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年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生物试题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蓝藻、黑藻都属于自养型的原核生物B.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C. 活细胞都能产生 ATP,也都会消耗 ATPD. 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核酸相同,蛋白质不完全相【答案】C【解析】蓝藻、黑藻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均属于自养型生物,但蓝藻为原核生物,黑藻为真核生物,A 错误;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B 错误;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ATP 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见,活细胞都能产生 ATP,也都会消耗 ATP,C 正确;同一个体的不同体细胞中,DNA 相同,
2、由于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 RNA 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D 错误。2. 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与蛋白质或磷脂结合B. 具有生物活性的线粒体放在葡萄糖溶液中可以进行有氧呼吸C. 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会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 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还可发生其它的生命活动【答案】B【解析】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可以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A 正确;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在有氧气存在时,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参与有氧呼吸,可见,具有生物活性的线粒体放在葡萄糖溶液中不能进行有氧呼吸,B 错误;在细胞间信息交流的
3、方式中,有两种方式必须借助细胞膜上的受体才能实现,一是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各处,再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二是通过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接触进行信息交流,而细胞膜上的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因此改变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会影响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 正确;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此外还可发生如 DNA 复制等其它的生命活动,D 正确。3.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是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 PM2.5 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 PM2.5 进入人体的鼻腔中时
4、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 PM2.5 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C. 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D.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答案】D【解析】人体的鼻腔属于外部环境,PM2.5 进入人体的鼻腔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 正确;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有的颗粒物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B 正确;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部位,C
5、正确;血浆中存在的缓冲物质能够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D 错误。4. 科学家进行的下列实验中,采用的核心技术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 探究光合作用碳的转移途径B. 探索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C. 证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D. 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探究光合作用碳的转移途径、探索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和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均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是一种化学物质,则是通过控
6、制单侧光照射的部位、是否将胚芽鞘的尖端切除等措施进行实验的,没有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综上分析,A、B、D 均错误, C 正确。5. 某研究小组做实验探究某单细胞绿藻在正常温度环境和低温胁迫时脱落酸(ABA)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低温胁迫环境下 ABA 可以诱导 IAA 的合成促进生长B. ABA 可以抵抗低温胁迫对藻类的伤害C. 正常温度环境下 ABA 对藻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D. 自然生长的藻类遭遇低温时 ABA 的合成量可能会增加【答案】A【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脱落酸(ABA)浓度和温度,因变量是藻类数目,因此由图示信息不能得出“低温
