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重庆人事局版综合基础知识word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187379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9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人事局版综合基础知识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重庆人事局版综合基础知识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重庆人事局版综合基础知识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重庆人事局版综合基础知识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重庆人事局版综合基础知识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0 页 共 39 页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 哲学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 系统化和理论化 的体系, 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宏观性、总体性把握 。从人类整个知识的角度看, 哲学 是 自然知识 、 社会知识 和 思维知识 的概括和总结。2.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 辨证唯物主义 和 历史唯物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强大思想武器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理论依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

2、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辨证法同唯物论统一起来, 实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真正 揭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 。 历史唯物主义同剩余价值学说一起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历史唯物主义 深刻地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说明 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运动 是物质的 本质属性 和 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运动是无条件的

3、,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3.时间和空间 都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同物质是不可分的。4.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种基本特征 。 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社会变革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5.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意识的本质进一步证明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与物质,同时,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作用。三、世界的普遍联系、发展及其规律1.联系(概念)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联系普遍性原理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的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要顾大局

4、,识大体,处理好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反对孤立的和片面的观点。 ( 答问答的时候用 )2.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总趋势和总方向,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由无序向有序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选择题)3.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一致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第 1 页 共 39 页4.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普遍性,重复性等特点。5.唯物辩证法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揭示了世界永恒发展的基本规律,即质 量互变规律 , 否定之否定规律 和 对立统一规律 。6.质变是事物性质的

5、根本改变,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 量变-质变-新的量变, 如此交替,转化,这就是推进事物变化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7.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是通过否定之否定规律而实现的 。8.一切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促使事物走向灭亡的方面。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即曲折前进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否定之否

6、定规律结实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了解 )9.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注意选择题)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个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贯穿矛盾的始终,是绝对的。 (了解,看熟)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了解)2.认识的主体是指在实践中从事认识的人,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3.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 实践关系 B 认知关系 C 价值关系

7、D 审美关系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一方面是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的产生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于实践有反作用。5.认识的过程表现为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感性认识的特点 是直接性,具体性,丰富性。6.感性认识 包括 感觉 , 知觉 和 表象 三种形式。7.理性认识的特点 是 抽象性 , 概括性 , 全面性 。 理性认识 包括 概念 , 判断 和 推理 三种形式。8.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任何真理均包含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9.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的

8、结果和认识相对照,相符的即真理,不相符的即为谬误。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1.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 的 揭示 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指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 是社会关系得以建立的基础, 实践 是社会发展的 动力 。2.劳动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第 2 页 共 39 页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生产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3.地理环境 , 人口条件 和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和 物质生产实践 在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地理环境 和 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

9、前提和必要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即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物质生活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它对社会的发展 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 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其二,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其三, 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4.社会经济结构 包括 生产力 和 生产关 系两个子系统。5.生产力的要素 包括: 劳动者 , 劳动资料 和 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主体,在生产中起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 , 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对生产关系的性质起决定

10、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6.社会的政治结构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国家机关,政党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设施。 国家政权 是政治结构的 核心 。 国家 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压迫的 暴力工具 。7.社会观念结构 是指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 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包括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 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规律。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生产中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1、和水平。二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的一条最普遍的规律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这一矛盾统一体只能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 (了解)4.社会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在社会基本矛盾中,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力 是社会发展的 最终决定力量。5.人民群众 是 历史的主体 ,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2、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 商品和货币1. 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 使用价值 和 价值 两个因素。 价值 是商品特有的 本质属性 。第 3 页 共 39 页2. 商品 具有 使用价值 和 价值 两个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同一次劳动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4. 货币是稳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它不是从来就有

13、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 了解)5.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 了解)6. 货币具有 价值尺度 , 流通手段 , 贮藏手段 , 支付手段 , 世界货币 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两个基本职能。7. 在私有商品经济中, 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来进行。8. 价值规律的作用 通过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表现出来。价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一方面由价值决定,受价值调节,另一

