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泉州宋船与中国古代造船技术1 文献所见原始渡河工具1.1 文献所见原始渡河工具1、匏/瓠将葫芦抱着或挂在腰间渡河,称为腰舟2、筏/桴(竹/木)并木而渡3、窽木/窬木天然有洞浮在水上的木,独木舟许是受这启发1.2 禹贡所见的水路交通洪荒时代,因大禹治水,引流而下,中国以大山和大川和河流划分为九个州(九州因此而来) ,州的区分是靠大山和大川来区分的。往来中舟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2 绰墩山出土的渡河浮木1961 年南京博物院在昆山绰墩山发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聚落。发掘时发现一块 1.1*0.7*0.23 的二针松木,一端垂直,一端是斜面(降低阻力)顶部有耳,可穿绳,所用的延绳
2、渡河法在今天的绰墩山一带仍有使用。3 我国古代舟船的遗迹3.1 舟船考古发掘古代船舶运输基本要素:船体、 (动力)桨【桨:河姆渡时期】浙江嘉兴的钱山漾遗址、杭州的水田畈遗址、湖南澧县的城头山遗址都发现了桨。虽说“有桨一定有船”,但河姆渡时期的船仍未见到。【船:现知最早的船 4000 年前】青海乐都柳湾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 4000 年前船棺葬(福建江西四川还有此风俗遗迹)山东荣成曾出土(商周时期)双木纵向连结的独木舟;(宋代)木板船技术很发达,但民间也有独木舟20 世纪 90 年代杭州萧山县发现 8000-7500 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独木舟,船体最宽达到70CM。烧焦+ 石(石奔)【世界上最
3、早的独木舟是荷兰独木舟,8300 年前。 】我们在纵向和横向设计制造上都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河姆渡文化时期舟船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3.2 与古代舟船相关的出土文物陶船(河姆渡) ;船型陶壶(陕西宝鸡) ;古岩画;甲骨文“舟” 字(说明不是独木舟了,而是用板拼起来的舟,甚至可能有隔舱了)。4 中国古船制造的原创性技术4.1 水密性【“朕“船缝的意思】1、船板接缝:麻绒油灰 桐油 2、木板连接:打孔 铁片木楔铅水;河北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三艘木船解决了方料对接问题4.2 水密隔舱【中国最早发明】艺文类聚证明公元 400 年左右已经有 8 个水密隔舱的船只宋会要辑稿说明宋代有 11 个水密隔舱船只马可波
4、罗见到 13 隔舱作用:1、防漏水; 2、隔舱板也起到了横向加强作用4.3 舵【掌握方向】最早出现在东汉,欧洲 12 世纪才出现4.4 橹【动力桨】装在船尾,相当于桨的大叶面,一橹三桨。4.5 帆【利用自然风 调节风向】阿拉伯人最早出现风帆 三角型西欧 13 世纪改为横帆中国人配合舵使用纵帆 船使八面风帆数为 4 或 6,主桅杆长度不超过船身长度,是船身的 49/50。副桅杆为主桅杆的 8/10。人字桅可活动,通过桥洞时可拔销放桅杆。4.6 桅杆(清明上河图)人字桅可活动,通过桥洞时可拔销放桅杆。4.7 船型长江口分界 北方海洋多沙滩南方多礁石北船平底,称为沙船。南船 V 底,称为福船。上平如
5、横,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前进也。造船的仿生学原理:西方仿鱼,最宽在中间略靠前,两边较窄。中国仿水鸟,最宽在中间略靠后,两边较窄。4.8 锚与太平篮【减速】锚又叫锭,发现于河姆渡时期的石碇。最晚于宋代发明太平篮,用于减速及预防突发事件。5 泉州宋船的基本情况发现于后渚港,存于开元寺,V 字型福船,逐层加宽,最大的特点:龙骨,前龙骨后龙骨用松木连接6 宋船上的遗物货物 14 大类,69 项,4700 斤,香料、药材,用丝绸换;判断年代:(1)保寿孔,北斗七星状,装有 13 枚铜钱,都是北宋的(星象说)(2)看到船板残破,但专家认为很新,因为钉孔整齐无撤换痕迹(3)清理货物发现竹子 /木头做的签,
6、有一二十支签上面写着一个字就是” 幹”。这个“ 幹”应该是幹办官的简称。由于南宋以后到了元朝这个幹办官再也没有了,元朝没有这个官。所以断定这个船应该是宋代的(4)船沉积的海相表明年代和南宋那个时候相关(5)V 型设计长宽比很小,类似椭圆,是宋代泉州船只的特点综上认为是南宋的,因为触礁或其他原因沉在后渚港7 船的主体结构12 块隔舱板,13 个舱龙骨【外龙骨:完全暴露在船体外面】(松木:防潮、强度大、不变形);肋骨(樟木:受力强)、桅杆座、首末隔舱板、舵杆;其他(受力小的用杉木) ;水密隔舱的作用:(触礁转移)安全性;(+肋骨 +龙骨,抗横向风浪)稳固性;(与桅杆贴在一起)固定桅杆;便于铺甲板(
