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染病学重点.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8000128 上传时间:2019-06-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60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重点.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染病学重点.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染病学重点.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染病学重点.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染病学重点.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传染病学 重点 第一章 总论 1.传染病: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 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2.感染类型 : 首发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同时) 、重 叠感染(先后) 、 继发性 感染 3.感染过程 的表现 清除病原体: 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首先可被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所清除。 隐形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 微的损伤

2、,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 用或机体 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改变。 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 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 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 ,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又称潜在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 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

3、 起显性感染。 4.体液免疫 :IgM :首先 出现,但持续时间不长,是近期感染标志; IgG :随后 出现,并持续较长时期; IgA :呼吸 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 :作用 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5.流行过程 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感染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 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6.病程发展 的阶段性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

4、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在此期间该传染 病所特有的症状和体征都通常获得充分的表现。 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 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 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是指当患者 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 的情形。 7. 常见的症 状和体征 发热: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

5、、极期、体温下降期 热型: 稽留热:体温升高超过 39且 24 小时内相差不超过 1 , 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 驰张热:24 小时内体温 高低相差超过 1 ,但最 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可见于败血症、伤寒(缓解期) 、肾综 合征 出血热等。 间歇热:24 小时内体温 波动于高热与正常体温之下,可见于疟疾、败血症等。 回归热:是指高热持续数天后自行消退,但数天后又再出现高热,可见于回归热、 布鲁菌病等。 若在病程中多次重复出现并持续数月之久时称为波状热。 不规则热:是指发热患者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 皮疹:斑丘疹、出血疹、疱疹、荨麻疹 斑丘疹 斑疹 呈红色

6、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猩红热等 2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丘疹 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玫瑰疹 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可见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等 斑丘疹 斑疹和丘疹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疹、登革热、风疹、伤寒、猩红热及科萨奇病毒感染等 毒血症状: 病原体的各种代谢产物,包括细菌毒素在内,可引起除发热以外的多种症状 ,如疲乏,全身不适, 厌食,头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疼痛。 单核- 吞噬 细胞系统反应:在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下,单核- 吞 噬细胞系统可出现充血、增生等反应,临 床

7、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8.传染病的 诊断 临床资料(病史、体格检查) 流行病学 资料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包括: 一般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测; 其他检查:内镜、 影像学检查、活体组织 检查) 9.传染病的 治疗 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 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 10. 传染病报 告制度: 类别 城镇 农村 甲类 2 小时内 不超过 6 小时 乙类 6 小时内 不超过 12 小时 丙类 24 小时内上 报 第二章 病毒 性 传 染 病 11

8、. 病 毒 性肝 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 经粪- 口途径 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 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甲型肝炎: 早期产生 IgM 抗体,是 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 型 抗体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乙型肝炎 : HBsAg 与抗 HBs:抗 HBs 是一 种保护性抗体,表示对 HBV 有免疫力 ,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既往 感染及疫苗接种后;HBeAg 与抗 H

9、Be :HBeAg 的 存在表示 患者处于高感染低应答期。HBeAg 消失 而抗 HBe 产生 称为 e 抗原 血清转换,意味着机体由免疫耐受转为免疫激活,此时常有病变活动的激化; HBcAg 与抗 HBc :抗 HBc 阳性提示 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大 三阳” :HBsAg 、HBeAg、抗 HBc ;“ 小三阳” :HBsAg 、抗 HBe 抗 HBc ;: “窗口期” : 抗 HBc 、抗HBe 。 丙型肝炎 :抗 HCV 不 是保护性抗体,是 HCV 感染的标志。HCV RNA 阳 性是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直接标志。 丁型肝炎 :缺陷型肝炎病毒。抗 HDV 不是保护 性抗体,HD

