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庸之道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摘要】: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一种有关现实生活的处世之道。“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价值,其核心内涵是“过犹不及”,寻求适度与合理。笔者相信给予其现代意义的阐析,将中庸之道与现代组织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古为今用”必将取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佳果。“中庸”是一种最高的“ 德”(论语雍也 ) ;按照中庸之道,事情如果超过旧质的一定的限度(“过”) ,或者达不到其一定的限度(“ 不及”) ,都应该无条件地加以反对,只有“ 中”是最好的,因为把握住这个“中”,就不会走向极端,旧质的稳定性就不会受到破坏了。谈古引
2、今,古意今用,笔者相信,孔孟的中庸之道,在当代最求双赢的企业管理中亦将有新的篇章。1.中庸思想的内涵精髓1.1中庸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尚中,具体做法是中正不偏中正不偏主要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把握事物度量的正确性不走极端。孔子主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意识是说思想激进的人是不顾一切地坚持向前,气度狭窄的人考虑问题主观而不体恤人意。所以,孔子主张“过犹不及”,“狂”即“过”,“狷”即“不及”,两种状态在相反的方向上脱离标准的“两极”,因而成了名副其实的两端。按照中庸的思想,只有把握住这两端,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并且,运用好“中”。1.2 中庸思想的内
3、在核心在于时中,具体做法是把握中度孔子非常重视“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同时孔子主张把“中”与“时”结合起来。礼记中庸中提到了“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意思是说君子之所以能够坚持中庸,关键在于君子能够“时中”。时中是孔子中庸思想的主要之点。中庸并不是一物均分为二的这种观点,不是两端的中间,而是要达到适合于事物实际情况的中正,把握事物的中度。1.3 中庸思想的理想目标是中和状态,具体作到权宜应变从“中”的层面可以理解“礼”,而“礼”的实质可以称之为“和”。孔子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孔子强调的中庸的状态就是“致中和”,所以他特别关注“
4、和”的价值与意义,论语子路篇章中指出“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主张根据变化的政治气候来决定自己的“入世”与“出世”。孔子中庸思想的权变思想在论语里仁中可以得到再次验证,即“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没有规定要怎么做与不怎么做,怎样合理,就怎样做。1.4中庸思想的规范原则为中正,具体要做到中礼、中道孔子中庸思想强调“时变”,权变,但是这种变,并不是没有标准和依据的,其规范原则就是中正,具体需要做到中礼、中道。论语泰伯中孔子谈到了“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过分恭敬,如果不约之以礼,就难免劳倦;过分谨慎,如果
5、不约之以礼,就会流于胆怯懦弱;过分勇敢,如果不约之以礼,就不免尖酸刻薄。孔子认为,谦恭、直率、勇敢、谨慎,本来是一个人的美好品质,但是如果发挥不恰当,或者不约之以礼,就会走向反面。2. “中庸之道”新解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度”,做事达不到这个度或者超过这个度都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揭示了这个道理,即我们所周知的“中庸”思想:不偏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从这以后,人们对中庸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折中调和,有的人认为是适可而止,有的人认为不偏不倚,处处得体等。那么如何把握“中庸之道”的现今时代意义呢?笔者认为,孔子
6、所说的中,便是“适中”即非不够,亦非过分。庸,是运用之意。所谓“中庸”即是运用“中”的思想。即善于运用中的标准,随时做到适中。对待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这便是“中”。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及”。在大多数情况下,处理事情都要合乎这个标准,这便是“允执其中”。孔子实际上告诉我们,我们面对的一切都有过度,适中,不及这三种境界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好的结果,中庸才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概括说,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理论不仅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数量的界限,这便是“度”的客观存在,而且提出了“适度”的原则和方法,这种方法和原则要求人们在复杂的序列中,在两极之间的过渡带寻求一
7、个适当的标准。由此可见,孔子的“中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真正把握“中庸”思想的人,对问题的处理和理解从不只拘一格,无固定的方法,顺其自然,力求达到:“恰如其分”的境界.中庸的真正体现的是一种辩证的处世方法,更是一种注重自然规律,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笔者认为,其对当今时代背景下的管理阶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中庸之道”在当代管理中应用的价值 3.1 有助于纠正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偏颇问题组织管理中常出现一些偏颇问题,如:折中主义、平庸苟且、内外失衡、刚柔不济、和争无度等。诸如此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对中庸思想偏解,管理者不仅要知道中庸是何,更要清楚中庸不是何。首先,中庸是中国传
8、统哲学概念体系真正意义上的“真“、“善“、“美“的统一;是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是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是高明与平凡的统一。其次,中庸不是折中主义。仔细分析便可明白折中主义和中庸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折中主义是从形式上把相反的两种思想捏到一起,是放弃原则而调和矛盾的思维方式。这与执中达权、谋求中正、中和、中行的中庸有本质的区别。最后,中庸不是圆滑世故。中庸不是八面玲珑、讨好于人的人;不是好好先生,善于隐藏其的弊病,人们想反对他又无可举发,想责骂他又无可责骂。3.2 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根据管理万能论,一个组织的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这一组织本身的素质,也就是说,组织的效果和效率的差别,在于组织中管
9、理者的决策和行动能力。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努力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圣的理想人物。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就明确体现了中庸之道的这一主题思想。3.3 有益于建立组织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著名的霍桑实验成果是发现工人除了要满足经济需要外,还要满足社会和心理需要,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管理的行为科学理论。利皮特认为“非经济因素、激励、领导能力、沟通、变革过程、团体动力、个人特征研究、个人行为、群体内部关系、组织的社会系统方法、决策过程、自我发展过程的影响是人际的关系主要内容。中庸是一种人生哲学、人生智慧。它告
