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课程.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147029 上传时间:2019-06-11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课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课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课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中语文课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语文课程 改革的反思与探索 (综述),黄 淑 琴 2007、9,问题的提出,2004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 2005江苏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6辽宁、天津、安徽、浙江、福建五省市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 2007陕西、广西、山西、江西、四川、黑龙江、吉林、河北、湖南、河南十省将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一、新课程的特点,1教材建设趋向多元。 广东教育出版社(陈佳民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丁帆主编)语文出版社(史习江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谢冕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人民出版社(童庆炳主编) 上海师大王荣生教授正在编写一套高中语文新课标实验教材。“建立确定

2、性较高的语文教材”,2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机遇,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实施新课程,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得到一些改变:打破了过去的程式化教学的束缚,那种统的过死的、教的沉闷、学的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语文教学开始关注学生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发现读书方法。,2为教师成长提供了机遇(2),但另一方面,在新课标的理念影响下,出现了因片面理解、或根本就是只从概念出发理解,进行操作,从而陷入误区的现象。 “在各科教育中,语文教师好象最喜欢追逐时尚,追逐时尚,最终失落的是理论本身”。(钱梦龙),3在曲折中稳步推进,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

3、入,新课程也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和挑战。对新课程,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新课程总的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持改革。 改革不允许失败,也失败不起。新课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需要在实验的过 程中逐步完善。,二、语文教学应正确处理的几种关系,1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定位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但对怎么理解“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并未作出明确的说明。再者,关于定位问题的诸多争议,加之传统教育观念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致使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一直不是很明确。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语文教学必须走在“语文”的路上,回归语文教学本体。 语文教学的中心

4、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的本体就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绝不能以人文取代语文。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相互渗透、互促互补的过程。,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文学素养,并逐步养成以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来鉴赏文学艺术作品的能力; 使学生不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上述三个任务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是第一个任务,即逐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这种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和实际的语文纠错能力这三个方面。 陆俭明(北京大学),如何进行语言教学(

5、1),总的原则: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指导学生积累、理解、运用语言。 做法:从语言入手,理解内容,回到语言文字把握,形成能力和素养。 “凡是成功的课,语言因素抓的好,不成功的课,语言因素没落实,空的。”洪镇涛,如何进行语言教学(2),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道出了比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进行语言教学 (3),现实不少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失去了对语言的感受与品味。 不少的观摩课和赛课就将阅读教学定位成了“快速浏览小组讨论学生评价拓展练习”的简单模式。 语言学习的规律:学习语言、领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2语文知识与语文能

6、力,语文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中,给以必要的语文知识,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知识作为理论指导,就能使他们掌握规律,获得要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但语文知识教学,它服务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处于从属地位。,语文知识教学的作用,首先,可以增强语文训练的指导性,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打基础的作用。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可以促进文化素养的提高。语文基础知识中的文学知识和文体知识等,除了在读写中有指导实践的用处外,在形成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7、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新课程要求在师生关系上作较大的调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师的“讲”,重在研读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拔,代替不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包括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语文教师的如何定位(1),一是教师要改变他对文本和学生的态度,他是文本的探索者,而不再是文本的传声筒;他是学生的对话者,而不是结论的提供者,他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

8、挥“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既不要把学生看“小”了,也不要把学生看“大”了。,语文教师的如何定位(2),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关系的调整,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过程中,而不是退出。教师所要改变的,不是他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他的角色,是他如何处理与文本、与学生的关系。(李海林)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主体性发挥应该成正比。,4“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多元并不意味着解读的边际的消失,多元只是对简单的“确定性”的超越,但是,超越之后仍然自由它的疆界。所以,教师在放弃过去对“简单确定性”的偏执之后,也不能放弃自己应有的“点拨、引导”职能,否则就是教师的失职。,5教

9、材与教学,“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之本,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时,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绝不能抛开教材,架空教材,进行漫无边际、牵强附会的“用教材教”。 “离开文本中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讨论某些内容不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于漪,阅读教学要回归文本,新的课程改革之后,人们认识到不应把文本的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唯一追求或主要内容。 可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其中最突出的是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文本在阅读教学中缺席!,阅读教学怎样处置文本? (1),认识之一:纠缠于文本,以弄清文本的内容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无疑是不对的;但极

