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1卷第4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0121 No42008年12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December,2008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刘阳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15)摘要:文化名著的翻译与传播受译者的经历和为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制约。文章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关键词、文化事实的翻译特点,指出文化典籍的翻译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有效的翻译策略能够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
2、精神。关键词:学者型翻译;文学型翻译;文化事实;“仁”;“礼”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04(2008)04006604The Translating Strategy of LUNYU by James Leggeand Gu Hong-mingLU Yang-chun(College of Foreign Lm母IBg,CllaIl铲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l-a 410015,China)Abstract:The translation and diffusion of a presti
3、gious classic is influenced by the translatorB strategy in accordancewith his experience and purpose of translationThe essay carries out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James Legge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onfucius Anaects and Gu Hong-mG“*gS version of 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ufueius inthree asp
4、ects:background information,translation of the key words and realia in the original cultureA conclusion isdrawn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a prestigious classic work is a comprehensive issueAn effective translation strategy isable tO promote the position of a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dignity of a natio
5、nKey words:scholarly translation;literary translation;cultural perspective;realia;Ren;Li文化典籍的翻译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符号转化、阐释与再生的过程,而且还能够体现译者的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论语是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作品之一,其译本不仅能够体现影响译者决策的综合性因素,还反映出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和政策。文章通过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他们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和文化符号的传译,探讨文化名著中文化符号翻译的综合策略。一、理雅各和辜鸿铭不同背景对翻译论语的影响现代文艺阐释学认为,
6、先有、先见、先把握等构成人们意识中的所谓“先结构”,而这种“先结构”能够影响译者的文化视点和翻译目的。(P232)从利玛窦开始,西方传教士以传播宗教的形式对殖民地进行文化渗透。为了在“礼仪之争”中为自己的利益辩护,也为了满足欧洲知识文化界的猎奇心理,儒家经典的不同语种的译本不断出现,其中英国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翻译的论语被奉为西方的标准译本。理雅各认为,真正伟大的文化作品能够超越国界,给全人类带来启迪。因而他采取一种文化适应性策略,努力在基督教和儒家文化的共性中将中西文化结合研究。但是理氏的基督教背景使得他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儒家文化,其传教士的身份和翻译目的不
7、可避免地决定了其对儒家文化概念的误读,这对收稿日期:20070918作者简介:刘阳春(1971一)女湖北宜城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及翻译万方数据第2l卷第4期 刘阳春: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 67其翻译必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理氏将论语中的关键词“君子”译成the superior man,the moralman,the scholar man。可见,他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氛围决定了他对“君子”的误读,也反映了他对君子形象的片面理解:君子=尊崇美德的学者和贵族,这是典型的英国绅士形象。根据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权力对峙之场,译者对原文本的解读和重写策略是他进行权力抗争的
8、有效途径之一。自鸦片战争后,19世纪的中国无论在政治还是文化领域,都倍受西文列强的强暴和蹂躏。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从文化上拯救中国。翻译在当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梁启超、严复都是当时主张翻译救国的重要翻译家。辜鸿铭(18571928)是学贯中西译界的天才级大师。他在论语中所采取的翻译态度和策略受到当时历史背景和自身文化视野的影响,而且他也利用翻译向西方列强进行斗争,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辜氏将儒家文化本质上理解为伦理文化,正如他在春秋大义里对“文明基础”的描述:“文明的真正涵义,也就是文明的基础,是一种精神的圣典。我所说的道德标准指的就是这个。”一所以他的译本中出现频
