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民间文学大作业.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186537 上传时间:2019-06-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间文学大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间文学大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间文学大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间文学大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1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 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 2017 年 6 月课程名称【编号】:民间文学【0006】 A卷大作业 满分:100 分大作业提交方式(注:1、网络课程由网继院考务办在试题卷和管理系统中填写;2、面授课程由命题教师在试题卷上填写)(考生在答题时,请从下面的四道题中选择三道题,其中一、二题必答,三、四题选择一道作答。要求:字迹工整,表述清楚,语言流畅,看懂题意后再作答。)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20 分)1、歌谣周刊2、民间文学3、巧女故事4、AT 分类法5、神话原型批评6、花儿7、木偶戏8、谚语9、集体

2、性10、史诗二、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40 分)1、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2、中国四大传说的艺术结构特点。3、民间故事的艺术主题。4、神话的本质特征。5、歇后语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与结构。6、民间文学“三套集成”。7、中国古代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8、民间戏剧的艺术性特质。三、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民间文学传统在当前如何得以延续与发展?2、请以勇敢的小裁缝或小红帽或白雪公主为例,阐述您对这些童话中的人物性格、命运以及主题思想的认识。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文学性

3、、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浓郁深厚,改编成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梁祝以及各种版本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形成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请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主题学角度,阐释不同历史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2、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民间传说之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小说与电影,受到民众的喜爱。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20 分)1、歌谣周刊:歌谣周刊创刊于 1922 年 12 月 17 日,中国第一个民间文学刊物。1925 年 6月 28 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共出版 97 期及周年增刊一册。先后由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负责 编辑

4、。1936 年 4 月,歌谣周刊在胡适主持下复刊。歌谣周刊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具有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 2、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往复创作并流传的,反映民众真实情感、意识状态及审美情趣的特种文学。- 2 -3、巧女故事:巧女故事歌颂妇女聪明才智的故事。巧女故事以才智过人的女主人公为中心,表现她们顺利地应对各种难题和巧妙地解决各类矛盾的过程。 4、AT 分类法:“AT”分类法:由阿尔奈(芬兰)提出,他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国家以及欧洲一些国家所出版或保存的民间故事记录,把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加以综合,写出简洁的提要,并依一定的原则将这些故事情节进行了分类编排。美国的汤普森针对其所存在的局

5、限性,进行了补充和完善。这种编制故事类型索引的方法被各国学者称为“AT 分类法”或“阿尔奈 汤普森体系”。5、神话原型批评:神话 原型批评源于 20 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 年),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6、花儿:“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在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 1368 年前后

6、)。2006 年 5 月 20 日,花儿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木偶戏:由演员操纵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又名傀儡戏。木偶作为戏剧性的表演,出现在汉代。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8、谚语: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 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9、集体性: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文学。反映民众群体生活与愿望,集中群众智慧,融会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反承认和保存。 10、史诗:是长篇叙事诗的一个种类。它以

7、诗歌的形式叙述一个民族远古时期的历史。叙述民族的形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主要英雄的业绩,同时具有历史的性质和诗的特点。2、简答题(每小题 5 分,共计 40 分) 1、民间文学的价值属性。 答: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于作家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其次,从学科体系来说,民间口头创作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份,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一 部分。民俗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民间文学既是文艺 现象,又不同于作家文艺,它本身是一种生活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比作家文学同生活有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 2、中国四大传说的艺术结

8、构特点。 答:“四大传说” 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时空的广延性、结构的开放性、内涵的多重性、思想的人民性、风骨的民族性五个方面。一般说来,这些特征为民间文学作品所共有,但它们在“四大传说”中却表现得特别强烈和突出,有其它作品所不及处。 3、民间故事的艺术主题。 答: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 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创作、使用和欣赏的艺术形式,其主题不外乎满足两个需求:一个是物用方面的使用功能,一个非功利的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在民间艺术形成和发展的几千年时间里,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一直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所以,农业生产生活中,首先需要的是人力

9、资源,即人口的生产,这就是最大的生存需求,生殖崇拜、祈子内容、子孙繁衍成为民间艺术中最常见的画面和主题。人们相信万物有灵,是源于生产力低下时代对自然和宇宙力量的崇拜。民间艺术的主题和内涵都是围绕趋利避害、求吉纳祥的心理需求来展开的,这也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 艺术最主要的功能是 满足精神需求,既有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也有愉悦精神的审美活动,所以人的一生中各个人生礼仪都少不了民间艺术的陪伴,与人生活的衣食住行有关的一切活动和场所也离不开民间艺术的参与。民间艺术 就是希望的艺术,是吉祥的艺术,是充满生命力的艺术。 民间故事的传诵是最为普遍的大众娱乐,它的历史非常悠久,自人类有了语言以来,就有了口头传

