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温防暑常识35是关系安全生产和人们健康的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温度,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人的体温通常维持在 37左右,而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为33。环境温度要低于 33,人体才会感到舒适。如果气温超过 33,人体便会产生炎热的感觉,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当气温达35时,皮肤的血管开始扩张,心跳开始加快,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好几倍,以增加体表散热。此时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当气温达 35以上时,心脏泵血量会增加 50至 70。高温预警等级划分 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橙、红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 35以上。 (二)、高温橙
2、色预警信号 标准:24 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 37以上。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24 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 40以上。炎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1、气温增高,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加; 2、昼长夜短,睡眠减少,活动增多,心率增快,耗氧增加;空气湿度较大,空气含氧减少,而且为散热体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造成心脏、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加重缺血缺氧反应;另外,夏天进食减少、消耗增多、气压偏低、大量排汗,机体脱水、血粘度上升,血液循环障碍,加重缺氧。 3、气温增高,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血管病患者调整用药)4、夏天精神疲乏、免疫降低,若空调使用不当、不通风透气,室内细菌繁殖,易致感冒(
3、热伤风),并且夏季气温高,食物易变质污染,繁殖快速的各种蚊虫传播疾病,可患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甲肝 ,食物中毒,腹泻、呕吐严重可出现脱水、休克、低钾。 5、盛夏季节露天作业或室外高温作业,在高气温和热辐射的不良气象环境条件下进行长时间的生产劳动,体温调节失去平衡,人体极易因过度蓄热并水盐代谢紊乱而发生中暑(体弱者在家、在办公室也可发生。 6、炎夏以上因素易导致情绪波动,心率、血压波动,病情波动,对原有严重心脑血管病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更易诱发心脑血管严重事件,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中暑)及脑梗死、脑出血(热中风)等。炎夏保健注意-一线职 工补水三原则高温作业职工排汗量明显增加
4、,其增加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排出的汗中含有大量盐分,大量排汗使体内盐分丢失,因此,高温作业工人恰当的饮水应遵循三原则:1.主动足量:主动、足量补水,不要等口渴了才补。一般来说,要比平常每天多饮水 3-5 升;2.少量多次:暴饮会加重心、肾和胃肠道负担,反而又促使大量排汗;3.水盐同补:不能单纯补充水分。单纯暴饮淡水会引起热痉挛(中暑)的发生,故以含盐(钠、钾、镁、钙)饮料为佳,日补食盐近 20 克,如含盐茶水、绿豆、酸梅汤等。 5、充足睡眠,起居规律。夜间睡眠要注意盖好腹部,以免受凉感冒。重视午间休息,中午气温最高,适当午睡能弥补夜间睡眠时间的不足。 据科学家研究调查,炎夏午睡能降低 脑溢血和
5、冠心病的发生率。 炎夏避免打牌熬夜。 6、合理使用空调,防治空调病。开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室内一般以 26至 28为宜;最好不要 24 小时启用空调,每天早上应打开门窗通风透气,同时要保持室内清洁。用电扇不要高档风直吹胸腹部和头部;过于贪凉,如露宿、电风扇直吹、空调温度调得太低等,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伤风感冒。中暑症状(1)先兆中暑: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心悸、恶心、全身无力。(2)轻度中暑:除上述病症外,体温 38以上,呕吐、面色潮红或苍白,肌肉痉挛,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呼吸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3)重度中暑:除上述症状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40以上,出现抽搐、休克、昏迷等症状。中暑急救(1) 、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如树阴下。(2) 、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干衣服。(3) 、尽快 降低体温至 38 度以下。立即开电扇或开空调,用凉湿毛巾冷敷头部、腋下以及腹股沟等处;用温水或酒精擦拭全身等。(4) 、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饮服绿豆汤、淡盐水、人丹和藿香正气水等解暑。(5) 、对于重症中暑,立即拨打 120 电话,以便求助医院紧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