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8160203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学习的认知过程,第一节 注意 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三节 记忆 第四节 思维和想象 第五节 问题解决策略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 注意,一、注意的概述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注意时,不仅心理活动指向于一定的对象,而且还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世界的对象和现象,也可以是我们自己的行动、观念或内心状态。,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与认识过程难以分开的、有时与意志相关联的一种意识活动状态,其基本特征是指向状态和集中状态。 注意是人类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成分。没有注意的参与,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都将是不可能的。注意是人们进行学习

2、,获得知识,取得劳动成果的必要条件。,(二)注意的理论 人类是怎样选择部分信息的?哪些信息容易 得到优先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一心二用? 1.布洛德本特(1958)的过滤器模型 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 的原则工作的,即让一个通道工作,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模型。,2.特瑞斯曼(1960)的衰减模型 该理论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 的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单通道,而是双通道。即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被过滤掉,即所谓的通道被阻断或关闭,而是被衰减,强度减弱了。对个人特别有意义或对象十分熟悉的刺激,

3、由于其接受阈限低,因此即使这些信息被衰减,也可能被对象识别。,3.卡尼曼(1973)的中枢能量理论 注意的有限性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或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资源的分配受4个因素制约: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个人的长期倾向。 能量或资源的分配分为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其作业能顺利进行。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的影响,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三)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选择那些有意义的、必要的、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对象,

4、抑制对无关事物的反应。 2保持功能:使心理活动始终稳定在选定的对象上,直至达到认识活动或行为动作的目的为止。 3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可以排除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干扰,控制心理活动向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的运动 在注意时,常常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也可能伴随某 些特殊的表情动作 。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人在注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无关运动停止。 3.内脏器官做相应性变化 当集中注意的时候,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头部血 管扩张,肢体血管收缩等。,二、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预先有一定的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

5、的注意。,(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的特性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内部困素 (1)需要和兴趣 (2)情绪状态 (3)知识经验,(二)怎样保持有意注意 1.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 2.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 3.利用间接兴趣,特别是稳定的间接兴趣的作用 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的特点 一般规律是,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大;反之

6、,则注意的范围就小。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在知觉的对象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人的活动任务或知识经验不同,其注意的范围也会发生变化。,(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特征是注意的分散) 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 某种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 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 稳定性主要是与人的积极性 意义理解、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思维 活动-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或处于疲劳、疾 病。,(三)注意的分配 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注意同时指向于两个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 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在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活动中有一种活动必须是非常熟练

7、或相当熟练的。因为熟练了的活动,人无需给予它更多的注意就能自动化地实现,而把大部分的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 注意分配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而逐步形成的。,(四)注意的转移 指一个人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影响注意转移速度的因素: 1.原来注意的专注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课堂上学生注意力涣散的主要表现1.刺激过多或过少 2.情绪急剧波动 3.反抗或淡漠 4.寻求注意和承认,(二)怎样组织学生的注意力 1.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给予信号 (2)邻近控制 (

8、3)提出问题 (4)特殊安排 (5)提出批评 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日常生活中事物的个别属性总是作为一个方面与整个事物同时被反映。,知觉: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同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但感觉和知觉又是不同的心理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1.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9、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2.知觉的种类 (1)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活动-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等。 (2)知觉对象的不同-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3)知觉映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正确的知觉和错误的知觉(即错觉)。,二、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产生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的最小变异量。 差别感受性:区别出同种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阈限和感受性成反比关系。,(二)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1)感觉的适应:相

10、同的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一种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而强刺激则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三)感受性和练习 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 这一规律在感觉缺陷(盲、聋)者和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三、知觉的特性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一)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各部分的组合 (3)对象的运动 应用: 新闻-报纸上

11、的重要新闻用红色套印 教育-教科书上的重要定理、规律用粗体字或加重点号,用红色批改作业,用彩色粉笔板书等。 军事-伪装,则是为了缩小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从而起到隐蔽目标的作用。,2.知觉的整体性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人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的现象,知觉的整体性的两个条件: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例如,当知觉对象在空间、时间上接近时,当对象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物理属性相似时,当对象具有连续、对称及闭合等特点时,都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 2.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经验。,3.知觉的理解性 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对象的意义做出解释,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 。,

1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 (1)知识经验 (2)词语的指导作用 (3)实践活动的任务 (4)知觉者的需要、态度、情绪和动机等主观因素,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影响知觉恒常性的主观条件: (1)对知觉对象的熟悉程度 (2)知觉对象的变化范围是适当的 (3)知识经验 (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 不仅依赖于客观事物,也受知觉者的 1.知识经验 2.定势: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3.需要和情绪,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直观教具的制作和使用 1.感知对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 2.对比规律 3.知觉中

