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教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195350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四 课外古诗词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2.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主旨与情感。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教学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魅力,提高欣赏能力。课时安排:2 课时第九课时式 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2、”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 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 “式微式微,胡不归” ,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

3、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 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

4、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 “青青子佩” ,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

5、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 “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理解记忆】1 “青青子衿” “青青子佩” ,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2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

6、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 勃城 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与君离别意,同是 游人。宦海内存知 ,天涯若比邻。己无为在 路,儿女共沾巾。歧译文: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蒙。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就是远隔天涯也像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恋爱中的男女那样悲伤而泪湿手巾。难点化解,美点追踪: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 ,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出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

7、江的五大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代指蜀州,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 “望” ,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 “天涯”之魂。因首联已对仗工整,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 “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 “丈夫

8、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尾联紧接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 “在歧路” ,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但情感仍可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像一般小儿女那样。 ”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销魂” 。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王勃的这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

9、高格。容易出现的错别字:阙(厥) 宦(官) 己(已) 歧(岐)【理解记忆】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 虚混太清。涵气蒸云梦泽,波 岳阳城。撼欲济无舟 ,端居耻圣明。楫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想要渡江河却没有船和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

10、三、四句写湖的广阔。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匐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诗人前四句实景写洞庭湖的雄伟景象,后四句借景抒情,表面上在旁观渔民捕鱼钓鱼,实际上是表现诗人不甘寂寞,希望自己能报效国家,但是出仕又没有人引荐,表现了自己的失望、苦闷、愧疚之情。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涵

11、(含) 撼(憾) 楫(揖、辑)【理解记忆】1诗中表现诗人渴望援引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2诗中表现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景色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3诗中表现诗人不甘寂寞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4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诗中形象地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6诗中表明诗人无职可做、寂寞无依之情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第十课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 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房花木深。禅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 此都寂,但余钟 音。籁 磬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

12、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的地方,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难点化解,美点追踪: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园改建的,到唐代已属古寺。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诗人在清晨登破山,入兴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的处所为“丛林” ,所以“高林”兼有称颂禅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显露着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诵经礼佛的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这样幽静

13、美妙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佛门即空门。佛家说,出家人禅定之后,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维摩经方便品),精神上极为纯净怡悦。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其他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这悠扬而洪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纯净怡悦的境界。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了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容易出现的错别字:

14、禅( ) 籁( ) 磬(馨、磐、罄 )【理解记忆】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送友人李 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 万里征。蓬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 去,萧萧 马鸣。兹 班译文:青山横亘在城郭的北侧,明净的河水环绕在城郭的东面。我们即将在这里离别,你就要像孤飞的蓬草一样踏上万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飘浮不定,像你从此游荡各地,我无法与你重逢;即将落山的太阳不忍沉没,亦似我对你的依恋之情。我们挥手告别,从这里各奔前程,你骑的那匹载你远离的

15、马,好像不忍离去,萧萧地嘶叫着,增加了我的离愁别绪。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交代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意思就是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却又写得十分工整, “浮云

16、”对“落日” , “游子意”对“故人情” 。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 “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尾联两句,情意更切。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挥手” ,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蓬(篷) 兹(滋) 班(斑)【理解记忆】1 送友人中借景抒情的句子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7、。2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句注释】(1)卜算子:词牌名,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阕各两仄韵。(2)定慧院:一作“定惠院” ,在黄州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3)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这里“漏断”即指深夜。(4)幽人:幽居之人,形容孤雁。幽, 易履卦:“幽人贞吉” ,其义为幽囚。引申为幽静、优雅

18、。(5)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 ,至换头但只说榴花。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6)省(xng):知晓。 “无人省” ,犹言“无人识” 。(7)拣尽寒枝:或以为有语病。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 ,本属无碍。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19、”(8)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 ,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译文: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

20、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 “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梧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写到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

21、孤鸿之影。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有恨无人省” ,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

22、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 ,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理解记忆】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疏桐、孤鸿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2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 ,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

23、,寂寞沙洲冷”一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卜算子 咏梅陆 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词句注释】(1)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 眉峰碧 楚天遥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2)驿(y)外:指荒僻、冷清之地。驿,驿站,古代官道上设有驿站,供传递文书的人及官员、行人往来歇息。断桥:残破的桥。一说“断”同“簖” ,簖桥乃是古时在为拦河捕鱼蟹而设簖之处所建之桥

24、。(3)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4)更:又,再。着(zhu):遭受。(5)苦:苦苦,极力。争春:与百花争奇斗艳。(6)一任:任凭。群芳:群花,这里借指苟且偷安的主和派。(7)碾(nin):轧烂,压碎。作尘:化作灰土。(8)香如故:香气依旧存在。故,指花开时。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难点化解,美点追踪:此词以梅花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

25、对自己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的自许。词的上片着力渲染梅的落寞凄清,饱受风雨之苦的情形。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 ,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备受冷落、令人怜惜了。无人照看与护理,其生死荣枯全凭自己。 “断桥”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唯有断烂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处。由于这些原因,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 “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不得与人亲近交流而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而已。 “已是黄昏独自愁”是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态,身处荒僻之境的野梅,虽无人栽培

26、,无人关心,但它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也终于长成开花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野梅不平凡的遭遇使它具有不同凡响的气质。范成大梅谱序说:“野生不经栽接者,谓之野梅,香最清。 ”可是,由于地势使然,野梅虽历经磨难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赏识,无人领略其神韵。野梅偏在黄昏时分独自愁,是因为白天,它尚残存着一线被人发现的幻想,而一到黄昏,这些微小的幻想也彻底破灭了。这也如前人闺怨诗所说:最难消遣是黄昏。不仅如此,黄昏又是阴阳交替,气温转冷而易生风雨的时辰,所以,除了心灵的痛苦之外,还要有肢体上的折磨, “更着风和雨” 。这内外交困、身心俱损的情形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处,野梅的遭遇也是作者以往

27、人生的写照,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这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 ,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读者可以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可以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

28、生死观。梅花生在世上,无意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与招蜂引蝶,所以在时间上躲得远远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可能会被认为“自命清高” “别有用心” ,甚至是“出洋相” 。正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样,对他物的侮辱、误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 ,听之任之。同时,不论外界舆论如何,梅花以不变应万变,只求灵魂的升华与纯洁,即使花落了,化成泥土了,轧成尘埃了,它的品格就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这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奋勇向前不动摇的人格宣言。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

29、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嶒傲骨。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片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梅花的命运很是悲惨,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

30、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是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洁志行,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纵观全词,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 。陆游以他饱满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诗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真可谓“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理解记忆】1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寂寞、苦闷、凄清。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