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届山东省高考语文冲刺卷 08(山东卷) (解析版)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卸载试卷上无效。3第卷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
2、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卷(共 36 分)一、(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坝上的雪有时候下得很认真,有时候又猛烈得忘忽所以。积雪很深,能(没漫)了行人的膝盖。雪花由无数冰晶构成,所以什么颜色的光照在上面,就是什么颜色的反射光。结满雾淞的树林,随着太阳的升起、落下,(变幻变换)出五彩纷呈的景致。晨间,阳光映照在落叶松上,光线的反射作用就让树林披上一层绛红。随着太阳的升高,光线的色温也跟着变化,树梢的颜色也渐渐变成淡黄,最后(呈现显示)出晶莹剔透的雪白。傍晚,_ _, 直至天际最后一缕蓝紫的暮光消失。无论是晨间或者傍晚,光线让人们享受
3、着一场梦幻般的视觉盛宴,如同置身童话的世界,_ _。 谁言冬日的荒原都是一片肃杀景象?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 分)A雾凇 忘忽所以 B绛红 晶莹剔透C映照 视觉盛宴 D置身 肃杀景象【答案】A【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字词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字词,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字词,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词组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字词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词组的理解。考查的重点是现代汉语中的 250
4、0 个常用字和 1000 个次常用字。其主要范围是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多音多义字、错别字。考生尤其要注意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中的错别字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中的不规范字,尽量做到识记、熟背和正确默写。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漫 变幻 显示 B没 变幻 呈现C没 变换 显示 D漫 变换 呈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没:漫过或高过人或物;人或物沉下或沉没。漫:水过满,向外流;淹没。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呈现:显出;露出。显示:明显地表现。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易错警
5、示】本考点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虚词和熟语的使用能力,是易混词语语境意义的辨析与运用,而不是词语字典意义的识记和罗列。所谓常用词语,是指在汉语的交际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常见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等。所谓“运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辨析同义词、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而辨别其使用的正确与否;二是在具体语境中,直接判断词语(熟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此题考查音近词的区别,分析师一定要注意前后语境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A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 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B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
6、浅的橙红 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C广袤的雪原则被阳光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 沉醉其中的人们不愿再醒来D阳光则把广袤的雪原染上一层浅浅的橙红 以至于沉醉其中而不愿醒来【答案】D【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技巧点拨】高考大纲要求考生能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所谓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上下文特定语境,对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在风格色彩、修辞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的一些句式进行比较,选出其中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式。选用句式的目的就是能在阅读时辨识文章中句式的表达效果以及能在写作时选用最佳表达效果的句式。只要不是病句,句式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要符合语境的需要。解
7、答这类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是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其次是根据题目要求认真分析所供材料。如要求保持上下文的连贯,则要注意分析话题、句式;如要求强调某一意思,就要从句首句末的位置上去分析。再次是比较各选项的异同,结合语境要求的要点寻找答案,把选中的答案代入原文检验效果。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高尚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当也必须是道德的楷模,这样才能上行下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B落雪翩翩,一夜之间,万物披素,唯有东湖的水依旧清澈,湖岸茫茫雪野上几行雪泥鸿爪,湖面平平湖水上几点游鱼
8、涟漪。C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 ”,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D小说家很像一个修行的人,虽穿行在繁华世界,但内心仍会有清寂感。修习好了心性,不管人生遇到怎样的波折起伏,都会安之若素。【答案】D【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名师点睛】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成语积累中找到成语的关键,记忆含义的同时还要记忆用法,如词义的褒贬、适用的对象、语法功能,在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分析成语的内涵,看是否恰当,总
9、之不但要加强成语的意思的积累,还要注意用法的积累。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 分)A曹雪芹去世距今虽然只有近 250 年,可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对我们实在是知之甚少。B从事任何体育锻炼都要注意安全,如果体育锻炼安排的不合理,违背科学规律,就有可能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C在这次会议中,公司领导达成一致意见,要求各部门人员围绕以“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为核心,大力推广公司核心价值观。D马克吐温的作品大多以诙谐滑稽为基调,常常包含着幽默的情节和生活的智慧,读起来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被后人誉为“美国文学之父”。【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
10、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 项主客倒置,改为“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和创作情况实在是知之甚少”;C 项句式杂糅,保留 “围绕”或“以为核心”;D 项分句主语残缺,在“被”前加“他”。【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 D 项分句主语残缺,在“被”前加“他”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
11、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 C 项句式杂糅,保留“围绕”或“以为核心”;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二、(每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有种入侵叫观赏有一组照片,对我构成了刺激。那是许多专业、半专业或根本不专业的摄影师在西藏行游时的作为,其中一张是,七八个人举着长短不一的大炮筒,对一位西部的本地妇女猛
12、拍。被拍者显然极度厌恶和惊恐,用面纱蒙住脸,身体蜷缩成一团。记录下这些影像的人在文章中写道:你不知道那些背长枪大炮的人,拍人像是拍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拍照片也好,拍电视也好,原本是个技术活;但掌握这种技术的人若缺乏基本悲悯心和道德感,哪怕技术水平再高,也永远只是不入流的角色。关于照相机的侵略性,很多学者都做过专门的研究。例如,在 19 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对非洲的侵犯,便同时在两条线路上进行,一是用坚船利炮直接攻溃防御系统,第二便是挂着生物学和人类学的羊头用照相机对土著居民猛拍。拍摄者将其他人类当做没有情感与自尊的物件随意拍摄,揭露出他们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卑劣的道德观。而如今,在我们的国家,不自