10、V RNA 是诊 断HDV 感染最直 接的依据。 戊型肝炎 :抗 HEV IgM 阳性是近 期 HEV 感染 的标志。 流行病学 分型 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 群 易 感性 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 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 粪口途径 抗 HAV 阴性 者,隐性感染为主 抗 HBs 阴性 者 普遍易感 普遍易感 隐性感染多见,显性见于成年 试述重型肝炎主要的临床表现 。 黄疸进行性加深, 胆红

11、素高于 171mol/L ; 肝脏进行性缩小、肝臭;出血倾向,PTA 40 ;腹水、中 毒性鼓肠; 神经 、精神症状(肝性脑病) : 嗜 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 等。早期肝昏迷可出现扑翼样震 颤;肝肾综合征:少尿 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 。 12. 流 行 性感 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 临床表现 : 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3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流行病学 流行性感冒 患者和隐性感染

12、者 呼吸道传播 普遍易感 肺外并发症 瑞氏综合征: 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率高。是儿童在病毒感染康复过程中得的一种罕见的病,以服 用水杨酸类药物为重要病因。 13. 水 痘 和带 状 疱 疹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由水痘- 带状 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的两种疾病。 水痘多见 于儿童,临床特征是同时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及结痂。 带状疱疹 多见于成人,是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病毒再激活后发生的皮肤感染,临床特征为沿身体单侧体表神经 分布的相应皮肤出现呈带状成簇水疱,常伴有局部神经疼痛。 流行病学 水痘 患者 呼吸道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带状疱疹 患者 呼 吸

13、 道 传 播 和 直 接 接 触 传 播 或潜伏性感染的病毒再激活 普遍易感,可复发 试从水痘及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解释各期临床表现。 第一次毒 血症 畏寒、低热、头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 第二次毒 血症,并向全身扩散,引起各器官病变 红色斑疹、丘疹、疱疹 产生特异 性抗体 疱疹结痂、脱落愈合 水痘及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 水痘:前 驱期 1 2 天 后出现皮疹 带状疱疹 :低热、全身不适,随后出现沿着神经节段分布的局部皮肤灼痒、疼痛、感觉异常等。1 3 天后沿周 围神经分布区出现斑丘疹。 病原学检 查可明确诊断。 水痘及带状疱疹各期的治疗原则。 水痘: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患者应隔离至全部

14、疱疹变成干结痂为止。发热期卧床休息。加强护理,保持皮 肤清洁;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阿昔洛韦;防治并发症:继发细菌感染及早选用抗菌药物。合并脑炎出现 脑水肿应采取脱水治疗。 带状疱疹:该病系自限性疾病,治疗原则为止痛、抗病毒和预防继发感染等。 14. 肾 综 合征 出 血 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 源性疾病。 病理变化: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 临床特征 :发热、低血压性休克、充血出血和肾损害。 流行病学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主 要 是 啮 齿 类 , 其 他 动 物 包 括猫、猪、犬和兔 呼吸道、 消化道、 接触、

15、 垂直、 虫媒传播 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发热期:a. 发热: 弛张 热及稽留热 ;b.全身中 毒症状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c.毛细血 管损害 征:三红: 颜面红,颈部红,胸 部红;d.出血 e.肾损害 。 低血压休克期 :低血压和休克 ,顽固性休克。 少尿期: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 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 多尿期: 移行期:400-2000ml ;多 尿早期:2000ml ;多尿 后期:3000ml ;可发生 电解 质紊乱(低钾、低 钠)及继发 性感染、休克。 恢复期: 尿量恢复 2000 毫升以下, 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15. 流 行 性乙 型 脑 炎 流行性乙型脑

16、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 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传播,常流行于夏、秋季。 临床特征 :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 流行病学 4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流行性乙型脑炎 人 和 许 多 动 物 , 猪 是 主 要 传 染源 通过蚊叮咬而传播 普遍易感, 多 呈隐性感染, 感染 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简述乙脑分期及极期的临床表现。 初期:病初 的 1 3 天 。起病急,体温39 40 ,头痛、精神倦怠、食欲差、恶心、呕吐 和嗜睡。 极期:病程

