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课堂提问技能,【技能要点】课堂提问是课堂师生交流的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一、基本类型(横向),复习回顾型 探索求知型 应用拓展型 评价体验型 思考与讨论:自学教材133-137页,上述类型与教材内容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试列表说明。,二、基本过程(纵向),发问,侯答,叫答,理答,具体要求,(一)发问 问题的目的明确 问题的性质启发性,激发学生思考 问题的清晰度准确清晰 发问的次数适当 问题的难度适中 发问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练习:针对“探索求知型”进行课堂设计,基本要求: “探索求知型”提问就是针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发生形成过程设计的学生学习任务,是“使能目标
2、问题化”的具体反映; 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在教案的二级标题下完成。,(二)侯答,侯答强调的是教师发问后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一般侯答的时间有: 侯答时间:教师发问后学生回答前的时间 侯答时间: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反应之前的时间。 国外的研究认为,侯答时间在1-2秒,称为质疑式;3秒以上,称为对话式。,(三)叫答,叫答有可预见的叫答与随机叫答两种,课堂上教师要注意: 1、尽量避免自愿回答“大声喊” 2、叫答的范围要广,面向中等,顾及全体,使每个学生尽量机会均等 3、问题的难度与被叫答学生的水平相适应 4、不同学生可以回答同一个问题,附:叫答的学生类型与教师处理
3、办法,(四)理答,所谓转问,就是同一个问题向另一同学发问; 所谓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要对原问题重新措辞后提出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或者将原问题分解,简化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或者提供回答线索;或者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 所谓追问,就是学生的回答即使正确的情况下,教师也可再提问一个问题,就正确答案进行追问。,再组织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概括,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教师不应把学生正确的答案和错误的答案同时摆到学生的面前。 (施良方,教学理论,208页),思考与讨论:自学教材137-138页,上述过程与教材内容是否一致?试做
4、出说明,并提出可能的问题。,三、注意事项,1、课堂上,教师以中速、准确、清晰的语言,伴以教具、板书等手段,将每个问题逐个呈现给全班学生,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特别是思维活动的深入开展主动获得每个问题的答案。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不断用已有知识经验同化新知识,完成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转化。,2、学生能独立给出答案的尽量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解决,但也不是每个问题都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教材中地位重要,又适合学生探究发现的内容当然要不惜时间地引导学生独立给出答案;对教材中一般性的内容教师可通过启发性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可指导学生通过自学教材
5、或参考资料解答;对有些难度较大且不适合学生探究发现的内容教师可在给出问题后予以讲解(注意这种讲解不同于传统的叙述性讲解,它使学生带着问题听讲,可从整体上明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过程)。,3、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水平,迅速、准确地判断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据此进行矫正补偿。要严格依据教材内容的本质特征,有理有据地剖析导致错误的要害所在。这时可通过一个实例、一个特例或一个反例启发学生认识错误、调整思路。有时还要换一种提问题的角度、改变提问题的方式,甚至从另外一个思路重新阐述知识的来龙去脉及本质属性。对错误的矫正不能就错论错,要延伸到错误的背景内容,作深入地纵横关联,以最大限度的
6、发挥评价矫正的教学功能。,思考与讨论:自学教材142-144页,并比较上述要求与教材内容的异同。试做出说明,并提出可能的问题。,【案例分析】,(一)生命 生命教学第一部分: 1、课文讲了与生命有关的3个事例,请同学们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事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事例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你能回答了吗?(生命是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指名说齐读】 3、让我们走进生活,注意:你能从画面中哪些事物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出示课件:劳作的蜜蜂、出壳的小鸡、搬运食物的蚂蚁、盛开的鲜花、千手观音图。) 师: “我从劳作的蜜蜂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
7、。”你呢? 4、揭示并过渡: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是啊,生命无处不在,然而作为万物之灵的我们却常常忽略了生命的存在,所以作者被求生的飞蛾震惊:暗示读:出示:我感到一股鲜明!也被顽强的种子折服:暗示读:出示:那小小生命力啊更被自己的生命震撼,出示: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于是,作者开始了对生命的思考。,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张齐华老师在关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见人民教育2006年第11期)所采取的以下做法就是更为恰当的。教师在此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了“3+4=4+3”这样一个等式,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一个
8、学生(生1)回答道:“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尽管这一结论正是老师所希望的,但他没有立即肯定,而是追问道:“其他同学呢?”而且,在没有获得直接回答的情况下,教师又写出了如下的结论以供学生进行对照比较:“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进而,作为必要的启发,教师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这时一个学生回答道:“我觉得您(教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另一学生紧接着又补充道:“我也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他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