13、觉地将弱势群体物化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这些人用所谓冷峻的专业信条去入侵弱者原已脆弱的防线,以他人受到侮辱为代价,换来供自己“收藏”或“玩赏”的资料。其实,“入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读大学时,我曾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参与过一项关于艾滋病在中国传播现状的项目,亲身采访过一些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其中一位因性传播而感染受访者对我说,你是唯一一个只关心我如何治病的记者,其他记者似乎更关心我是如何得上这病的。2009 年夏天,我在某基层政府实习,协助拍摄教育宣传纪录片,制片人会为每一位受访者(大多是中小学生)写好稿件,规定他们对着镜头说什么话。其中一次,一个小学生无论如何都背不下来那一大套
14、官样套话,竟被现场的班主任老师一通呵斥。孩子很委屈,泪在眼圈打转,但成年人对他的思想与思维方式的入侵,恐怕会造成更多无法估量的伤害。强者对弱者的态度,不是悲悯、真诚,而是居高临下的俯瞰、为我所用的控制,甚至带着某种伪高尚色彩的羞辱。其实,类似的问题以前不是没有讨论过,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将其自然而然地归结到“尊重他人”和“职业道德”的范畴内了,这显然过于浅尝辄止。无论什么道德,终究是要建立在普遍人性的基础之上,否则专业主义也会成为屠戮的凶器。我所信仰的“专业主义”究竟有无资格以“主义”自居?应当用什么去操纵镜头,是冷冰冰的“操作规范”,还是尊重普遍人性的心?心灵的安宁是否比“资料”的获得更加重
15、要?(选自新华每日电讯,有删改)6下列表述不属于“入侵”行为的一项是( )(3 分)A七八个人举着长短不一的 “大炮筒”,对一位极度厌恶和惊恐、用面纱蒙住脸、身体蜷缩成一团的西部的本地妇女猛拍。B在 19 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借生物学和人类学的名义用照相机对土著居民猛拍。把其他人类当做没有情感与自尊的物件。C因参与关于艾滋病在中国传播现状的调查,“我”曾以学生记者的身份对一些艾滋病患者及病毒携带者做过采访。D在拍摄教育宣传纪录片的时候,制片人为每一位受访者写好稿件,要求每一位受访者对着镜头背一大套官样套话。【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这是
16、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C 项就是。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A有些人为换取“收藏”或 “玩赏”的资料,不惜以他人受到侮辱为代价,用所谓冷峻的专业信条去入侵弱者原已脆弱的防线。B不论是悲悯、真诚,还是居高临下的俯瞰、
17、为我所用的控制,强者对弱者的态度都带着某种伪高尚色彩的羞辱。C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实际上是“观赏”的“入侵”的过于肤浅的反省使之将其自然而然地归结到“尊重他人”和“职业道德”的范畴内。D不能为获得自己所需要的 “资料”而冷冰冰地按“操作规范”操纵镜头,应该有一颗尊重普遍人性的心,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宁。【答案】B【解析】【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一般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
18、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概括文章的内容。B 项曲解文意。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对于缺乏基本悲悯心和道德感的拍摄者来说,不管他的技术水平有多高,他永远都不入流。B用相机把其他人类当做物件随意拍摄,是拍摄者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卑劣的道德观的自我曝光。C成年人用所谓冷峻的专业信条不自觉地将弱势群体物化,这种对思维方式的入侵恐怕会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D本文以一连串的疑问句结尾,虽提出疑问,但是通过阅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通过反思已经得到了答案。【答案】C【解析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在我们的国家,不自觉地将弱势群体物化已经成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但成年人对他的思想与思维方式的入侵,恐怕会造成更多无法估量的伤害”两句中的“思维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但选项强硬地将两者捆绑在一起,表述的内容与文意不符。【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
20、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 项是偷换概念,考生只要找到原文,比较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三、(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论根本策石介民者,国之根本也。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其与国家衰盛乎!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
21、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 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噫!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噫
22、!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吁!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呜呼!民可忽哉?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
23、,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夫黄巢伺唐之隙 伺:探察B今欲息民之困 息:使停止C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务:致力D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居:居住【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技巧点拨】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
24、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10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孟子之谓,盖不敢( )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 ),不敢轻侮( )鳏寡A因 也 以 B因 焉 之 C以 矣 于 D以 也 于 【答案】D【解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 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
25、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11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 视民以鹿豕视民 /故民离叛/国家倾丧B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 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 家倾丧 C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 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 国家倾丧D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 以鹿豕视民故 /民离叛/国家倾丧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要依循规
26、律。其一语气词必然放于句后,其二发语词必然放于句首,其三固定句式必然不能分开,其四名词、代词在句中不是主语便是宾语,如“天下”、“国家”、“民”,其五文言文的排偶句式,其六顶真修辞。操作时要通读语段,了解大意,先易后难。【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
27、;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
28、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段提出观点“民者,国之根本也 ”,论述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认为有民众才能有天下。B作者在第二段针对民众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展开了阐述。他列举历史上“得民心”与“失民心”的诸
29、多事例进行对比论证。C作者希望太祖、太宗、真宗洞察历史,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措施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D全文观点鲜明,作者在结尾点明了写作意图。作者运用引用、对比等手法论证,排比句、感叹句的使用增添了文本的感染力与说服力。【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
30、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第卷(共 114 分)四、 (24 分)1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3 分)(2)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3 分)(3)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4 分)【答案】(1)(3 分)善于治理天下的,不看天下是治理得好(太平)还是治理得好不好(混乱),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