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知识的来源、效力和标准问题构成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的必要条件:主体 工具 客体一、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1、 主体及其特性、形式主体:指处于一定的 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第一,认识主体以实践主体为基础第二,认识主体的本质规定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认识结构包括: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等。精神素质包括: 情感、意志、信念、理想、习惯、本能等各种非理性因素。第三,认识主体具有社会性:其突出表现是信息联系的范围和信息交流的能力 主体存在的形式: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 社会主体医疗、医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 “医生要有科学家的技术,传教士的心灵。 ” -张孝骞 爱心 知识 能
2、力 正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特鲁多2、客体及其特性、形式客体:进入主体活动范围与主体发生关系的那部分事物客体的特点:第一,认识客体以实践客体为基础。第二,在认识活动中接受主体的观念改造认识客体的本质特点第三,认识客体的历史性,可知性和不可穷尽性是认识客体历史性的客观依据。 客体存在的形式: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医疗实践和医学科学活动中的客体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以及精神客体的统一体疾病 病人 健康二、联结主客体的媒介认识工具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 1、物质工具 2.观念工具 3.语言工具三、有关主体与客体关系的综述背景资料(2)近代哲学的中心一是主体与客
3、体哪个起决定作用?二是能否认识客体?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论;英国的培根创立了归纳法;法国的笛卡儿强调演绎法这三个主要问题,都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主体的认识能力问题,第三个问题,是主体的认识方法问题,都属于主体方面。这表明,近代哲学研究的重心不但已从客体转向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在主客体之间也已开始侧重于主体方面(近代哲学中心) 。(3)现代西方哲学的重心转向主体 第一,现代西方哲学的流派虽然很多,但他们通常强调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就这一点而言有其合理因素;其不合理在于,把主体的作用夸大为起决定作用的程度。第
4、二,分析哲学是 20 世纪以来影响最大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包括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主义、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逻辑语义学、新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日常语言哲学等,其中以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为最大。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卡尔纳普回答说:“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就是“对经验科学的命题和概念进行逻辑分析”。 “分析哲学”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而来 。第三,科学哲学是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时髦的哲学流派。科学哲学“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 “除研究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外,还研究科学知识的合理性、科学发现的方式和步骤、科学理论的评价,以及科学的继承性,等。
5、” 2、哲学史上具有代表性观点:(1)主体与客体有否同一性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不可知论的主要代表:庄子 休谟 康德(2)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反映论:物感觉认识、思想 唯心主义先验论: 思想、认识感觉物 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3)旧唯物主义直观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第一,脱离社会实践 第二,脱离辩证法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基本观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1、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 说,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实践关
6、系是生存关系的本质,认识关系与价值关系是其两极。2、就认识活动自身的内在层次性来说,它是以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为基础,以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为本质内容的反映过程。3、就认识活动中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来说,认识是模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 知识的来源、效力和标准问题“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 及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 ” 孙思邈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第一,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第二
7、,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第三,实践还改造了人们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 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1、 感性认识、特点、形式感性知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
8、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特点,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
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在观察领域中,机遇只垂青那个有准备的头脑” 巴斯德悟性不能直观,感觉不能思维。惟有二者联系,始能发生认识。 康德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第二,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 。 思维无感性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康德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割裂 经验论 经验主义 唯理论教条主义4、感性认识有效地上升为理性认识(1)掌握丰富而又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2) 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思考。(二) 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1、更为重要的阶段(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2)认识
10、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认识如何有效地回到实践中去? 第一,认识、理论必须正确;第二,对认识和理论有正确的理解和解读,并在实践中将其具体化为措施、方法等,使之有可操作性; 第三,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第四,为民众所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它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狭义上: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11、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上: 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3)思想基础: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特
