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龙榆生《论比兴》.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8071373 上传时间:2019-06-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龙榆生《论比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龙榆生《论比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龙榆生《论比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龙榆生《论比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龙榆生《论比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龙榆生论比兴(龙榆生先生词学十讲第九讲)谈到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除了特 别措意于音律的和谐,做到“ 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的地步,也就是要使诗歌的语言艺术必得富有音乐性之外,它的表现形式,总不出乎赋、比、兴三种,而比、兴二者尤为重要。关于比兴的意义,刘勰既著有专篇(文心雕龙卷八比兴第三十六),又在明诗篇中说到:“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辨骚篇中说到:“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 我国古代诗人,总是把“风”、“骚”作为学习的最高标准。张惠言在他的词选序上,首先就提到这一点。他说: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 词 ,故曰词。传曰:“

2、意内而言外谓之词”。其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 动,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盖 诗之比兴,变风 之义,骚人之歌,则近之矣。这一段话,虽然是以说“经”的标准,有意抬高“曲子词”在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也就是前人所谓“尊体” ,不免有些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一般富有想象内容的作品,都得 “同祖风骚”(借用沈约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论中语),措意比兴,这看法还是比较正确的。唐孔颖达在解释“诗有六义”时说:“ 赋、比、 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他又引汉儒郑玄的 话而加以引申:“ 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

3、也。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毛诗 国风周南疏)这说明赋、比、兴都是作诗的手法,但“比显而兴隐”,所以运用的方式略有不同,要不外乎情景交融、意在言外,它的作用是要从骨子里面去体会的。用比兴来谈词,就是要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内蕴,也就是前人所谓要有“ 寄托”。乐记谈到音乐的由来,就是 这样说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人们的感情波动,是由于外境的刺激而起,这也就是比兴手法在诗歌语言艺术上占着首要地位的基本原因。刘熙载在他著的诗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

4、鹿鸣之什 采薇)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艺概卷二)这“借景言情”的手法,正是古典 诗词 怎样运用语言艺术的关键所在,也就是比兴手法的基本精神。他又在词曲概中说:“词 深于兴,则觉事异而情同,事浅而情深。故没要紧语正是极要 紧语,乱道 语正是极不乱道 语,固知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原是戏 言。” (艺概 卷四)触景生情,就得很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把“ 没要紧语”转化为“极要紧语” ,而使作者内蕴的深厚情感,成为“言有尽而意无 穷”的弦外之音。譬如我在第五讲中所举辛弃疾那阕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它的上半阕“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所描绘的全是外境,而一种忧国

5、忧谗、致概于奸邪得志、志士失职的沉痛心情,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表面上却只是一些表 现荒山茅屋夜景凄凉的“没紧要语”而已。又如第七讲中所举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近人王国维以为“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人间词话卷上),也只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淡淡著笔,寓情于景,而读之使人黯然神伤,袅袅馀音不断萦绕于灵魂深处,这境界是十分超绝的。又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以 “画檐蛛网”喻群小得志,粉饰太平,使南宋半壁江山陷于苟延残喘的颓势;以“ 玉环飞燕”喻一时得宠的小人,最后亦只有同归于尽,而“斜阳烟柳” 无限感伤,也只是用寻常景语烘托出来。 这一切都是合于张惠言所称“诗之比兴

6、变风之义”。比兴手法,总不外乎情和景,外景和内心的恰相融会,或后先激射,或神光离合,要以言近旨远、含蕴无尽为最富于感染力。即以苏、辛一派而论,运用这比兴手法以表达他那“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的,亦几乎触目皆是。例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彊村丛书本东坡乐府卷二他所描写的,表面上只是夜静更阑、一片荒凉景象。乍吟也只感到一些“没关紧要语”。但把整个结构联系起来,仔细体会一下它所包含的情致: 为什么会全神注视着那残缺月轮斜挂在那疏疏落落的梧桐枝上?为什么会感到“寂寞沙洲 ”上