7、见 10)隔舱板与肋骨关系:前侧肋骨在隔舱板后,后侧相反8 多层船板叠合工艺马可波罗:新的时候有两层板(内层外层) ,每年修一次刨光老板贴新板,涂油防潮,最多时六层板泉州古船:四层板,最大 13m+,最短 9m+,整板贴上后用钉钉入板子防锈,涂油灰和桐油9 宋船上的水密隔舱隔舱板通过铁钉和木榫的技术紧密的联系起来安全考虑(防触礁) ;底部有流水孔(外侧打进来的水沿孔往中间最低的舱流,及时排出)保留两个桅座(宋船一般 46 个):头桅座、主桅座,都是樟木10 宋船的建造龙骨(由几段搭接)第一路船板、水密隔舱、肋骨(形成了一个非常牢固的系统)包上旁边的船板铺甲板(水密隔舱又一个作用)11 宋明航海
8、史小结1405 年(巅峰时期)郑和下西洋(9 个帆) ;战船,马船,粮船,八橹船(运送粮草和其他物品,个头小,尖底,速度快,吃水深,左右两侧四只橹) ;历时 28 年,最远到达沙特阿拉伯。明朝以后的禁海令后中国造船业开始走向没落。良渚“琮王”与中国史前时代的玉文化1 玉的定义全国的玉矿大概至少有 100 多处【硬玉】主要是指翠,产在缅甸一带,民间称翡翠。中国人讲的玉主要是【软玉】 ,真玉。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玉质纯粹时是白色,表面非常温润的光泽,在强光之下是一种半透明的状态。通常有杂质,颜色随元素改变。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玉的基本界定:化学性能稳定,质地坚韧,光泽柔润。千字文:玉出昆岗
9、。最晚在商朝内地就已经常常能见到和田玉。中国的第一代玉料主要是指玛瑙、水晶、玉髓、石英这一类非常坚硬的东西。 (【旧石器时代】有一些非常细小精致的活要用很硬的石头,这就是最早的玉料) 。【新石器时代】红山含山凌家滩遗址发现,玉料开始转向了透闪石 阳起石 蛇纹石系列。中国最早的玉器(第二代玉料做的玉器) ,距现在大概 7000 年左右,出土在内蒙跟辽宁交界辽河流域一带的红山文化。加工:玉的表面有一层东西,通俗一点叫做皮或者壳。玉拿来使用,首先要把它破开,叫做【解料】 。古人的方法,现在通常的说法是可能用牛筋或是藤条之类的东西加上解玉沙磨。解成小份后【打样】 ,这个过程要考虑到布图、审美,尽可能利
10、用料的颜色形状。打完样以后,一些大的物件要【钻孔】 ,一个是减轻重量,第二是使它显得美观。把孔钻好之后,要按照打样,在上面琢出花纹,勾勒形像。一种叫【阴线刻纹】 ,是用很硬的工具刻出线条,线条是阴线;还有一种叫做【减地法】 ,就是把两边的磨下去中间的突出来,线条称为阳线。最后做好了要【研磨】 。很多玉器在地下埋了 4000 年甚至 5000 年,拿出来时是发亮的。有的玉料上面还残存着一些石英、黑云母的细小的颗粒,可能在上面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磨,还有的要抛光。2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古玉20 世纪 40 年代内蒙赤峰的红山首次发现了红山时期的一个文化遗址。该文化主要分布在辽河流域,也就是今天辽宁的西部
11、和内蒙的一部分,距离现在 6000 年到 5000 年之间。辽宁凌源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遗址以大量积石做为特点。红山文化的墓葬主要特点是出现玉器。主人的头部、肩部、腹部、两个手的端部都随葬有玉器。红山文化内蒙翁牛特旗出土了 C 形龙,这是红山玉器里面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它通体几乎都是素的,不加任何雕塑,只有在头上、眼部、吻部、鼻子用简单的线条做了勾勒,但形象非常生动。此外红山文化还出土了猪龙,这两件东西是最典型的。红山文化还发现了女神庙,在遗址上发现了很多妇女身躯的碎陶片,大小大概跟我们今天人是一比一的,大概在这个时候红山文化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的地位非常高。3 古玉王国良渚3.1 良
12、渚文化的发现与命名1936 年当地考古学家施昕更先生在良渚主持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瓷器和陶器。50 年代之后 在环太湖流域地区许多个地方发现了良渚文化的遗址。1959 年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提出了良渚文化】这个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玉器和其它的文物相当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周代/汉代。20 世纪 60 年代,江苏省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学家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做了一次成功的发掘,这次发掘把太湖流域地区的史前文化的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全部搞清楚了,证明良渚文化是大概距离现在 4500 年左右的古文明。3.2 良渚古城的确认良渚发现了 100 多处遗址,大家发现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
