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散文语言表达艺术的赏析,【命题人话命题特点】 1.散文语言的特点:散文的语言具有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特点,鉴赏散文的语言是散文阅读的重点。 2.三个常见的命题角度:鉴赏文中特殊词语的妙用,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鉴赏散文的语言特色。,【状元与你共享技巧】 1.立根原在破岩中。文章中重要语句都是为中心服务的,其含意、用法及抒发的情感都离不开语意和主旨。 2.模板还是有作用。赏析一般按照“手法判定内容分析佐证效果阐释”的套路走。,类型一 含义理解类 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解句意,往往是理解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
2、关键性句子的含意。,【典例剖析】 【例1】(2017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050 挺 拔 之 姿 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 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 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 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 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 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
3、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 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 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 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 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 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 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
4、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 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 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 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 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 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 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 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
5、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 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 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 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 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 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 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 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 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
6、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 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 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 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 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 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 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 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 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 小,清简出风尘,三
7、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 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 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 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 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 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 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 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
8、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 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 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 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 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 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标题“挺拔之姿”的理解。(5分),【解题导图】 第一步:审题,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关键信息:挺拔之姿,理解 第二步
9、:分析,把握词语特点。,第三步:搜索,寻找有价值的信息。通读全文:第一、二段,三十几岁后的“我”:凌空而起、纤尘不染、构成生存的支架、倔强;第三段,闲适的“我”:从容、徐徐摇曳、内心的从容优雅、清俊、余韵袅袅;,第四段,屈原、王维、梁山好汉、李白、郑板桥:风骨遒劲、孤高兀傲、独标奇崛、清肃之物;第五段,庾子山、魏晋人物:清简;第六段,农耕兄弟:坚韧和忍耐;第七段,园林之竹、山野之竹。 第四步:整合,由浅入深阐释词语含义。,归纳整合:从竹子外表(表面含义)和精神(象征意义)两个角度归纳概括。 请你组织答案:_ _ _,答案:竹子凌空而起、徐徐摇曳、笔直向上的姿势。 象征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
10、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优良品质。,(2)“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解题导图】 第一步:审题,提取题干关键信息。关键信息:这句话,情感态度,上下文 第二步:分析,针对句子特点确定解读重点。句子特点:属于含蓄句,第三步:搜索,寻找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语句: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解读竹子; 竹是清肃之物; 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解读内心安放竹子。,第四步:阐述,规范组织答案。 请你组织答案:_ _ _
11、,答案:每一个有风骨的人都会从竹子那里获得内在支撑;都会把竹子的孤高兀傲、素淡刚正作为自己的人格气节。,【技法归纳】 “三联两依托”解答词语含义理解题1.三联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等都要这样来理解。,二联: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三联: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2.两依托一依托:依托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内部结构。二依托:依托手法挖掘。可以依托修辞、
12、描写手法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根据句子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特别提醒】常考句子类型及特点,【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 余光中走了 乡愁永远都在 乔 杉余光中走了,那位写下乡愁的桂冠诗人走 了。余光中先生从事文学创作超过半世纪,曾被文坛 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在现代诗、现代散文、翻译、评论 等文学领域都有涉猎。虽然余光中身上有着很多光环,但他最为人熟知 的还是诗人身份,最为人熟悉的作品还是乡愁。 对于这首诗,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小时候/乡愁是一枚 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
