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309075 上传时间:2019-06-1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孔孟教育思想比较(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 10 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

2、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 ,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 ,就是“成人” 、 “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 ”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

3、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教学内容根据论语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 、 书 、 礼 、 乐 、 易 、春秋等“六书” ;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 。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

4、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方法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

5、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

6、御、书、数”等六艺。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 ,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 “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

7、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启发式教育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启发式教育有四大特点:及时性、适度性、双边性

8、、生成性。及时性:即教师应及时启发施教,打开学生思路,以取得“时雨化之”的效果。适度性:采取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教学内容,以达到逐渐发展的目的。双边性: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生成性:通过教学,不断生成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也使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得以生成,以达到彼此发展的教学目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

9、,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 10 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 ,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 ,就是“成人” 、 “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

10、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 ”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教学内容根据论语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

11、三曰:诗 、 书 、 礼 、 乐 、 易 、春秋等“六书” ;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 。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方法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

12、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

13、。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

14、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 ,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 “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启发式教育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

15、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启发式教育有四大特点:及时性、适度性、双边性、生成性。及时性:即教师应及时启发施教,打开学生思路,以取得“时雨化之”的效果。适度性:采取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教学内容,以达到逐渐发展的目的。双边性: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生成性:通过教学,不断生成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也使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得以生成,以达到彼此发展的教学目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

16、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 10 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

17、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 ,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 ,就是“成人” 、 “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 ”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

18、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教学内容根据论语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 、 书 、 礼 、 乐 、 易 、春秋等“六书” ;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 。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

19、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方法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

20、”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

21、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 ,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 “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

22、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启发式教育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启发式教育有四大特点:及时性、适度性、双边性、生成性。及时性:即教师应及时启发施教,打开

23、学生思路,以取得“时雨化之”的效果。适度性:采取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教学内容,以达到逐渐发展的目的。双边性: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生成性:通过教学,不断生成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也使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得以生成,以达到彼此发展的教学目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

24、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 10 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孔子教育学生,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 ,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 ,就是“成人” 、 “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 ” 包容

25、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教学内容根据论语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 、 书 、 礼 、 乐 、 易 、

26、春秋等“六书” ;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 。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方法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

27、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

28、、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29、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 ,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 “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启发式教育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教师

30、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启发式教育有四大特点:及时性、适度性、双边性、生成性。及时性:即教师应及时启发施教,打开学生思路,以取得“时雨化之”的效果。适度性:采取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教学内容,以达到逐渐发展的目的。双边性: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生成性:通过教学,不断生成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也使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得以生成,以达到彼此发展的教学目的。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意

31、思大致是: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为了实现这一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 10 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事实表明,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有齐、鲁、宋、卫、秦、晋、陈、蔡、吴、楚等国,分布地区广。弟子的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教育目的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孔子教育学生

32、,并不是把他培养成为有某种技能的专门人才,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之“成人” ,教育的内容就是怎样“做人” 。君子所贵之“道” ,就是“成人” 、 “成德”的根本,这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子夏曰:“学而优则仕。 ”从理论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而优则仕 ” 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33、量。教学内容根据论语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容:一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指以文学、品行、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是指教学内容包括四个基本方面;二曰: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三曰:诗 、 书 、 礼 、 乐 、 易 、春秋等“六书” ;四曰:十二字纲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外,孔子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诗、礼、乐作为教育内容。由此可见,孔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经和六艺(都可称作六艺,但在此以区别) 。六艺是继周代的传统,六经是孔子开创的,作为这两者的核心是礼、乐。总之,可以说孔子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

34、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等三个部分。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观的,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方法一: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孔子实行因材施教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一方面,春秋末期诸侯因争相招聘贤士为己所用,不拘一格选用各种人才,这就为孔子私学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孔子为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因此他的学生成份复杂:年龄不一

35、,出身不同,地区不限,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习目的各有千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孔子在实践中十分重视这一点,他经常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志向、思想、言行,从中进行分类、归纳。除年龄、出身等方面差异外,尚有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孔子因材施教并非没有共同的要求,他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让学生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有统一的要求,但不采取一刀切,主张“君子不器” 。德才兼备的人要不拘

36、一格,多方面发展,不要象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因此,他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 ,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 “笃行之” ,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 “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 ,应当更重视行动。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教学

37、理论、教学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三:启发式教育论语?述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启发式教育有四大特点:及时性、适度性、双边性、生成性。及时性:即教师应及时启发施教,打开学生思路,以取得“时雨化之”的效果。适度性:采取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适当教学内容,以达到逐渐发展的目的。双边性:发扬教学民主,创造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生成性:通过教学,不断生成学生的知识和智力;也使自己的智力和知识得以生成,以达到彼此发展的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