7、的“缥缈孤鸿” ,像是“幽人”在踯躅“ 往来”,“拣尽寒枝不肯栖”呢?为什么这 “缥缈孤鸿”又要“ 惊起却回头”,好像是“有恨无人省” 呢?我 们只要把它反复多读几遍,就会逐步深入,体会到这首词的丰富内容是只能“ 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而有其不能直说的难言之痛的。苏轼是一个关心政治的文人。他在作徐州太守时,就曾 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而这时他的处境,正因 “乌台诗案”而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一 举一动都要受到监视 ,当然谈不到什么言论自由。他这时的忧谗畏讥而又不肯屈志循俗,又感到像屈原一样的“ 系心君国,不忘欲返”的矛盾心理,是难以自制而又无从声 诉的,也就只能托物寓兴,借以稍抒其抑塞不平之气而已

8、。所以张惠言说:“此词与考槃诗(诗经 卫风考槃毛传:“刺庄公也。不能 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 )极相似 ”,是不 为无因的。黄庭 坚赞 美这首词,说是:“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 尘 俗气,孰能至此?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九)也还是有所避忌,不敢明言其内蕴的。我们再看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 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9、东坡乐府卷二这词一开始就写上“似花还似非花”六字,表明他的作意,是有所托兴的。所以刘熙载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艺概卷四 词曲概)接着就致概于号称薄命的杨花,是素来不被人们 重视,而一任狂 风飘荡,毫无怜悯之情的。可是这轻盈弱质,似乎也很理解人世种种悲欢,不以自身的微薄而甘心轻掷韶华、湮埋尘土,尽管人 们把它抛弃路旁,而顾影自怜,仍然是留恋着大好春光,不肯轻易地飘然而去。“ 无情”从“也无人情”推进, “有思” 从“ 还似非花 ”逗出。是花?是人?迷离惝恍, 这叫做空灵之笔,用以曲达劳人思妇乃至“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是诗、骚以来的传统手法,作者很巧妙地把来用在咏

10、物词上,所谓“不即不离”,若有意,若无意,是教人难以捉摸的。“萦损”以下三句十二字,是从柔枝嫩叶中飘出柳絮,风搅成团,从而摄取远神,好像它正在用尽全力,要把将去的春光没命地遮拦住它的去路,但一刹那间,又被 风力扬开了,一阵狂飘,又好像在拼命追寻 它那“意中人”的去处,情调是紧张迫使的。“ 莺呼”六字,借用唐人诗“打起黄 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的语意,“巧舌如簧” 的黄莺儿,是不会怜惜“ 薄命佳人”的恳挚心情而予以方便的。作者是一个口直心快而富有政治热情的文人,经过黄州迁谪 之后,感到宦途 风波的险恶 ,而又不能忘 怀于得君济世,这弦外之音,不是虚无缥缈,了无着落的。过片两

11、句,点出薄命杨花随风飘尽,原亦不足深惜;可是随着“此花 ”的“ 飞尽”而堕地的“落红”也更没法把她重 缀枝头,留住春光,坐使大好时机迅即消逝,那就难免“闲愁万种”都上心来。宵来一雨,连影儿都不存在,一化浮萍,无根可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了。“春色三分” 全随“尘土 ”和“流水” 以俱去。结笔“画龙点睛”(借用郑文焯 语),逗出 题旨,并与发端邀相呼应。这里面有人,呼之欲出,绝非无病呻吟,是可断言的。陈廷焯把“沉郁” 二字作为填词艺术的最好境界,并予以说明:“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馀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

12、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白雨斋词话卷一)他说了这一大段话,却不理解这“意在笔先,神馀言外” 的境界,都得先从深入体验生活,具有正确的思想和政治热情出发,然后运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语言艺术,也就是比兴手法表达出来。不但是“ 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就是解放全人类的大同思想和一切伟大光明的政治报负以及坚贞不拔的深厚感情,也都适用这比兴手法,才能渗入心灵深处,使人 们如饮醇酒,如聆妙曲,被其熏染陶醉,潜移默化而不自知。不过在长期的不合理的封建社会制度下,类多失职不平的志士和备受压迫的劳动人民,常是托意于草木鸟兽以寄其“ 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并非这比