13、一 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余光中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也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了自 己的一席之地。一首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往往是因其以艺术性的 手法巧妙地触及了人们的心灵,或者打开了一段记 忆,或者开启了一段叙事。乡愁的流行,也有着 这样的逻辑。余光中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颠沛流离是人生常态。余光中也是这样,他一生都在跋涉,走过很多地方,但不管走多远,不管走过多少地方,故乡只有一个,乡愁永远都在。,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
14、还是通过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正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曾经的生活经历发育和充实了余光中的乡愁,但如果有可能,这样的经历谁也不想拥有。,优秀的作品,有着穿越一切的 力量。今天,乡愁依然是人们心中 的一种深沉情愫,这种乡愁,还常 常以家国情怀的形式表现出来。理 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这两天出现的一幅现象级漫 画“那年乱世如麻,愿你们来世拥有锦绣年 华”。国家公祭日期间,这句话被许多网友转发提,及,其来自一张漫画,图中两名分别来自1937年和2017年的女孩隔空相对,一人身边战火纷飞,一人身处和平现代。,从艺术手法上讲,这幅现象级漫画
15、固然不错,更 重要的还是这幅图表达的情绪。“那年乱世如麻”, 正是余光中经历的那个时代。人们竞相转发这幅漫 画,也是认可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更是希望通过这 幅画纪念那个时代力透其中的家国情怀,其实也 是一种乡愁,只是这里的乡愁有着更广泛的意义,已 经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层面。正是人们有着普遍的家国 情怀,所以这幅“催泪漫画”才能成为流行作品。,“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想想余光中那代人的经历,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过去;因为有着那样的时代背景,余光中那一代人的乡愁是那么沉重。那样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但人们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忘记。现在重温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为了不让这段历史再次上演
16、。“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不忘伤痛、铭记历史,才能迎来更加光辉的未来。,在时间的叙事中,一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十分渺小 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只要找准了一个方向,认真做 一件事,做对做好一件事也就行了。在文学创作上, 余光中并不是只有诗歌,更不是只有乡愁,但因 为乡愁真正打动了人心,余光中也成为人们心中 的“乡愁诗人”。当然,文学不只有一种表现形式,,但我们还是希望看到文学在一些深沉内容上有着丰富表达,譬如乡愁以及作为其升级版的家国情怀,都应该成为文学创作的沃土。余光中走了,乡愁永远都在。 (选自北京青年报2017年12月15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
17、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标题的含义主要有二:一是余光中虽然去世了,但其文学成就亦存,他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二是乡愁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种情感会永远存在。,B.余光中的文学成就不只表现在文学创作上,还表现在散文、翻译、评论等文学领域,而其诗歌创作,特别是乡愁一诗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C.文中将乡愁比作“一座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乡愁和人们心中普遍具有的乡愁的联系,从而解释了乡愁一诗能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的原因。,D.余光中那一代人的乡愁之所以沉重,主要是因为那时的乡愁是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国破家亡引发的,故要重温那段历史以激起今人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 【解析
18、】选D。从文中“现在重温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为了不让这段历史再次上演”可知,“以激起今人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不妥。,【对应含义理解】(2)怎样理解画线句子“只是这里的乡愁有着更广泛的意义”?(5分) 【解析】解答此题要看句子前后语境。句前“力透其中的家国情怀,其实也是一种乡愁”;该句之后的一句“已经上升到家国情怀的层面”。再结合第七、八段内容即可得出。,答案:这里的乡愁已不是因一般的生计问题远离故乡亲人而引发的愁绪,这是因战乱,因侵略者的入侵造成的人们流离失所而产生的心灵之痛,(3分)这国破家亡造成的愁绪远比一般乡愁更深、更浓、更能触动人的心灵。(2分),(3)文章结尾段和标题重
19、复,这样安排有何表达效果?(6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构思艺术。在文章内容方面要从纪念余光中先生的诗歌成就方面来讲;在主题的深化方面,要从突出其他共性和家国情怀上去分析;在结构上,要从体现文章的照应性上去分析;在表达效果上,从体现感染力等方面作答即可。,答案:强调对余光中的怀念之情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巨大成就;强调余先生的乡愁在中华儿女内心的民族普遍性、内涵的深刻性和永久性,点明并深化主题;照应标题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总结全文,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公元前278年
20、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旋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声
21、名鹊起。一个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 自己物理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打开了精神的光芒。被 江水濯洗的灵魂,恍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 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召唤,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攀 附上文化的崛起,或许是物有所值的
22、。就像屈大夫生 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 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 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 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恰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粽子。那时候的 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 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 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 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 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 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苞蕾,渗漏出些
23、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层面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既热热闹闹又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 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 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 的流向和速度;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
