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原理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4实验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 6实验三 机械原理陈列柜演示实验 16实验四 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18实验五 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 203学生实验守则一、 学生实验前应认真预习相关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对指导教师的抽查提问回答不合要求者,须重新预习,否则不准其做实验。二、 学生在实验中,应听从指导教师及实验人员的安排,在使用精密、贵重仪器时,必须按要求操作以确保设备的安全使用,禁止随意动用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若对实验内容持有创见性的改革,实施前必须经指导人员同意后方可进行。三、 学生应认真地进行实验,严格按操作规程
2、办事,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实验后要认真做好实验报告,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四、 严格考勤,对无故缺席实验的学生以旷课论处,不得补做;对请假的学生,须另行安排时间予以补做。五、 实验完毕后,学生必须按规定断电、关水、关气、整理设备、清扫场地,经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如发现有损坏仪器设备、偷盗公物者,一经查实,须追究责任,视情节按有关规定论处。六、 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不准高声喧哗、吸烟,注意环境卫生。实验时应注意安全,节约水、电、气,遇到事故应切断电(气)源,并向指导教师报告4实验一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一、实验设备:JGC-A 型测绘实验机构、JGC-B 型测绘实验机构二、实验目的
3、:1、通过对典型机构的观察,认识运动副与构件的实际形态,分析机构的组成。2、掌握表示机构各构件的最简单画法及了解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3、掌握用机构运动简图的规定符号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4、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正确判断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5、了解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运动示意图的区别以及在机械设计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三、实验相关知识点:1、构件:独立运动单元。2、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组成的可动的联接。3、高副:两个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构成的运动副。4、低副:两个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5、平面运动副:构成运动副的两个构件之间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6、空间运动副:构成运动副
4、的两个构件之间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7、运动链: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相对可运动的系统。8、开链:组成运动链的构件未构成首末封闭的系统。9、闭链:组成运动链的构件构成首末封闭的系统。10、机构:在运动链中,如果将其某一构件加以固定而成为机架,此时运动链便成为机构。11、机构运动简图:根据机构的运动尺寸,按一定比例尺定出各运动副的位置,就可以用运动副及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的代表符号和构件的表示方法将机构的运动传递情况表示出来。这种用以表示机构运动传递情况的简化图形称为机构简图。12、机构示意图(运动草图):不严格按比例尺绘制简图,但机件的顺序和相对位置确定。13、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条件:机构自由