10、端淡化文本,使文本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也是不符合阅读教学规律的。,阅读教学怎样处置文本?(2),认识之二: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文本是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凭借,理解文本、欣赏文本、评价文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阅读教学怎样处置文本?(3),主张:先读后教,紧扣文本。先读后教,要求课文教学之前,要给时间让学生潜心阅读课文,用心体验文本,然后才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展开对话。,语文阅读教学策略(1),“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 南京师大吴永军:新语文的阅读教学,既要摒弃传

11、统的“以本为本”、死磨硬缠、机械训练的做法,又要给文本合理定位,其教学策略应该是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回归文本的统一。 立足文本:教师紧扣教材提供的文本,通过语言文字、插图、音乐及音响等创设出可感可触的情境,让学生多读多悟,吟咏品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语文阅读教学策略(2),超越文本:超越文本有两层含义:一是突破文本的限制,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确立“生活语文”的观念;二是让学生大量阅读文本外的文章,增进积累。 回归文本:语文阅读教学固然需要超越文本,但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离题万里的现象,造成“散乱的活跃”的局面。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适度回归文本,既有利于加深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进

12、行必要的价值引导。,阅读教学的主要层次,1. “写了什么?”侧重文章内容 2. “怎样写的?”侧重文章的形式 3. “为什么这样写?”侧重作者的 写作意图 4. “写的怎样?”阅读主体的评价,美国的阅读教学五个层次:,文章说了些什么基本的事实。 理解文章的详细内容,包括字、词、句等。 应用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了阅读一篇新闻报道以后,学生能在阅读任何新闻报道的时候很快地找出自己要了解的东西。 分析文章,就是“为什么这样写“。例如文章里面说到的道理的因果关系,作者意图,言外之意,修辞语法跟主题的关系等。 第五,评价文章的优劣。 应用这五个层次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阅读教学过程(教学流程),一般都是

13、遵循“感知理解巩固运用”这一认识规律来构思的。 依据分层次阅读设计教学模式: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深入探究鉴赏评价,整体把握总结积累,迁移扩展 总体思路:“整体 局部整体”,6应试与应需,在目前高考为中学教育“指挥棒”的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回避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问题。与其掩耳盗铃地羞羞答答,不如光明正大地求真务实,认真地探讨一下:怎样才能尽快提高学生包括现代文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写作能力在内的语文能力?如何把较强的语文能力转化为较强的应试能力? 无论是平时的语文教学,还是复习备考研究,都应该明确一点,即语文既要为“应需”服务,又要为“应试”服务

14、。二者并不矛盾,而且缺一不可,正所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三、关于课文的选用,1“时代性”与“典范性” 选文的根本原则: “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 时代性强调教材要注意选取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文本,但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时代性包括着典范性;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本不必是当下的,但却是它特有时代的典范,典范性包含着时代性。时代性还意味着对传统文本的创造性解读,即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辩证统一。,2 “指向性”与“适应性”,指向性,是指选文的教育价值而言。因为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欣赏,无

15、论哪篇(部)作品 ,只要被入选了语文教材作为范文供学生学习,它就必然承载了文化传播与培养下一代的双重任务。 课标“教材要适应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课文的选用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精心挑选。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从内容上说,能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染和熏陶。,我们的认识:,编写教材需要与时俱进,该删的删,该改的改。但进行删改必须坚持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不能使语文教材挤满历史的沧桑而没有现实的星河,也不能只充满时尚而少了历史的厚重。 语文教材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过分强调课文的政治取向,走向过分的庸俗化。

16、,四、语文“好课”标准的追问,1学生感兴趣的课一定是好课吗?学习兴趣可分为内在兴趣与外在兴趣,短时兴趣与稳定兴趣。外在兴趣是为支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在兴趣服务的,不可本末倒置。一味追求语文课新鲜的感官刺激,学生获得的多是语文学习的外在兴趣与短时兴趣,并非对汉语言、对文本、对文学本身的喜爱和关注。应该说青少年追逐新奇是其天性使然,语文课如果完全适应这种心理倾向,会慢慢演变为“场景喜剧”,坐失语言发展的良机。,2语文课必须“活动充分”吗?,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既要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外部活动,更应关注具有内隐性质的情感活动和思维活动,真正的“活动”应是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有机结合,应是行为、认

