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邱才训,我这样认识课改 关于课程实施的若干基本问题(讲课提纲),2,一、课程实施方法论的审视课程意识缺失:少数人编制课程,多数人被动实施,课程实施与评价涉及到对课程本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价值与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评价等领域的理解和认识。,3,涉及两个层面:理论研究层面: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课程问题的思考;在实践研究层面:开展广泛的课改实验;将“抽象的理论引导”与“具体的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理性+实验”的基本范式。这是课程实施方法论的重大变革,4,二、课程目标:变与不变总目标没有变课程目标的依据是教育方针(即总目标)教育方针的表述有两层意思
2、,新课程总目标的表述: 国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5,变的是具体目标:对总目标从单一性解释到多元价值视角的分析,形成了对课程具体目标价值取向选择的新思路。1经济形态、结构变化导致对人才培养的素质价值选择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主体性;较鲜明的个性。,6,2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导致对人才培养的类型价值选择;多样化 多规格3网络文化背景呈现的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导致对人才培养的文化价值、人格价值选择。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国际化;继承与改造爱国、诚信、守法、礼仪、勤奋,7,三维目标:不是不要双基“ 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3、正确的世界观的过程。”能力的核心:学会学习必须掌握过程和方法能力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从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转变”的提法对吗?,8,综上所述,课程编制必须遵循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原则,9,三、课程结构:1+1+13原则一旦确定,课程结构随之发生改变:课程组成的灵活性、多样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如通用技术)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自主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10,2课程结构中相关学科的整合根据所开设的若干门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位置和任务,将各门类课程整合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课程组块,以提高和发挥课程的整体
4、功能。3课程的开放性依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成果,完善课程结构。如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与社会、选修课程等,为课程提供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空间。,11,四、课程内容:坚守基础,走向生活,兼顾人文1基础性构建简明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2学术性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调体验过程,习得经验,凸显获得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12,对教学生活化的理解,13,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向拓展既具科学性、客观性,又具有人文性和社会性,二者内在地统一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科学性:表现为知识的、认知的、逻辑的、分析的、思维的理性方面。人文性:表现为情感的、意志的、直觉的、综合的、形象的非理性方面。,14,五、学习观
5、: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的理论基础构建体现发展性的课程实施方式,核心的问题是学习观的问题:1重新界定学习概念,揭示学习过程基本结构与要素,重点阐明现代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实践性、社会性与创新性,从而使课程实施体现出以“参与、合作、体验、探究”为特征的发展性特点。,15,2现代学习观所引发的课程实施策略教与学不是训导、独白或放任,而是 对话: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的探索,自发的讨论,自然的回应和碰撞,双方知识视界的融合。,16, 形式与内容不是盲目追求生动活泼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既要轻松愉快,又要恬静紧张(恬静与活跃的统一,紧张与愉快的和谐)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务必保证教学的有效性,17,文本与现实从教科书
6、走向教材何谓课程、教材和教科书?课程不只是“现成的文本”,课程是动态的、创生的。教材除了教科书之外,还有自然教材、生活教材;物化教材、非物化教材。教科书是依据课标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核心教材。,18,怎样理解“用教材教”?对教材内在规律的理解和结构体系的把握;对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的结合点的把握。-这是从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19,六、关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对课程实施的影响1影响学习方式的变革如何整合技术、教师、学生三个基本活动要素,充分体现基于资源学习、个性化学习和交往实践学习的优势。如何运用网络学习、虚拟学习、弹性学习、远程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20,
7、2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何面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如何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数字化学习资源,21,七、建设现代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指按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22,内涵之一在课程目标上:多元化的课程目标取向。在课程内容上: 以“仁爱”、“和谐”、“信念”、“情操”为标志,把蕴涵在学科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绪、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在课程实施上: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为标志。,23,内涵之二 物质文化:教材、媒体、校园、校舍 制度文化:政策、法规、方案、标准 精神文化:治学理念、价值取向、科学态度、实践与创新精神、民族性与现代性、本土化与国际视野、正确对待知识技能与智力、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建构,24,八、课改成败的关键审视困难:三个瓶颈高考改革滞后教育立法滞后教师研究滞后,25, 关键1. 克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关键2. 缩小两个落差 关键3. 负担: 课改成败的关键性指标,2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