识发展的步伐,必须终身学习。教育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本领,让学生懂得: 如何通过多种不同渠道找到并获取信息, 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将新信息与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网络结合起来, 判断信息的价值, 将有价值的新信息应用到实践中去。,上述问题使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在价值观发生急剧改变的时代,如何进行价值教育? 在“信息爆炸
4、”的背景下,如何确定教育的内容? 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学习相衔接?,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二 世界各国的应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反思本国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是: 调整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 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反映社会和科技的最新发展 改革评价方式,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六项基本技能 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英国,精神方面的发展: 自我成长,发展自己的潜能,认识优缺点,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道德方面的发展: 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人,采取正确
5、行动的意志;社会方面的发展: 理解作为集体和社会一员自身的权利与责任,人际关系的能力,为了共同的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文化方面的发展: 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的能力。,英国新课程的四项发展目标,交 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英国新课程的六项基本技能,英国新课程的四方面共同价值观,自我: 认同客观存在的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养成自尊心和自制力。 人际关系: 承认自我与他人生存和发展的相互依赖关系,尊重他人,诚实、可信、自信。 社会: 追求自由与正义,维护权利与法的尊严,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重视公民的责任和家庭,尊重宗教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参与民主生活。
6、 环境: 把由社会和自然共同构成的环境视为生命和变化的起源,对未来和可持续发展抱有责任感,理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努力保持自然的平衡性与多样性。,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 4、 8、12 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 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最近特别强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美国,日本,2002年起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育指导思想突出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韩国199
7、7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 从1年级到10年级,数学、英语、朝鲜语、科学和社会等五科设置分层课程;11年级到12年级,大量引入选修课程。,韩国,2000年台湾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其基本目标可概括为3大关系、10项能力: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的发展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台湾地区,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7
8、、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的知能。,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台湾即将推出的新课程把人、自然、社会视为有机整体,用一种整体论的视野规划新课程的目标体系。,2001年新加坡课程改革提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成为勇于革新、善于获取信息、富有创造精神的人,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新加坡,公民的责任 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 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在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 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
9、结合。 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 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 6、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 7、实行学分制。,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法国 学校应该让学生获得某种共同文化,获得能力和知识的共同基石,帮助他们获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中,1998年),韩国 考虑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前途,使教育内容和方法多样化,确立可以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和素质选择教学科目、能动地自律地学习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立国民共同基本课程和以选修为主的课程体
10、系” 。 (第七次基础教育课程大纲,1997年12月),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美国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独立的生活做准备。(伍德威尔逊全国联谊基金会高中学生年国家的使命2001年10月),德国 把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对自己未来发展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同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起来。(巴伐利亚等州课程纲要草案,2000年)印度 将教育与生活世界连接起来,将教育与工作世界相联系。(2000年11月印度政府:全国课程框架),3、适应时代
11、要求,增设新的课程,英国 设计与技术、信息和交流技术、公民、综合学习 法国 个体化帮助、公民-法律和社会教育、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 日本 信息科、综合学习,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瑞士 目前所进行的被称为“百年来最重要的改革”的核心是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主权。日本 当前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为各学校创造有特色的课程提供空间。,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英国 高中生确定个人学习计划的步骤: 学校提供信息、咨询与指导; 学生初步形成个人学习计划; 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计划; 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德国学校把第12、13学级(相当我国高二、高三)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
12、 学生在每一学习阶段开始,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制定个人的课程表; 不同的学生在相关学习领域形成自己的基础课程和特长课程。,6、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各国实行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主要包括: 课程说明 选课指导手册 专职咨询员 辅导员制度 同学合作计划,7、实行学分制,目前,不少国家在高中阶段都实行学分制,如美国、加拿大、瑞典、芬兰、印度、韩国、日本等。,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三 中国的现状,中国的现状,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基础教育的滞后,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对教育的层次要求的提高 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 对教育体系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
13、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
14、出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06-13,“素质”的概念在非心理学领域中是一个泛化的概念,既有“本质”的含义,又有素养的含义,指人在基本的心理、品格、道德、文化等方面达到的水平。 基础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素质教育,指的是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是针对人的“本质”内涵进行的教育。不管你侧重的是知识传授还是发展能力,是追求分数还是追求个性,都是在为未来的发展打基础,都是“素质
15、”教育。党中央提出的素质教育方针,就是要教育工作者尊重教育的这一基本规律,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指的是一个过程,一个使人所具有的先天内禀特性得以显现,成为显性的智慧、能力、精神、品格等各方面的素养的过程。 “素质”概念的表述现在还不够清晰、深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9961998年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进行了问卷、访谈调查。,义务教育现状调查,校长、教师认为 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教师之间经常谈论的教学话题,校长与
16、教师对教材所选内容量的意见,校长、教师对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的意见,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类型,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的实践性作业,城市小学四年级就有近一半的学生一天课间中除做操外基本没有户外活动。城市初三学生这一比例高达83%。,课间基本没有户外活动的学生人数,对考试结果的处理,城市小学和乡村初中“经常”或“总是” 在全班公布考试成绩的比例在60%左右, 城市初中学生的这一比例已达75%。,经常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次的百分比,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次的感受,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
17、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 70%的初中和小学生感到紧张、或害怕或讨厌。,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愉快 体验与有关变量的相关系数,普通高中情况调查,2002年对全国10个省、市、区的2万名高中学生和2千名高中教师进行调查。,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 3
18、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占22.2%;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占19.4%。,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
19、状况。,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现状调查说明什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并没有成为教育的真正目标,社会关注的是带有明显功利效果的考试成绩,学校关注的是与考试成绩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课程内容存在偏多、偏难的现象。 学生缺少接触联系实践的机会。 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向的传授,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被动接受和机械的训练。 考试评价的方式,特别是排名次的做法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学生缺乏足够的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身心发展受到局限和压抑。,目前的教育制度与课程存在的问题,精英教育, 学科中心, 教学内容偏难、偏旧, 单向传授式教学, 以筛选和淘汰为目标的考试评价方式, 急攻近利大
20、量违背教育基本规律的做法在学校中大行其道,教育的价值模糊,教育的道德沦落; 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引发了严重问题。,怎么办?,纵观全球教育改革,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从我国是人口大国的实际出发,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第二部分,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
21、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注意的问题 1新课程并不是要削弱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双基还是要坚持的,关键的是学生是如何获得双基的; 2应使课程功能回归,起到的原本应有的育人作用。,3、新课程总的培养
22、目标。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
23、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
