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湘教版必修地理教材分析.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8080882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必修地理教材分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湘教版必修地理教材分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湘教版必修地理教材分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湘教版必修地理教材分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湘教版必修地理教材分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分析,必修各册课标特点,地理1 1. 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但是不拘泥于自然地理科学体系的纯粹、全面、系统; 2. 传统、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所浓缩、删减; 3. 突出主要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地理2,1. 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同样不拘泥于人文地理科学体系的全面、系统,强调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互相渗透、综合; 2. 传统、经典的经济地理内容有所浓缩、删减; 3.紧扣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地理 3,1.在了解人地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系统技能的能

2、力; 3.重视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基本观念的培养;,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但都是按照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一设计的。地理1主要说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对“人”的影响);地理2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对“地”的影响);地理3主要说明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即人地关系的综合表现)。,一、“地理”结构分析,“必修是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自然地理部分,属于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五大自然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自然地

3、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模块是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 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 基本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 基本过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结构,二、分章教材分析,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纵横

4、联系法,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2”与必修课程的关系,“地理1”是“地理2”的基础。 认识社会现象的发生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人类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和能源的状况是影响地球上人口数量、质量和移动的最基础的因素,也是人类生产活动布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地理1”和“地理2”有共同之处。如“地理1”通过对“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文地理问题,并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地理3”的学习,巩固和应用了“地理2”

5、的学习成果。“地理3” 是在“地理1” “地理2”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在“地理3”得到应用。,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渗透于每一节的教材中,特别是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以皇权为中心的方格井字结构、以山水为依托的自由布置形态 ,反映了特定时期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本章内容设计了一条暗线: 城市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城市区位因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有什么特点?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怎样的外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 城市是怎样发展的?城市化 这种发

6、展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大纲、课标教材比较,课标教材的特点,对传统的人文地理内容削枝强干(特别是必修的正文)。 大大扩充了关于城市的知识内(特别是选修中的内容),重点在城乡分布和城乡规划。 突出了城市与人类生活和环境的紧密联系 。必修教材中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强调了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并结合活动“扩容与提质并重”、“移植大树之风”,进一步突出了城市与人类和环境的紧密联系。,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课程标准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 课标及教材分析: “标准”有三个要求: 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在空间上

7、的分布状态。所谓“分析”,是指在城市分布图上,指出城市分布的情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 二是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课程标准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课标及教材分析: 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有几种被广为承认的理论:同心圆地带理论、梯度理论、扇形理论、中心地理论等。这些理论比较复杂,“标准”并未将学习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上述城市理论上,而是定位在能用上述理论中反映出来的地理原理来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上。,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著名理论,可以作为学习从地理的角度解释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基础。没有把“中心地理

8、论”放在标准中,就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理论本身。 对高中学生来说,应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涉及“中心地理论”,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机会。 在实际生活中,中心地可以是城镇,也可以是城镇内的商业中心。 从城市内部扩大到某个区域的城市布局上,引导学生比较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节教法建议,把握课标的变化,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材中部分内容与原高中地理选修一相近, 如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旧教材(人教版选修)是以正文出现,并且是以具体的案例城市出现的(成都市和沈阳市),而新教材以“阅读”形式呈现;又如中心地理论,旧教材选修课本中出现,后觉得太难了,删除了,新教材对中心地理论的内容尽量简化,要求能运

9、用中心地理论来说明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把握分析问题的地理视角,注意地理能力的培养。如城市功能分区从城市土地利用角度切入。,把握活动设计意图。城市各功能区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着的,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在空间上迅速向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郊区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及教材分析: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 城市化是个历史进程,学生

10、从日常的生活经验中很难感受到城市化过程,所以“标准”要求学生运用资料进行概括,建议教学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城市化特点”部分没有正文,而是以“阅读”和“活动”的形式来呈现的,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阅读资料,结合初中地理知识,总结和归纳出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比较中,要突出发达国家的“内城衰落”“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现象。,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及教材分析:

11、在能够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在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两层含义,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如耕地的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二是城市居住地环境的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如果管理不当的话,城市居住区内的环境状况会变得恶劣,这将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化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整体影响,比较适合使用统计资料和其他现成资料,而城市化对城市居住区内环境的影响则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或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展开。,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在本章教学中,应总体把握两点:,(1)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