12、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实践基础:马、恩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5)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及
13、其思维原则 一、辩证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一)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 1、什么是逻辑矛盾(Logical contradiction) ?指思考问题思路前后不一致、自相冲突。 逻辑矛盾不等于辨证矛盾 2、什么是辩证矛盾(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 )?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 (二)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统一(Identity of contradiction) 即同一性,指事物要素或事物之间对立面的依赖、吸引、平衡、渗透、包含、贯通等相互联系的性质。2、矛盾的对立(Belligerence of contradictions) 即斗争性,指事物
14、要素或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否定、反对、排斥、分离等性质。3、矛盾两重属性不可分 “不是冤家不聚头” “有比较才有鉴别” “一个巴掌拍不响”二、辩证矛盾性思维原则(一) “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性思维客观依据: 事物和现象之间总是“异中有同”、 “同中有异” 事物之间异、同的差异性如:临床疾病表现的 “同病异症”与 “异病同症人们分析事物思维习惯:“同中求同” “异中求异” 忽视差别个案举例:人和观点 事实与阐述 医生临床思维惯性.ppt 临床忽视区别 ppt “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实质.ppt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头骆驼,则我们不会说他有了不起的聪明。同
15、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与同中之异。 黑格尔 “异中求同”与“同中求异”的作用(1)有助于认识的深入,提高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减少差错和事故。 三国志华佗传.ppt(2)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 (3)有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二)相反相成与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客观依据:对立事物之间又都相互依赖 老子 思维习惯:共振现象.MPG 思维要求:多样差异性、优势互补 案例.ppt物极必反: 事物达到存在发展极限(度) 即向反面转化。乐极生悲 言多语失 苦尽甜来物极必反的实践意义:适度性,
16、以维持事物优化性质、状态。如情感流露、语言应用的适度;压力管理的适度性;激励手段的适度性 。物极必反的实践意义:过正矫枉,以促成事物不良性质状态的转化。 如:心理学中的发泄释放疗法,以改善不良心态。两重性:两重性原则的客观依据: 事物矛盾的两面性 人的思维惯性:单打一“。即看问题常常只看一面,不看另一面。“两重性”原则的实质是两面性思维分析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这一方面,又要看到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方面。 “两重性”原则的作用:有助于分析、处理问题的全面性。 人体生命过程损害与抗损害 机体与环境损害与抗损害的两重性 机体内部损害与抗损害各自两重性治疗措施实施的两重性药物的治疗与毒副作用 “药物都是毒
17、药,仅有剂量能使其毒性不显。 ” 巴拉赛尔苏斯外科手术的利与弊 氧气的治病与致病 语言应用的治病与致病的两重性.ppt 人心理压力的两重性.ppt 心理压力对人影响的两重性.ppt 心理压力与精神动力的两重性.ppt 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的两重性.ppt 人个性的两面性.ppt芝诺的悖论 两分法 阿基里斯追不上龟 飞矢不动2.主从性(The pincipal and the subordinate)主从性原则的客观依据: 事物各种矛盾及矛盾两方面地位的不平衡性。人的思维惯性:“平分秋色”不分主次,或“丢下西瓜捡芝麻” 。主从性原则的实质:要求思考处理问题,有主有从,抓住重点问题,兼顾次要问题。“
18、主从性”原则的作用: 有助于分析问题找到症结,处理问题抓住根本。 “打蛇要打七寸”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使在刀刃儿上”“学会弹钢琴” 激励应坚持“正向为主、负向为辅;正向在先、负向在后”的原则.ppt医院管理核心: 医疗质量 医院管理永恒主题,代表医院医疗管理水平,关系病人生命安全。 管理工作的目标:科学高效。 80% 与 20%.MPG把 80% 脑筋和时间用在有创造力的事情上减少文山会海:能站着、不坐着,能在桌边、不要去会议室,能写便条、不写会议记录。 比尔盖茨 管理工作的根本:人力资源的合理培养、使用。以人为本,量才而用。人是企业最好的资产.ppt 二八法则 .ppt 美国管理学家
19、雷鲍夫法则 .ppt 沟通:耳朵与嘴 听比说重要.ppt 疾病诊断中的主从性 当思维出现障碍,迷失方向、看不清问题的实质、主次时,最好的方法是:放慢思维速度或停止思索,重温问题所述、明确方向。 教育人最重要的是转变人的思想.ppt 人的思维有不同的层次,哲学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对整个世界所有事物共性的看法;它反映人们分析处理问题的一般思维方式;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来。 哲学素质反映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人文素质之核心、根本。“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
20、思维的支配”。 恩格斯“医学没有哲学的普遍真理就不行,哲学没有提供给它的医学事实也不行。 ”“哲学应该深入到医学中,医学也应该深入到哲学中,因为哲学的所有特性在医学中都保持着自己的意义。 ” “医学家必须同时为哲学家”。 希波克拉底客观世界的物质辩证性决定思维的客观辩证性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实质是反常规思维,即沿着常规思维的相反方向,逆向思考。教人看问题客观、全面、深刻而灵活。辩证思维是医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代医学独立创新性思维素质需要唯物辩证思维;现代医疗工作要求唯物辩证思维; 现代医患沟通技巧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思维。哲理名言 自然界教我们如何生存,哲学教我们如何生活。 “一个民族
21、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思维原则一、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与螺旋上升性1、事物存在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与否定自身的因素,即维持其存在与促使其灭亡的因素。 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黑格尔作为事物正常发展而言,否定因素是存在于旧事物之中的未来新事物的萌芽;是事物发展、灭亡的根据。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辩证否定,即扬弃。医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2、事物发展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性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指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合乎规律不断进行的过程,每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等三个阶段,就完成一个发展周期事物发展周期性
22、的基本特征: 曲折回复性 前进上升性 周期性的不断衔接呈现出事物无限发展的螺旋上升性。二、辩证扬弃与曲折性思维 (一)批判性扬弃思维客观依据:事物辩证否定的本性揭示: 任何事物都有合理性,也有不完善、不合理性,没有十全十美和一无是处的东西。 随时间推移,事物整体会逐渐丧失合理性,为新事物所取代,但旧事物中的合理因素会为新事物所吸收。 注意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避免看问题绝对化。 人犯错误难免;允许人犯错误;提倡及时报告错误;科学分析错误;并对系统做出改变;而不是仅仅惩罚个人 现代管理思想.ppt 。发展是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ppt.ppt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要求:培养批判性质疑的思
23、维习惯是科学创新的基础,创新性思维素质始于质疑.ppt, 美国批判性思维.ppt 质疑的方向: 从前瞻的角度,思考目前决策合理性中蕴含的潜在不合理性。 不固守旧思维框框和原有经验,勇于打破常规模式,尝试新思维 名医手记.pot。 克服思维定势,减少差错、提高工作水平的前提质疑即 :不断引入批判怀疑思维程序,进行反向思维排除。主客观复杂因素的影响,决定错误、差错的难免性和事物的不完善性。囿于以往经验、照葫芦画瓢,是人的一种思维惯性。 克服“照葫芦画瓢”惯性思维的具体要求: 大胆质疑,是一种思维人格、精神气质。对怀疑的分析、判断,需要证据。但未找到证据,不等于就不能质疑。内科学家牟善初教授的病例:
24、1、找不到疟原虫的疟疾2、胸片不显影的粟粒性肺结核 (二)曲折性思维 客观依据:事物发展的曲折前进或螺旋上升性,要求运用曲折灵活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1)处理问题、交流技巧针对具体情况具体人,灵活多样、迂回曲折 随情境找话题, “以迂为直,舍近求远” ;运用风趣、幽默、婉转的语言; “为进而退”、“声东击西” 牢记目标、洞察进退利害,把握进退时机和分寸,以退为进、退为进取。 “声东击西”指,明说东而暗指西,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目的。修心养性,借宇宙之力转移、舒缓压力望云 看海 抱树 野外活动 履行告知义务的词语组合灵活多样 判断理解问题注意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消除不良情绪“欲擒故纵”(2)管理
25、方法应针对不同情况曲折对下属工作中的问题或错误,不能进行直接、简单的处罚。应从关心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工作、灵活 工作生活管理应留有余地,保持必要的弹性 任务弹性 时间弹性 人员弹性 物质弹性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 知识的来源、效力和标准问题“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 ” 马克思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两种尺度的制约:真理尺度 道德尺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合规律性。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
26、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合目的性。一、价值及其特点1、价值:指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一般说来,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有四个方面的特点:(1)客观性: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主体性: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科学而在不能充分控制的自然条件下则能够在概率上可以预测结果 科学预测虽然经常出错,但这只是因为
27、自然情况太复杂而不能完全计算。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作为真理与自然科学作为真理有什么区别?人们会以为人文、社会科学所以更不可靠仅仅是因为社会生活比自然更加复杂。社会是否比自然更复杂,这不重要,关键的不同之处是,在生产科学知识时,认识者是把握着知识局面的主体,而自然是被动的客体,自然的秘密虽然隐藏着,也许永远不能完全知道,但谜底就在那里等我们单方面去猜。这样一种主体-客体关系只是科学的知识论基础,但却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论基础。对于人文社会知识来说,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被认识者同时也是认识者,在认识自己时自己会不断变化,认识他人时他人也在认识你,这里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单方面的主体不存在。人文
28、社会知识只能是一种灵活的有弹性的知识,它最多说出“在一般情况下事情应该这样,但是也不尽然,如果”。插入苏格拉底关于善行的讨论)一种人文社会知识是否看上去更加像知识,主要取决于它是否更多地得到学术制度和机构、国家政府和传媒等权力机构的支持。(二)马克思主义对真理的论述1、真理 2、 真理的客观性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认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29、。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1)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被推翻。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种日益深刻的发展趋势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就认识的广度来说,真理的发展越来越接近客观对象的全体,这种日益完全的发展趋势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性:“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 ,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
30、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 列宁全集 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53 页。(1)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3)真理随着实践、认识以及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主体 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1)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表现与危害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相对主义:
31、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导致怀疑论和不可知论。(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 坚持、发展二、检验真理的标准1、对检验真理标准的探索(1)唯心主义在主观范围内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权威标准:孔子 亚里士多德众人意见标准: 真知识是我们不知道而要寻找的,那么就不可能知道哪一个主观意见表达了真知识 ,或者不可能知道哪一个言语是真正的言语。由此可以推论,不可能靠讲道理来保证一种观念胜过另一种观念。实用标准: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2)旧唯物主义将客观事物本身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事物仅仅在我们的理智中时,就是我们的意见
32、,就是一些概念,它们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可能被认可,也可能被反对,它们只有和外界东西联系起来时,才坚实可靠。 ” 狄德罗(3)实践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绝对性):指一切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必须拿到实践面前、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相对性):指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
33、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 ,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 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 列宁选集 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03 页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 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 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个方面三、 真理与谬误1、谬误2、 产生错误认识的原因分析 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3、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1)两者相互对立,相比较而存在。(2)两者的统一:相互依存
34、,互为存在的前提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真理超出了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变成谬误。真理转化为谬误第一,真理有其适用范围,如果超范围使用,甚至夸大至脱离实际的程度,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第二,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全面认识,片面地夸大其中的某一方面,真理也会变成谬误。谬误转化为真理,有三种情形:第一,认识回到其适用的条件、范围和全面的关系中,就又转化为真理。第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三,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将谬误中的合理成分吸收,转化为真理中的内容。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认识规律结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