17、知、情感等多层面主体参与的学习过程。失去了“情”,语文活动就失去了语文的个性;缺少了“思”,语文活动便只能在浅层次上滑行,陷入了低效的泥潭。而这“情”与“思”需要的是动静结合的教学氛围,需要的是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点拨者作用的充分发挥。“谨防多动症”,3重视“人文性”就可以上成“人文课”吗?,语文课与“人文课”的最大区别在于,语文课所包含的人文因素是通过具体的、直感的、形象的语言来间接渗透的,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它是靠形象本身、靠语言本身、靠情感美感本身来说话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感悟,而不应是理性分析和生硬灌输。也只有学生用自己心灵感悟到的东西,才能真正“活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4接受

18、式学习、个体学习是落后的学习方式吗?,新的学习方式针对的是过去语文教学中过分重视接受、忽视合作的倾向,但并不是否定这两种传统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让学生接受什么、如何接受,以及如何处理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如果学生接受的是课文的背景知识和相关资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倾向,那么采用接受式学习既高效,又切合学生实际,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搭建了必要的平台;如果学生能在个体学习、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会加大合作的深度及广度,那么何乐而不为?,5课堂上的“冷场”是低效吗?,其实,课堂中适当的冷场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这是一种思考状态,其中孕育着创造力的迸发,更是一种思维的较量。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需

19、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的,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对答如流,这恰恰说明问题的质量太低了。,6“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就是“学生说了算”吗?,“多元”需要广阔的精神背景,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教师高瞻远瞩的启发和引导,深化与升华。学生在言说中并不是各说各话,擦肩而过,而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互相碰撞中沟通、接纳和生成!这样的“独特感受”才能真正有价值。 教师不作为的倾向:教师无设计一切走着瞧教师不活动成了旁观者教师没立场什么都是对的,7语文对话式教学就是问答法吗?,对话的本质是什么?是沟通、理解、共享、平等和开放,是我与你“精神的相遇”。对话不一定是言说的方式,如果学生投入地面对和聆听文本,与作者心

20、灵相通,情感共鸣;如果教师的讲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进一步对话搭建了平台,那么,谁又能说这不是对话式教学?而即使是一问一答,如果问题是封闭的,如果教师没有一种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如果学生不具备对话能力而教师又没有提供任何帮助,那么,这又怎么能是真正的“对话式教学”?,8语文合作学习就是“多讨论”吗?,真正的合作学习首先需要科学的小组构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其次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学生机会均等才能保证全员参与;另外还要注意问题的价值,教师的调控等问题,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与的讨论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讨论法的滥用带来的是语文教学的低效和异化,是对教师作

21、用的低估与漠视!,9语文“课外拓展”,就是把课文当“引子”吗?,“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目前评课的又一标准。然而,这并不等于可以脱离教科书仅仅把课文当成一个话题或“引子”。课外拓展应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重点的基础上进行。,10多媒体是上好语文课的必要条件吗?,大量的图像语言可能冲淡学生对原著文本语言的关注,而且建立起一种不当的“先入为主”,学生的心远离了文本语言,就无异于远离了真正的语文。语文学科以语言学习为基础,是一个反复阅读,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感性形象的刺激代替不了真实感受。,五、选修课下一步该如何走?,1明确定位,降低难度高中课程设置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在构建中要求高,理

22、想成分重,有人戏称似是专为教育资源优厚地区的优秀学生作的优化设置,缺乏普适性。高中仍是奠基阶段,不要把对高校中文系学生的要求下放到高中阶段来,2精简模块,减少数量,目前选修模块过杂过多,让学生眼花缭乱。大多数学校受条件限制,无法实行“走班制”,在客观上使原有课程设置打了折扣。因此,现阶段可以适当减少选修模块,“选修部分设置3个系列68个模块就够了,学生选修34个模块就可以了”(苏盛葵)此外,选修课还应压缩内容,化繁为简。师生普遍觉得学习内容繁多,教学任务繁重。,结束语,当前的语文教育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转型的道路将是漫长的,也许充满了曲折和风险,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复杂,而我们原有的教育基础又十分薄弱,问题也许会层出不穷.然而社会的转型、语文教育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顺势而改革的决心,不可动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