13、山是用周边地区运来的土堆积起来的,有十几米高,但找不到城墙,有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台城。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在良渚里面有一座古城,规模非常大,是一个带圆角的长方形,周长超过7 公里。北城墙处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城墙的地基,现在地面上很多地方还残留着大概四米高的墙体。城墙地基的部分铺了一层石头,再在上面铺一层黄颜色的比较细的土,然后再堆其它的泥土。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城门,只发现东南西北四面至少有两个水城门,所以推测进出城门是靠船。 (江南水城门挺普遍)3.3 良渚文化的两次重要发掘1986 年发掘莫角山遗址,以莫角山为中心,范围一共是 34 平方公里,有 40 多处聚落的遗址,还有 10 多处墓地的遗址。
14、反山遗址,是一个 90 米长 30 米宽 6 米高的一个土台,土台的中间是一个祭坛,祭坛的南部也是有两排墓葬,一共 12 座。居中的墓级别最高,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特别是玉珠,玉串发现了几十组,其中最多的一组达到 400 多件。出土最多的是弄玉就是各种小动物,鱼等等东西。4 鬼斧神工的良渚玉器4.1 良渚玉器的分类、形制与加工工艺中国的玉器大概在距离现在 10000 年左右就开始起步了,红山文化的玉器没有明显的系列,很少出现成套的。到了良渚文化,中国史前时代的玉器制做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这个时候的玉器有这样一些特点:1.在器形总类大大丰富,往往是成系列的,可以把良渚的玉器分成【礼玉、装饰玉、弄玉
15、、葬玉。 】礼器开始发现了璧、琮、璋等等;装饰品也大大地丰富了,镯子、帽饰、项链等等也是成套成组的;弄玉(专供把玩)系列在良渚文化里面也是发展的非常充分;葬玉,古代有玉殓葬风俗,古人相信玉能够防止尸体腐烂。 (商纣王自杀时环身以玉,河北满城汉代的中山靖王刘胜的墓里面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玉敛葬遗风)2.红山文化和凌家滩的玉器大部分是素面的,很少有雕刻。良渚时期的玉器,相当一部分有雕刻,除了阴刻、阳刻,还包括半圆雕、浅浮雕、透雕,技法非常全面。中国玉器制作基本程序在良渚时期已经全部奠定了。3.良渚钻孔也是个显著的工艺的,钻孔的玉器非常多,这在红山文化和凌家滩还不多见。钻孔可以减轻器物的重量,增加灵透
16、感。透雕镂空(先钻,再用线切割)也是一种钻孔技术的体现。4.2 良渚玉器的审美情趣良渚玉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追求实用,而是追求视觉美。良渚玉琮的设计布图一直影响到商代影响到西周,成为商周青铜器的基本构图原则。两个标志性器物:反山 12 号墓出土的琮王 神徽(骑伏猛兽像)4.3 良渚玉器加工工具推测当时的人究竟是拿什么东西来切割的还不清楚。因为发现有一些没有完成的玉料是中间低两头高,所以有学者认为那个时候已经发明了一种砣切割,圆周运动转着切割,但是非常遗憾,没有发现砣具,这只做为一种推测。大量的阴线的刻纹,雕刻工具到现在还是一个不解之谜。良渚有大量钻孔玉器,钻孔工具可能是竹子钻管+解玉砂。现在还
17、有比较新的说法,认为当时肯定有金属工具可是金属工具到今天为止没有出土。而且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这时还在石器时代,还没有能够进入到铜石并用的时代,更不要说金属时代。镂空技术、微雕技术也未可知。反山 12 号墓出土琮王,四面一共有八个神徽图案,每一个图案 3 厘米乘 4 厘米,里面分布的线条繁缛细密,这个东西拿我们今天话来说就相当于微雕了在这么个方寸之地,它甚至有阴刻、有阳刻、有浅浮雕,各种技术都在一个很小的上面展开。5 良渚“神徽”的解读出现频率非常高,常出现在高等级玉器上。基本形状是浅浮雕的一个带着冠的人,人脸呈倒梯型,戴大羽冠。阴线刻人身和手,下面又用更突出的浅浮雕刻出按
18、着的兽,兽的爪子之类全部用阴线刻的。【含义】美籍华人张光直先生认为史前文明时代,有一种职业叫巫师。巫师不是降服了一个兽,而是骑在兽上。这个兽是他的助手、坐骑,是为他服务的。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认为玉琮实际上是祭祖用的。这个琮相当于后世祭祀牌位。还有说法是巫师使用的一种法器。6 良渚典型器介绍【琮】良渚文化玉器的标志性器形。最基本的特点是中间是一个贯通的圆孔。它的外部四个角上都有兽面纹的布图,把角做为中轴线,图案一边一半,非常独特。两个角布图的中间有一条空白带,这个带上有的还刻有兽面纹。这种布图的方式对于后来商周青铜器的布图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四羊方尊。目前出土最高的长 49cm 的玉琮节,存于大英博