13、兴手法,只限于“ 沉郁”的一境而已。北宋词人如贺铸,有一部分作品是接近 苏轼而下开辛弃疾的豪迈之风的。他尝说学诗于前辈,有了八句心得,是: “平澹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癖, 题诗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王直方 诗话)这里面最主要的要算第五和第八两句。一个诗词 作者,如果不能巧妙地掌握比兴手法而又有“ 浩然不可屈”之气,是不会有很大成就的。且看他用踏莎行改写的芳心苦: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

14、,无端却被秋 风误!彊村丛书本东山词卷二他所刻意描画的,表面是荷花,而使人感到“骚情雅意,哀怨无端,读者亦不自知何以心醉,何以泪堕”(白雨斋词话卷一)。又如他的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惜分长怕郎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彊村丛书本东山词补也只是触物起兴,淡淡着墨,寓情于景,自然使读者有黯然消魂之致。这和诗经秦风蒹葭 是用的同一手法。和贺铸用同一手法,借物 喻人,以自抒其身世之感的,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宋六十家词本放翁词上片借梅

15、花的冷落凄凉,以发抒忠贞之士不特横遭遗弃,兼受摧残的悲愤歆下片表明个人无意争权夺利,只有 长保高洁,也就是屈原 离骚 所唯“ 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的意思。“比显而兴隐”,这是较易看得出来的。至于姜夔的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人绕湘皋月坠时,斜横花树小,浸愁漪。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鸥去昔游非。遥怜花可可,梦依依。九疑云杳断魂啼,相思血,都沁绿筠枝。白石道人歌曲他所刻意描绘的是虚拟的“梅魂”,又托意湘妃,以寓个人漂泊无归的无穷悲慨。“湘皋月坠”,正是“ 湘灵鼓瑟 ”之时。一落笔便有屈子行吟、憔悴江潭之感。宵深月落,为何步绕湘皋?七字宛然苏词“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 鸿影”

16、的意味;也和姜作疏影“想佩环月夜归 来,化作此花幽独 ”,用同一手法摄取“梅魂 ”。是人是神?迷离惝恍。承以“斜横花树小,浸愁漪”八字,暗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 ”的诗意,借以点题。接着“ 一春幽事有谁知”七字,宕开一笔,追摄远神。 紧跟“ 东风冷,香远茜裙归”八字收缴上片,点出这是“红梅”。她那“ 冷艳欺雪 ”的精神,是值得骚人赞美的。过片以“ 鸥去昔游归”五字映出“人间万感幽单 ”的悲凉情绪 。“遥怜花可可,梦依依 ”,又从“ 梅魂”眼里细认真身,相怜倩影。“可可”百无聊赖之意,和柳永定风波“芳心是事可可 ”,并用宋代方言。“九疑云杳断魂啼”,点出主 题思想。这 个曳着茜裙月夜归来的林下美

17、人,该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流落湘滨的虞舜二妃。舜南巡,崩于 苍梧之野,葬于九疑之山。哀此贞魂, 怅对“九疑云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天涯沦落”,是异代同悲的。 结 以“ 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又用博物志“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的民间传说 故事以相衬托,缴足题旨。这种比兴手法较为隐晦,意味却是深 长的。我们再来探索一下姜夔那两阕号称“千古词人咏梅绝调 ”(郑文焯手批白石道人歌曲)的暗香、疏影,看看他是怎样运用比兴手法的。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 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

18、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白石道人歌曲暗香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 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 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白石道人歌曲疏影我们要了解这两首词的比兴所在,必得约略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所常往还的朋友是些什么人物。他在他所写的“自叙”里提到:“参政范公(成大)以为翰墨人品皆似晋、宋之雅士。待制杨公(万里)以 为于文无所不工,甚似 陆天随( 龟蒙)

