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及反思,学校: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教师: 任 清 平日期:2011年3月28日,2,1936年中日两国主要工业品产量比较,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3,专题主要内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涵,1,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2,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反思,3,4,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内涵,5,现代化的内涵,是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理论,其实质是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说。 从学理上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 现代化的实质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工业化生活方法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中共铜仁
2、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6,广义: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 狭义:现代化主要是指第三世界经济落后国家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现代化的内涵,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7,现代化的类型及特征,内源性现代化:是由于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经历漫长的社会变革道路,其外来的影响居于次要地位。是一个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渐进变革过程,有强有力的经济中坚力量,变革保持较大的连续性。
3、外源性现代化:是在国际环境影响下,社会受外部冲击而引起内部的思想和政治变革并进而推动经济变革的道路,其内部创新居于次要地位。自身内部因素软弱或不足,外来因素的冲击和压力形成主要推动力,各种社会矛盾和变化集中而且剧烈,大多数会发生暴力斗争,不易保持改革的连续性。,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8,什么是经济现代化?,就是指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它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主要特征是工业化,主要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普遍扩散化的过程,由传统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过程。,9,中国经济现代化指什么?,主要是指中国从传统牛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
4、给自足自然经济向现代大机器生产的工业经济转化过程,即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过程。,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10,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11,三 个 阶 段,起步阶段(18611911年)局部工业化阶段(19121949年)全面工业化(1949年现在),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12,(一)起步阶段(18611911年),准备阶段(18401860年) 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发展简况: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鸦片战争后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没有能启动经济现代化,但有了一定的准备,如“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外国商品的进入及新开通商口岸的媒
5、介作用,13,1、艰难的起步(18611894年),中国经济现代化艰难启动:在内忧外患打击下开始“自强运动”(防御性质)。 内部:太平天国运动等影响,中国内部“衰败化”加剧。 外部:英、法联军入侵,面临“几千年未有之强敌”,国家开始丧失一部分主权。 目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消弭内乱,维持满清王朝的统治。,14,军工企业,从18651890年,洋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1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1865)、福州船政局(1866)、天津机器局(1867)和湖北枪炮厂(1890),其余11个局厂规模较小 作用:这些军工企业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启动的标志,也使清朝的
6、军事力量有一定的增强,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15,民用企业,创办原因:经费艰难,以“求富”为目的 主要有7个:轮船招商局(1872年 )、开平煤矿(1881年)、电报总局(1880年)、上海机器织布局(1890年)、汉阳铁厂(1890年)、黑龙江漠河金矿(1889年)和湖北织布官局(1893年),还有40余个中小型民用企业。 1894年,民用工业资本总额达3961万元,与军用工业资本总额1071万元一起成为当时中国新式企业的主体。,16,启动阶段新式企业的运营状况,官办企业:所有军工企业及部分民用企业 官督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电报总局、安徽池州煤矿(1877年)、贵州清
7、溪铁矿(18861890年没建成)、开平铁路公司(1886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剿丝局(1894年)等。 商办企业:剿丝厂、纺织厂、火柴厂、面粉厂、造纸厂、印刷厂等。,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17,甲午前新式企业资本构成 (单位:万元),18,自强运动的作用及局限,开了风气之先,使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在艰难曲折中缓慢起步;增强了一定的国防力量,使得中国在中法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中能与对手一战;也有与洋商争利作用。 没有政府的统一规划与实施,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经济基础也难于形成快速的资本积累,注定自强运动的作用有限性,不能实现中国富强的愿。,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8、 清 平,19,2、加速阶段(18951911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军事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的瓜分危机的刺激下掀起办厂小高潮和戊戌维新运动。 在1895年到1898年,新建立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1家,资本总额近1200万元。而甲午战前,从1872年至1894年共创办商办企业54家,资本总额约440万元。 但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顽固派政策的实施,限制了当时开始兴起的中国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20,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更加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实行经济立法、奖励工商等政策、成立商部)对加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05年后中国
9、兴起办新式企业的新高潮。如到1910年棉纺织工业共计办成新厂19家,投资总额1035.9万元,纱锭数304024枚,布机数516台,21,18951911年19年间我国自己开设的资本在一万元以上、使用机器动力的工矿企业有549家,资本总额共计12028.8万元。 资本构成: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1895年占总资本的77.6%下降到1913年占23.7%;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1895年占22.4%上升到1913年占76.3%。 新式经济成分在经济总量中所比重小,新式企业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矿产区。,加速阶段概况,22,(二)局部工业化阶段(19121949年),1、探索阶段:(191219
10、36年) (1)民初的经济政策 设立了实业部 一系列保护和发展实业的政策与措施: 保护工商业者的私有财产和从业自由; 立法鼓励创办各类公司和实业; 倡导兴办银行; 倡导兴农垦殖,鼓励开垦荒地。,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23,袁世凯政府的经济措施,提倡和鼓励设立公司,扶植保护工商业; 鼓励开采矿产,保护矿主利益; 鼓励开垦荒地,奖励农副业生产; 发展新式银行,改革币制; 提倡国货,减免土货税收,鼓励出口。 虽然实施不力,但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4,(2)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1912年至1921年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
11、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加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加了近2倍。 私人资本工矿交通企业的资本总额,1913年为28741万元,1920年为57977万元,比前者增加了29236万元;私人产业资本平均年增长率为10.54%,一些主要行业的增长率更高,面粉业22.8%,卷烟业为36.7%,棉纺织业为17.4%。到1920年私人企业的产业资本总额已达5.8亿元。,25,畸形发展与挫折,畸形发展:轻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最为突出),重工业比较慢,还远远没有形成完整工业体系。当一战后,西方列强的资本与商品卷土重来时就受到严重打击。从1922年起由“黄金时代”转入停滞和衰退。 衰