19、物馆。较小的孔:单面钻,圆度很高,光洁度很高较大的孔:双面对钻,同心度有差别,台阶残留安徽含山凌家滩玉器上的人跟良渚的人所带的帽子实际上有若干相同的因素。带着一种尖顶帽子的人很可能对这个地区文明发展起过很重要贡献。【璧】圆形片状肉好(孔)等距称为【璧】 ,肉大于好为【瑗】 ,肉小于好为【环】 。按照传统的说法,璧是拿来祭天的。首先是要拿一块玉料切割成板状之后磨光修圆,对钻孔(两边孔不同心留下的痕迹可知) ,钻孔由小到大,最后敲下中间。【三叉型器】以型得名。都是有三个突起的,有的这个三个上面都有孔,通的或者不通的。出土时在头部,可能是冠饰品。上面有阴刻的神徽。 (阴线刻法是在良渚里面用的非常普遍
20、的一种技法。 )【玉梳背】 【 玉镯】 【玉项链】北京山顶洞人距离现在 10000 年出土东西就有项链良渚 每一件都有通孔,有的有个坠。据推测,动物毛皮在上面进行摩擦。说明社会发达+审美情趣追求7 含山玉器:史前制玉的又一奇迹7.1 凌家滩文化的介绍7.2 凌家滩 07M23 号墓葬凌家滩遗址到现在为止已经出掘了 5 次,2007 年发现了一座规模非常大、随葬品非常丰富的墓,编号是 23 号墓。打开的时候,在墓的正上方有一个玉猪,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一件玉器。墓揭开以后里面铺满了玉器,墓主人尸骨无存。璜(半圆形的或者三分之一个圆的玉器)一般是在胸前做装饰件。还出土很多玉镯,在腹部有三个玉龟,龟形
21、器,里面有签。推测是当时占卜求签用的。身体从上到下覆盖了大量钺,代表权利。尤其宝贵的是出现了全国唯一的一件蓝颜色的钺。这个上面覆盖了 320 件玉器、陶器、石器,其中玉器有 210 件。极其罕见的一个墓。在 5600 年前左右,出现了一些有相当高的权利、相当高的声望的贵族,或者说氏族的领袖,他们死了以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类比:吕氏春秋含珠鳞尸式的厚葬)7.3 凌家滩祭坛与墓葬分布地上格子在考古学上的术语叫探方,确定坐标用。在这里已经找到了一个大型的祭坛,非常整齐,分三层。讲究的程度超过了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一些小墓出土的东西比较少,一般认为是平民的墓葬。在中间这部分有些墓葬出土一些制作玉器的工
22、具,比方说钻头,所以推测是一些工匠的墓地。祭坛的南部这样三排发现的墓葬级别都非常高,比方说 M23,M1 里有三件玉人,M29 里也有三件玉人。玉人是非常重要的出土文物。1987 年发掘的 M4,墓主人的胸部有玉龟,玉龟里面有一件学术界称为叫玉八卦的文物。探方之间保留着隔梁,隔梁可以保留四面土色,显示地层变化的情况,同时也是便于考古人员在上面走动。考古发掘完成后要打断隔梁。7.4 凌家滩典型器与加工工艺【弄玉】【玉璜】二分之一或者比二分之一还要小的形状都把它叫璜。璜是凌家滩玉器的一个标志性的器物。两边有穿孔,可以挂在脖子上,或者是把它串起来。双虎头璜两边是虎头,也有的一边是龙头一边是凤头,还有
23、的两边可以接起来的带榫的。是部落跟部落之间或是上面的人跟下面的人之间一种信物(调动军队合起来) ,后来叫虎符。带齿的璜也是凌家滩一个很有特点的东西。【玉板】表面看方方正正平的,从某个角度可以看到中间是鼓起来的,背面是凹的。出土时在死者的胸部,上下有玉龟。玉板上有两个圆,里面的圆画了一个十字型,有八个角。这种符号通常认为是太阳。太阳发出的光芒,它处在最核心的一个位置。在这个圆的外面有八个箭头代表八方,在八方上又用一个圆围起来。有学者认为是四象八卦。背后还残留着加工的痕迹,都带有弧线,表明切割的工具是圆形的砣,旋转时由于用力不均留下了一部分痕迹。但砣是什么样子尚未定论。8 中国古代的玉文化玉是人神
24、沟通的媒介。 (以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玉是执政者的权利象征。中国人有爱玉佩玉的传统。玉象征道德。贾湖骨笛与中国古代七声音阶的起源1 先秦文献所见七声音阶1.1 文献所见古乐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 ”,典掌音乐教胄子,尧舜时代夏朝起:已有东西南北地方音乐。夏王有一个叫孔甲的,当时他做了一个破斧之歌 ,被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东音;禹到南方去视察,他的妾在涂山之阳等候他 作了歌,这个歌被认为是最早的南音;有娀氏派一个燕子去看望两个漂亮的女子,这两个漂亮的女子很感动就作了一首歌 ,这个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北音;商王河亶甲迁到西河,到了那里以后他思念故居又
25、作歌,这个被认为是最早的西音。八音(八种乐器):金 石 丝 竹 匏 土 革 木 (尚书: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尚书里面还提到:那个曲子叫做韶 。这个韶是歌颂舜的,在这个里面叫做“箫韶九成”,就是这个乐曲一章叫做一成。1.2 五声与七声五声:宫、商、角、徵、羽 汉书律历志七声:宫、商、角、清角(比角高半音) 、徵、羽、变宫(比宫音低半个音)汉书律历志里面就说,声者是 宫 商 角 徵 羽。这五个它是相对音高,它不是绝对音高。刺客列传里面已经突破了宫 商 角 徵 羽,提出有变徵;从国语周语这一段文字里面可以肯定在那个时候生活里面是存在七声音阶的。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之下,我们作的曲子原则上都只用宫商角徵羽