19、。于是 为忘年交。”又说:“稼轩辛公(弃疾)深服其长短句。 ”赏识他的才艺的名流是很多的。他慨叹着说:“ 嗟乎!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而未能有振之与窭困无聊之地者。”(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引)他郁郁不得志,连个人的生活都得依靠亲友们的帮助。“ 士为知己者死”,是我国长期封建社会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常情。据夏承焘考定, 这 两首词作于公元 1191 年(光宗绍熙二年辛亥)由合肥南归,寄住苏州范成大的石湖别业时。距离他写扬州慢(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公元 1176 年),虽已有了十九年之久,而他在 扬州慢和凄凉犯词中所描绘的金兵进犯后江北一带的荒凉景象,该是不会轻易忘怀的。在他的朋友中,如上面所举范成大

20、、杨万里、辛弃疾等,又都是具有爱国思想的人,他虽落拓江湖,又怎能不“系心君国”,慨然有用世之志?他写暗香、疏影时,据夏承焘说,年 龄还只三十七岁,正是才人志士还刻意发愤有为的时候。由于这些情况,他对范成大是该存有汲引上进的幻想的。张惠言说:“时石湖(范成大)盖有隐遁之志,故作此二词以沮之。”又说:“ 首章言已尝有用世之志,今老无能,但望之石湖也。”他又在疏影 下注云:“ 此章更以二帝之愤发之,故有昭君之句。”(并见词选)夏承焘说:“石湖此 时六十六岁,已宦成身退,白石实年少于石湖二十馀岁,张说误。 ”(夏著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卷三)而邓廷桢著双砚斋词话评说此词“乃为北庭后宫言之”。我们试把张惠言、

21、邓廷桢 、郑文焯、夏承 焘诸人的说 法参互比较一下。我觉得暗香“言己尝 有用世之志”, 这一点是对的。但“望之石湖 ”,却不是为了自己的“ 今老无能”,而是希望范能爱惜人才, 设法加以引荐。所以他一开始就致感于过去范氏对他的一些照护。“何逊 ”二句,不是真个 说的自己老了,而是致概于久经沦落,生怕才 华衰退,不能再有作为,是自谦也是自 伤的话头。 “竹外疏花” ,仍得将“ 冷香”袭入“ 瑶席”,是说自己的憔悴形骸,还有接近有力援引者的机会,又不免激起联翩浮想,寄希望于石湖。过片再致概于士气消沉,人才寥落,造成南宋半壁江山的颓势 。“寄与” 二句是借用陆凯寄范晔“江南无所有,聊 赠一枝春”的诗意

22、,个人想要一抒忠悃,犯寒生 “春”,争奈雨雪 载途,微情难达。“翠尊 ”二句亦感于石湖业经退隐,未必更有汲引的可能,亦惟有相 对无言,黯然留作永念而已。“ 长记”二语,可能在范得居权要时有过邀集群贤暗图大举的私议。“ 西湖”是南宋首都所在,这一句是有些 “漏泄春光”的。曾几何时?“ 又片片吹尽也”!后缘难再,亦只有饮泣吞声而已!至于疏影一阕,为“ 伤 心二帝蒙尘, 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郑文焯语)而发,我认为是无可怀疑的。发端“苔枝缀玉” 点出古梅(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有苔 须垂于枝间,见范成大梅谱),以暗示这类梅花不是寻常品种。承以“翠禽”二句,暗用 东坡西江月 梅花 词:“玉骨那愁

23、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的语意,反映妃嫔流落,还有谁像枝上珍禽,可以 “遣探芳丛” 的呢?“ 客里”以下十四字,把林逋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雪后园林才半树,水 边篱落忽横枝”,予以重新组织,再参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诗意,衬出贞姿摧抑、憔悴自 伤的无穷悲慨。“昭君 ”二句标明题旨,把格局宕开, 紧接“佩环” 二句,点出 词人发咏,不仅仅是为了“玉骨”、“ 冰姿” 的“风流高格调”而致以惋惜而已。 过 片运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梅花妆额故事以托兴“ 金枝玉叶”的同被摧残,旧时的蛾眉曼睩,娇态艳妆,都是不堪回首的了。“莫似春风 ”三句,又复