7、胁迫环境下 ABA 可以诱导 IAA 的合成促进生长”的结论,A 错误;曲线图显示:随着脱落酸(ABA)浓度的增加,正常温度环境(25)中的藻类数目逐渐减少,而低温胁迫(10)时的藻类数目逐渐增多,说明 ABA 可以抵抗低温胁迫对藻类的伤害,正常温度环境下 ABA 对藻类的生长起抑制作用,B、 C 正确;综上分析可推知:自然生长的藻类遭遇低温时 ABA 的合成量可能会增加,D 正确。【点睛】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为依托,综合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由题意准确把握实验目的(探究某单细胞绿藻在正常温度环境和低温胁迫时脱落酸(ABA)对其生长的影响) ,明辨自变量和因变
8、量。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两条曲线随着脱落酸(ABA)浓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趋势,由此对照各选项作出合理判断。6. 病毒的核酸有的为双链,有的为单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病毒颗粒内不含任何酶,因而不能独立生活B. 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C. 利用含 32P 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可获得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D. DNA 病毒的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答案】D【解析】专性活细胞寄生的病毒颗粒内只携带少数几种酶,没有产酶系统,无细胞结构,因而不能独立生活,A 错误;逆转录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不能直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B 错误;利用含 32P 的
9、细菌培养噬菌体可获得被 32P 标记的噬菌体,C 错误;DNA 病毒的核酸(DNA) ,若为双链,则嘌呤碱基(A+G)数一定等于嘧啶碱基(T+C)数,若为单链,则嘌呤碱基数不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D 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 C 选项的判断:误认为病毒在普通的培养基上也能生活,究其原因是不知道病毒是营寄生生活的非细胞生物,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再具有生命活动,所以在培养病毒时必须利用活细胞作为培养基,而不能利用配制的普通培养基。7. 为了研究高浓度 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速率影响,某课题组设置室内对照(CK,大气 CO2和 O3浓度,实时模拟室外环境) 、高浓度 CO2、高浓度 O3、高浓度
10、 CO2+O3四组实验,测定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课题组在培养水稻时,稻田应定期排水,否则水稻幼根会变黑、腐烂,原因是_。(2)从图中数据可知,高浓度 CO2对水稻净光合速率作用效果为_(填“促进”或“抑制” ) ,其中作用效果最明显的生育时期为_(填“拔节期” 、 “抽穗期”或“灌浆期” ) ,原因是_。(3)研究表明,O 2可有效解除 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从图中数据可知,高浓度 CO2可_(填“提高”或“降低” )高浓度 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原因是_。【答案】 (1). 水稻根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
11、使幼根细胞死亡,幼根变黑、腐烂 (2). 促进 (3). 灌浆期 (4). 高浓度 CO2处理后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最多 (5). 降低 (6). CO2浓度升高,暗反应速率加快,NADP +与 ADP、Pi 含量增高,光反应速率加快, O 2浓度升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实验为依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高浓度 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速率影响,所设置的四组实验中,CK 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围绕题意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等相关知识,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1)稻田若不能
12、定期排水,会导致水体缺氧,水稻根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使水稻幼根细胞死亡,引起幼根变黑、腐烂。(2)柱形图显示:用高浓度 CO2处理的实验组,其水稻在各生长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 CK 对照组,但灌浆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最多,说明高浓度 CO2对水稻净光合速率作用效果为促进,其中作用效果最明显的生育时期为灌浆期。(3) O2可有效解除 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柱形图显示:水稻在各生长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 CK对照组用高浓度 CO2+O3处理的实验组用高浓度 O3处理的实验组,说明高浓度 CO2可降低高浓度 O3对水稻净光合作用的抑制效果,其原因是:随着 CO2
13、浓度的升高,暗反应速率加快,NADP +与 ADP、Pi 含量增高,光反应速率加快,导致 O2浓度升高。【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不同处理后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且将实验组(分别用高浓度 CO2、高浓度 O3、高浓度 CO2+O3处理组)与对照组(CK 组)的该数值进行对比分析。若对照组的净光合速率大于实验组,说明实验组的相应处理起抑制作用,反之则起促进作用,由此对各问题加以分析。8. 心室肌纤维细胞与神经细胞一样,在接受刺激时,也能产生电位变化,引起细胞兴奋进而收缩。下表 1表示心室肌纤维的膜电位变化,下图 2 表示心室肌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有关离子的相对通