10、诉人们应该如何修养自身,保持平和的心态;用真情去打动别人,用适中的仁爱之心去体谅、理解别人;着眼自身,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说自己应该说的话,同时又能恭敬合乎礼节。管理者需要时时检查、审视自我、态度庄重而不过于呆板;与人为善而又不失于放肆。适可而止、言行举止符合“中道“。遇到难以抉择的情况,不能过于偏激,不能死钻牛角尖,更不能片面地处理,要学会运用中庸的基本法则,权衡两端,透析明辨,把握其中症结,找到正确的方向,用变通的技巧去区别对待。达到在组织建设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3.4 有助于管理者走出一条管理创新之路管理大师加里哈梅尔说:“回顾近百年来的企业发展史可以发现,相对于其他任何创新而
11、言,管理创新才是帮助组织寻求突破,获得最优绩效,并将企业发展提升至新阶段的真正动力。“管理创新常常是颠覆行业格局的决定性力量,它是企业后发先至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管理创新是指创造出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格式,它包括提出新发展思路、创设新组织机构、提出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世界上没有什么最好的管理,只有最合适的管理。笔者认为最合适的管理就是本土化的管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沉淀,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管理理论的丰富内容,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下,管理创新是企业走出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管理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积极方
12、针,充分挖掘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精髓,努力吸收西方管理学中对我有用的内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笔者相信“中庸思想”在管理中的应用就是管理创新的一种方法。3.5有助于企业在商场上避免极端,实现双赢商场如战场,打败竞争对手,掠夺市场份额,是企业界近乎所有人士长期的竞争思维定势。事实证明,只片面强调竞争,尤其是过度竞争,终会导致两败俱伤,以至同归于尽。面对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富有远见的企业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摒弃原先非此即彼的线型思维模式,把握好竞争中的尺度,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找到合作中的“适度”的平衡点,以实现“双赢”,这便是中庸之道在商场竞争上的完美体现。全球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提出的“协作竞
13、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已成为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在现代管理理念中,无论是CRM (客户关系管理)还是SCM (供应链管理) ,无论是OUTSOURCING(外包)还是ERP (企业资源规划)等等,都是基于此种双赢模式。3.6 有助于达到企业的多方面宏观平衡3.6.1 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平衡。组织的行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一种可能产生不同影响的社会行为,是会对所有利益相关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利益相关者要依赖组织来实现他们的计划,同样地,组织也有赖于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才能获得成功。但是,作为有机系统,组织又是一个主动的存在。组织的发展不是对外部环境被动的追随过程,而是一种能够充分发
14、挥能动性、进行不断创新并与周围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因而,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组织内部各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而且要正确判断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找到平衡之“度”,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3.6.2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平衡。短期目标的一个突出优势是能够考量短期工作进展情况。从激励方面看,当个人看到工作有进展时,即使工作尚未完成,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且也能促使个人树立信心以至把工作继续下去。从控制方面看,由于有了明确的控制标准,也便于客观、公正地进行绩效评价。但是,会因为微小成功而陷入自我陶醉,阻碍更大发展。长远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培育作用。因此,恰当的做法是:从大处着眼,尽可能地确立宏伟远大目
15、标,从小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目标,脚踏实地地向前发展,寻求短期与长远的平衡点。3.6.3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平衡。要真正实现使个人目标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在于组织成员对于组织的认同,认同表明成员对组织背景、组织价值观、组织使命是认可和接受的。在管理实践中,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以下激励措施进行相机抉择或有效整合,找到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平衡点:1.目标激励。即通过建立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体系,激发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完成工作的积极性。2.关怀激励。即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员工的关怀,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困难得到重视和解决,员工深感组织关怀的温暖,就会把组织当作大家庭,把组织视为
16、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真正平台。3.认同激励。管理者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场合,对取得成就的员工通过祝贺、表彰、认可、示意等形式,及时承认员工所获得的成就,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调动他们不断进取的积极性。4.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现代组织管理最常用的激励方式,它对有能力并取得业绩的员工给予可折算为一定价值量货币的物质回报。达到刚柔有度。唯有企业管理者采取了合适的政策,使得企业达到了多方面的平衡,在当今的时代竞争背景下,才会立足于不败之地。4.结束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庸之道,强调人们在实践中要适中,保持无过无不及的状态,避免走偏激的危险道路,防止误入歧途。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背景下,在党和国家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之道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人文元素。对于组织管理工作来说,无论是作为管理者的领导者还是作为管理对象的广大员工,下属,同样应该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事指导,使得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会失之偏颇。更加使得企业在当代的挑战竞争中,有得一席之地。本文作者:袁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