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辨是非,Or,第一单元1.2,什么是自尊? 自尊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重视和肯定。尊重自己,爱护自己,从身体、仪表到行为、心灵,维护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为什么需要自尊?,1、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2、自尊是激励我们奋发向上、追求完善自我,为他人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心理动力和源泉。 3、树立自尊,我们才有健康的人格,才能更好地立身社会。,2.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1)有了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地生活着; (2)有了羞耻心,我们会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难为情; (3)有了羞耻心,我们做了错事会感到惭愧
2、; (4)有了羞耻心,我们辜负了他人的期望会觉得内疚。,“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如何维护自尊?,1、自我尊重,自我爱护. 2、知耻,拒绝损害人格的卑下行为。 3、克服自卑,抛开自负与虚荣,形成健康人格。,如何克服自卑?,只有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悦纳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自尊人格,才能克服自卑。,(3)虚荣心的危害虚荣心膨胀,就容易被夸张的言辞、华丽的外表和金钱、荣耀、排场这些看起来光彩夺目的东西遮蔽了双眼。虚荣心使人浅薄,使人忘记真正的价值。追求虚荣使人忙于收集光环,却丢弃了钻石。虚荣不仅不能增加人的价值,反而会失去别人的尊重。,1.明善恶,辨是非,是做人的首要品质。 2.如
3、何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一件事是对还是错,决定一件事该做还是不该做?做人的良知的标尺。,一、铸就良知的标尺,判断行为的善恶和事情的对错以及自己该做的和不该做的,每个人心中都不能缺少一把良知的标尺。,学海导航,3.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做人的良知,良知: 是: 非: 善: 恶:,人的本能中具有的、以及通过后天学习形成的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对的、正确的,错误的、不对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合理性,与善相对的东西,正确的是非善恶观。,1、邻居儿子因为偷窃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偷窃是恶的行为,2、两位同学打架,其中一位被打成脑震荡,另一位要赔钱给对方 。,打架是不良行为,害人害己,3、林丹
4、丹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帮助别人是善的行为,4、小叶是一名初二学生,下课后他经常跑厕所偷偷吸烟;放学后他经常泡在网吧里面玩游戏。,吸烟、沉迷网络游戏是不正确的行为,判一判!,“等价交换” 小立叫小海替他做值日生,打扫卫生。小海说:“那你就帮我做作业吧。”,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他们各自的责任,应该自己完成,不能作为利益互相交换。,讨论:对以上事例说说你的看法,与小组交流,探究园,情景体验:如果是你,怎么办?,“打抱不平” 一个同学碰翻了小立的饭盒,却假装没看见。小海说:“等我去戳他的自行车车胎!”,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交流沟通解决,不能“以牙还牙”。,“好样的” 一个青年因屡次打架伤人被拘留了。
5、小海对小立说:“我知道这个人专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个好样的!”,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没有正确的判断,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作贡献” 小海通知小立:“今晚朋友出去吃夜宵,该你作贡献了!” 小立有意见:“怎么又轮到我了?” 小海说:“你家钱多!”,中学生经常互相请客吃喝时不应该的,不是正确的交往方式,友谊不能靠吃喝来建立。,4、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怎样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如何铸就良知的标尺?,(1)以美好道德陶冶自己的心灵,懂得法律规范。(懂道德,学法律) (2)选择善良正义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避免误入歧途。(选择好的榜样) (3)学会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的价值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学会
6、理性分析) (4)树立美好理想。(树立美好理想),案例分析,她叫小燕,19岁,被抢劫了,却通过抢匪留下的QQ号聊天而产生了感情,还千里迢迢两度赴约。在警方的几度劝说下,少女才怀着矛盾的心情带警方抓获了抢匪,抓人时,她却在楼下痛哭流涕9月7日,福建省集美区检察院将对这名抢匪提起公诉。,去年,成都警方打掉一个由10名学生组成的名叫“神圣堂”的帮派,领头的只有14岁,最小的仅9岁。他们专门抢劫未成年人,还对受害人施暴,包括用屎抹脸、尿淋头、烟头烫等手段,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发财致富 出人头地 追求清闲享受 (低俗) 奉献社会 (高尚) 追求创造发明的成就 追求家庭幸福 追求个人成功(中庸) 追求平
7、凡安稳 追求轰轰烈烈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邪恶),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人生,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5、学会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是非(怎么做),人的社会价值观(多层次),有的高尚(如:为社会服务),有的中庸(如:个人成功),有的低俗(如:追求清闲享受),有的邪恶(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理性分析、懂得思考不同价值选择的后果,马加爵曾经说过:小时候想过当科学家,长大后就没有什么理想了。 记者问他为什么上了大学,有了知识、能力来实现理想时,理想却没了? 马加爵回答:“不知道。理想这个词,可能在初中就消失了。理想很重要,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我成为没什么理想的人了
8、。”,他在临刑48小时前的独家专访其中给记者最为深刻的是他说的一句话:“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初中阶段正是形成理想并为之产生激情和努力的时期,而马加爵的理想却“消失”了!到底是谁偷了他的理想?同学们,你们有理想吗?你们的理想被偷走了吗?,为 天 地 立 心, 为 生 民 立 命, 为 往 圣 继 绝 学, 为 万 世 开 太 平。张载(北宋理学家),1、我们常听大人说:“这孩子真懂事。”这里所说的“懂事”主要是指( ) A、学识广,知道的事情多 B、懂得讨人欢心 C、明善恶,辨是非 D、做事老练,左右逢源,C,单项选择题,2、做人的良知就是( ) A、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B、懂事 C、合理
9、 D、是非善恶观,A,3、甲乙两同学有矛盾,而丙却参与其中,帮甲打架,替朋友“出气”。丙的做法( ) A、没有做到明辨是非 B、在帮助同学,讲义气 C、是自愿行为 D、是在主持正义,A,4、“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这段话体现了( ) A、学会做人,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好人生方向 B、学会做人,明辨是非善恶是很重要的,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 C、注重学会做人,因为一个文盲不会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D、注重学会做人,因为有道德的人一定会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A,多项选择题,1、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到了
10、刑事犯罪总数的70%,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这一现象警示我们( ) A、大部分未成年人都没有是非善恶观 B、中学生阶段是刑事案件高发期,国家应重点打击 C、要引导中学生学法懂法,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 D、中学生各方面还不成熟,要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CD,2、生活中有些人明知不对,仍然去做不道德的事或做违法犯罪的事。其根本原因是 ( ) A、是非善恶观不明 B、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C、思想道德水平低下和法制观念淡薄 D、受周围人影响所致,AC,3、2009年3月7号,湖南一位17虽少女为了筹钱上网,竟将同村一位78的独居老人肖某残忍杀害,抢得一对金耳环,而该少女最终也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制裁。这一案例对青少年成长的启示是( ) A、坚决远离网络,过健康文明生活 B、要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C、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消极影响 D、认真学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