24、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体育:坚持健康第一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 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 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 。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美术:设计美的生活。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分为4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案例,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
25、谈(语文标准) ;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学标准); 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毒品的自觉性(科学标准);,三、新课程的结构调整,7、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课程结构的均衡
26、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课程的均衡性,减少了课程门类小学阶段:低段5-6门;中高段8-9门初中阶段:9-13门 调整了科目比重关系减少传统强势学科的课时比例,如语文从24%降至20%-22%;数学从16%降至13%-15%加强了
27、对学生创新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对社会和自然责任感等培养有利的课程,如综合实践活动6%-8%、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10%-12%,5、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充分考虑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6、强调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
28、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六年级 品德与社会 第三单元 “腾飞的祖国”,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
29、一席之地。实施综合课程一定要以综合的观念为指导,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课本 第三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如上所说,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课程综合化,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
30、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综合化的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倾向,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A类:国家要求进行的各类专项教育 (1)安全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 (3)体育与健康教育 (4)公民道德教育 (5)性健康教育 (6)环境教育 (7)国防教育 (8)民族教育 (9)法制教育
31、 (10)禁毒以及预防艾滋病教育,B类: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的教育 (11)经济常识 (12)医药卫生 (13)现代科技 (14)理财教育,四、新课程的教学策略,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9、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对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对人生的热情、热爱是主动的源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不是“要我
32、学”而是“我要学”。主动需要培养。自主性是强调能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 策略,对认知活动自我调控,注重情感体验。,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创见,主动发现真理。未来是一个多变、充满问题的未来。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素质和能力,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全球主义的视野探究问题的实质,自己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应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
33、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学案走向老师。,合作性是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务密切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种合作意识,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与技巧。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协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依赖的性格。所以,不论从未来社会还是现实生活都应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探究
34、性是强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科学研究,探究更是一种经历、一种过程。探究的五个要素: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提出解释,求证过程,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是基础。 不否定接受
35、的学习方式,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事例,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观察: 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 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 敲击音叉,与其轻触的乒乓球会跳起来。 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10、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11、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1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36、 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 (一)探求者。 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合作者。 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三)指导者。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
37、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积极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侧重于以下八个方面: ()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指导学生学会创造。,(四)学习者。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
38、,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学什么?主要有七个方面: ()学习宏观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趋势,将自己从事的微观教育改革置于宏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观教学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趋势; ()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通读一下中外教育史,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沿革、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以及当今
39、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系统地读几本经典教育论著,如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论著,国内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论著,从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 ()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五)反思者。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教师
40、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大体有五个方面: ()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 ()反思教学过程; ()反思教育结果: ()反思教育整体; ()反思教育个案。,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自岁至今,写下了约多万字的教学日记,多达余本。我们翻开他近几年出版的专著,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生动的材料都来自他的教学日记。,(六)研究者。 我们教育系统要有一大批学者型的教育改革家,当今中国出不来教育名家和大家,我们应当有做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大家的雄心斗志。陶行知、叶圣陶、布鲁纳、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原来都是普通教师,后来成了大家。,五
41、、新课程的评价体系,13、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 14、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15、评价内容、方法、标准、主体多元化。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质与量的结合; 评价主体强调教师、学生自评,校长、家长等共同参与。 16、重视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即时性,提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语文的评价,六、新课程的
42、管理政策,17、教师、学生是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着。课程是由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决定、共同参与建设和开发的。 18、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学会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19、实行教材多样化,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在时空上,有15左右的课程是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在管理上,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空间。 20、必须加强外语课的教学。,七、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
43、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
44、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八、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
45、、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总结,课程功能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尤为重要的是强调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为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课程结构的改革强调的是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同时,在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设置了综合实践课为必修课,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
46、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改革还强调了课程的均衡性和选择性,以体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为每个学生具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课程内容的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的改革将主要在评价的
47、功能和评价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工具。,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强调了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开发并管理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应该说,这些项目的改革是相辅相成和互为制约的。,第三部分,新课程改革部分的
48、考试要点,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 (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 (3)全面推广阶段(2004年与2005年全面展开)。,2、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 ;,(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4)教学的创新,强
49、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3、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4、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5、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6、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 。三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