5、度等于机构原动件数目。14、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F=3n-2p l - ph n活动构件数 pl低副数 ph高副数 15、复合铰链:m 个构件,有( m-1)个转动副。16、局部自由度:计算自由度时要去除局部自由度数(例如:滚子-1)。17、虚约束:机构中有些运动副带入的约束,对机构的运动起重复约束的作用,成为虚约束,计算自由度时要去除。四、实验内容及要求:每人至少绘制 8 种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1、选择适当的投影面绘图,被挡住部分可用实线绘制。2、与机构运动分析无关的部分不必绘出。3、要求用尺规等仪器正式按照比例尺作图,用最简洁的线条依次连接各运动副,使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
6、和距离与实际相符。4、从原动件开始按顺序标出各构件编号(1、2-)和运动副代号(A、B-),在原动件上标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5、注明活动构件数目、高副和低副数目、虚约束、局部自由度数目,并计算机构的自由度,验证是否与原动件数目相符。五、 实验步骤:51、分析机械的组成情况和运动情况:确定机械是由多少个构件组成?哪个是原动件和机架?哪部分是执行构件和传动部分?2、沿着运动传递路线,分析两构件间相对运动的性质,以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3、适当地选择运动简图的视图平面;4、选择适当比例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原动件上标出代表其转动方向的箭头,并从原动件起,按传动路线标出各构件的编号(1、2、3、
7、)和运动副的代号(A、B 、C 、)。5、绘制完机构运动简图和计算其自由度后,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方可离去。六、 注意事项:1、上课时自带直尺、橡皮、铅笔和画草图用的白纸。2、课堂上只要求画出各机构简图的草图,草图应画在自带的白纸上。3、对实验用模型、机构要轻拿轻放。4、不要强行使机构运动,以免损坏机构。5、不得拆卸模型。七、思考题:1、什么是机构运动示意图?什么是机构运动简图?主要区别?2、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3、在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八、常用运动副的代表符号(参考 GB138-74)参见教材6实验二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一、实验设备及工具:1.ZBS-C 型、CTPJ-
8、B 型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2.配套工具、量具等二、实验目的:1加深学生对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组成的认识,了解平面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点。2培养学生的机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验证、巩固所学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知识。4验证平面四杆机构有曲柄的条件。三、实验原理和方法1实验原理: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其原动件的数目应等于其所具有的自由度的数目。因此,机构可以拆分成机架、原动件和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而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还可以拆分成更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我们将最后不能再拆的最简单的自由度为零的构件组称为基本杆组(或阿苏尔杆组),简称为杆组。反过来,任何平面机构均可以用
9、零自由度的杆组依次连接到机架和原动件上的方法而形成。因此,上述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机构创新设计拼装的基本原理。2实验方法:1)熟悉本实验中的实验设备,各零、部件功用和安装、拆卸工具;2)自拟平面机构运动方案,形成拼装实验内容;3)正确拼装各基本杆组;4)将基本杆组按运动传递规律顺序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形成完整的机构或机构的组合。5)验证机构能否按设计要求灵活运转。四、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方案实验台简介该实验台配备有四个基价和一个零件柜。可供四组同学同时实验。机架即是装拆平台(如图1 所示),主要由立柱、滑块、上横梁、下横梁、电机、电机座等组成。松开立柱两端的紧固螺钉,立柱可在上下横梁的滑槽中左右移动
