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训练(六)(一)2008 年泰州一模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 题。(18 分)反求我心悟人生梁 衡佛教在中国,许多人信,许多人不信。各有各的理由,各有各的角度。但不管信还是不信,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从东汉传入中国,已存在了两千多年。不但存在,还有发展,甚至发展之后又再传回它的故乡印度,季羡林先生称之为文化史上很少见的宗教“倒流”。不但有“倒流”,还有“横流”,它又从中国传到日本,传到欧美等地,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这说明什么,说明它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世界,特别是解释人生和人的心理。另外,还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具有宽容与创新的精神。它没有排外、自闭,也没有盲目膜拜,自卑自怯,而是开放
2、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中国古代之佛教早已不是印度之佛教,现在之佛教也不是过去之佛教。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又新创几宗几派,已无人能说清。特别是禅宗经六祖革新之后,禅与佛几乎是两个概念。佛教与其他宗教之大不同处是不搞神秘化,强调自我体验,我心皆佛,人人可立地成佛;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是积极的。中国文化在佛教西来之前,便有道,强调无为,重自然规律;有儒,强调自强不息,济世救民;再加上佛的慈悲,中华文化就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至今中国许多名山、市井的古庙里,都三教共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是在人们平常的处世用事中也常常是进为儒,守为道,退为佛
3、,像是一套武术的攻防进守,又像是一个人,时而兴奋时而沉静。所以,如林则徐这样的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而他那副名联“海纳百川,有客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你已无法确指这里是儒、是道、还是佛。文化,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像一道好菜,当你细品其色、香、味时,已无法说清,其中是哪一种料在起作用。对佛的体验有一句话讲得最通俗明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去体会吧,说出来的就不算是佛,这大概就是禅味,其实是哲学。当年爱因斯坦与波尔两位大物理学家争论物质能不能准确测量,直到死谁也没有说服对方。爱氏说能,波氏说不能,叫“测不准原理”。比如用温度计测水温,你看到的温度是水加上温度计及
4、环境的温度而不是水的准确温度。有一次毛泽东接见外宾,赵朴初陪同,客人未到,毛即风趣地说:“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佛教有没有这个公式?”赵答:“有。”是又不是,说不准,是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就像波尔的那支温度计上的温度,是水温,即非水温,是名水温。它已是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了。一部红楼梦,有人读情,有人读理,有人读阶级斗争。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你看,像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大家都曾苦心研究佛教,鲁迅还出资刻过佛经。而李叔同、金庸等作家、艺术家则干脆皈依佛门。这是佛教的妙处,每个
5、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一种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一个自我。山西隰县小西天寺里,有一副对联:“佛即心,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即心即佛;因即果,果即因,种甚因,结甚果,是因是果。”当我们谈佛说禅时,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种含义是说不很准的,也是“测不准原理”。我心茫茫,佛法无边,唯其不准,才有大用,才有发挥的空间,两千年不衰,天地间永驻。我们对佛千万不敢太认真,烧香拜佛,求其显灵;或打坐入定,求其忽通,那不是佛的本意。列宁说,真理不可太死板,也不能太灵活。至于掌握到一个什么样的度,还是那句话,饮水人冷暖自知,你自己慢慢去品吧。 节选自人民日报)1. 作者认
6、为传入中国以后的佛教“是佛教,即非佛教,是名佛教”,不能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一项是(3 分) ( )A. 中华文化儒、道、佛三足鼎立,巍然浩然,源远流长。B. 佛教能使每个行为都可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可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C. 佛教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D. 佛教已成为哲学、文学、艺术、政治、人生修养等等的一种混合体。2.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化“横流”是普遍现象,莎士比亚的戏剧可以传到中国来,中国的儒学也可以传到欧洲去。B. 对外来文化,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也不要盲目膜拜,而应该开放吸收,兼容并蓄,进而改革创新。C.
