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0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唐志梁).doc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8200291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唐志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0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唐志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0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唐志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0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唐志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0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唐志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数学学科 2011 学年年度论文所在镇:乐从学校:东平小学学校电话:姓名:唐志梁联系电话:13531322697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东平小学 唐志梁多年来,教师一直被尊为春蚕和红烛,然而这赞美的背后,掩盖的是对教师个人价值的漠视。人类跨入 21 世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攀高,教师个体的职业倦怠日益凸现出来,昭示着教师生活质量的下降,教师职业倦怠由此产生。主要原因是由单调的工作环境,过重的工作负担和无边的精神压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不仅日复一日,而且年复一年的影响着我们,而我们又长期带着这么一颗疲倦的心去到课堂,最终连累到的是孩子们。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洛特说过这样一段话:“在经

2、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恐慌的结论: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既然老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就当下教师角色新的定位,谈谈自己见解。第一、要转变教学的态度,寻找教师的幸福感。教师的压力来源很多,如社会环境、学校因素、家长因素、自身因素、学生因素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尤其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更是陷入角色混乱的状态,特别是班主任,身兼多职,如学生的保姆、安全监督员、会计兼任出纳、法定的代课员、协调员、导演、教练、作家等

3、。面对这些压力,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三大策略来应对:1、直面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回避最终使自己更加烦恼。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定好计划,把那些是燃眉之急的,马上要解决的放在首位,那些比较次要的,就以后再解决。接着我们要顺次完成,把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有步骤地解决。如果真的完成不了,偶尔要学会认错,因为我们不是圣人,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能解决的。偶尔认一句错,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2、换个角度看问题。对于已经发生的问题,我们要学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有些老师对于发生的问题全部归结于自己的身上,说自己怎么这么倒霉,竟然遇到这种事。其实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4、。如:“他人对我挑剔,所以我不开心。 ”这句话,我们可以变成:“他人对我挑剔,我仍然开心,因为别人很重视我。 ”至于这个原因还有很多种,关键在于自己的看法。3、自我训练:train。T talking,遇到问题多跟朋友聊天,说话,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Rrelaxing,要适当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会休息和放松心情。Aaction,运动能帮助人们舒缓压力。I interesting,多寻找自己的乐趣,做自己擅长地事情。N nourishing,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只要能长期贯彻这三大策略,教师的身心就会更加健康,自我的感觉更加良好,如果老师的心情天天都这么好,学生就会更喜欢你,喜欢你就会喜欢你的课,

5、教学成绩就会逐渐提高,所谓教师的幸福感,由此而生。只要我们把教学当成是快乐的、有意义的,并且是自己最擅长的一件事,执着地做下去,幸福感就会悄悄地来敲门。第二、从原来的课程复制者向建构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现在老师们备课普遍存在以下缺陷:1、模式化 2、只备“课” ,不备“人”3、只备“死”课,不备“活”课 4、只备“教法” ,不备“学法” 。为使备课更有效率,现在我们数学组的老师备课一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己独立备课。所谓独立是指不依靠任何参考书或者教案,全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包括编者意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新旧知识的联系,怎样编排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和时间长短,应该如何提问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等

6、等,即使有些地方我们理解得不够到位也不紧要,因为后面我们还可以进行补救。第二阶段:带着教学用书集体备课,并通过集体的力量完善对第一阶段的修补。如果说第一阶段只是纯粹备“课”的话,那么第二阶段主要就是备“人” ,包括: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的已有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学生在哪些骨节点上往往容易混淆和出错,到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讨论或者思考等等,为什么把这些问题留到第二阶段,因为老师们对于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的经验,而且每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见解,有些老师经验比较丰富,有些老师经验尚浅,我们可以起到互补作用。集体备课更能让我们老师思考问题的角度更加多元化,解决问题的措施多样化。在集体智慧

7、的交流与碰撞下,老师的教学水平就能无形中得到提高。只有坚持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才能把“死”课备成“活”课。进入第三阶段:整合备课。把集体智慧的精髓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我们更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参考别人的优秀课例,把他们的优点都整合到自己的课堂中,这样就能够备出一节既有自己风格特色,而且又有高质量的好课。第三、在课堂中从传授者向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变。以前说:“要想学生有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 ”现在我们说:“老师有一桶水,还要有倒水的水平,学生才有一杯水。 ”对于如何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我非常认同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的理念,他使我从新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徐斌老师说过:“理想

8、的教育状态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思想、培养精神。 ”是的,如果我们把教育目标赤裸裸地展现给学生看,然后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我想绝大部分的学生都非常抗拒。但是如果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我想这种效果是人人都想要,人人都喜欢的。“无痕”教育在课堂中是这样实施的:第一,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开始。就是要把学生不经意地、自然地引领进来。学生一点也不觉得生硬,反而越来越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兴趣以及求知欲全被老师给揪出来。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取如下方法,例如:故事导入、设疑导入、动画导入、情景导入等,有了好的开始就,这节课就等于成功了

9、一半。第二,潜移默化中理解。也就是不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有意识地传递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完全由自己生发,但是这种生发少不了老师的有效引导,小学阶段的儿童大多数都是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所以老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间接、暗示或者迂回地传递学生知识,使其觉得新知识一点都不难,而且很容易就学会了。第三,要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因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个渐变前进的过程。但是要想前进就必须懂得退,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是一种“进”与“退”的智慧,学生的思维就是在进进退退,退退进进中反复进行的。 “进” “退”之间体现的是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和水乳交融般的无痕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

10、“退” ,所谓“退”就是要退到学生的生活现实,退到学生的已有旧知,退到学生的思维起点。我们才能把难化为简,把深入变成浅出,浅到什么程度,就是浅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如果我们没有摸清学生的底,就一味地灌输,只会另到学生觉得不知所措,无从入手。除了善于“退” ,我们也要敢于“进” ,所谓“进” ,就是进到认知的结构,进到知识的本质,进到思维的深处,完完全全的掌握了知识。第四,在春风化雨中提升。提升到什么程度,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在精雕细琢的课堂中,学生的展现完美无缺;在多层并进的课堂中,学生能自然地进入活动交流;在真实有效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能够互动生成。第四、教师必须从传统“教书匠”的角色中挣脱出来,

11、成为一名“研究者” 。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当事人,要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总结、反思、改进,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想,创造独特的教育艺术,形成个人的实践知识。通过教育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提高教师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和技巧,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能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促使教师自觉地学习、发现和收集各种信息,选择、描述、储存、加工、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把教育变成促进学习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实施的研究主要是一种行动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表现为:教材研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与学校实际,实现教材的校本化与个性化;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根据不同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对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判断、实验、总结和评估;学生研究通过对学生智力(认知)因素、非智力(认知)因素以及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构建良好的教学过程与机制。总之,新课程所凸显的基本价值取向,必然引发教师职业角色的一系列转变,促成其从原来的课程复制者向建构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从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包括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新角色定位。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素养,做一名学习型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