10、。松开滑块上的内六角螺钉,可上下移动滑块。零件柜中有各种长度的低副杆、回转副、移动副、复合铰链、凸轮、齿轮、齿条、槽轮等各种基本构件和各种联接件。用这些基本构件和联接件可在机架上拼接出各种平面机构的运动方案。五、拼装的步骤:1.正确拼装杆组将机构创新模型中的杆组,根据给定的运动学尺寸,在平板上试拼机构。拼接时,首先要分层,一方面是为了使各构件的运动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进行,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各构件间的运动发生干涉,因此,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试拼之后,从最里层装起,依次将各杆组连接到机架上去。杆组内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已由机构创新模型提供,而杆组之间的连接可参见下述的方法。2.实现确定运动试用手动的方
11、式驱动原动件,观察各部分的运动都畅通无阻之后,再与电机相联,检查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3.分析机构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通过观察机构系统的运动,对机构系统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性做出定性的分析。具体做法如下:1)调整实验台机架:实验台机架中有 5 根铅垂立柱,均可沿 X 方向移动。移动前旋松在电机侧安装在上、下横梁上的立柱紧固螺钉,并用双手移动立柱到需要的位置后,将立柱与上(或下)横梁靠紧再旋紧立柱紧固螺钉(立柱与横梁不靠紧旋紧螺钉时会使立柱在 X 方向发生偏移)。注:立柱紧固螺钉只需旋松既可,不允许将其旋下。立柱上的滑块可在立柱上沿 Y 方向移动,要移动立柱上的滑块,只需将滑块上的内六角平头紧定螺
12、钉旋松即可(该紧定螺钉在靠近电机侧)。7图 1 实验台机架图2)拼装杆组:先从原动件开始,按运动传递规律进行拼装。拼装时,应保证各构件均在相互平行的平面内运动,这样可避免各运动构件之间的干涉,同时保证各构件运动平面与轴的轴线垂直。拼装应以机架铅垂面为参考平面,由里向外拼装。注意:为避免连杆之间运动平面相互紧贴而摩擦力过大或发生运动干涉,在装配时应相应装入层面限位套。3)主、从动轴与机架的连接按图 2 方法将轴联接好后,主(或从)动轴相对机架不能转动,与机架成为刚性联接;若件22(图中零件的编号均为零件柜中零件的编号)不装配,则主(或从)动轴可以相对机架作旋转运动。4)转动副的连接:按图 3 示
13、联接好后,采用件 19 联接端连杆与件 9 无相对运动,采用件 20 联接端连杆与件 9 可相对转动,从而形成两连杆的相对旋转运动。5)移动副的连接:按图 4 所示拼接。6)活动铰链座的安装:图 2 主、从动轴与机架的连接图 3 转动副连接图图 4 移动副连接图8如图 5,可在连杆任意位置形成铰链,且件 9 如图 5 装配,就可在铰链座上形成回转副或形成回转-移动副。 图 5 活动铰链座连接图 图 6 活动铰链座的连接图 7)活动铰链座的安装:如图 6,可在连杆任意位置形成铰链,从而形成回转副。8)复合铰链的安装:(或转-移动副)如图 7将复合铰链铣平端插入连杆长槽中时构成移动副,而联接螺栓均
14、应用带垫片螺栓。图 7 复合铰链的连接图9)复合铰链的安装(如图 8):图 8 复合铰链的连接图复合铰链联接好后,可构成三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也可构成复合铰链+移动副。9复合铰链联接好后,可构成四构件组成的复合铰链。10)齿轮与轴的连接图: 图 9 齿轮与主(从)动轴的连接图 11)凸轮与轴的连接图:图 10 凸轮与主(从)动轴的连接图12)凸轮副连接图:图 11 凸轮副连接图按图 11 示连接后,连杆与主(从)动轴间可相对移动,并由弹簧 23 保持高副的接触。13)槽轮机构连接:如图 12 所示,拨盘装入主动轴后,应在拨盘上拧入紧定螺钉 37,使拨盘与主动轴无相对运动;同时槽轮装入主(从)动
15、轴后,也应拧入紧定螺钉 37,使槽轮与主(从)动轴无相对运动。图 12 槽轮机构连接图1014)齿条相对机架的连接:图 13 齿条相对机架的连接图如图 13 连接后,齿条可相对机架作直线移动;旋松滑块上的内六角螺钉,滑块可在立柱上沿Y 方向相对移动(齿条护板保证齿轮工作位置)。15)主动滑块与直线电机轴的连接:图 14 主动滑块与直线电机轴的连接图当由滑块作为主动件时,如图 14 示将主动滑块座与直线电机轴(齿条)固连即可。六、实验内容及要求:1.搭接活动构件 n5 的机构 2 或 3 个,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求出自由度,试说明该机构的用途;2.自由度 F 不得大于 2;3.原动件为曲柄或滑块
16、。实验时 2-3 名学生一组,构思机构的运动方案并完成机构运动方案的拼接。拼接好后先用手转动原动件,检验机构运动是否灵活。无“憋劲”、卡死现象才能启动电动机带动。教师验收合格,拼装成功。最后将拼装的机构拆下,所有零件放回原处。实验结束。七拼装练习参考图例:11机构 1机构 2机构 3机构 4机构 8机构 5机构 6机构 712ABCDEFGH八、拼接机构方案参考图例:1)内燃机机构:2 ) 精压机机构:3)牛头刨床机构:(a) (b)4)两齿轮-曲柄摇杆机构:机构 9 机构 10135)两齿轮-曲柄摆块机构:6)喷气织机开口机构:7)双滑块机构:8)冲压机构:149)插床机构:10)筛料机构:
17、11)凸轮-连杆组合机构:12)凸轮-五连杆机构:1513)行程放大机构:14)冲压机构:15)双摆杆摆角放大机构:九、思考题:1、通过组装观察铰链四杆闭链机构,了解四个杆轮流作机架时的机构运动状态,验证铰链四杆闭链机构有曲柄的充分必要条件?2、通过组装观察曲柄摇杆机构,了解和验证传动角达到其最小值的条件和产生急回运动的原因?16实验三 机械原理陈列柜演示实验一、实验设备:实验设备 JY-10B 型机械原理陈列柜二、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机械原理机构陈列柜内典型机构的组成,掌握表示机构各构件的最简单画法及了解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2、掌握用机构运动简图的规定符号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3
18、、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正确判断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4、了解机构运动简图和机构运动草图的区别以及在机械设计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5、掌握常见机构的运动三、实验相关知识点:1、构件:独立运动单元。2、运动副:两个构件直接接触组成的可动的联接。3、高副:两个构件通过点或线接触构成的运动副。4、低副:两个构件通过面接触而构成的运动副。5、平面运动副:构成运动副的两个构件之间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6、空间运动副:构成运动副的两个构件之间相对运动为空间运动。7、运动链:构件通过运动副的联接而构成的相对可运动的系统。8、开链:组成运动链的构件未构成首末封闭的系统。9、闭链:组成运动链的构件构成首末封闭
19、的系统。10、机构:在运动链中,如果将其某一构件加以固定而成为机架,此时运动链便成为机构。11、机构运动简图:根据机构的运动尺寸,按一定比例尺定出各运动副的位置,就可以用运动副及常用机构运动简图的代表符号和构件的表示方法将机构的运动传递情况表示出来。这种用以表示机构运动传递情况的简化图形称为机构简图。12、机构示意图(运动草图):不严格按比例尺绘制简图,但机件的顺序和相对位置确定。13、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条件:机构自由度等于机构原动件数目。14、平面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F=3n-(2p l + ph - p)- Fn活动构件数 pl低副数 ph高副数 p虚约束 F 局部自由度15、复合铰链:m
20、 个构件,有( m-1)个转动副。16、局部自由度:计算自由度时要去除局部自由度数(例如:滚子-1)。17、虚约束:机构中有些运动副带入的约束,对机构的运动起重复约束的作用,成为虚约束,计算自由度时要去除。四、实验内容及要求:观察机械原理机构陈列柜内典型机构的组成,掌握常见机构的运动,每柜中选取绘制两种或三种机构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1、选择适当的投影面绘图,被挡住部分可用实线绘制。2、与机构运动分析无关的部分不必绘出。3、要求用尺规等仪器正式按照比例尺作图,用最简洁的线条依次连接各运动副,使运动副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与实际相符。4、从原动件开始按顺序标出各构件编号(1、2-)和运动
21、副代号(A、B-),在原动件上标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5、注明活动构件数目、高副和低副数目、虚约束、局部自由度数目,并计算机构的自由度,验证是否与原动件数目相符。17五、 实验步骤:1、分析机械的组成情况和运动情况:确定机械是由多少个构件组成?哪个是原动件和机架?哪部分是执行构件和传动部分?2、沿着运动传递路线,分析两构件间相对运动的性质,以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3、适当地选择运动简图的视图平面;4、选择适当比例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原动件上标出代表其转动方向的箭头,并从原动件起,按传动路线标出各构件的编号(1、2、3、)和运动副的代号(A、B 、C 、)。5、绘制完机构运动简图和计算其自
22、由度后,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方可离去。六、 注意事项:1、上课时自带直尺、橡皮、铅笔和画草图用的白纸。2、课堂上只要求画出各机构简图的草图,草图应画在自带的白纸上。七、思考题:1、什么是机构运动示意图?什么是机构运动简图?主要区别?2、偏心轮、凸轮的主要表示方法?八、常用运动副的代表符号(参考 GB138-74)参见教材18实验四 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CJDJ-B 型齿轮范成仪、CQF-B 型齿轮范成仪;2圆规(自备);3三角尺(自备)