10、说的 故事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民间故事就是凭着人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流传和保留下来的。有了文字记载后的史书中,也记载了大量的民间传说、神话、传奇。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著名的说书俑这类表现说书人生动传神的说书表情的杰作,说明那时说书就 已经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到了宋代,东京梦华录一书中已经有了勾栏瓦肆这样的可供说书、看戏娱乐的专业场所的记载,可见民间文学的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民间故事已然成为最为普及的市民 艺术了。元明清以来,小说和戏曲的发展为民间故事的传播和弘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渠道,元曲、插图版画和绣像小说、戏曲表演的内容很多来自古代的民间传说故事。他们被谱曲、编辑、整合、改编,成

11、为各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内容,民间戏曲、戏出画、彩塑、建筑彩绘、石木雕刻等内容表现得尤为突出。4、神话的本质特征。 答:一、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二、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 三、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四、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时代的产物。 5、歇后语中的人物形象类型与结构。 答: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 是意义的解释。一部分是“俏皮话”,也可以

12、看成是汉语的文字游戏。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 3 -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 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由于歇后语是土生土长流行于民间的语言形式,因此它通俗易懂,幽默机智并且充满讽刺意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认识和聪明智慧,但同时也反映了性格缺点。6、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答:“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包括了

13、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书的省卷本 90 卷、县卷本 4000 多卷。在历时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编纂期间,先后有几十万文化工作者参与调查、搜集、编纂,作为民间文艺学家的刘锡诚,不仅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主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期间,积极倡导、引领、规划和组织开展我国民间文艺界的学术研究,其中就包括“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这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7、中国古代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答:中国古代搜集、记录和整理民间文学的历史可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时期。(2)两汉时期。(3)魏晋南北朝时期。(4)唐宋时期。(5)元明清时期。8、民间戏剧的艺术性特

14、质。 答: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善于用喜剧手法反映生活,独具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其次,具有高度简练的艺术手法,善于截取生活的横剖面来组织戏剧冲突。最后,语言朴实亲切,多为通俗口语,善于使用乡音土语。 我选择的题目是第四大题材料分析题。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被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浓郁深厚,改编成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和钢琴协奏曲梁祝以及各种版本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形成了极大的社会效应。请结合所学的知识,从主题学角度,阐释不同历史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改编。答:众所周知,

15、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戏剧都是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其实也可以说是主人公性格缺陷所造成的悲剧,两部剧中都以爱情为主线,只不过因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社 会制度的不同,所以展现出来的爱情故事也各有特点。 梁祝是一部诗歌体的民间小说,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中国的民间广泛流传,也深得外国观众的喜爱,但多以说唱文学和戏曲戏剧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学形式流传,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正规的戏剧作品,在内容形式以及表现结构上都合理规范,流传甚广。 梁祝这部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学悲剧作品,用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描述揭露并且鞭笞了中国封建社会落后死板的婚姻观念,被束缚限制的爱情自由,以及门当户对

16、的传统观念,制度的束缚以、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腐化以及主人公本身宪哥的缺陷,不敢反抗,而是活在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走不出落后制度的束缚,其实可以说是自己葬送了自己唯美的爱情和珍贵的生命,所以让本该幸福牵手的爱情演变为可歌可泣的“化蝶”悲剧,渴望自由纯真爱情的青年男女们宁死也不肯为传统婚姻制度而折服,相比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来说,他们这不是反抗,而是在自己做不了主的婚姻面前选择放弃和逃避,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才是疯狂又充满激情的,他们奔放直白的表达心中的爱恋,而且一见钟情之后让他们坠入爱河,他们在家族世仇面前仍做着真实的自己,对于对方的哎没有任何掩藏,而祝英台却刚好与之相反,对于梁山伯的爱

17、总是含蓄不露,也没勇气直接表白,都是话里行间暗藏玄机,让人琢磨不透。更有一点,在梁祝中,三句不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婚姻,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总得经历:提亲定亲成亲这样一个繁杂的步骤,而且面对这些封建传统,他们虽然很不满,但没有坦白 抱怨,只是默默的承受着,在西方人的世界里,婚姻同样不是儿戏,但他们的态度就与中国的迥然不同,他们只需要相互承诺,彼此许下誓言,私定终身,再到教堂让神父为他们见证爱的结合即可,至于家人 的反对他们都抛之脑. 悲剧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

18、、成功的到来。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部剧中的四个主人公就是典型的代表,在很小的年龄和严峻的家庭情势之下,渴望并付诸行动来追求自由向往的爱情,最终作者通过他们悲惨且出人意料的结局,来揭示生活的残酷和现实,在戏剧中更能激起读者和观众的悲愤和崇敬,而悲剧真正的文学价值正在于他具有常人难以预料和接受的悲剧情结,恰巧在毫无挽回余地的痛苦边缘,直接把人性最本质的爱与恨推入死亡的深渊,让人措手不及,只能哀痛惋惜。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属于悲剧中的家庭悲剧一类,他们都表现家庭之间、家族内部各种复杂的伦理关系及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念、道德法则酿成的激