14、方面还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9.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分配;促进生产者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改进生产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态,促使小商品生产者向两极分化。 ( 了解 )二、资本和剩余价值1.货币 是资本的 最初表现形式 ,但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2.商品流通的形式是 ; 商品 货币 商品(W-G-W) ; 资本流通的形式是 : 货币 商品 货币(G-W-G) 。这两个流通形式的区别是: 第一,两者的买卖顺序不同,第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第三,流通中充当媒介的物品不同。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条

15、件 是 劳动力成为商品 。4.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又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5.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包括自身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育后代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用于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等)6.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 定义 )7.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也

16、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 看一下 )三、资本的积累和资本的循环1.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 是 扩大再生产 。第 4 页 共 39 页2.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3.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四、垄断资本的经济实质和特征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和 垄断资本主义 两个阶段 。2.构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体是垄断资产阶级,而国家则是“理想的总资本家。 ”第三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

17、论与实践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空想社会主义 是反映早期无产者群众解放要求的社会主义学说。2.法国的圣西门 、 傅立叶 和 英国的欧文 是 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 空想社会主义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 思想材料 。空想社会主义也存在局限性,即是他们的理论基础是 唯心史观 。3.19世纪 30-40年代,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 ,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准备了 客观的物质条件 ; 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 为科学社会注意的创立提供了 社会政治条件 ; 德国古典哲学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和 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 理论来源 。4.1848年马克思

18、和恩格斯合著的 共产党宣言 的发表, 标志 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正式诞生,最终完成了对空想社会注意的超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革命性转变。二、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1.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 列宁 。2.1917年 10月俄国布而什维克党人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3.1921年俄共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它标志着苏维埃共和国进入了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时期。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体制模式斯大林模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高度集权。三、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1.东欧国家到剧变之前大都经

19、过了改革的 发端 、 高潮 和 调整 三个历史阶段。2.1978年 12月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 , 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 第 5 页 共 39 页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伟大胜利1.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立。2.中共二大 破天荒的在全国人民面前 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正确的奋斗目标。3.中共

20、三大 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4.1927年 8月 1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 南昌起义 , 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等武装起义,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对国民党的斗争。5.1936年 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6.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正式爆发。7.七大上,大会制定了党的正确政治路线, 七大 通过的新党章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8.1945年 8月 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日,日本政府代表签定投降书,中国

21、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9.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和平,民主,团结 ”的口号,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建立一个民主的联合政府。10.1946年 6月 26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和“停战协议” ,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11.1947年 6月 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2.1948年秋,中共组织了 辽沈 , 淮海 , 平津 三大战役。13.七届二中全会 ,提出了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迅速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各项方针;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分析了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提出了党的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14.1949年

22、 10月 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二、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1956年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而在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2.论十大报告 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适合自己国情的思想。3.1956年 9月, 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注意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4.八大以后,党对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23、路继续进行探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成果。第 6 页 共 39 页5.1961年 1月, 八届九中 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轨道。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 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三、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努力及其取得的辉煌成就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批判了 “两个凡是 ”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2.十二大 制定了全面开创

2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 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3.邓小平南方讲话 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要求全党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4.十四大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根据邓小平“ 一国两制” 构想,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和奥门问题。1997 年 7月 1日,香港回归;1999 年 12月1日,澳门回归,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这

25、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6.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1999年,全国进行了三次重大政治斗争,一是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斗争。二是对李登辉“两国论”的批判,三是揭批“法轮功”的斗争。7.十六大 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确立了本世纪头 20年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进行了新的概括。8.十六届一中全会选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一、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和根本宗旨1. 党的性质 是一个政党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2.

26、 十六大党章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作了全面准确的新概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人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这就是三个代表) ”3. 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党的全部活动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党的行动指南 。中共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第 7 页 共 39 页4. 中国共产党的 根本宗旨 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路线1.中共十六大党章明确规定

27、: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共产党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1.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五、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和党的干部1.党员 是 党的细胞 ,是党的基础。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

28、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申请加入党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第三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和发展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1.1981年 十一届六中全会 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2 年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和1997年江泽民杂中共十五大作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完整和准确的概括。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第二,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第一,20 世纪前中期世界和

29、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二,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产物。第三,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 物质基础 和 阶级基础。第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 ,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 思想理论条件 。第五,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 ,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 实践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 开始萌芽 , 初步发展 , 走向成熟 和继 续发展 等阶段。第 8