7、较之于其他宗教,作者认为佛教不搞神秘化,但在谈及对佛的体验时,作者却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测不准”、“说不准”这些模糊语言加以表述。可见只有像李叔同、金庸这样的文化精英才懂佛用佛。D. 佛教不宣传神主救世,而强调自度度人,谈佛说禅,其实是在探寻自我,研究“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因此,只要心中有佛,就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3. 为什么在作者看来,“一部佛教,更是中国人两千年来读不完的书”?请联系全文分条概述。(6 分)4. 请概述作者梁衡写作此文的“用意”。(6 分)(二)2008 年苏北八市联考卷阅读下文,完成 58 题。(18 分)现代文学观念认为,文学的生命力在于能够使读者拉开心理距离
8、,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假如有一天,你拿起先前酷爱的一部作品重读,却发现它已经了无新意,也就是再也拉不开那段心理距离,这说明在你的心目中它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枯萎,它已不能给出新的审美期待。其实,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自我发现,是在唤醒自己本已存在但还处于沉睡状态的思想意识。一切能够使心灵发生震撼的、产生重大影响的,都应是一种心理的共鸣和内在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鲁迅说过,没有悲哀和思索的地方,就没有文学。有人提倡作家学者化,实际上,更应倡导作家成为思想者,因为学者未必就是思想者。思想的自觉,是学者最高的自觉。有些书
9、的作者很聪明,有才气,文章也流光溢彩,可就是思想含量不足,精神内涵空虚,读过之后获益无多。同样,作为读者也应该善于思索。读书应该善于提问题,找话题,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处于一种鲜明的研究状态。我曾写过一首七绝,描绘读书犯险历难的情态:“缒幽探险苦般般,夜半劳思入睡艰。设问存疑挥战帜,堂堂书阵百重关。”长时期以来,人们将读书、学习的基点定在掌握知识上,“知识就是力量”成为公认的真理。知识当然重要,但更值得珍视的,是人生智慧、哲学感悟。信息、知识与智慧,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信息好比是矿砂,是所有容易获得或不易获得的事物、事实、认识的总和,可供人们据以分析与参考;知识是人们把大量的事实与认识的矿
10、粉投入熔炉之后,提炼与组合而成的可供使用的材料。大部分知识都是专门知识,是关于某一领域、某一科目、某一程序、某种思想方法、价值准则等方面的认识;而智慧则是在生命体验、哲学感悟的基础上,经过升华了的知识,它是知识的灵魂,是统率知识的。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关乎人生,它落脚于指引生活方向、人生道路,属于哲学层次。马克思曾经把哲学形象化,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意思是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精神武器,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则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因此,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古希腊的哲人把哲学说成是爱智慧。智慧是哲学
11、的生活化、实际化。在读书、思考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但有了知识不一定就能具备悟性。知识只有化作对生命的一种观照能力时,它才能变成智慧。因此,智慧总是与内在生命感悟和创造性思维有关,知识则未必。智慧是指能够把知识、感受转化为创造性的特殊能力。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出现,始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 613 年,一直到清末 1910 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过,总共出现过 31 次。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是,记是记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 31 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 1875 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预言
12、了它出现的周期每隔 76 年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思考重在找到一个准确的、独特的视角。其实,哲学研索本身就是一种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这是著名学者李泽厚说的。视角和眼光是联系着的。爱因斯坦看人看世界,用的是宇宙的眼光,因而能够跳出“人为中心”这个成见,得出人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埃尘没有骄傲的理由的结论。从前的史学只注重史实与过程的记述,着眼于历史的客体;而自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提出以来,就逐步转到历史思维上来,即转到主体
13、如何认识历史的客体上来。我国古代史学,以叙述为主,阐释为辅。所谓“叙述”,主要是指翔实地记述史实、事件;而“阐释”则着眼于史论,重视历史研究。左传中的“君子曰”,史记篇末的“太史公曰”,都属于史论性质。它们往往并不独立成章,只是附于书后,或者夹叙在行文中间。史论的大量出现和独立成篇,大体上肇始于宋代,到了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前,有些饱学之士炫富矜博,腹笥不可谓不丰厚,占据史料也十分充足,但由于缺乏浓烈的研索意识,不善于发现问题,穷追苦诘,结果终其一生缺乏理论建树。这个教训我们应该认真地记取。(选自王充闾堂堂书阵百重关,有删节)5. 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审美期待”在文中是指 。(2 分)第二段
14、作者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2 分)6. 找出第段中的两个关键词: 、 。(2 分)说说文章标题“堂堂书阵百重关”在文中的含义。(2 分)7. 下列各项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6 分)A. 好文章要流传于世,需要作者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精神内涵。B. 知识只有上升到智慧的高度才有价值和意义。C. 哲学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生活化、实际化,二者相互映衬。D. 第段列举我国记录哈雷彗星的事例从反面说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E. 思考就是视角的选择。视角不同,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F. 对于史学研究,既要有详尽的“叙述”,更要有独到的“阐释”。8. 请你举一实例,说明智慧比知识更为重
15、要的道理,并作简要的阐述。(4 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每小题 3 分,计 9 分)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回顾 2006 年的大众文化,涉及的关键词不得不提及“选秀”、“恶搞”、“易中天”、“于丹”等。在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已经清晰折射出“文化娱乐化”倾向。自 2005 年“超级女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选秀热在 2006 年继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卫视、地方台各种选秀节目不下 20 个。“一夜成名不再是梦”,选秀成“造星运动”。“文化娱乐化”已经切实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特别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现、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应该明白“文化