19、烈矛盾冲突,一方式家族世仇无法调和,一方 又是门当户对的世俗理念限制束缚,但更主要的是表现爱情悲欢离合的悲剧,他们的爱情都只有在结束生命之后才得到了永生,生不同时,死必同死。在中国封建时代的背景下,不仅仅是社会制度封建礼教的束缚,更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无论是对于自己憧憬向往的爱情,还是自我个性的发展都是被限制束缚的,不被世人理解和认可,更不可能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所以说像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样的悲剧多的是,他们的爱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世俗观念和父母兄长反对,具体的原因有: 男女主人公门不当户不对,二者身份差距悬殊太大,一方总是位高权重,另一方却身份卑微,无权无势,有可能男的是高官侯爵,女的却

20、是平民或是妓女,- 4 -也有可能女的是大家闺秀,豪门千金,男的却是落榜书生,数年没有高重,以至于常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被中国封建落后的体制束缚,要求女的要在闺房终不过待到出嫁之时,而且女人只能在家中学习刺绣,普遍认为“女子无才并是德”,而祝英台是这其中的一个特例,所以女扮男装外出学习,与梁山伯结识,这正是此悲剧的开端; 世俗偏见,认为婚姻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必须由父母做主才可算数,私定终生被认为是可耻的; 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的趋炎附势,始终认为大家闺秀就应该许配给豪门子弟, 所以祝英台就被强迫嫁给马文才,不得不与爱的人天各一方; 自身性格缺陷,反抗没起效果,因为别人的阻止和限制

21、束缚,就放弃,接受现实,这样 的又怎么能长久?其悲剧性结局也是注定好的。 2、孟姜女传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经典民间传说之一,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被 改编成小说与电影,受到民众的喜爱。 从解释学角度,对孟姜女之改编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答:以孟姜女故事的演变为例。孟姜女的传说是中国古代汉族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 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到左传。左传中记载齐国的将士杞梁战死,杞梁之妻不接受齐国侯在郊外吊唁,其中可以看出杞梁之妻是一个比较有理性、守礼法之人,但是并未对她

22、的悲伤加以描写。虽无后来“哭夫”、“城崩”、“投水”等情节,主要是表现杞梁妻大义凛然的刚烈性格,但其反对战争、热爱丈夫的主体框架已隐隐显现。但是过了两百年左右,到了战国中期,檀弓一书中就用“哭之哀”三个字对她的悲伤加以渲染。战国以后,西汉前期,孟姜女的故事中心在于表现她的哀歌痛哭。到了西汉后期,故事的中心又从悲歌转变为“崩城”。第一个叙述崩城故事的人事刘向,他的说苑和列女传都对此有相关描述。东汉末年,蔡邕在琴操中说“杞梁妻叹”这一琴曲是杞梁妻本人所作。西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说杞梁妻哭倒的城是杞都城,但是郦道元的水经注一书却认为是莒城。总而言之,东汉末期至六朝末,四百余年的时间中,“崩城”一直是孟

23、姜女故事的中心。到了唐末,孟姜女的故事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诗僧贯休杞梁妻一诗中将杞梁说成是秦朝人,而且被派往长城脚下修筑长城,最后劳累致死,尸骨被筑入城墙。杞梁妻前往长城寻找丈夫,一哭二城崩,二号而其夫骸骨出。至此,杞梁妻故事中心从“哭夫崩城”转变为“旷妇怀征夫”。到了南宋,孙奭的孟子疏中首次提到杞梁妻名唤孟姜。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修筑长城是历代封建王朝各种劳役中最为残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劳役

24、,从春秋至明,近两千年漫长的岁月中,长城屡修屡补,强征了无数的民夫,任何时候都可能产生像孟姜女那样的遭遇。因此,孟姜女和范喜良,是劳动人民在承受无限度的劳役中塑造出来的两个典型人物,集中表现了千百万下层百姓被劳役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灾难。动人的哭长城故事,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暴虐行为的控诉,也是对被奴役者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精神的歌颂。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书写的楹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这当是中允之论。 从开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后的孟姜女传说,其间有两千余年。一个故事能长时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并不断的被改造、加工,并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故

25、事代表了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抒发了劳动人民最真实的心声。那就是:向往和平,追求稳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宁。 由孟姜女故事的演变可以发现:民间文学的变,是由于地域、文化、时代的差异而产生的,众多异文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流传中产生的。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不同的地区,由于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风俗习惯千差万别,民间文学的传播者只有对人物、背景、故事等做出适应的调整,才能满足各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随着时代的流转,人们的生活方式会由于改朝换代、技术进步等因素发生改变,审美需求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产生差异, 民间文学在传播过程中自然会被掺杂入上一时代人们的思想而发生变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变异的。战国时,齐都盛行哭调,杞梁战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剧的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间,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中加入了时代的元素,顺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丰满,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