9、我还是觉得您(教师)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显然,这事实上也就清楚地表明了对相关结论进行验证的必要性。,其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对“怎么验证”进行了讨论,并通过适当的归纳(“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这样,我们每人都来举三四个例子,全班合起来那就多了。同时,大家也留心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交换加数位置和发生变化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了实际的举例和验证。然后,通过有意识地选取几位同学作全班汇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教师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样一点:“举例就应该这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即所选取的数不应只是一位数,也应当包括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乃至小数和分数的例子。) 最后,作为全课的结束,教师又引导学
10、生对“通过今天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进行了讨论。由于在这一课中“过程”与“结果”较好地得到了结合,因此,学生能谈出如下的感受和体会就不足为奇了:“我发现,有了猜想,还需要举很多例子来验证,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准确。”“举例验证时,例子应尽可能多,而且,应尽可能举一些特殊的例子,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可靠。”当然,学生的主动探究毕竟又不同于真正的科学研究,而这事实上也就是教师何以应当在此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的一个主要原因;进而,与单纯地强调主动探究相比,我们又应更为深入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学生的自主探究主要应被看成一种“文化继承”的行为。,(二)草船借箭的一个片段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11、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学生一下子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读书研究,注意抓住他的特点。(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活动,7分钟后,展开读书交流。),(三)“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师没有抄原题,只是出示了两个条件: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
12、际造林14公顷。 师:任务完成得怎么样?谁能通过计算来说明? 生: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我用的是减法。14-12=2公顷。实际比计划多造林2公顷。 生:我用的是除法。14*12=1.17,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17倍。 生:我也用除法。14*12=1.167=116.7%,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116.7%。 师:谁还能用百分数的知识,想出别的解法? 生:老师,画线段图题意就更清晰了。 生:我们刚才求出实际造林是计划的116.7%,把计划造林看作单位“1”,也就是100%,用116.7%减去100%,就求出了实际比计划多16.7%。 生:我也用(14-12)*12求的是实际比计划多的公顷数占计划的百分
13、之几,也就是实际比计划多16.7%。,(四)难忘的泼水节教学片段:生:清水怎么会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呢?水淋在身上很不舒服,为什么泼的水越多,幸福就越多呢?师(面带微笑):你读书真认真,还很爱思考。(教师并未对学生批评,学生高兴地坐下。)师:小军同学给大家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请同学们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商量商量,帮他回答好吗?(学生自由结合商讨:读课文、翻阅手中的资料。讨论结束,学生交流。)生1:泼水节“一年一度”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生2:清水不是一般的清水,清水里“滴上香油”、“撒上花瓣”。生3:介绍了泼水节的来历。师: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体会到了泼水节给傣族人民带来了欢乐和幸福。 (五
14、)王菘舟课堂提问赏析(选择),【自主训练】,分析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的课堂提问(详见教案) 分角色朗读亲情测试课堂实录,分析讨论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叫答、理答艺术 讨论教材144页列举的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几种可能情况应怎么处理?,【拓展阅读】,一、创设问题情境,走出课堂提问的误区(详见教案) 二、对话视频赏析:鲁豫有约,分析评价陈鲁豫的提问特色。 三、经典记者提问案例赏析 1、1946年8月,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2、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对话,一九四六年八月,毛泽东同志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 问:你觉得中国的阿题,在不久的将来,有政治解
15、决、和平解决的希望没有? 答:这要看美国政府的态度。如果美国人民拖住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反动派的手,和平是有希望的。 问:如果美国除了它所已经给的以外不再帮助了,那末蒋介石还可以打多久? 答:一年以上。 问:蒋介石在经济上可能支持那样火吗? 答:可以的。 问:如果美国说明此后不再给蒋介石以什么帮助了呢? 答:在现时还没有什么征象,表示美国政府和蒋介石有任何在短期内停止战争的愿望。 问:共产党能支持多久? 答:就我们自己的愿望说,我们连一天也不愿意打。但是如果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打的话,我们是能够一直打到底的。 问:如果美国人民问到共产党为什么作战,我该怎样回答呢? 答:因为蒋介石要屠杀中国人民,人民要生存就必须自卫。这是美国人民所能理解的。 (摘引自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0871089页,人民出版社197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