13、对象和背景的相关规律 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几点: (1)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 (2)应当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3)应当把直观和言语结合起来,(二)师生间的第一印象及对待 1.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外表,包括他的衣着、相貌、表情、姿势、眼神、体态和手势等。 2.间接获知信息的影响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某些信息。 例如,教师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工作态度,教学方法等。,(三)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激发观察的兴 趣 2.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 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 ; 观察时善辨多思 ; 做好观察总结 3.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

14、第三节 记 忆,一、记忆的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提取和输出的过程。,(二)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映象的不同-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2.按照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 -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事物的形象。 特征 形象性 概括性,二、记忆的过程 分为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也是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5、 (一)识记 识记是通过对事物反复感知而获得事物的信息和编码,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这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 按照目的性和意向程度-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按照性质和理解程度-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二)保持与遗忘 1.保持 保持是识记的材料(经验)和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得到巩固和储存的过程。 2.遗忘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和保持是相对立的心理过程。,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的结果。 干扰说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最明显的证据是倒摄抑制和前摄抑制。,压抑说

16、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这种现象首先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提取失败说 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是由于一时失去线索或线索错误,难以即时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依据实验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 忘曲线,(三)再认和重现 1.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 2.重现: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合理地组织识记 1.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2.使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3.合理安排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识记,(二)有效

17、地组织复述与复习 1.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 (1)复习要及时 (2)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指导 (3)采用阅读与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 (4)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方法比较 2.复习要适量 3.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三)指导学生合理地运用记忆技术和方法 四类记忆术: 1.以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术-直观形象、图解、形状和寻找特征记忆法等。 2.以理解抽象概念、定理公式、理论观点为目的的记忆术-索引、自然语言媒介(歌诀、顺口溜、口诀)、网络系统、表解、列表、卡片记忆法等。 3.以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术-趣味、夸张、情境联想和对比记忆法等。 4.以行为和动作为目的的记忆术-交谈、朗读、实践和多样化重复

18、练习记忆法等。,(四)培养学生元记忆的能力 元记忆: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1.识记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从记忆的储存库中能及时地提取所需要的材料,第四节 思维和想象,一、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 特征: 1.概括性 (共性 、必然的联系 ) 2.间接性(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 )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是在头脑中

19、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2.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高级的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进行的概括。,(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1)直观动作思维。只能在实际动作时对物体进行分析、综合。 (2)直观形象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来进行。 (3)抽象思维。这种思维是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2.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

20、: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3.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在面临新的问题、事物和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4.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辐合思维: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5.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常规思维: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

21、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二、概念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在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概念形成的策略 人在形成概念中不仅积极主动地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而且还运用一些策略。 布鲁纳提出了概念形成中的四种策略。,1.保守性聚焦 2.冒险性聚焦 3.同时性扫描 4.继时性扫描,(三)在教学条件下对概念的掌握 1.区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 第一,在使用范例时,突出关键特征。 第二,引用反例并将它们与正例相比较。 第三,应用变式。所谓变式是肯定样例在非本质特性方面有变

22、化的形式。 2.用明晰确切的语言表达概念定义 3.使被掌握的概念进入概念系统 4.将学到的概念用于实际,三、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二)想象过程 不仅具有分析综合的性质,而且还有新的特点。 1.粘合 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形象。 2.夸张 通过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点,或者突出某些特点而略去另一些特点,在头脑中形成新的特殊的形象,也叫强调。,3.典型化 典型化是把某类事物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特性集中在某一具体形象上表

23、现出来。 4.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四、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二)改进教学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三)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1.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深刻性: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本质。 广阔性: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独立性:善于独立地提出

24、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 批判性:思考问题时不受别人暗示的影响,能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思维的结果,冷静地分析一种思想、一种决定的是非、利弊。,3.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性:思维能遵循逻辑的规律。 4.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拟定的计划、方案、方法,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五节 问题解决策略和创造性 思维的培养,一、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概述 1.什么是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 问题情境: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解决: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问题的过程。,2.问题解决的特点 问题情境性 目

25、的指向性 操作序列性 认知操作性 (二)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三)问题解决策略 1.算法策略 算法策略:是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2.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是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类型:选择性搜索;目的手段分析;逆推法;类比法,(四)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情境的因素 2.个人的因素 (1)知识经验 (2)心理表征 (3)定势 (4)尝试性动作 (5)个性特点和动机 (6)人际关系,二、创造性思维 (一)什么是创

26、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是按着现有的方案或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运用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构成与评定 1.认知方面 敏锐力 ;流畅力 ;变通力 ;独创力 ;精进力 2.情意方面 好奇心 ;冒险心 ;挑战心 ;想象力,(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搜集有关资料 酝酿期:在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的时期。 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这时期具有豁然开朗、突然出现的特点,所以又叫灵感期,顿悟期。 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展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发展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发展形象思维 原型启发 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