9、率最高的词是moral。他将儒家的“仁”、“德”、“君子”、“和”、“中庸”统统阐释为moral,morality,the moral law,the moral man,gen-tleman,moral reform,Our true moral and ordinary self(“庸”)。在他的视野里,儒家的君子的形象具备以下特点:君子=绅士+智者+善人+遵循伦理大道的孝子、忠臣、益友,比理氏的译法更接近孔子的描述,反映了他对君子形象本质的把握。由此可见,译者的经历和文化观决定了其翻译方法。二、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主要概念词的翻译比较操纵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不断决策的过程。译者
10、在论语英译过程中,对主要的概念词的理解和翻译,能从整体上反映其对原文本的重写策略和文化态度。在论语中,“仁”出现109次。孔子将“仁”看成是其他德行的基础,例如,在学而2里他指出“孝”与“仁”的关系;在(k佾3里他指出“仁”和“礼”、“乐”的关系;在宪问5里他谈到了“仁”与“勇”的关系;在阳货6里他又指出“恭、宽、信、敏、惠”是“为仁”的前提。由此可见“仁”博大精深的人道主义内容。理氏和辜氏分别根据自己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对“仁”进行了重写。理氏从西方文化和宗教的角度将书里的“仁”全部译成virtue,“仁者”译成virtuous man,“德”也译成virtue,virtue是其译本里出现频
11、率最高的一个关键词。由于他的传教士身份,“仁”在其视野里是一个美德范畴,virtue的使用频率以及用们rtue来代替“德”明显反映了其道德理念。辜氏将“仁”理解为一个伦理道德观念,是有一定理据的:一方面,因为“仁”与儒家其他德行的深层关系;另一方面儒家精神强调君臣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因此,儒家的“仁”从本质上是伦理精神,辜鸿铭将“仁”、“君子”、“德”、“和”分别译成moral,morality,the moral man,the moral law,应该说从整体上把握了儒家文化的真谛,这也恰恰是他翻译和传播儒家文化的基础。“礼”在论语里出现了74次,是儒家学说的另一重要基础。“礼”与“仁”息
12、息相关,是“仁”的外化和社会显现形式。儒家的“礼”是一种学说,由周礼礼记仪礼三部分组成,不仅指礼的各种具体形式,还包括礼貌之礼、仪节之礼、伦常制度之礼,从不同层次上可以分为礼治、礼法、礼教、礼律等。在论语的各个语境里,“礼”的含义各不相同,因此两个译本对“礼”的译法也非常丰富,理氏的翻译有:ceremonies,courtesies,propfiety,the rules of pmpfiety,the rules of ceremony;辜氏的译本里有以下译法:courteous,art,the educationand good manner,pmpriety,civilization,t
13、he correctform,the principle of the rite,the honors,the n瑚oftaste。courtesy and good manners(礼让),the rules ofetiquette and formality,direct his studies with judg-ment and taste(约之以礼),religion,education,po-lite arts(礼、乐),等等。由此可见,辜氏的翻译能够反映儒家“礼”的多样化内涵,在语义场上能够对应“礼”,这归因于他对儒家文化的整体把握。以下语境可以对比两个译者的翻译准确性。1子日:
14、“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八佾3)此处孔子指的是礼的综合概念。孔子还强调君子要通六艺,其中一艺就是“礼”。理雅各将此“礼”译成the ceremomes3,只译了“礼”的一万方数据6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2月个方面内容,与宗教形式相关联;辜氏的翻译thearts and ci“li刎on4(r362)既包括“礼”的艺术内容,又包含“礼”的社会延承性,比理氏翻译准确。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1)尊崇礼制,约制自我,从整体上将自我融入社会,将小我与大世界统一起来,这是仁政实现的基础。这里的“礼
15、”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理氏将“克己复礼”译成“To subdue oneself and return topropriety is perfect virtue”3(Pi67),将自我与礼治对立起来,是对孔子观念的歪曲理解;辜氏的翻译“Renounce yourself and conform to the ideal of decencyand good manners”【4(P431则强调了两者的统一,对原文理解是正确的。辜鸿铭在一个大汉学家里引用了MathewAmold的观点:“只有通过理解全部文学整个的人类精神史或者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来领悟,文学的力量才能显现出来。
16、”【5J他把论语当作一部民族文学、文化作品,与西方文学、文化作品进行对比研究,从底蕴上把握中西民族性格的不同之处,所以他的翻译更注重对这些概念词内蕴的把握,从语义范畴与交际范畴做到对原文含义的全面反映。三、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特殊文化词及文化现象译文比较美国比较文学教授玛丽亚提莫志克(MariaTymoczko)指出翻译文学的两种传统:学者型翻译和文学型翻译o61前者以原文本为出发点,从语文学角度进行研究,近乎直译原文中的外来词、特殊词、术语表,从词型语义上转译原文内容;后者以译语为出发点,根据译文特点阐释原文本内容,可读性高。两者都受当时的意识形态、语言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影响。由于不同的
17、文化背景,理氏和辜氏的译本对于论语中涉及的一些文化现象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手段。理雅各是牛津大学教授,其学术风格是学者式的,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作,他采用异化手段,对书中的人名、专有名称、称谓语尽量采用音译形式,例如:孔子的弟子名字,他一律采用音译形式;其他的还有Yong(雍)Ji(骥),ji(稷),白圭(Baigui),君夫人(Junfuren)、小童(Xiaotong)、寡小君(Guaxiaojan),他的翻译风格由于不自然而受到辜鸿铭的讽刺。辜鸿铭的译本主要采取归化手段,为了便于英国读者接受,他省略了书中所有的名字,而采用disciple来代替孔子的弟子,他所采用的另一种翻译手段就是