12、联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已经接触过,高中阶段主要是从地理原理上让学生理解世界上有哪些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这些工农业地域类型是怎么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对地理环境有些什么影响。 课程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哪些、学习多少个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只要能满足学生对比较常见的工农业地域类型和形成条件有所把握即可。,在地域联系方面,除交通运输外,商业活动也属于地域联系的范畴,但课程标准没有要求专门学习商业活动,而是从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关系的角度学习前者对后者的影响。 这种学习内容的选择主要考虑人类的商业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很广,地理学习还是要偏重空间分布问题的学习,通过渗透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商业

13、活动是怎样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建立起地域之间联系的。,(2)初步掌握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问题的实地调查方法 在“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学习中,地理数据使用技能的训练取决于教师如何设计学习过程。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说,区位因素的分析可以包含大量地理数据的使用。,“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内容宏观的东西比较多,例如工农业生产地域类型,从地图上观察可能比实地调查更有效的。但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调查所在地区某个具体工业生产部门的布局情况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去认识宏观的区位问题。交通运输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则可以通过学生调查所在地的情况来学习,因为交通运输和商业网点布局问题比工农业生产更贴近学生的

14、日常生活,也比较容易调查。,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课程标准: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课标及教材分析: 本条“标准”涉及交通运输和通讯等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除了交通运输外,中学地理教学中把通讯也包括在地域联系内容中。不论是交通运输还是通讯,它们的地理意义不仅在于地域间的沟通,而且使传统地理空间概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地域联系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使地域之间相对的时间距离比绝对的空间距离更有意义,另一方面,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地域之间的联系正在形成一个超越

15、传统的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关于区位条件,包括: 一是所有活动都与区位有关; 二是产业活动对区位的要求与产业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三是工业产业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会有多种选择,关于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一是生产协作条件 二是商业贸易联系 三是科技与信息联系 四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在讲授此节时,有几点应加以注意: 一是传统农业的概念已有较大变化,比如“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 二是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合理选择,三是关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教材并未全部介绍,分类方式与传统也有所不同,这需要教师合理补充、取舍; 四是本节的图片以景观

16、图为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即可,但P65图3-20是“点值图”,每一个点代表农作物的产量,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并要对小麦、水稻、玉米的主要生产区作比较详细的说明,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有三层含义: 一是转移和集聚的起因,主要是区域内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平均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等,导致工业布局明显的趋向性; 二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工业转移和工业集聚有三层含义: 一是转移和集聚的起因,主要是区域内资源供给、劳动力素质、平均工资水平、市

17、场需求、环境容量等,导致工业布局明显的趋向性; 二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维持着对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活动分析(P7475,P53),(图3-3)某服装生产专业镇工业联系示意 1)背景分析:本组活动题以我国服装工业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揭示我国工业在世界的地位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服装工业是我国分布最广,发展最快的行业,在“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中占重要地位。本题出示了最新的地理信息,通过系列问答和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工业的跨国转移、工业集聚、专业镇发展动态和战略,我国服装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等问题的认识,启发学生对服装工业未来的思考。本题还考

18、查了学生对学过的棉区农业地理的认识,本题的主题是“地方产业集群需要在全球价值链上向上攀登”,这正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022003世界工业发展报告”中告诫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没有自动扶梯,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内容。,2)解题思路: (1)纺织和服装工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工人工资高,使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劳动成本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于是,发达国家的许多纺织和服装工业纷纷向工人工资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首先是向其邻近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2)我国的纺织、服装工业的分布,主要受原料(棉花)的劳动力两个因素影响。 (3)服装生产的主要程序为:设计出样(上游)生产

19、(中游)销售(下游),中国的服装生产主要处于中游位置低,附加值低,应向上游和下游拓展。中国服装企业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之间有明确的生产分工,中国主要从事裁剪缝纫等劳动密集型的来料加工环节,这样能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生产的附加值有限,大部分利润为发达国家服装公怀和跨国连锁商所获取,今后我国的发展策略是:第一,加强服装设计,培育著名品牌;第二,加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在教学中除了讲授教材内容外,可适当补充一些高速公路、铁路干线等方面的材料,以适应布局的变化。并可要求学生对家乡的交通运输状况进行实地调查,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内在关系,对于本章的教学,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是关于农业问题 二是关于地域联系 三是关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问题,4)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对于本章的教学,可考虑以下方面: 一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三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