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8280130 上传时间:2019-06-1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8.第8章 环节动物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8章 环节动物门(Annelida) 分节的真体腔原口动物,一、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身体分节,分节:指身体沿纵轴分成许多相似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个体节 分节表现在两个方面: 外部形态:节与节间以体内的隔膜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节间沟,为体节的分界 内部结构: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这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大意义,类型 同律分节 异律分节,进化意义 体节的出现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 不同部位的体节进一步出现功能上的分工,对动物分化中形成头、胸、腹有重要的意义 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特化的开始,(二)形成真

2、体腔,真体腔(次生体腔,裂体腔):体壁和消化管之间的广阔腔 来源:中胚层裂开形成 特点 既有体壁中胚层,又有肠壁中胚层 有体腔膜和肠系膜,进化意义 消化管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功能 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从原肾管型进化为后肾管型 真体腔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囊胚腔形成血管系统,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促使神经系统完善,环毛蚓身体的基本结构,体壁 角质膜:较薄,由胶原纤维和非纤维层构成,上有小孔 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分泌形成角质膜。有腺细胞、感光细胞、感觉细胞 肌肉层:环肌、纵肌 壁体腔膜:单层扁平细胞组成 消化道 真体腔 广阔,充满液体,被隔膜依体节分隔成小

3、室,(三)刚毛和疣足,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无疣足无刚毛的一些种类,依靠吸盘及体腔肌肉的收缩进行运动 意义:增强了运动功能,使它们的运动更敏捷、迅速,疣足:是体壁向外突出的扁平状物。为海产种类具有,每体节一对,(四)闭管式循环系统,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 闭管式循环系统 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 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 闭管式循环系统出现与次生体腔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真体腔的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和血管的内腔留下遗迹,即残存的原体腔 意义 血液循环有一定方向,流速恒定,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及携氧机能

4、,环毛蚓的循环系统,纵血管 背血管(1条,后向前流动) 腹血管(1条,从前向后流动) 食道侧血管(2条) 神经下血管 环血管:心脏45对,连背腹血管,可搏动,有瓣膜。从背向腹流动 微血管,(五)后肾管排泄系统,后肾管: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数目不定,每体节1对或多对,如环毛蚓的每个体节有很多肾管 体壁小肾管 隔膜小肾管 咽头小肾管 特点 由外胚层和中胚层共同形成 一端开口于体腔内,另一个开口在体表 功能:排泄体腔中的代谢产物,也可排除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水分,结构 肾口:开口在体腔内,多细胞的纤毛漏斗 排泄管:布满血管 肾孔(排泄孔):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节的体壁,(六)呼吸,为体表呼吸,皮下有

5、微血管进行气体交换,要求体表湿润(由背孔分泌体腔液),(七)消化系统,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管壁肌肉发达,增强蠕动和消化机能 口: 咽:分泌酶初步消化 食道:有食道腺,中和酸性物质 砂囊:肌肉发达,内有角质膜 胃:初步消化 肠:黄色细胞,盲肠1对,消化吸收 肛门 消化腺:咽腺、食道腺(分泌钙质,中和酸性)胃腺,(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结构 脑(咽上神经节):1对 咽下神经节:1对 围咽神经节:1对 腹神经索:每个体节有1个神经节,发出25条侧神经 意义: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致使动物反应迅速、动作协调,多毛类的感觉器官发达:有眼(感光)、化学感受器、平衡囊等 陆生种类的感觉器官一般不

6、发达,主要是体表的感觉细胞感受外界刺激,(九)生殖与个体发育,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雌性生殖系统:1对卵巢、卵漏斗、输卵管、雌性生殖孔、受精囊3对 雄性生殖系统:2对精巢囊、精巢、精漏斗、储精囊、输精管、雄性生殖孔。1对前列腺,分泌物与精子活动有关,环毛蚓的发育 精子先成熟,雌雄交配 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 卵成熟,环带分泌物质形成蛋白质环,成熟卵产在环内 随身体收缩,蛋白质环向前移动,至纳精囊孔处,精子逸出,与卵受精 环带继续前移,从前端脱离蚓体,两端封闭,形成蚓茧 受精卵在蚓茧内发育,23周后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陆生和淡水生活种类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海产种类的个体发生中,经螺旋卵裂、

7、囊胚、原肠胚(内陷法),发育成为担轮幼虫,再经过变态成为成虫,二、环节动物的分类,(一)多毛纲,约10000种,为较原始的类群 绝大多数海洋生活,极少数淡水生活 感觉器官相对发达 具有疣足 雌雄异体,无生殖环带;发育经担轮幼虫 常见种类:沙蚕、巢沙蚕,(二)寡毛纲,约6000余种 一般认为是海产穴居的原始环节动物侵入淡水和陆地而发展起来的 身体分节而不分区,疣足退化,体表具刚毛 雌雄同体,性成熟时体表形成环带,交配时两虫互相授精,卵产于环带中,脱落成卵茧,直接发育。 常见种类:杜拉蚓、环毛蚓,环毛蚓 雌雄同体,同律分节,头不明显 主要结构有:口、刚毛(除1、2节外,每节1圈刚毛)、生殖带(第1

8、416节,色暗 肿胀)、雌性生殖孔(1个,在第14体节腹面中央)、雄性生殖孔(1对,第18节腹面 两侧)、纳精囊孔(3对)、背孔(在背线处),(三)蛭纲,约500多种 形态与寡毛纲种类有许多相似 如头部无触手、触须,无疣足,雌雄同体,环带、卵茧 但体节数目少且固定(一般34节,少数17、31节),无刚毛 有次生性体环,身体前后两端各有吸盘 体腔常为葡萄状组织所填塞体腔退化消失,转为血窦。 多生活淡水,少数海产。 常见:棘蛭、医蛭、金线蛭 分泌物具有抗凝血和麻醉作用,充满血液的体腔间隙,三、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饵料 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 环境保护 食品:蚯蚓可加工成食品 药用:如:蛭素 危害人类和

9、牲畜,蚯蚓的作用 土壤中的蚯蚓对土壤的形成、肥力有重要作用: 以植物残体、其它有机物为食; 穴居习性每年使下层约0.55cm厚的土壤被翻到表层形成疏松的土壤表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提高蓄积雨水的能力。 使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增加510倍。 综合作用: 加速土壤中有机物的进一步分解; 增加土壤的团粒结构、腐殖化过程; 最终极大地增加了土壤肥力蚯蚓数量土壤地肥力水平!,小结,环节动物体呈蠕虫状,两侧对称,同律分节;以疣足、刚毛或吸盘为主要运动器官;三胚层,真体腔;后肾管型排泄系统;链状神经系统;多毛纲和寡毛纲为闭管式循环系统,蛭纲为开管式;陆地和淡水生活者,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海水中生活者,雌雄异体,间接发育,幼虫为担伦幼虫。环节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值得关注并深入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