17、的第 4 10 天。突出表 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 a.高热:体 温 常高达 40,持续 7 10 天,热程 越长,病情越重。 b.意识障碍 :从嗜睡到昏迷不等,通常 持续 1 周 以上,意识障碍的程度及持续时间长短与病情轻重有关。 c.惊厥或抽 搐:可由局部到全身,多伴有意识障碍, 系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 所致。 d.呼吸衰竭 :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呼吸节律不齐 及幅度不均,脑疝引起者伴 有脑疝表现,重者呼吸停止;少数可因呼吸肌麻痹或痰 阻而引起外周性呼吸衰竭。 高热、抽搐 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 e.神经系统 症状和体征: 浅反射减弱或消失, 深反

18、射 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征阳性,还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 f. 循环衰竭 : 多由心功能不全、脑水肿及消化道出血引发。 恢复期:6 个月内,低热、多汗、失语、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癫痫等,半年后仍未恢复者为后遗症期。 后遗症期:5 20% 的 病人可留后遗症,主要有失语、 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 简述乙脑的脑脊液改变。 外观无色 透明或微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多在(50500 )10 6 /L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则淋巴细胞 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 如何处理乙脑的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 高热:物 理降温、药物降温、亚冬眠疗法。 抽搐:高 热所致者,以降温为主

19、;脑水肿所致者,加强脱水治疗;脑实质病变所致者,可使用镇静剂。 呼吸衰竭 :氧疗;脑水肿所致者加强脱水治疗;呼吸道分泌物阻塞者定时吸痰、翻身拍背;中枢性呼吸衰竭可 使用呼吸兴奋剂;改善微循环。 16. 狂犬病 1.狂犬病: 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临床表现 :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一旦发病,病死率 100%。 2.流行病学 狂犬病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 病犬, 其 次为猫、猪、牛、马等家畜 主 要 通 过 咬 伤 传 播 、 器 官 移 植 普遍易感, 兽医和饲养员尤其易 感 17.艾滋病 1.艾滋病: 是获得性免

20、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系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 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HIV 主 要侵犯、破坏 CD4 + T 淋 巴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细胞和功能受损乃至 缺陷,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 2.流行病学 艾滋病 HIV 感染者和 艾滋病患者 性接触传播、 血液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 普遍易感, 男 同、 静脉药物依赖 者、性乱者、血友病等高危 性接触传播:是世界上 HIV 传播 的首要原因。 血液传播:a. 静脉吸 毒 ;b.输血 及血制品 c. 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 d. 医源 性传播:针灸、手术、内镜检 查作为潜在的

21、传播途径,接受 HIV 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e. 蚊虫叮咬不 传染 AIDS 。 目前 尚无证据表明可经食物、水、昆虫或生活接触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孕妇 HIV 阳性,则 新生儿感染 HIV 的机率 为11% 60% 。 包括:a.胎 盘传播 ;b. 分娩传播:新生 儿接触宫颈和阴道分泌物而感染 ;c. 母乳喂养传 播 :HIV 阳性 孕妇低 T4 淋 巴细胞数和高血浆病毒能增加传染给 新生儿的危险性。 第三章 立克 次 体 病 18. 流 行 性与 地 方 性 斑疹 伤 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

22、上全 身感染症状比较严重,以急性起病、稽留热、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 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斑疹伤寒或蚤传斑疹伤寒,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以鼠蚤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 病。临床表现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但病情较轻、病程短、病死率低。 5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流行病学 流行性斑疹伤寒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人虱叮咬 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地方性斑疹伤寒 家鼠为主要传染源 鼠蚤叮咬 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病原治疗:多西环素、四环素 第四章 细菌 性 传 染 病 19. 伤 寒