23、;4剪刀;5绘图纸(规格 270 毫米 270 毫米);6铅笔(HB 规格贰支自备);7计算工具(自备);三、实验原理和方法图 1 渐开线齿轮范成仪1齿轮范成原理简述范成法又称展开法,共扼法或包络法。范成法加工就是利用机构本身形成的运动来加工的一种方法。对齿轮传动来说,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其共扼齿廓是互为包络的。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仍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所制得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今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
24、包络线亦必为渐开线。由于在实际加工时,我们是无法明显地看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绍线的过程,若用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记录在绘图纸上,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2齿轮范成仪的结构齿轮范成仪所用的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仪器的构造如图 1 所示。它的结构可看成由轮坯与刀具两部分组成。工作台(图纸托盘 1)绕定轴转动,齿轮 2 带动有齿条的滑架 3在水平底座 4 的水平导向条上作水平移动;齿条刀具 5 通过螺钉 7 固定在滑架 3 上,松开螺钉 7 可使齿条刀具 5 作上下移动,实现刀具的变位运动。当齿条刀具 5 的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时
25、,此时滑架 3 的齿条中线与刀具中线19重合(齿条刀具 5 上的标尺刻度与滑架 3 上的零刻度线对准)。推动滑架 3 时,工作台上的被加工齿轮分度圆与齿条刀具中线作纯滚动,这是切制标准齿轮的状态。改变刀具 5 的位置可使刀具中线与滑架 3 齿条中线分离,即齿条刀具 5 的中线远离或接近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移动的距离为 xm 可由端部的标度尺上读出,从而可切制变位齿轮。四、实验步骤1、按 m=20mm、 z=8、=20、 ha*=1、 c*=0.25、 x=0.6 分别计算标准、正变位二种渐开线齿廓的分度圆直径 d、齿顶圆直径 da 、齿根圆直径 df 、基圆直径 db,在厚白纸上画出中心线、分度
26、圆、基圆及齿顶圆和齿根圆 (注意:半个圆画标准齿轮的,另半个圆画变位齿轮的)。根据齿轮的齿顶圆大小剪好齿轮轮坯,然后在其中心剪出 34mm 的圆孔。2、绘制标准齿轮齿廓(1). 将纸质“轮坯”安装到范成仪的圆盘上,使标准齿区正对齿条位置,旋紧螺母用压板压紧圆纸,必须注意对准中心。(2). 调节刀具位置,使刀具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并将齿条刀与滑板固紧。(3).将齿条刀推至一边极限位置,依次移动齿条刀(单向移动,每次不超过 1mm),并依次用铅笔描出刀具刃廓各瞬时位置,要求绘出两个以上完整齿形。3、绘制正变位齿轮齿廓(1) .松动压紧螺母,转动轮坯圆纸,将正变位扇形区正对齿条位置,并压紧圆
27、纸;(2) .将齿条刀中线调整到远离齿坯分度圆 xm mm 处,并将齿条刀与滑板固紧;(3) .绘制出两个以上完整齿形(重复 2(3)步) ,观察此齿形与标准齿形的区别。五、实验结果计算结果序号 项 目 公 式标准齿轮 变位齿轮(x= 0.6)1 分度圆直径 d 160 (80) 160 (80)2 基圆直径 db 150.35(75.175) 150.35(75.175)3 齿根圆直径 df110 (55) 134 (67)4 齿顶圆直径 da200 (100) 224 (112)六、思考题 1齿条刀具的齿顶高和齿根高为什么都等于 ?()*hcma2用齿轮刀具加工标准齿轮时,刀具和轮坯之向的
28、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有何要求?为什么?3什么叫根切?通过实验,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根切现象是怎样的?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避免根切的方法有哪些?4范成法切出的齿廓曲线全部是渐开线吗?在图上画出其渐开线部分及根切部分。6.05.120*xchamzcosbxchaff )(2*xhaa)(2*205齿轮正变位后,分度圆齿厚增加时,其齿顶圆齿厚是否也相应地增加?6标准齿条型刀具的齿廓与普通齿条相比,有什么不同?7能否用=0的齿条刀具加工出分度圆上 =20的渐开线齿轮?为什么? 21实验五 渐开线齿轮基本参数测定与分析实验实验设备及用具:l、变位齿轮一对 2、游标卡尺(游标读数值为 0.02 毫米)3、渐
