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8102195 上传时间:2019-06-08 格式:DOC 页数:77 大小:7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18年高考语文 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专题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合题。热点题型一 翻译的原则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译文: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译文: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解析 “衣冠” “日月” “旦夕” “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2、(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译文: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 “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译文: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 ,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提分秘籍】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2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

3、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举一反三】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翻译下列句子,体

4、会意译的特点。(1)纵一苇之所如。译文: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译文: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译文: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译文: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译文: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3热点题型二 翻译的标准例 2

5、.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遽”字, “遽”是“就”的意思。(2)原句: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 ,即“才华出众之人” 。(3)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漏译、误译之处

6、: 答案 漏译了“督”字。 “督” ,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误译“计其出入” ,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译句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 ;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提分秘籍】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

7、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4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举一反三】 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

8、应在“推荐”后加“的”字。(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不“达”之处: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 “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3)原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 “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 “闻”属错译。(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译句: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中

9、“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较为普遍。热点题型三 关键实词例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5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

10、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译文: 答案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译文: 答案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解析 “人”作状语。(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译文: 答案 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解析 定语后置、 “乐” 、 “鼓琴” 。【参考译文】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

11、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

12、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提分秘籍】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6一定要拆成“亲近” “信任”两个词。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 “用” “在” 。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

13、鼓” 。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

14、林樾,闻之愀然。(明程启充游千山记)(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译文: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位先生到那里游玩。(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译文: 答案 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解析 “危险” ,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 ,恰好;“愀然” ,悲伤的样子。热点题型四 关键虚词7例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悯 獐清侯方域客有

15、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 ”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 ,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 也,是皆有欲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 而共牢以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犬之貌,且翦翦 焉适矣。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

16、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 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 ”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二犬者为一矣。 ”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 ”(

17、选自壮悔堂文集 ,有删改)注 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侵假:逐渐。翦翦:和睦的样子。煦煦:和悦的样子。(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译文: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译文: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译文: (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译文: 答案 (1)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8(2)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3)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4)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参考译文】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

18、:“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我说:“是这样。 ”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说了这件事,说:“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且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养獐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

19、”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 ”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 ”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一体了。 ”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前它们装出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

20、去掉绳索的,并且担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我说:“不需要了。那世上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 ”有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也会遭遇灾难的。 ”【提分秘籍】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 “其”等。(2)现代汉语中

21、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 “而” “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要替换。9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句中的“于”要译为“在” , “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 “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2)表停顿作用的。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3)起衬字作用的。如:顷之,烟炎张天。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4)发语词。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虚词翻译时,

22、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热点题型五 特殊句式例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 ,有删节)(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译文: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译

23、文: 答案 (1)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10(2)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提分秘籍】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意味,如意念被动句。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另

24、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 “有以” “得无” “无乃”和“不亦乎” “何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一、 【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

25、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11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

26、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 【1】 以来,臣弑其君,子 弑 其 父 , 父 子 兄 弟 相 贼 杀 , 有 不 出 于 袭 封 而 争 位 者 乎 ? 自 三 代 圣 人 以 礼 乐 教 化 天 下 , 至 刑 措 不 用 , 然 终 不能 已 篡 弑 之 祸 。 至 汉 以 来 , 君 臣 父 子 相 贼 虐 者 , 皆 诸 侯 王 子 孙 , 其 馀 卿 大 夫 不 世 袭 者 , 盖 未

27、 尝 有 也 。 近 世 无复 封 建 , 则 此 祸 几 绝 。 仁 人 君 子 , 忍 复 开 之 欤 ? 故 吾 以 为 李 斯 、 始 皇 之 言 , 柳 宗 元 之 论 , 当 为 万 世 法 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11下列对文中语

28、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请立诸子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12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 分)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C廷尉李斯深谙

29、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5 分)【答案】9D10C11B12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13D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考点定

30、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10 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 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 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13的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11 B 项 中 “皆 封 侯 ”在 “诸 子 功 臣 以 公 赋 税 重 赏 赐 之 ”一 句 中 找 不 到 对 应 的 内 容 , 属 于 无 中 生 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12 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 分;失时,违背时代

31、,1 分;句意 1 分。(2)已,停止,1 分;篡弑,篡位弑君,1 分;大意,1 分。&【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4 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判断的直接依据” ,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

32、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参考译文】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 (他们)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 (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 ”秦始

33、皇说:“天下一直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 ”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14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 ,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

34、做(以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 (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 (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 (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彭越、英布、卢绾, (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

35、分封诸侯的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

36、。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二、 【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 ,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37、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15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 ,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 ,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

38、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选自王文简公文集 ,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B先生往谒 谒:拜见C称之不置 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9、(3 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 30 个字。 (4 分)【答案】6C7B8 (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

40、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得分点:“先” “以” “北16面”各 1 分,句意 1 分) (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 “存” “笃厚”各 1 分,句意 1 分)9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8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 (1)注意“先” “以” “北面”的意思。 (2)注意“殁” “存” “笃厚”的意思。【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

41、解 B。9 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博考三代典礼”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参考译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 ,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

42、这篇文,都感叹赞赏认为是奇才。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他被看重就像这样。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了黄鹤楼铭 ,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17名物象数,以撰

43、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 ,见识观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

44、长时间了。先生对于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三、 【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 (10 分)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4 分)

45、2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2 分)2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 分)【答案】2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22苏洵、苏轼2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解析】18【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把握。题干问的是“文中的老苏、大苏”所指何人。从文中来看,所写是宋朝的内容,宋朝以“苏”为姓,且至今有名的是苏门三父子, “老”可见应是父亲苏洵;“大”可见应是哥哥苏轼。【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23 题干要求“根据材料

46、,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 ,这是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 “不同时期” ,说明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有关时期、时间的词语,比如“宋政和间” “靖康之祸” ,然后再找出这两个时期对于临川集的介绍,比如“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 ,这是说政和间, 临川集备受重视,被列于“官书”之列;“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 ,这是说靖康后, 临川集不如欧阳修集、曾巩集、苏洵集、苏轼集盛行。【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五、 【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 孝经 ,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 ,乃追步惠连 【注】 矣。 ”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