24、致慨于“前车之覆”,悲剧岂容重演?“ 早与安排金屋”是“未雨绸缪”的意思。如果“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那吹落梅花的 “玉龙哀曲”,悔之不迭,可是还有什么用处呢?行文到此,逼出“等恁时(那时)重 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的结局,那就一切都化为尘影,徒供后人的凭吊而已。 惩前事以 资警惕,也只有范成大能理解姜夔的心事。石湖也老了,凛宗国的颠危,悯才人的落拓,拿什么来安慰这才品兼优的壮年雅士呢?赠以青衣小红(见砚北杂志卷下),亦聊以纾汝抑塞磊落的无聊之思。倘如辛弃疾所谓“倩何人 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者,石湖固深喻白石的微旨欤?姜夔运用这种哀怨无端的比兴手法,乍看 虽似过于隐晦,而 细加

25、探索,自有它的脉络可寻。如果单拿浮光掠影的眼光来否定前贤的名作,是难免要“厚诬古人 ”的。和辛弃疾同时而自诩他的词为“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的陈亮,有的作品也是运用比兴手法来写的。例如 水龙吟 春恨:闹花深处层楼,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迟日催花,淡云阁雨,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翠绡封泪,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 声断。夏承焘龙川词校笺下卷这表面所描画的,也只是一些惜 别伤春的“ 没要紧语”,而刘熙载却拈出“ 恨芳菲世界”以下十五字,以为“言近旨远,直有宗留守(泽

26、)大呼渡河之意。” (艺概卷四词曲概)这是要从他所运用的比兴手法上去仔细体会的。关于辛弃疾的作品,我们 在上面也说得不少了。 这里再举一首汉宫春 立春日: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馀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 盘。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 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 还。稼轩长短句卷六周济指出:“春幡九字,情景已极不堪。燕子犹 记年时好梦,黄柑、青韭 ,极写燕安鸩毒。换头又提起党祸,结用 雁 与燕激射,却捎 带 五国城旧恨。辛 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宋四家 词选)其实

27、也只是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不觉感时抚事,激成泠泠弦外之音,是读者摸去有棱,一切遂皆不同泛 设。把周 济的话说 得更明白些,一开首就是指斥那批奸佞之徒,听到和议告成,就个个自鸣得意,打扮得妖妖俏俏的,一味迷惑视听,可惜的是,敌人是贪得无厌的,得寸进尺, 还会使你不能安枕。“ 年时燕子” 二句,包括徽、 钦二帝和一切沦陷区的老百姓在内,也是陆游诗所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黄柑 ”二句借用民间立春的事,暗指南渡君臣荒于酒食,不肯想到 “馀寒”的可怕。过片“却笑 东风从此”三句,极写那批小人怎样忙着粉饰太平,荧惑上听。 “闲时”以下十字,写他们没得正经事可干 时,又只用尽心机来陷害忠良,催逼得仁人志士们“白发横生,惟忧用老”。“ 清愁”两句,可和祝英台近的“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 带将愁去”参互体察。结笔“塞雁先还”,正和开端 “袅袅春幡”邀相激射。 丧心病狂之辈,对敌国外患熟视无睹,彼且为之奈何哉!我常说, “忧国” 、“忧谗”四字贯穿于整个稼轩长短句的代表作中,应该从这些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上去体会。至于宋季诸家,如周密、王沂 孙、 张炎等许多咏物词,更是托意幽隐,兼属亡国哀思之音,读之使人凄黯,这里就不更琐述了。总之,比兴手法是我国诗 歌传统艺术的最高标准。善于掌握它,是可以发挥最大的感染力,而使读者潜移默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