18、文化概念类比,使用英语文化里的对等词来翻译儒家的一些文化概念和现象词,如buffet(反坫),orchestra(乐),Cod(天),gentleman(君子),administration(政),chapel(堂),Beau Clerk(文),Madame(君夫人),Sire(小童),Our good little princess(寡小君)。除此之外,他还采用对比研究,如他将管仲与德国政治家俾斯麦相比,将“缔”与基督教的弥撒仪式进行对比。在译本副标题里他写到:“引用歌德和其他西方作家的话注释的一种新的特别翻译。”4(rs45)因此他的译本可以看成是中西文化、中西文学的对比研究,这也正是他翻
19、译儒家经典的出发点。以下语境分析可以说明中英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译者的翻译特点。1子日:“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季氏7)“气”是中国古典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范畴,可以指天地之气、浩然之气(孟子)、阴气、阳气。将“血”与“气”结合描述人体,反映了古代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理念。理雅各将“血气”翻译为the physical power,the animal powerE3(P22,反映了他对人体社会宗教属性的理解:人体由动物属性和宗教灵性组成,或由精神能量和物理能量组成,具有西方的哲学理念和宗教理念;辜鸿铭将“血气”
20、翻译为:the constitution of his body,the physicalpowers4(P47“,反映了他从人的精力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状况来理解这一名词,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而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5)理:The mater said“May not Shun be instanced鼬having governed efficiently without exertion?Whatdid he do?He did nothing but gravely and reverentlyoccuPY his imperial s
21、eat3 3(P205)辜:Confucius remarked,“r11Ie ancient EmperorShun WaS perhaps the one man who successfully carriedout the principle of nongovernmentFor what need is万方数据第21卷第4期 刘阳春: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 69there really for what is called government?A rulerneeds only to be earnest in his personal conduct,andto behav
22、e in a mallner worthv of his position4J(e螂)“无为”本是道家重要范畴之一,意思是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儒家提倡“德治”,尧舜的德行齐于天,其德如风,能够自然而然的感化人民,达到稳定天下的目的,所以儒家的“无为”和道家的“无为”并不相同。理氏的翻译是对原文的直译,比较符合道家“无为”概念,是对儒家精神的一种误读;辜氏译文是通过对爱默生的作品(Eng1ish Traits)中的“nongovemment and nonresistance”感悟后译出的,对于舜的“无为而治”解释得比较贴切,对于舜的形象刻画也比较符合儒家统治者的理想形象。但是两种译文都
23、没有对“正南面”的形象加以保留,从文化翻译角度来看,信息量与原文不相等,不能算忠实的翻译。以上的分析显示,理氏的翻译以保留论语的原貌为出发点,采用的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让译文读者接受更多的异国文化的方法异化,具有典型的学者型翻译的特点,其目的是向西方传播汉语文化。辜氏将论语看作是一部伟大的民族文学作品,采用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尽可能的把源语的行为模式纳入译文读者的文化范畴中来的方法归化,具有典型的文学翻译特点,他将论语与西方的文学文化源流相类比,给予较多的意释,对比分析,其目的是让译文读者了解儒家学说的旨意,给西方人亮出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文化名著中文化符号的翻译涉及到意
24、识形态、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等多个方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公平、公正、客观地分析认识两个民族的深层文化内涵,不能只流于对字面意义的解读。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化内蕴,译者还应该充分了解该民族文化的轴心地位,着力于保留文化名著的本色,才有利于不同民族间的平等交流。注释:辜鸿铭将其阐述为中国人的圣经。参考文献:1许钧翻译思考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322黄兴涛闲话辜鸿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83理雅各四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4黄兴涛辜鸿铭文集(下)C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5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一个大汉学家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446Mal
25、ia TymoczkoTranslation in a Poaeolonial ContextMsh哪-hal:Shanghai Fomi印kmgtm舻Education Press,2004122万方数据理雅各与辜鸿铭论语翻译策略作者: 刘阳春, LIU Yang-chun作者单位: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15刊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EDITION)年,卷(期): 2008,21(4)被引用次数: 0次参考文献(7条)1.许钧 翻译思考录 19982.黄兴涛 闲话辜鸿铭 19973.理雅各 四书 19924.黄兴涛 辜鸿铭文集(下) 19965.辜鸿铭 中国人的精神:一个大汉学家 19966.Maria Tymoczko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20047.辜鸿铭将其阐述为中国人的圣经本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