26、 12356 五个正音。2 史前陶埙的音阶序列一孔陶埙: 西安半坡遗址(距今 6700 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 7000 年)两孔陶埙:(山西万全县)三空陶埙:(甘肃玉门火烧沟)倒品字形,可以 4 个音。这批有大有小,甚至一个可以比另一个高八度五孔陶埙:河南安阳殷墟。一面有三个孔,另一面有两个孔。十一个半音(证明最迟在商代的晚期,中国已经有了七声音阶,而且离十二平均律已经是只剩最后一步了。 )3 周代有七声音阶:曾侯乙编钟作证(公元前 433 年,战国早期)3.1 曾侯乙墓的发现曾国=随国3.2 曾侯乙编钟形制大局上看是曲尺形,两条边垂直。结构是铜木结构:横梁都是木头,立柱是带佩剑的
27、铜人来表现的。在横梁的端头有盘龙纹的铜套把它包住。整套 65 件,分 8 组,悬挂在 3 层钟架上,总重量近 2600 公斤(加上立柱,铜套,铜座,总重量达到 4400 多公斤)根据形制分 3 组:钮钟(桥型的钮) ;甬钟(甬:很粗的柱) ;镈(下面是平的,是临时加进去的)不管是钮钟还是甬钟,它这个钟口都不是圆型的,它是合瓦型,它象两片瓦合起来。做成这个样子因为它是双音钟。舞 枚 鼓(正鼓 侧鼓,双音钟:两侧声音不一样)3.3 编钟所反映的七声音阶以【十二律】当中的姑洗律做为基调,形成了倍低 低 中 高四个音域区。这套编钟的音域非常宽广,在它的中心区域跨越了五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 (今天的钢琴
28、是七个八度,这件2000 多年前的乐器群,它只比钢琴少一个最底音 少一个最高音。 )3.4 编钟的断代公元前 433 年,战国早期4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概况(9000 年前的贾湖人, 8000 多年)4.1 贾湖遗址的自然条件【新石器时代早期】全新世大暖期的前期,气候温暖湿润水稻栽培图谱最北端;还发现有粟,就是小米。大米+小米= 混作农业,旱作农业跟水稻农业是兼成的。农具成系列,非常规范。处于采集渔猎与农业并存的时代。狩猎:射+网4.2 贾湖遗址出土文物生活陶器、陶窑;石器;经过规划的遗址(居民区、墓葬区、教学) 【半地穴式】精神生活:装饰品(项链)龟甲上、陶器上:16 个刻画符号出土了完整龟甲
29、,中间发现深浅石子(围棋?阴阳?)5 贾湖骨笛的鉴定5.1 贾湖骨笛的鉴定是我国也是全世界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能够吹奏七声音阶,比埃及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要早 1000 多年。一共有 16 件,16 件在这个遗址的早期中期晚期都有出土,它前后相差 400 多年。在 341 号墓里面出土了两支骨笛,有了一些轻度的石化的迹象,说明至少在地下埋了一万年。5.2 骨笛音阶的测定早期的骨笛是 5 孔笛 6 孔笛,到中期以后就开始是 7 孔笛,晚期有出现 8 孔笛。5 个音孔的能够奏 4 声音阶, 6 个音孔的那支笛能够奏完备的 5 声音阶,而 7 孔笛能够吹出 6 声音阶 7声音阶的曲子。6 贾湖
30、骨笛的年代与分期6.1 贾湖骨笛的年代与分期早期的文化遗存距离现在大概公元前 7000 年到 6600 年。这 400 年中间出土了两支骨笛,一个是 5 个音孔一个有 6 个音孔。5 个音孔的能够奏 4 声音阶,6 个音孔的能够奏完备的 5声音阶。文化遗存的中期距离现在大概是公元前 6600 年到公元前 6200 年。这 400 年中间出土的笛子都是 7 个孔。这些笛子不光能吹完备的 5 声音阶的曲子,而且能够吹出 6 声音阶 7 声音阶的曲子,可以说中期是贾湖骨笛的【一个成熟期或巅峰期】 。晚期距今公元前 6200 年到公元前 5800 年。这个时候的笛子除了有 7 个音孔的样式之外,还出现
31、了 8 个音孔的笛子。除了能够吹奏 7 声音阶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变化音。这可以说明当时贾湖的笛子在新的阶段还继续有发展。从此可见三个阶段贾湖骨笛的制作技术、在乐理上的成熟程度是不断地在向前递进的。6.2 各期骨笛的音阶变化早期 5 孔骨笛它的音阶基本上是 12356i,主音是 #D;6 孔骨笛它的音阶是 123561 主音是#A。中期 21 号 7 音孔的骨笛,它的音阶是 1235b6b71 主音是 D,20 号 7 音孔的骨笛它的音阶是 12356b71,主音是 D。7 贾湖骨笛的制作技巧首先是一支骨头截掉两端。在上面要钻 6 个孔或者 7 个孔甚至 8 个孔。音孔不是等距离的,孔距会根据经