24、以生命为笔, 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 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的分量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 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 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 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 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 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高度,来,聆听一条河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
25、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僭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倒影。 (有删改),(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开创性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是无法替代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促使我们反思现实,强化
26、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自己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强调了屈原精神对自己影响的持久深远。 【解析】选A。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2)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请从主题、结构等角度分析这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5分) 答案:写屈原在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1分)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分)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2分),【对应标题含义的理解】(3)从全文看,标题“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它是公元前27
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每点2分),类型二 鉴赏分析类 鉴赏散文的语言艺术,主要从分析文本或某段的语言特色(风格)及表达效果这两个角度进行考查。一般而言,散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同类别的散文,其语言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典例剖析】 【例2】(2017天津卷改造)阅读【例1】挺拔之姿,完成下面的问题。 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解题导图】,第一步:精读文段,注意分析特点。,第二步:赏析
28、文段,注意不同角度。,第三步:展开赏析,注意联系主旨。 请你组织答案:_ _,答案: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技法归纳】掌握鉴赏语言艺术“四角度”,【备选要点】 掌握散文语言的特征,牢记鉴赏语言艺术的答题模板,附: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 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 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清丽。
29、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含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 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周国平:寓理于事、于情。语言庄重严肃,富有哲理。 冯骥才:文笔淳朴,充满了乡土特色,清新自然,口语化,笔触细腻,呈现自然美,文风情趣盎然,情景理交融,富含哲理。,【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051 人这一辈子 石钟山,家是什
30、么,每个人对家的理解或许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每个时期,对于家的概念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别。家是藏在心底里的一个小巢,秘密而又温暖,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想起家,心里是热的,眼睛是潮湿的。,童年的家,是放在床头的一本小人书,是藏在床下角落里的一把弹弓,还有母亲的一声声呼唤。童年对家眷恋而又无知,有一串笑声,有一份梦想就足够了。它不需要有多大,只要能装载下那一点点玩梦便足够了。童年时对家没有更多的奢望,贫也好,富也好;大也罢,小也罢,它装载的都是童年天真的欢乐、真实的梦幻。父亲是座山,母亲是条河,父母的风景是流动的,是动人的。,青年人的家是一张床,是客栈。因为是青年 了,就有了许多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的理
31、由,疲了,累 了,那一张床便成了休身养息的地方。这里有父亲探 询的目光,母亲无休止的唠叨。青年人对这一切都习 惯了。吃了,喝了,睡了,力气和勇气又重新回到了 身上,一虎身站起来,青年人已人高马大,个头早已,超过了父母。父母小心仰视着眼前的青年人,青年人 无所顾忌地甩一下头,很响地带上房门,走了。留在 家里的是父母双亲担心的叹息。,青年人闯荡出了一些眉目,便在家里大着声音讲话,指点江山;失意了,家就是一个港湾,是父亲伸过来的一条臂膀,是母亲盛满爱意的热面。青年人忍不住,流泪了。在家里流下的眼泪,是咸是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换来了同情和鼓励。这时的家,更像是一座加油站、避风港。,青年人有时对家也会生
32、出烦来,母亲的唠叨、父亲的阻止,让青年人觉得碍手碍脚,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想,要是没有家里的管束多好,想干吗就干吗,于是就盼着自己有个家。日子复日子地过着,青年人长大了,大到了谈婚论嫁,成家立业了。,终于,青年人成家了,有了自己的家。从父母的家里分离出来,正如当年从父母的身体里分裂出来一样。青年人有了妻子或丈夫,两个人构筑起一个爱的小巢,每天清晨在门口分别,爱意缠在心口,一天都是温暖、踏实的。终于盼到适于重逢的时候,厨房里是两个人忙碌的身影,然后是饭桌前的恩爱,和着有一搭、无一搭的拌嘴,这时的家甜蜜又温馨。,一晃,他们生子了。随着一声啼哭,小家便红火了,热闹了,接下来的日子里,苦苦辣辣酸酸甜甜。年
33、轻的父母开始为家牵肠挂肚:孩子吃饱了吗?喝水了吗?睡觉了吗?出去玩儿得小心,要注意安全。提心吊胆了一整日,下班铃一响,抓起包往家赶。推开门,看见孩子仰着小脸正冲着自己笑,叫一声爸爸和妈妈,这一刻,就是家的全部。,游子的家又是另一番模样了,在遥远的异地, 不管成功与失败,不管成家立业多少年,他们的背后 都仍然有另外一个家,那就是他们曾经出生、成长, 后来又离开的家。身在异地,他们总是感到不踏实, 梦也总是出奇得多,这些梦大都和家有关。年迈的双 亲、儿时的伙伴,还有门前流淌的河无一不在梦,中迭现。抹一把脸颊,才发现已被梦中的泪水打湿。忙也好,闲也罢,下了决心,挤出时间,焦渴地说一声:回家。,此时游
34、子已然忘了自己的小家,想的更多的是故乡那个家。坐火车,坐飞机,回来了,远远地望见了故乡上空飘着的炊烟,又看见了那条青石板路,还有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河,热热地唤一声:到家了。,直到这时,游子的心才是踏实的,坐在父母面前,听父亲因操劳一辈子而发出的叹息和母亲衰弱的唠叨,游子流泪了。泪热热的,一直流到父母的心里。,游子心安神泰地住上几日,便又挂念起远在千里的小家了。孩子还好吗?家里还好吗?于是,又心神不定地踏上了回程。匆匆推开家门,看着熟悉的一切,心踏实了下来。这样的心情不会持续太久,遥远的那个家,又成了永远的想念。于是又一番的重复,时光荏苒,就有了日子,有了年头。,家,永远是人们心口的痛。 (摘编自
35、美文2013年第12期,有改动),(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段画线句运用比喻,把父亲比作“山”,写出父亲的伟岸、深沉;把母亲比作“河”,凸显母亲性情的灵动与温柔。,B.第段画线句意在表明青年人成家,是生命成长的一种必然,这种分离对于父母来说,有欣喜也有疼痛。 C.第段画线句,意在抒发游子的忧伤之情,表明故乡是游子的心灵归宿和情感寄托。 D.本文透视生活,领悟人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其强烈深沉的抒情性,获得了感人的力量。,【解析】选D。D项,“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不明显。,【对应语言的鉴赏分析】(2)第段画线语句中加点词语揭示了父母怎样的内心感受?
36、请简析。(5分) 答案:“小心仰视”表现出父母对子女成长壮大的关心和谨慎的欣喜;(2分)“双亲担心的叹息”流露出父母为不成熟的子女可能遭遇的人生挫折而担心。(3分),(3)有人建议把标题“人这一辈子”改为“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你认为哪一个合适?谈谈你的看法。(6分) 【解析】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理由,重点答出“照应”“线索”等作用。,答案:示例一:以“人这一辈子”为题合适。(1分)理由:与文章分阶段叙说人生体验相照应。(1分)突出“人这一辈子”与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2分)口语化的标题,富有生活气息。(2分),示例二:以“家是人们心口的痛”为题合适。(1分)理由:突出人们对家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1分)“家”是全文的线索,以此为题,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