29、开线函数表(自备) 4、计算工具(自备)一、实验目的1、掌握应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2、了解齿轮基本参数 m, ,h a*,c*,x 与基本尺寸之间的关系。二、 实验内容每人测量两个齿轮的基本参数 m, , ha*, c*及 x。三、 实验原理和方法1、确定齿轮的模数 m 和压力角 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概念:如图所示,若卡尺跨测三个齿时,两个卡脚与两条反向的渐开线相切,两切点之间的连线,就称为跨三个齿的公法线长度,用W3来表示。跨测 k 个齿时就得到跨 k 个齿的公法线长度,用 Wk来表示。由渐开线性质和图上可以看出,当跨测三个齿时,它包含两个基圆齿距和一个基圆齿
30、厚,即 W3=2Pb+Sb 因此当跨测 k 个齿时, Wk(k-1)P bS b (1) 当跨测 k1 个齿时 W k1 kP bS b 则 W k1 WkP b又因 P bmcos测得 Pb,查附表 2 即可得 m 和跨齿数 k 可按下式计算 :k(/180)z0.5 也可查附表 1 2、确定齿轮的变位系数将标准齿轮的 Pb和 Sb带入式(1)得到跨测 k 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Wkmcos (k0.5)zinv 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基圆齿距相等,但基圆齿厚不同;将变位齿轮的 Sb带入式(1)得到跨测 k 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 Wk 变 mcos (k0.5)zinv 2xmsin W k2xms
31、in则 x= (W k 变 -Wk)/2msin (2)3、确定齿轮的齿顶高系数 ha* 和顶隙系数 C* 得: (3)2()aadhdxm=/2aadxhdmx或 ( )得: (4)ffac2fc-四、 实验要求实验课前:认真复习关于齿轮各部分几何尺寸与基本参数的关系;根据实验原理拟定出实验方案,制定好全部测量数据记录表;考虑被测齿轮有加工误差、测量误差,每个数22据均应测量三次以上,取其平均值; 五、 实验报告要求1) 根据所测量的数据,查表或计算出所测两个齿轮的全部基本参数 m,ha*,c*x,填好的测量数据表格也作为实验报告内容之一上交;2) 实验报告中请回答如下问题a) 若采用公法线
32、测量时,为什么要规定测量齿数(跨齿数)? 跨齿数太多或太少会有什么问题?测量齿轮公法线时宜在齿轮的什么部位进行测量?为什么?b) 如上所述,为减少制造查和测量误差,每个数据要测量三次以上并取其平均值,请问具体该怎样测量?c) 实测的标准齿轮为什么 x0? 而且为负值?六、 实验结果记录1#(Z=12)2#(Z=18)3#(Z=18)4#(Z=30)5#(Z=12)6#(Z=25 )7#(Z=25)8#(Z=31)1#、5#一组;2#、3#一组;6#、7#一组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1#(Z=12) 5#( Z=12)公法线长度 W2 实测 W3 实测 W2 实测 W3 实测123平均值Pb=w3 实
33、测 w2 实测查附表 2 基圆齿矩表 m= = m= =查附表 3 表 得 w2 理论x= (w2 实测 w2 理论 )/2msin分度园 dmz测量值 da df da df123平均值奇数齿轮齿顶圆齿跟园直径校正系数 K1计算值 2adhxm232fadcxhm-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2#(Z=18) 3#( Z=18)公法线长度 W3 实测 W4 实测 w3 实测 w4 实测123平均值Pb=w4 实测 w3 实测查附表 2 基圆齿矩表 m= = m= =查附表 3 表 得 w3 理论x= (w3 实测 w3 理论 )/2msin分度园 dmz测量值 da df da df123平均值奇数齿
34、轮齿顶圆齿跟园直径校正系数 K1计算值 2adhxmfac-24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6#(Z=25) 7#( Z=25)公法线长度 W3 实测 W4 实测 w3 实测 w4 实测123平均值Pb=w4 实测 w3 实测查附表 2 基圆齿矩表 m= = m= =查附表 3 表 得 w3 理论x= (w3 实测 w3 理论 )/2msin分度园 dmz测量值 da df da df123平均值奇数齿轮齿顶圆齿跟园直径校正系数 K1计算值 2adhxmfac-附表 1 按齿数 Z 确定跨齿数 n齿 数 Z 1217 1826 2735 3644 4553跨 齿 数 n 2 3 4 5 6表 2 按 p
35、b 确定 m 和 m 2 2.5 3 4 5 6pb( =20)5.904 7.380 8.856 11.809 14.761 17.13pb( =15) 6.069 7.586 9.104 12.138 15.173 18.207表 3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跨测齿数 k 及公法线长度 W齿数Z 跨齿数 km=1 的公法线长度 W齿数Z跨齿数 km=1 的公法线长度 W 齿数 Z 跨齿数 km=1 的公法线长度 W2510 2 4.5683 23 3 7.7025 36 5 13.788811 2 4.5823 24 3 7.7165 37 5 13.802812 2 4.5963 25 3 7