32、验和一些合理的计算来分布。笛子上面留下来的痕迹可以知道,度量之后经过计算,在上面画线,之后再钻孔。经过刻度钻孔之后,再微调音孔。微调方式是画好线以后,用钻头轻轻地点一点,不把骨面钻破,为后面调整留下余地。如果比较到位了,再把它钻开,然后轻轻地吹,调音。如果音太高了就会往下调,反之往上调。8 贾湖骨笛的未解之谜萧兴华教授研究成果归纳可以成这么几点1. 贾湖骨笛距离现在的年代大概是 9000 年到 7200 年,北京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离现在大概是 10000 年左右,远古时代这 1000 年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但是这两个地方的加工的工艺相差非常大。山顶洞人做的东西开的孔非常大非常粗糙,但贾湖人做的笛
33、子,音孔直径只有0.1 到 0.3 个厘米,每个孔都非常地圆整、规矩、细腻。这两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很接近,为什么加工工艺相差如此大,贾湖人的钻孔工具是什么,这是一个疑问。2. 在骨笛的表面常可以看到画着一道横线,现在大家认为这道横线大概是设计孔位的符号。可是在贾湖晚期的 253 号墓里出土的一根笛子上,刻画着一个“三”的符号,那么这个“ 三”代表什么?3. 贾湖骨笛让我们不得不要回过头来思考 9000 年前中国人的数学知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4. 341 号墓出土的 2 号骨笛各个音之间的音程除了 4 个音程和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之外,还把其他能构成音程的音分值和十二平均律的音程音分值相比,最
34、大的音分值系数都低于 5 个音分值。在 9000 多年前的贾湖人,没有任何科学的仪器,能做出任何音程误差都不超过 5个音分的骨笛,它奥秘何在?贾湖骨笛是我国也是全世界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吹奏乐器,这是贾湖的先民有意识、有目的地制作一种规范化的乐器的一个成果,显示了制作技术和演奏技巧的成熟。这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所达到的水平是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的。9 上古时期为何偏爱五声音阶中国的七声音阶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从四声音阶到五声音阶,最后到六声音阶、七声音阶一步步发展过来的。其他民族肯定也有这样一个过程。世界上无论东西方的各种民族,只要是远古和古代音乐史料的遗存,足以判明其音乐发展情况的,几乎无不
35、采用过五声音阶作为其本民族的调式基础。问题恐怕在于五声音阶和五声音阶的不同,五声的形成过程不同,同样运用着五声音阶但有曲调型的不同,从五声走向七声的发展过程不同。中国人有七声音阶,但是不太喜欢二变,即变宫跟变徵。在中国文化里,儒家的思想是讲中正,反映在音乐上,12356 宫商角徵羽被认为比较正,儒家就特别喜欢这几个音,认为二变是偏的,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加上中国阴阳五行思想定型之后,我们喜欢把什么东西都跟阴阳五行配合。金木水火土,方向是东西南北中,内脏是心肝脾肺肾,颜色是青赤黄白黑,正好五音宫商角徵羽也可以跟金木水火土相配,所以我们就特别喜欢这东西。正统针灸铜人与中国古代的经络学说1 针、
36、灸、经络溯源1.1 关于中医的故事1.2 针灸的起源药就是用中草药做的汤药,石主要是指针针是用一种石头来刺激穴位,灸是拿一些植物的枝条把它烧着了来刺激有学者研究认为针跟灸实际上可能是南方跟北方分别发明的砭,就是以石刺病也,是有特殊要求的,不是普通的石头灸,就是用火把树枝或者植物的枝条把它燃着了然后来刺激体表的穴位(最早是选桑树的枝条,后来发现是艾)最早选用的是:桑树的枝条。缺点:不容易控制温度最好的灸材是:艾使用方法:先把艾搓成条,再用纸包起来,点燃优点: 温度容易控制,可以始终保持同一温度 艾有一种芳香,舒缓心情1.3 经络溯源推测:病痛偶然发现;实践推广确定穴位(腧穴,传导热力感受) ,相
37、关作用穴位成线则为经络(手腕&脚踝最重要脉口本脉;原初经络:标脉)本主,标本(系统整体,追本溯源)兼治脉口之症:动病;标脉之症:所生病2 扁鹊与仓公的针灸医术2.1 扁鹊的针灸医术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因其医术高明,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并且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 ”(人首鸟身)的名号来称呼他。三阳(三阳经,督脉,肝经汇聚之处)五会(百会)医治方法:汤熨(热刺激,汤药,病灶较浅) ;砭石(针灸,病在血脉,放血可能) ;酒醪(药酒活血,病在胃肠)2.2 仓公的针灸医术传黄帝、扁鹊之书,医术高明:五色诊病(肝木青;心火赤;脾土黄;肺金白;肾水黑) ,观气色(
