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二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熟读背诵课文。2.结合注解逐则翻译,积累重点解词。3.理解归纳内涵,并学习运用。重点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一(课前完成)1默读一遍课文,将书下注解生字读音标在书上。2自由朗读一遍,然后逐章背诵。3利用晨读时间背诵,第一次背诵前六章,第二次背诵后六章。4独立背诵之后,对子互背,小组齐背。5各组互查。先组长互查,再查对方组员。导入新课有人说
2、,若 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1.介绍文常,导入新课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uy)(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2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逝世时,享年 73 岁,葬于曲阜(f) 城北泗(s) 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
3、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与其最为卓出的衣钵(b)继承者孟子统称为“孔孟”。论(ln)语十则(论语四书五经之一)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整体结构: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三体组成。内容: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二十篇, 每篇有若干章。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2.研讨前六章(1)结合注解将前六章翻译在本上(2)将每则中书下注解给出的重点解词以及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抄在译文下面。(3)简要概括每则论述的主要方面或主要意思。(4)小组分工逐则交流。先交流
4、译文,同步确定自学时不理解的词语;再交流论述的方面或意思。(5)班级分工,小组逐则展示。其他组倾听,质疑,识记,背诵。预设提示: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2)曰:说,说道。(3)学:学习。3(4)时习:时常地(按时)复习。(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6)不:表示判断。(7)
5、说:通“悦”,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9)自:从。(10)乐:快乐。(11)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12)愠 :生气,发怒。 (13)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本段理解:第 1 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 2 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 3 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第二章曾子曰:“吾(
6、w)日三省(xng)吾(w)身,为(w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n)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重点字词解释:吾:我。日:每天。三: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省:检查,反省。为:替。谋:谋划。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4传:老师传授的知识。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
7、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十有(yu)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不逾(y)矩(j):指不超越礼法(规矩、规范)。第四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重点字解释温:温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承。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可以为:可以、能成
8、为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了”。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ng),思而不学则殆(di)。”(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重点字词解释:5学:学习。而:连词,表示转折。思:思考,思索。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i):有害。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9、。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箪:音,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忍受。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二课时1.默写前六章中的重点句子。组内互判。2.研讨后六章(1)结合注解将后六章翻译在本上(2)将每则中书下注解给出的重点解词以及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抄在译文下面。(3)简要概括每则论述的主要方面或主要意思。(4)小组分工逐则交流。先交流译文,同步确定自学时不理解的词语;再交流论
10、述的方面或意思。(5)班级分工,小组逐则展示。其他组倾听,质疑,识记,背诵。预设提示:第七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6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重点字词解释:乐:以为乐好:爱好。者:的人学习的三层境界:知 、好、 乐。第八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重点字词解释:饭疏食,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疏食即粗粮。曲肱:肱,音 gng,胳膊,由
11、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水:古代冷水为水,热水为汤。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第九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说:“多人行走,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重点字词解释: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
12、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行:走路必:副词,一定。7师:老师,先生。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择:选择。其:代词,代指他们。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改:改正。第十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重点字词解释:逝者:指流逝的时光。斯:这里指“川”,即河水。 舍:舍弃,停。如:
13、就像。昼夜:白天和黑夜。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第十一章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三军:军队的统称。匹夫:普通的人。夺:改变。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第十二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8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这里面了。”笃:忠实、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仁德。这一章讲仁,是从学习方法上讲的。3.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有哪些?找出来后请你引用其中几句话写一段勉励自己和他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