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式).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230867 上传时间:2019-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及反思(表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基本信息课题 鸡 兔 同 笼作者及工作单位 熊庚良 桂林市合心中心校教材分析“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记载。同时,这个问题传到日本变成了“龟鹤问题”等等,有许多类似的问题需要我们用这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这个内容在任何年级都可以教,只是不同的年级采用不同的方法。一、二年级来上这节课,解决的策略应画图和列表法。三、四年级来上,解决的策略应是注重假设法。而五、六年级来上,解决的策略重点应是用列方程的方法。但是教材的设计又把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全部提到,明显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这几种方法都要提到。学情分析1学生基础很差(包括基

2、础概念的掌握和基础计算能力),而且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只要题目有一点变化,学生就不知道从哪里入手2本节课对学生而言,除了列表法容易接受外,假设法,因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好,因此,学生教难接受,用方程解,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解方程能力,而且在解方程过程当中的有些环节,学生以前都没接触过,可能也有点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过程与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用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等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

3、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会用图解法或列表法解题。教学难点:明确此类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中的算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课件出示例题,获取信息使用列表法解题使用假设法解题列方程解决问题延伸应用全课总结课件出示原题,与翻译成白话文的题目出示课题,并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填表,并找出数量变化的规律教师布置交流学习任务,巡堂掌握学生交流情况,交流学习完成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假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方程也要着重讲解(有些问题书本从未出现过)将知识进行延伸,出练习题,并指导学生与例题联系,指导解决引导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学生读题,并要求理解题意 在教师引导下,找出关键信息学生完成表格,并在教师引导下找出鸡兔数量变化与脚数量变化的规律学生交流学习,汇报情况,并在老师引导下学习假设法学生分析题意,找等量关系,并试着列出方程,解方程学生观察练习与例题异同点,尝试解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养成教育,使学生学会审题教会学生使用列表法解题教学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进一步熟练用方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完善全课,教会学

5、生总结规律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鸡 兔 同 笼一、列表法 二、假设法 三、列方程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1、你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吗?2、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3、练习题你也能灵活运用了吗?教学反思反思整节课,我感觉基本实现了我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例如:首先,我感觉多媒体课件虽然帮助学生非常直观的理解了“假设法”的这种思维过程,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了。但我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只是停留在直观、表象这一层面,只有少数同学将这一思考过程内化成成为了自己的一种解决这类知识的模型,大多数同学还是比较喜欢用代数法来解决。然后,就是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合理,导致本

6、节课我并没有完成我预设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内容着实又点多,虽然问题没几个,但本节课重在方法的渗透,学生必须经历多种方法解决该类问题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绝对不能走过场的,必须实实在在的开展探讨活动,这样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不断调整解题策略,逐步探讨出不同的方法,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节课的时间就显得不够用了,导致最后没有时间来了解古人的解法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也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解决的办法,我想把这一节课的最后一部分知识分解到第二课时进行。这样第一节课就着重方法的渗透和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第二节课再来着重方法的灵活运用。这样一分解,我想就可以适当的减小第一节课的课堂容量,就不会导课堂容量过大而完不成任务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