38、望闻问切)3 内经 与针灸3.1 内经 简述穴位与体系内经 ,假托黄帝与岐伯等诸神对话讨论医理、经络运行、养生、针灸;望闻问切2000 多年前。注:非黄帝理论(前 4000+,医学认识无法达到) ,战国习惯,托名上古以抬高理论素问: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标本、根结、气衔、四海灵枢 (针经 ):针灸理论,针灸技术3.2 内经 经络学说的阴阳五行基础头是阳,下部称为阴腹部是阴,背部是阳手的外侧是阳 内侧是阴腿也是一样外侧是阳 内侧是阴内经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中国的医学跟哲学是紧密相连的,认为生理与自然紧密相连3.3 中医的整体性思维与诊治特点4 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
39、简中的经络文献4.1 简帛所见内经以前经络学说马王堆:文献写在丝绸上,我们称之为帛。不断折叠,叠成一块豆腐外形的长方体。一共有 28 种文献,总数达到 12 万字在五十二病方上,记载了两种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 足臂十一脉灸经 。只有 11脉说明比黄帝内经还要早。张家山:脉书前部分记载各种病例,后部分主要记载十一条经脉的走向和起止的位置。4.2 两种灸经所载经络学说的特点两种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与足臂十一脉灸经的年代较早,因此呈现的经络学说是比较原始、粗糙的形态,其中还有一些缺陷:只有十一条经脉,少了一条厥阴经记载的经络比较简单,只有起点和终点,中间的穴位很少经络的走向:从身体末稍往中间走,并
40、且在很多部位有中断,互不相通而内经在这些地方都得到了改善:经络的走向: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向四肢方向走把身体里面的阴脉跟阳脉在身体的中心部位接起来了,而且把阴脉开始跟脏器、腑脏联系起来了5 明代正统针灸铜人5.1 从内经到明堂图晋代,皇甫谧把素问 、 灵枢 、 明堂三部书集在一起,起名叫做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并且通过这部书,把已有的针灸的经络学说做了一次彻底的整理、收集。这本书是公认的继黄帝内经之后,中国针灸史上第二次大的飞跃,或者叫大的总结。唐朝,药王孙思邈的著述千金要方非常有名,共有三十卷,其中有两卷专门是记载腧穴的名称、位置、用针的深浅等这些内容的。挂图也非常精彩,特点有: 挂图是彩色的,
41、身上跟五行有关的经络,用不同的颜色把它表示出来 有三个面:正面、侧面和背面 完成了经络归经的任务。相传黄帝在明堂传授的时候就有这种图,所以当时唐朝人都把这个叫“明堂三人图” 。宋朝太平兴国年间,朝廷指派王怀隐, 编制了太平圣惠方 ,全书共一百卷,其中两卷,一卷叫针经 ,一卷叫做明堂 ,是官修有关针灸和经络的一个经典。嘉庆二十四年,太医院绘制的明堂图除了正面、侧面、背面三幅,还有一幅类似于五脏六腑的解剖图,叫脏腑明堂图。5.2 针灸铜人的制造与失传宋仁宗命令一个著名的医学家:王惟一,把以往的医学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进行研究,制定医学标准。1027 年,就是天圣五年。王惟一首先编著了铜人穴位
42、针灸图经 。他把所有的穴位都标志出来,然后把它刻在石匾上供大家去传抄、拓印。其次,王惟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明,就是针灸铜人。铜人是可以打开的,里面的五脏六腑都齐全。铜人也作为针灸考试用。当时做了两具,一具放在医官院里面的,供教学考试用;还有一具是放在北宋的都城开封的大相国寺,让百姓观赏同时也学习医学。到了明朝发生了一个战乱叫瓦剌之变,这是一场非常大的动乱,这个针灸铜人在这个时候也被破坏了。在明朝的正统八年,也就是公元 1443 年。皇帝下令仿造元朝的铜人。针灸之模范,医学之仪型。这个铜人由于是明英宗正统年间做的,因此,我们习惯上把它叫正统铜人,区别于北宋的天圣铜人。到了 1900 年,八国联军
43、攻进北京,正统铜人已经不见了。清代时候又做了一个铜人,但这个并不是仿造前面的铜人制做的,因为样子已经没有了,这个铜人大概有两米高。5.3 关于圣彼得堡博物馆铜人的考证1 . 腰带的形制铜人身上的腰带跟山西太原晋祠的宋代铜人身上的腰带相比,两者的形制几乎一致。2 . 头部铜人的头部有修复的痕迹,并且发际的穴位,标注得非常清楚。而在唐宋之前对发际这个地方的穴位,是不太注意的。3 . 穴位名称的避讳铜人身上有一个穴位叫通天,这个“通”在宋仁宗父亲的名字里面有的,如果这尊铜人是宋朝的天圣铜人,那就应该要避讳, “通”字上应该会有缺笔。而这尊铜人的“通天” 穴并没有出现缺笔,因此可以断定,它不是宋代天圣
44、年间的那个铜人。综合各方面因素,最后,黄龙祥教授断定,这件铜人就是当年八国联军住扎在在太医署里的,明代的正统铜人。6 针灸对当今世界的影响殷墟甲骨与中国早期的文字1 甲骨的发现( 1899 年首次发现)1.1 甲骨与甲骨文的发现王懿荣(国子监祭酒,通常认定是第一个发现甲骨的人)刘鹗(字铁云,著老残游记以及我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罗振玉孙诒让(著契文举例为考释甲骨文开山之作)1.2 甲骨年代的确定在夏 商 周三代,只有商朝的王是用甲乙丙丁十个天干来命名的。罗振玉想可能是商朝的。知道洹水的南岸小屯这个地方就是殷墟确定是商朝王室的遗物。王国维:甲骨上商王世系与史记基本一致(略有差异,证经补