12、退原因:军阀专制统治和穷兵黩武;北洋政府的财政政策使新式工业的资金来源越发短缺;政权分裂、军阀割据,造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无规划性;以及国际环境的两重性。,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26,(3)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措施与成效 (19271936年),措施:设立“全国经济委员会等机构,统筹全国经济建设;收回关税自主权;裁撤“厘金”制度;统一币制(“废两改元”和币制改革);增补经济法规政策的内容;奖励私人企业和提倡国货等;及展开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成效:19261937年,中国现代工业每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6%;工厂增多;基础工业的增长较为迅速;工业总产值增加;基础交通得到一定
13、改善(如修铁路达3795公里);农业现代化步伐也加快;为中国抗战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国家资本(官僚)主义初步形成,现代工业呈畸形分布,重工业发展仍然较慢。,27,在19121936年这一时期中,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有所加快,特别是19151923年和19281936年期间的发展较快。 但是工业呈现轻工业畸形发展和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的局部工业化态势。,探索阶段小结,28,2、战时工业化阶段(19371949年),(1)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被粗暴中断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和野蛮破坏使中国分布在沿海和沿江一带的现代工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国工业直接损失多达20亿元。 沦陷区的经济也完全成为
14、日本军国主义的殖民附庸经济,华资企业受到严厉限制,生存都非常艰难。战争(包括解放战争)在19371949年间给中国大陆造成损失估计在4000亿元以上,折合美金1800亿元。,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29,(2)战时工业化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急剧膨胀,战时工业内迁给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大西南的工业化带来促进作用,后方的交通等也有很大改善。 重工业在抗战期间大约增加3倍半,轻工业增加近10倍,特别是军工企业发展较快。 但国民政府确立“全盘控制”的战时经济体系和国家加大直接投资企业等使得国家资本迅速膨胀起来,严重限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0,(3)战后国家资本主义的恶性膨胀 和
15、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停滞,战后国民政府通过接收日伪工矿企业和金融控制等使得国家(官僚)资本主义恶性膨胀,成了“豪门经济”。 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的涌入,恶性通货膨胀,加上战争破坏使得国统区经济彻底崩溃。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区域分布的中国工业化遭到毁灭性打击;战时工业化促进了大西南等后方工业的发展,但接着的解放战争使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停滞。,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31,(4)新民主主义经济,特点:是一种过渡型经济形态。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扩大,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成分:公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等。 阶段:土地
16、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32,18611949年间,中国经济现代化在艰难地起步后的30年中进展非常缓慢,在晚清的10多年中有所加快,民国初年进一步发展,一战后又一度衰退,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10年中发展明显加速,但被日本侵略者粗暴地打断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总体说来,中国工业化在这一期间发展较慢,并且呈畸形发展和区域化分布,现代经济比重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但到1949年时仍然较小,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约占30%。,小 结,33,休 息,34,(三)全面工业化阶段(1949年现在),1、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阶段(19491978年)
17、 (1)经济的恢复与全面工业化的启动(19491956年)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央人民政府采取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积极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通过短短的三年就奇迹般地恢复了国民经济。三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6%,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8%。,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35,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轻、重的比重从1949年的70:22.1:7.9改变为1952年的56.9:27.8:15.3。,36,全面工业化的启动,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方针(
18、赶超型战略) “一五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三改”的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的确立; 农业集体化方针、统购统销等政策、苏联援助和人民的建设热情使“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中国经济现代化正式全面启动;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37,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38,(2)全面工业化的开展与曲折 (19581978年),中共八大提出的正确经济建设方针; 1956年起,在苏联政局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的影响下开始走上了激进甚至浪漫主义的经济建设旅程; “多快好省的经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全面展开,取得了短暂的“快进”经济建设成果,但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给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持久快速
19、发展带来严重挫折。 19611965年中国经济处于调整阶段。,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39,1965年工农业生产增长简况 (与1956年对比),40,“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经济的浩劫,1966年89月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开始直击危及到工农业生产,到1967、1968年形成的大动荡,造成国民经济的大衰退。之后几年间或调整得到发展,如1971年、1975年,但总的处于困难之中。 “文革”10年中经济建设虽然在曲折中取得某些局部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损失是巨大的。估计工农业总产值损失约5000亿元,对科技人才的培养断层给中国带来的损失难以估量。,41,19501966年与1967
20、1976年 各项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比较表(单位:%),42,1966年和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中 农、轻、重比重表(单位:%),43,此期间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继续扩大,挫折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1976年比1966年增加百分比,44,改革开放决策的确定(1978年11月)“两个凡是”和经济上的继续冒进,中国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继续恶化,寻找新的发展战略势在必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总路线,确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经济现代化终于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转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2、市场化阶段(1979现在),45,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
21、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建立城市市场体系和市场网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农村贫困人口急剧下降;农村及城市经济活力迅速增强,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46,对外开放新格局,1980年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1983年对海南岛实行特区政策; 1984年将对外开放为基本国策,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22、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最终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新格局。,47,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以市场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体制。 现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 ,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48,中国经济转入持续高速发展 (19792000年),到1999年,我国GDP已达81910.9亿元,相当于1952年的32.22倍和1980年的5.8倍。 19791999年年平均速度为9.