30、页 共 39 页2.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3.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4.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发动武装起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开辟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提出红色政权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而且明确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并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

31、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5.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表述 , 标志 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6.毛泽东思想在党的 十七大 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 里程碑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的主要要点包括:(1) 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指出了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2) 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及其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是反对帝

32、国主义还是反对封建主义,都必须依靠广大的农民。 “中国工人的前身” , “中国军队的来源” , “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据此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这是解决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中心问题。(3) 指出无产阶级极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4) 指出“ 统一战线 和 武装斗争 ”是 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加上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就成为中国革命的“

33、三个主要的法宝 ”。这些都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共产党人发刊词 、 新民主主义论 、 论联合政府 、 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 等著作中。 ( 看熟悉著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1.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主要要点包括:(1)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国情第 9 页 共 39 页相结合,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的产物,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2)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度时期的总路线。(3)

34、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4)创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5)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存在两类矛盾,这就是 敌我矛盾 和 人民内部的矛盾 。(6)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同时并举和“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建设方针。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毛泽东的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5、等著作中。 (看熟,有印象就可以)三、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1. 毛泽东规定了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规定了党指挥枪的原则 ,指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以上思想集中体现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论持久战 、 战争和战略问题 、 目前的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著作中。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1.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二是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以政治教育。 (了解)五、思

36、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下面看熟,有印象就行)1.在 思想工作方面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2.在 文化工作方面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开展文化的基本方针,包括: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青年运动的方向 、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纪念白求恩 、 为人民服务 、 愚公移山等著作中。六、党的建设的理论1.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从思想上建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

37、思想,提出了“ 团结-批评-团结 ”、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同时提出了党的建设要密切党的政治路线,从政治上建党。2.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 的主要著作有“反对自由主义” 、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学习和时局 、 关于健全党委制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等。第 10 页 共 39 页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一、实事求是2.毛泽东在 1941年所做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

38、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一项基本的内容 ,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它是事实求是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项基本内容 ,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5.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饿第三项基本内容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它是 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 ,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

39、二、群众路线1.群众路线 ,就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由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2.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这是群众路线的 核心内容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 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于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4.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5.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0、实事求 是共同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殊品质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地位第 11 页 共 39 页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成熟和发展(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历史条件1.它是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历史条件 有:A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时代背景B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理论

41、基础C 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历史根据D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 现实依据(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3.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A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B 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轮廓形成和体系初步形成阶段C 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阶段D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是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阶段4.党的十四大,全面阐述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高度评价了

42、这一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指导作用。这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和成熟 。5.党的 十五大 正式明确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 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6.九届人大二次会议 将 邓小平理论 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写进宪法 。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7.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想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 两次历史飞跃 ,产生了 两大理论成果 : A 毛泽东思想 B 邓小平理论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8.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A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43、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第 12 页 共 39 页C 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就和发展中国家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D 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

44、想,邓小平理论的 精髓 。2.1941年 5月,毛泽东在 改造我们的学习 中首次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出了解释。邓小平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的本质。3.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其次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后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两者的辨证关系是: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第三,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的基础在于实践,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在具体领域的统一。5.党的十六大上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完整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5、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等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过长期思索,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1980年, 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概念3.1986年, 概括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雏形4.1992年春天,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 正式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 。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主要内容: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C 最终达到共同

46、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十三大 科学制定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即“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2.1997年党的 十五大 制定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 13 页 共 39 页A 经济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 政治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

47、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C 文化纲领 :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 到 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十三大对邓小平提出的 三步走 战略作了全面阐述, 确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步骤:第一步,到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一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

48、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部署:21 世纪第一个 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 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4.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

49、路。5.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思想的实践和 贯彻落实。6.八届四次会议正式确定“科教兴国”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战略必须做到三点:A 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进步B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C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7.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做到五点: A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兴发展道路B 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第 14 页 共 39 页C 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D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面推进生态保护环境和治理。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以“ 计划经济为主 , 市场调节为辅 ”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再到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三个阶段 。2.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明确指出:计划是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3.十四大 正式确定我 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 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