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窗口的组成与操作教学案例 用“任务驱动”来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教材分析窗口的组成与操作(初中信息技术江苏科技版)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中第三节 Windows 98 的基本操作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形成 Windows 操作系统知识链体系中的必要环节,熟练地掌握窗口组成与操作相关知识与技能,对今后其他各种软件的操作和学习,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学生分析初中生在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与小学生相比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因此,本节的教学重点应着重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后的“个性化”塑造和长远意义上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养成。本节内容虽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已经涉猎了一些,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较为清晰的概念。因此,
2、在教学时还应着重于帮助学生理清概念,理顺思路,简化操作过程。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了解窗口的含义,掌握窗口的组成和基本操作。2.过程与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法,将知识技能融合于任务之中,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任务情境;采用简单合适的分组方法,在任务操作过程中融入合作交流的因子,倡导合作探究式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一般的信息表象分析,探索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超越工具的局限,探求一般规律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并注重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的养成。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处理策略本节课的教学教学重点是窗口的组成和基本操作。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超越工具局限,探求 Windows
3、98 程序窗口相关知识技能一般规律的意识。在设计中利用任务驱动法,在学习窗口的组成和基本操作时,将知识点融入游戏和两个相关联的任务中。注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自然过渡到任务的提出。然后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探讨已知和未知的解决任务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从旁给予指导,引导学生提出解决任务各种可能方法明确思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感性认知,教师引导学生做理性的知识梳理,从而检查结果,总结经验。在探求 Windows 98 程序窗口相关知识技能一般规律时,先利用上面的窗口相关知识作为铺垫,教师提出任务,通过前面学生实践过的任务作为背景引导学生去分析一般现象并交流讨
4、论,在学生已有的认识上,来进行任务活动,大大降低了难度。五、主要教学过程1.问题导入教师针对 Windows 操作名称来由提出问题,并打开几个程序文档窗口,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在 Windows 操作系统中应用程序往往是以一个个窗口的形式展现的。2.窗口的组成教师展示小游戏“大家来找碴”,让学生在两张同样是名为“C:”的窗口图中寻找起不同点。通过游戏互动,引导学生来认识窗口的组成各部分。3.窗口的操作(1)教师依次打开 “word”文档,“画图”和“媒体播放器”三个窗口,并且窗口间各有部分是相互遮盖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观察,我们都知道 Windows 98 是一个多任
5、务的操作系统,我们可以同时边听音乐、边画画或输入文章。但大家观察,这三个被打开的程序窗口状态怎样?”引起学生注意,初步了解任务背景。(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知识,快速了解“当前窗口” (活动窗口)的概念。引导学生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它的概念,并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当前窗口的唯一性(单用户干预)。(3)出示任务一: 电子板书 要察看某个被遮挡的窗口该如何办?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已知方法和未知可能的方法,教师在学生实践中提示重点(如窗口大小、移动等),引导学生明确解决任务的思路。安排分组,让学生按照已有学习经验分为 5 人一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与合作。(4)学生对以
6、上操作通过解决实例任务进行练习。教师在学生演练过程中提出注意点:如“ 最大化/还原”按钮,窗口角操作等。在全体学生操作完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任务问题。(5)出示任务二: 电子板书要同时让所有的窗口同时出现,互不遮挡,该怎么办?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在学生分析任务,发现问题重点后,自主探索。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中相关内容来寻求帮助,降低难度。(6)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评价,让学生动手进行“ 组织窗口 ”的各项操作演练,完成任务。(7)让学生开始阅读,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故事未完 ”。通过学生们间互助的问答,引入“查看窗口内容”。老师引导学生熟悉并快速地使
7、用滚动条来察看窗口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窗口“滚动条”是否起作用(或有无)的原因窗口是否能够完全显示其内容。(8)在学生使用鼠标对滚动条、滑块进行操作时,展示电子板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并结合鼠标操作的复习,巩固当堂学习成果,完成以下连线题:请将下面左侧的窗口操作与右侧要完成该操作对应的鼠标主要操作相连,并用较为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具体操作过程。移动窗口 单击关闭窗口 双击打开窗口 拖动组织窗口 右击4.创新任务(1)创设情境: “我们各位专家在一次交流会上,了解由微软公司设计的“word”文档,“ 画图”和“ 媒体播放器 ”三个程序窗口,各位专家在经过激烈的讨论研究后,决定自主开发设计出一个
8、国产的、能够满足大部分程序需要的最简约的一个窗口。”(2)让学生选择窗口组成的各个元素,动手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最基本的窗口样式。(3)学生小组进行简单交流,推选出符合小组大多数人要求的窗口设计图,请其作者上台展示其画的窗口,并阐述选择相关窗口组成元素的理由。(教师即时引导学生们一起进行激励性评价和指出其不足)5.小结提高提出问题:“上面各位“ 专家”展示的窗口设计,有的非常实用,有的构思巧妙,我对大家就更充满信心了。大家觉得对这节课还有什么遗憾或是疑问吗?”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对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提出问题。教师部分回答,并引导学生对前面设置的悬念进行解答并小结学习内容,并为下节课内容开展作