36、.7305 38 5 13.816813 2 4.6103 26 3 7.7445 39 5 13.830814 2 4.6243 27 4 10.7106 40 5 13.844815 2 4.6383 28 4 10.7246 41 5 13.858816 2 4.6523 29 4 10.7386 42 5 13.872817 2 4.6663 30 4 10.7526 43 5 13.886818 3 7.6324 31 4 10.7666 44 5 13.900819 3 7.6464 32 4 10.7806 45 6 16.867020 3 7.6604 33 4 10.7946
37、 46 6 16.881021 3 7.6744 34 4 10.8086 47 6 16.895022 3 7.6885 35 4 10.8227 48 6 16.9090表 4 渐开线函数(inv )表(节选) 次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10 000 17941 18397 18860 19332 19812 20299 20795 21299 21810 22330 22859 2339611 000 23941 24495 25057 25628 26208 26797 27394 28001 28618 29241 29875 305181
38、2 000 31171 31832 32504 33185 33875 34575 35285 36005 36735 37474 38224 3898413 000 39754 40534 41325 42126 42938 43760 44593 45437 46291 47157 48033 4892114 000 49819 50729 51650 52582 53526 54482 55448 56427 57417 58420 59434 6046015 000 61498 62548 63611 64686 65773 66873 67985 69110 70248 71398
39、72561 7373816 00 07493 07613 07735 07857 07982 08107 08234 08362 08492 08623 08756 0888917 00 09025 09161 09299 09439 09580 09722 09866 10012 10158 10307 10456 1060818 00 10760 10915 11071 11228 11387 11547 11709 11873 12308 12205 12373 1254319 00 12715 12888 13063 13240 13418 13598 13779 13963 1414
40、8 14334 14523 1471320 00 14904 15098 15293 15490 15689 15890 16092 16296 16502 16710 16920 1713221 00 17345 17560 17777 17996 18217 18440 18665 18891 19120 19350 19583 1981722 00 20054 20292 20533 20775 21019 21266 21514 21765 22018 22272 22529 2278823 00 23049 23312 23577 23845 24114 24386 24660 24
41、936 25214 25495 25778 2606224 00 26350 26639 26931 27225 27521 27820 28121 28424 28729 29037 29348 2966025 00 29975 30293 30613 30935 31260 31587 31917 32249 32583 32920 33260 3360226 00 33947 34294 34644 34997 35352 35709 36069 36432 36798 37166 37537 3791027 00 38287 38666 39047 39432 39819 40209
42、40602 40997 41395 41797 42201 4260728 00 43017 43430 43845 44264 44685 45110 45537 45967 46400 46837 47276 4771829 00 48164 48612 49064 49518 49976 50437 50901 51368 51838 52312 52788 5326830 00 53751 54238 54728 55221 55717 56217 56720 57226 57736 58249 58765 59285表 5 奇数齿轮齿顶圆直径校正系数 k1齿数 z 系数 k 齿数 z 系数 k 齿数 z 系数 k 齿数 z 系数 k7 1.0257 19 1.0034 31 1.0013 4547 1.0006269 1.0154 21 1.0028 33 1.0011 4951 1.000511 1.0103 23 1.0023 35 1.0010 5357 1.000413 1.0073 25 1.0020 37 1.0009 5967 1.000315 1.0055 27 1.0017 39 1.0008 6985 1.000217 1.0043 29 1.0015 4143 1.0007 8799 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