45、史)中央研究院董作宾:商人常迁都,前八后五,后盘庚迁殷,定都后有 8 世 12 王。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一种符号,它是代表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甲骨文与当今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当时的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印度文字都已经成为死亡文字。甲骨文研究“四堂” :罗振玉(号雪堂) 、郭沫若(号鼎堂) 、董作宾(字彦堂) 、王国维(号观堂)2 殷墟甲骨的发掘与研究2.1 殷墟的科学发掘政府决定进行管理 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的专家组成了殷墟发掘团按照考古学要求进行布方、钻探、记录等由李济博士主持1928 年 8 月开始第一次发掘发现大面积商代宫殿遗址、王陵、祭祠,共
46、进行 15 次发掘,于 1937 年 6 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止,其中收获最大的一次为 1936 年发现的一个编号为 127 的甲骨储藏坑1949 年,新中国成立,监理安阳工作站。新中国成立后,也有三次重大发现,分别是 1973年、1991 年、2004 年。2.2 YH127 坑的发掘甲骨数量很多,旁边有一个殉人,推测这是当时一种有意识地储存。摆在这里的时候,这个管档案的人也一起被埋进去了。2.3 对殷墟甲骨文的研究董作宾:甲骨上有贞人(占卜甲骨的人)的人名。研究文例、文法。胡厚宣:甲骨中有五种记事刻辞。 (甲骨进贡、验收、储存情况)朱书:文字非刀刻,由毛笔蘸朱砂所书。墨书:文字非刀刻,由
47、毛笔蘸墨所书。发现了改制的背甲最大甲骨:高 44 公分,马来龟3 甲骨占卜与刻辞3.1 对甲骨的整治龟甲和兽骨要处理之后方能刻字。龟甲骨分为腹甲和背甲,腹甲就是朝地一面的龟甲,背甲就是乌龟的盖子。处理流程:掏空龟肉锯甲桥分开腹甲、背甲(甲桥留在腹甲上)扣掉鳞片用锉刀挫平牛骨是用肩胛骨刻字,一般认为刻字的是一种青铜小刀,郭沫若先生认为是先放在醋里面浸泡之后刻字。刻字的顺序:竖行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缺刻横划,先刻竖划,再刻横划(左传记载的三豕过河-己亥过河(晋国军队己亥年渡过黄河) ) 。3.2 甲骨占卜与刻辞体例龟甲占卜:龟甲中间有一条通观上下的线,叫做千里路。沿着千里路的两侧先是挖一个长的,
48、这个竖的方向就是给它弄一个槽,两头浅中间稍微深一点。然后在它旁边用一个圆的钻再钻一个孔,在千里路的两边右边的要朝左左边的要朝右,都是朝着中间再钻孔。使得这个甲骨它就非常非常地薄,再用烧红了的树枝去烫它。贞人:占卜的专门人员。竖的叫兆干,横的交兆枝,判语刻在龟甲上,叫做迎兆刻辞。前辞+验辞。3.3 五种记事刻辞胡厚宣先生的研究:分为记事刻辞、甲桥刻辞、背甲刻辞、骨面刻辞、骨臼刻辞。4 甲骨文中的六书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转注和假借现认为是用字的方法)卜辞分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磁山石磨盘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1 农业文明起源诸学说a、 1882 年,瑞士植物学家康多尔提
49、出人类文明的起源有 3 个中心:西南亚和埃及、热带美洲、中国。1883 年,出书栽培作物的起源 。b、1923 年 1931 年,前苏联科学家瓦维洛夫带着团队在非洲、亚洲和美洲进行了系统的标本收集,在大量的实物和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得出世界有 8 个中心:东亚(中国) 、印度、中亚、近东、地中海、阿比西尼亚、中美洲、南美洲。他认为东亚的原生栽培作物大概占当时全全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二十。c、1971 年,西方学者哈兰提出栽培作物起源的 6 个中心:三个起源中心:中东、中国北部、中美洲,三个非起源中心:非洲、东南亚、南美非。(三个中心和三个非中心成对称状态分布:中心在北,非中心在南)人类将野生植物变为栽培作物的动机是什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学者柴尔德提出了一个“干燥学说”。粟起源于黄河流域2 磁山遗址所见栗遗存中国粮食两大系统:北方粟南方水稻。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