16、娱乐化”倾向是市场化和全球化必然的结果。但在看到我国的大众文化娱乐化程度不够的同时,更需要敏锐观察这种娱乐文化包含的负面因素,比如说它造成人精神肤浅化、庸俗化等等。娱乐化的趋向不是坏事,关键是怎样把娱乐化趋向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其次,需要肯定文化走出书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这就是“文化大众化”。但是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现在是不少文化娱乐类节目没有文化,只有越来越厉害的“恶搞”。社会文化自身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操作上容不得半点简单化倾向。我们在倡导文化大众化的时候,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是建筑在大量通俗化和普及性的文化金字塔顶端的,应是那
17、些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传统、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的评判不可简单地用票房的多寡作标准;二是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绝不是低档次的代名词,不能以社会需求,不能以收视率高低为借口向市场推销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垃圾,更不能错误地以为大众只能欣赏那些档次很低的东西。再次,文化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充当民族优秀文化的守护者,坚守文化发展的最底线;同时正视大众文化的发展,研究和探讨民族文化与娱乐文化“共生”的发展规律。最后,面对“泛娱乐化”的倾向,需要努力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情趣健康。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未来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须臾不能离开文化,文化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
18、中将发挥着基础性、核心性作用。而这种能体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必是那些既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又富有前瞻性的宏阔境界、且充满活力的精神创造物,而绝不可能是那些浮光掠影的文化泡沫。我们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制造文化垃圾,更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破坏民族的优秀文化。(文汇报20070308,原文有删改)9. 下面与“文化大众化”“文化娱乐化”有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娱乐化”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B. “文化娱乐化”已经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C. 在“文化娱乐化”影响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的过程中,媒体起到
19、了很大的作用。D. 如果任由“文化娱乐化”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泛娱乐化”的倾向,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10. 以下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实际考虑,还需要我们将大众文化娱乐化做得更专业。B. 社会文化是极丰富复杂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多样化、多层次、多格调的文化存在。C. 代表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建筑在文化金字塔的顶端,所以票房、收视率都不高,难以被大众接受。D. 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自觉保护、弘扬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因为它们是最优秀的文化。11. 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众文化娱乐化的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
20、它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文化,而且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社会文化。B. 探讨“文化娱乐化”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当前的文化潮流或时尚,更在于正确看待我国的民族文化问题。C. 前一阵,网络上展开了“孔子与章子怡谁能更有效地代表中国文化的讨论”,因其包含文化因素,作者应该并不反对。D. 对于“文化娱乐化”现象,我们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进一步分析,针对不同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态度。 【答案与提示】(一)1. A(A 项是对“中华文化”的陈述,不是对“佛教 ”的陈述。)2. C(“可见”后面推论错误。)3. (1)佛教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世界、人生和人的心理。(2)佛教强调自我体验、自度度
21、人。有宽忍、无私、利他、和谐的一面。(3)佛教在处世用事中给人以莫大的启发。(4)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华夏文化之灵,浴神州风土之情,成为一种混合体文化。(5)佛教妙在能使每个行为都能在它的思维下找到实现的方法,每个人都能在它的背景下找到自我。4. 充分肯定佛教文化的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强调对佛的体验重在参悟和把握好一个“度”。(二)5. 契合其文化心态的情境或者思想 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善于思索都是至关重要的。6. 知识 智慧 信息(写出两个即得分)。大意:读书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应该历经思索的磨砺;求学者不能满足于占有知识与学问,而应该有浓烈的研索意识,以独特的视角与眼光发现问题。7. B、E(第段中有“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当然重要”等句子,说明知识的价值和意义;E 与第段中“视角不同,阐释出来的道理就完全不同”不符)8. 举例 2 分,阐述 2 分。(三)9. C(A. “积极”影响不对;B. “文化大众化”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而非“文化娱乐化”;D. 任由“文化娱乐化”发展下去,会导致“泛娱乐化”的倾向,“必然”一词过于绝对化。)10. A(B. 格调低的文化垃圾是作者批判的对象;C. 不构成因果关系;D. 无中生有。)11. C(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恶搞,儒家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