14、透性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1)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_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据图判断,心室肌纤维细胞静息电位值接近_,此时细胞外_离子浓度高于胞内,而_离子的浓度正好相反。(3)引起 AB、CD 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室肌纤维细胞膜对_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造成的。(4)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相比,心室肌纤维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_(较长、较短) ,据图 2 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答案】 (1). 相对静止状态 (2). -90mV (3). Na (4). K (5). Na、K (6). 较长 (7). Ca2+通道打开时间较长. . . .(1) 兴奋
15、是指动物体或人体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由图 1 曲线的起点和落点可推知:心室肌纤维细胞静息电位值接近-90mV,此时细胞外 Na+浓度高于胞内,而 K+的浓度正好相反。 (3)综合分析图 1 和图 2 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 AB 段是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 CD 段是动作电位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因此引起 AB、CD 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心室肌纤维细胞膜对 Na+、K +的通透性增大造成的。(4)分析图 2 可知:由于 Ca2+通道打开时间较长,导致心室肌纤维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9. 夏蜡梅是一种落叶灌木,属于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主要分
16、布于中国浙江省狭小的区域内。生态学家研究了群落物种组成对夏蜡梅种群分布和种群密度的影响。(1)种群密度是指_。在用样方法调查夏腊梅种群密度时,要根据夏腊梅的分布状况和地段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_。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2)生态学家调查了白水坞、西坑、大明山三个地区不同基径夏腊梅个体的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据上图可判断,大明山地区夏腊梅种群年龄组成属于_型,而西坑地区地区夏腊梅种群年龄组成属于_型。(3)研究发现,群落中乔木层的树种类型及其组成对夏蜡梅影响显著,而灌木层对其影响相对较小,请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答案】 (1).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
17、. 取样方法 (3). 随机取样 (4). 稳定 (5). 衰退 (6). 夏腊梅属于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时处于劣势【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种群特征及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间关系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柱形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1)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在用样方法调查夏腊梅种群密度时,要根据夏腊梅的分布状况和地段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2)柱形图显示:大明山地区夏腊梅种群,基径3cm、3cm 基径10cm 与基径10cm 的个体的数量接近,说明其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西坑地区夏腊梅种群,基径10cm
18、的个体数量非常多,基径3cm 的个体数量非常少,说明其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3)群落中的夏腊梅属于灌木,在与乔木竞争阳光时处于劣势,因此群落中乔木层的树种类型及其组成对夏蜡梅影响显著,而灌木层对其影响相对较小。10. 某科研小组将两个抗病基因 X(完全显性)导入黄花三叶草,并且筛选出两个 X 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三种抗病植株甲、乙、丙。回答下列问题:(1)植株甲自交,子代(F 1)均为抗病植株,则两个基因 X 成功整合到_。将F1自交得 F2,F 2中部分植株表现为感病,原因可能为_。(2)植株乙自交,子代(F 1)为抗病植株:感病植株=15:1,则两个基因 X 成功整合到_。将 F1自交
19、得 F2,F 2中抗病植株占_。(3)植株丙为三体三叶草(3 号染色体有三条) ,3 号染色体有四条的三叶草是致死的。研究发现,植物丙的两个抗病基因 X 分别整合到两条 3 号染色体上。若将植株丙自交,则子代中抗病植株占_。【答案】 (1).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2). F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产生了不含 X 基因的配子 (3). 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4). 55/64 (5). 26/27【解析】试题分析:以题意“抗病植株甲、乙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切入点,围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明辨两个 X 基因与所整合到的
20、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对(1)(2)题进行解答。解答(3)的关键是抓住问题的实质:两个抗病基因 X 分别整合到两条 3 号染色体上的三体植株丙在减数分裂时,同源的任意两条 3 号染色体随机地移向细胞的同一极,余下的一条 3 号染色体移向细胞另一极,据此明辨该三体植株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进而结合题意推知子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1) 植株甲自交,子代(F 1)均为抗病植株,说明植株甲产生的配子均含有抗病基因 X,进而推知:两个基因 X 成功整合到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将 F1自交所得 F2中部分植株表现为感病,原因可能为:F 1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产生了不含
