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消息二则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诸位(zh) 签订(qin) 锐不可当(dng)B.溃退(ku) 殷红(yn) 摧枯拉朽(cu)C.泄气(xi) 要塞(s) 振聋发聩(ku)D.督战(d) 荻港(D) 倔强(jing)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摧枯拉朽:比喻枯草朽木受到摧折)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锐不可当:形容来
2、势凶猛,不可阻挡)D.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业已:已经)3. 导学号 89084000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又称为消息,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B.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C.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D.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4.填空。毛泽东,字 ,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家、 家,诗人,是 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 的核心,是
3、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 导学号 890840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10 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
4、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2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
5、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5.这则消息的“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短语是 。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事实的一个成语是 。 6.第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一多半,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为什么?7.第 句中“歼灭”与“击溃” 、 “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互换吗?为什么?8.第 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做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9.“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
6、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 字以内)10.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311.(2016湖北襄阳中考)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A. B.C. D.12.(2017四川乐山中考)下
7、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它沉溺于高山、大川、平野对它的欢呼致意,却从来没有到这深深的峡谷的底部来过。B.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度过三十万人。C.面对扑朔迷离的案情,办案人员毫不懈怠,努力寻找蛛丝马迹。D.第一次上讲台,他张皇失措地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一节课都在尴尬中度过。13. 导学号 89084002(2016贵州黔东南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
8、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
9、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说说选文开头画横线部分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2)联系上下文,从下列句子中任意选择其中一句的加点词语,品味
10、其表达效果。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3)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结合选文内容试分析其作用。(4)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14. 导学号 89084003 综合性学习。八年级(1)班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语文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为营造气氛,请你为该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2)你们班参加歌咏比赛的曲目是歌唱祖国,请根据歌词说说选择这首歌曲的理由。歌唱祖国(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
11、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3)假如在访问烈士纪念馆时,让你采访纪念馆的解说员,你准备如何问?5(4)请谈一谈你对这次活动的感受或者收获。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消息二则练基础1.D 解析 A 项中“当”应读“dng”;B 项中“殷”应读“yn”;C 项中“塞”应读“si”。2.A 解析 此题是对词语理解的考查。做题时,一定要根据该词的语境意加以判断。 “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是“摧枯拉朽”的本意。根据语境,“摧枯拉朽”在这句中用作比喻义,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12、3.C 解析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必要部分。4.润之 革命 战略 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练提能5.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锐不可当6.不能。 “现在”与“至发电时止”比,不如后者概念确切;“一多半”与“三分之二”比,表达含混,模糊不清;“剩下的”所指不明(是人?是物?),“余部”是军事术语,贴切得体。解析 此题是对用词准确的考查。先将改句与原句仔细比对,找出不同,然后根据语境加以分析判断。该题通过比对,确定“现在”与“至发电时止” 、 “一多半”与“三分之二” 、 “剩下的”与“余部”是比对的不同点,结合语境分析,还是原句表述
13、更准确。7.不能互换。 “歼灭”指“全部消灭”,“击溃”指“被打击而逃散”,“占领”指“彻底得到”,“控制”指“拥有主动权” 。这两组词的后一个在程度上都不如前者深,当然不能互换。8.“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说明敌军外强中干,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汤恩伯认为“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是“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说明敌军不堪一击,反衬我人民解放军英6勇善战,决胜千里。用事实说明我军的胜利已成定局,国民党大势已去,即使是非常坚固的防线也无济
14、于事,任何人也无法改变当时的局势。9.我军锐不可当(或英勇善战);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敌军厌战。(意思对即可)10.第句。揭示事件本质,长我军士气,增强文章的思想性。解析 此题是对关键语句理解的考查。做题时,要先找出议论句,再联系文章内容,从该句与深化主旨关系的角度思考。练中考11.A 解析 此题是对句子排序能力的考查。解答此类题要求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文段写了正能量的传播与选择,句是说正能量的传播具有社会效益,是总起句,应放在文段开头,即可排除 B、C 两项;句是总结句,应放在文段末尾,这样又排除了 C 项,所以选 A 项。12.C 解析
15、 A 项,“沉溺”的意思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 项,“度过”的“度”书写错误,应为“渡过”;D,“张皇失措”的意思为非常惊慌,不知怎么办才好,用在这里不恰当。13.(1)这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其作用是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全文的核心内容。(2)“至发电时止”强调时间仅限制在发电文的时间之前,这里适当采用文言词,使句子不拖沓,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意思相近即可)。“歼灭”与“击溃”词义有所区别,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不是一概说歼灭或者一概说击溃,而是说歼灭及击溃,充分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意思相近即可)。(3)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
16、、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意思对即可)。解析 此题是对表达方式及其作用的考查。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根据语句内容即可判断为“议论”,然后从分析事件的因果、表达情感、突出主旨、增强新闻的生动性等方面来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4)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所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种详略的安排更能突出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解析 此题是对叙述详略的考查。抓住题目中提示的“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阅读理解所
17、示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图,从突出文章中心、表现我军的特点方面加以分析。练素养14.(1)示例 回望历史,立志报国;铭记历史,励志报国;团结奋进,振兴中华;热爱祖国,建设祖国。(2)表达了胜利的喜悦和自豪;表现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向往;歌颂了祖国的壮丽河山;表现了中华儿女团结奋进、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3)示例 解说员同志,您好!我们对烈士纪念馆的诞生过程很感兴趣,您对这方面的情况一定很熟悉,请您向我们介绍一下,好吗?(4)示例 通过参加活动,我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更加敬佩他们的精神;活动本身提高了我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使我实践能力有所增强,感情得到升华,使我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意思对即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