23、5%,19531978年为年均增长6.1%,比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高6.5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49,中国经济现代化驶入快车道 (2000现在),启动扩大内需应付东南亚金融危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挺过非典难关;走向科学发展;经历汶川地震;举办北京奥运会;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低谷中率先走出来,继续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领跑; 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兴起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加快信息化建设,快速追赶世界经济现代化的潮流。 1979200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
24、.8% ;2010年达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升至世界第2位。,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50,中国经济现代化属于外源性现代化类型,是首先从军工企业开始的防御性经济现代化。 历程:从19611911年间的缓慢起步、开始加快;在19121936年间有加快发展趋势,但被日本侵略者粗暴打断,直到1949年,中国经济现代化呈现局部工业化态势;19501978年间启动了全面工业化,发展明显加快,但在探索中遭遇曲折;1979年到现在才真正进入了全面持久快速发展的轨道,加紧追赶世界经济潮流。 模式: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模式到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5、现代化模式。,历程小结,51,三、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反思,52,(一)屡次错失的良机,第一次经济现代化大浪潮时期(17931860)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西欧资本主义优势的确立;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与最早机遇的错失; 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启动经济现代化机遇的再次错失。,53,马戛尔尼使华,54,第二次经济现代化大浪潮 (19611913年),此时期“西化”或“欧化”成为鲜明的历史发展潮流,浪潮主要在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也波及到日、中、土耳其、埃及等国,日本则为欧美之外“一枝独秀”的新兴工业国。 中国开始缓慢而艰难经济现代化,“边缘化” 地位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世界总量中所占
26、份额急剧缩小。 中国又失去紧追世界经济现代化潮流的机遇。,55,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制造业产量 相对份额的变化(17501900年),56,资本主义第一次发展性危机时期 (19151945年),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出现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性危机。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有过两次短暂的加快发展势头,却被日本的野蛮侵略粗暴打断。 中国经济现代化依然没能抓住机遇(战争时期则没有获得机会)追赶世界潮流,特别是战争使得中国经济停滞甚至倒退,57,第三次经济现代化大浪潮的 20世纪60、70年代,作为全球性变革的大浪潮,世界经济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使得19
27、531973年全世界工业总产值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之和。 但中国经济却因“大跃进”、“文革”以及半封闭状态拉大了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之间的距离。 中国又一次失去紧追世界经济潮流的机遇,这种状况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之路后才彻底改变。,58,(二)中国经济现代化 历程中的危机与激进,甲午战败、帝国主义的瓜分危机与维新运动的激进和失败; “半边缘化”地位带来的危机对辛亥革命失败及孙中山激进经济建设措施的影响; “有田同耕”的个体小农经济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推进,危机逼迫下的新中国采取农业集体化来支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赶超型经济战略和大规模群
28、众运动使得激进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经济现代化陷入困境和浩劫,危机带来的激进危害达到顶峰。,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59,(三)中国经济现代化与防卫性现代化(四)中国经济现代化中的传统、反传统还是“传统+经济现代化”,60,(五)中国经济现代化中的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即开放与封闭问题) (六)政治现代化失败对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严重影响,61,回顾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历程,体会其中的艰难曲折,反思我国曾经失去的追赶世界经济潮流的良机,我们会更明白当今中国经济与世界领先经济潮流差距巨大的原因,会更加坚定不移地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实施赶超型发展战略,加大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步伐,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总结国家和民族危机给中国经济现代化造成的激进问题与经验教训,我们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今天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严重隐患,在我们不忘危机压力的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防患于未然,稳健地加快我国经济现代化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实现中国经济赶上世界先进行列打下坚实的基础。,结 语,62,思考、讨论,你认为在中国经济现代化历程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呢?,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63,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经济现代化,64,谢 谢!,中共铜仁地委党校 铜仁行政学院 任 清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