21、 X 基因的配子。(3) 植株丙为三体三叶草(3 号染色体有三条) ,3 号染色体有四条的三叶草是致死的。植物丙的两个抗病基因 X 分别整合到两条 3 号染色体上,若含抗病基因 X 的两条 3 号染色体均用 X 表示,不含抗病基因 X 的一条 3 号染色体用 “无”表示,则植株丙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 XX无X 无X1122。植株丙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雌配子1/6XX 1/6 无 2/6X 无 2/6X1/6XX1/36XXXX(致死)1/36XX 无(抗病)2/36XXX 无(致死)2/36XXX(抗病)1/6 无1/36XX 无(抗病)1/36 无无(感病)2
22、/36X 无无(抗病)2/36X 无(抗病)2/6X 无2/36XXX 无(致死)2/36 X 无无(抗病)4/36 XX 无无(致死)4/36 XX 无(抗病)雄配子2/6X2/36XXX(抗病)2/36X 无(抗病)4/36XX 无(抗病)4/36XX(抗病)分析统计上表中的数据可知,子代中抗病植株感病植株26/361/36261,即子代中抗病植株占26/27。11.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但是尿素不能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只有被土壤中的细菌分解变成氨才能被利用。(1)为了从土壤中获得尿素分解菌,首先要配制_的选择培养基。尿素分解菌之所以能够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_,将尿素分解成氨。
23、(2) 为了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量,我们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但计数值往往偏_,是因为_。同时为了计数的准确性,我们往往只统计菌落数_范围的平板。(3) 筛选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尿素因加热而分解,所以常采用_法除菌。(4)将实验获得的优质尿素分解菌进行短期保藏,常将其接种到_,4下可保藏 36 个月。【答案】 (1). 以尿素为唯一氮源 (2). 脲酶 (3). 小 (4). 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显示一个菌落 (5). 30-300 (6). 滤膜 (7). 固体斜面培养基【解析】试题分析:熟记并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24、。在此基础上从题意中提取信息并进行作答。(1) 为了从土壤中获得尿素分解菌,首先要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尿素分解菌之所以能够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2)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量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显示一个菌落,因此计数值往往偏小。为了计数的准确性,我们往往只统计菌落数为 30-300 范围的平板。 (3) 筛选尿素分解菌的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尿素因加热而分解,所以常采用滤膜法除菌。(4) 将实验获得的优质尿素分解菌进行短期保藏,常将其接种到固体斜面培养基上,4下可保藏 36 个月。 12. 科学家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苏云金芽
25、孢杆菌 Bt 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细胞中,从而获得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请回答相关问题:(1)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意义是_。(2)Ti 质粒是农杆菌中的一种质粒,其上有 T-DNA,把目的基因插入 Ti 质粒的 T-DNA 中是利用了 T-DNA_的特点。(3)科学家将棉花细胞与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旨在让携带 Bt 毒蛋白基因的 T-DNA 进入棉花细胞,之后,还须转接到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目的是_。(4)Bt 毒蛋白基因转入普通棉花细胞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的过程,在基因工程中称为_。(5)Bt 毒蛋白基因能否在棉花植株体内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的关键是_,这需要通过检测才能知道,检测采用的方法
26、是_。而检验转基因棉的抗虫性状,常用方法是_。【答案】 (1). 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轻环境污染 (2). 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 分子上 (3). 筛选出含 Bt 蛋白的基因的受体细胞 (4). 转化 (5). 目的基因是否插入了受体细胞的染色体 DNA 分子上 (6). DNA 分子杂交技术 (7). 抗虫的接种实验【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1)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意义是:减少农药的使用,以减轻环境污
27、染。 (2)农杆菌中的 Ti 质粒上含有 T-DNA,T-DNA 具有的特点是: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 分子上。(3)为将目的基因(Bt 毒蛋白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棉花细胞) ,需将棉花细胞与导入重组质粒的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其目的是让农杆菌感染棉花细胞,从而让携带 Bt 毒蛋白基因的 T-DNA 进入棉花细胞并整合到棉花细胞染色体的 DNA 上。上述过程中,能成功地导入 Bt 毒蛋白基因的棉花细胞并不是 100%,所以为了筛选出含 Bt 蛋白基因的受体细胞,还须将受体细胞转接到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4)Bt 毒蛋白基因转入普通棉花细胞内并成功实现表达的过程,在基因工程中称为转化。(5) Bt 毒蛋白基因能否在棉花植株体内维持和表达其遗传特性的关键是:目的基因是否插入了受体细胞的染色体 DNA 分子上,这需要采用 DNA 分子杂交技术进行检测。常用抗虫的接种实验来检验转基因棉的抗虫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