9、铺垫 6.布置预习作业六、课后反思1.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中,应始终关注着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目标的完成,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的成就感的出现”,课堂气氛自然就非常融洽,从而师生共同构建起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2.我认为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几点:(1)思想性,它体现在任务的过程中,传授或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的思想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2)合理性,任务的设计在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也要充分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为基准,由浅入深、合理安排。(3)实用性,它主要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解决一些常见的问题。(4)创新性,设计任务时要富有一定
10、的开放性,给学生以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点评冯伯虎:本节课案例在设计上有以下几点做得较好:(1) 通过对难点的分析,然后再找出突破难点的思路,体现出了新课改的精神,将难点问题分析透彻,策略得当;(2 )以“ 激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以简单易答的提问和小游戏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兴趣,进而为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3)精心挑选了“ 窗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窗口的操作”分解为两个具体“任务”,采用分组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任务”,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化;(4 )课堂上的连线练习,有利于巩固窗口的操作技能。 从姚武东、史宏文老师在我提出建议后的几易修改稿来看,提高是很显著的。在教学设计
11、中能较好地“回顾小学,前瞻高中”,合理地分解问题,巧妙地设置任务。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存在的不足是:一是教材分析的路子应着重从该部分内容在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影响来分析;二是(初稿)主要教学过程的表述欠简捷、清晰;三是课后的反思还欠深度,因为,在对难点的处理时,提到了超越工具这一新理念,但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更好地实现,还需进一步挖掘。参考文献: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6(作者单位:1 无锡市梨庄中学 2414901 2 无锡市教研中心 2414900 )李艺:我的看法: 计算机上的“窗口”
12、 ,为甚被称作“窗口” ,使用这个非常生活化的名字所表达的是什么意图?“ 窗口” 在生活中是如何使用的,如何操作的,等等。这些内容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地从生活中提取意义向计算机形成有效迁移,不能说是成功的课堂。Windows 的桌面,至少有两重意义:一从“我”视野看,主观地讲,它是我的桌面;二是从机器的视角看,它是计算机的“表面”。就是说,它相当于我们过去经验中的仪表板,是沟通我们与机器的中介。就“窗口 ”而言,计算机上的“窗口” 至少分为两类。一类是如浏览器的窗口,可以打开“ 窗口 ”看世界,这是我们的主观窗口,是可以打开的我们的“居室”的窗口,可以透过它观察室外的世界。另一类是计算机上装载的
13、工具的窗口,是可以打开供我们与工具对话的窗口,它是我们所使用或者要观察的某个客体的窗口,是这些工具的窗口,可以供我们打开工具驾驭工具。桌面的面积是有限的,当我们需要打开多个工具时,我们的“桌面”上就放不开了,于是有“ 窗口” 的重叠,于是有切换、激活等等操作和相应的概念发生。从生活实际引发经验迁移,产生有效学习是不是更好呢?尚雨叶:看了案例后,感觉课堂的组织非常不错,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师生通过共同讨论、分析任务、发现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任务,从而达到知识重新建构,这一点做的比较好;疑问:1、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中提到“了解窗口的含义,掌握窗口的组成和基本
14、操作”。在 windows 中,“窗口”到底有怎样的含义,我觉得案例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为什么要“ 了解窗口的含义,掌握窗口的组成和基本操作。”或者说“了解窗口的含义,掌握窗口的组成和基本操作”有什么意义?原案例自始至终没有体现或者说说明这一点,也没有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点。2、 小游戏 “大家来找碴”,这一环节设计的不错,只是名称不是很妥当。“ 碴 ”意思是小碎块、嫌隙等等(现代汉语词典)。而根据案例中所进行的活动是找不同点,建议修改为“比眼力”或是其他。3、 好象“激趣”部分,不是很精彩。或者说没有很好的激趣,设计的问题不够有趣。郭凤广:这个教学案例,总体设计的不错。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关
15、键的是任务设计。作者在这方面把握的比较到位,设计的几个任务没有停留在掌握操作技能这样一个层面上,而是引发学生去思考、探究,进而去拓展,其中的“创新任务” 更是如此。此外,在每一个任务结束之后,作者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评价(或检验),这一点也尤为重要,积极的评价机制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后续学习产生强大的动力。但需要强化认识的是,完成“任务”不仅是学习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习的过程。一切随风:个人认为,本教案整体设计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任务设计与引导都做的比较到位,但“超越工具”目标可以说基本没有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的不够。在窗口操作中窗口的变化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如果教师给出一个隐性的
16、,让学生找出显性的,进而思考教师的隐性操作如何实现的,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窗口设计一个环节我认为需要时间较多,课堂上完成有一定的困难,建议留为课后思考,这一段时间可以用来总结不同软件窗口的异同点(主要是共性),对问题导入的环节做一个小结,以实现超越工具的目标。(我是高中教师,对初中课程与学生 的认知水平不是太熟悉,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反思:我曾经在设计中设想过从教室里的窗户来引入课题,由生活走入信息技术;以窗口的半开、全开、关等状态来与 Windows 操作系统中的窗口操作相关联。但在设计中,考虑到其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课堂时间限制和前后内容连贯性等),所以从 Window 名字来由直接引入。“不能有效地从生活中提取意义向计算机形成有效迁移,不能说是成功的课堂”,李艺教授这一高屋建瓴的点评,确实值得我在今后的再次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尝试和探索。冯、尚、郭等老师提到的建议或疑问也确实针砭时弊。“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所要着重培养的。而以兴趣为起点,以任务(或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地设置学习内容“玩中学”、“做中学”则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最终实现“在初次学习工具/ 软件时,活动服务于工具/软件的学习;在综合活动中,工具 /软件的应用服务于活动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