23、与副 伤 寒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可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流行病学 伤寒 带菌者或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粪- 口途径 未患过伤寒和接种疫苗的个体, 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 伤寒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未被胃酸杀灭的伤寒沙门菌 回肠集合淋巴结 入血(第一次菌血症) 被单核- 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繁殖 入 血(第二次菌血症) 向肝、脾等器官播散 排入肠道,再次侵入淋巴结致更严重的炎症反应(溃疡、穿孔) 典型伤寒极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六大特征 :持续发热(稽留热) 、 全身中毒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白细

24、胞减少、肝脾大 名词:相对缓脉、玫瑰疹、伤寒小结、 再燃、 复发、肥达反应 相对缓脉 :是指正在发热的患者,其脉搏的加快与体温升高的 程度不呈比例。 玫瑰疹: 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压之褪色。 伤寒小结 :巨噬细胞吞噬伤寒沙门菌、红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碎片,称为“伤寒细胞” 。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 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小结”或“伤寒肉芽肿” 。 再燃:部 分患者于缓解期,体温还没有下降到正常时,又重新升高,持续 5 7 天后退热,称为再燃。 复发:用 氯霉素治疗的患者在退热后 1 3 周 临床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 肥达反应 : 是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菌液为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

25、的一种凝集试验。 伤寒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肠出血、 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病 伤寒的诊断要点有哪些? 流行病学特点:当地的伤寒疫情,是否有过伤寒史,接触史等。 临床症状和体征:持续发热 1 周 以上,伴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食欲下降、腹胀;胃肠症状,腹痛、腹泻 或便秘;以及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大等 体征 。如并发肠穿孔或肠出血对诊断更有帮助。 实验室依据: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肥达试验阳性有辅助诊断意义。 伤寒的病原学治疗。 喹诺酮( 影响软骨发育) 、头孢菌 素、氯霉素(再障) 20. 细 菌 性食 物 中 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

26、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 胃肠型食物中毒:夏、秋季多见,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要特征。 病原体:沙门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 神经型食物中毒:又称肉毒中毒,是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中枢神 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 胃肠型食物中毒 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和人 进食被细菌污染的食物 普遍易感,病后无免疫力 神经型 食物中毒 肉 毒 杆 菌 存 在 于 变 质 肉 食 品、豆制品及动物肠道中 进 食 被 肉 毒 杆 菌 外 毒 素 污 染 食物,如腌肉、腊肉、罐头 普遍易感, 患 者

27、无传染性, 亦不 产生病后免疫力 21.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腹泻的主要原 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剧烈腹泻、呕吐,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 流行病学 霍乱 患者和带菌者 粪口途径、日常接触、苍蝇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较多 6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诊断标准 有腹泻 、呕吐症状,粪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 流行区人群、有症状,培养阴性但抗体上升 4 倍;流行 病调

28、 查中,粪便培养阳性前 后各 5 日内 ,有腹泻症状。 疑诊条件: 有典型症状的首发病例但培养阴性 ;流行期间有接触史且发生泻吐症状而不能解释。 霍乱的临床表现为先 泻后吐,无发热,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可以与其他疾病鉴别。 治疗:霍乱的治疗以补液为主,抗菌治疗为辅。原则是:足量补液,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平衡,使心功 能改善。补液原则应早期、快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液体总量应包括正脱水 量和维持量。 22. 细 菌 性痢 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理变化 :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 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排黏液

29、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和中毒性脑病。 流行病学 细菌性痢疾 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 粪口途径、接触传播 普遍易感 急性、慢性、中毒性菌痢的诊断依据及分型 。 急性菌痢: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有明显压痛。分为普通型、轻型和重型。 慢性菌痢:有急性菌痢史,病程超过 2 个月而 病情未愈。分为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和慢性隐匿型。 中毒性菌痢:以儿童多见,有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起病时胃肠道症状轻微。 分为休克型 (周围循环衰竭型) 、脑 型(呼吸衰竭型) 、混合 型。 如何鉴别 细菌性痢疾与 阿米巴痢疾? 鉴别要点

30、细 菌 性 痢疾 急 性 阿 米巴痢 疾 病原体 志贺菌 溶组织内阿米巴 流行病学 散发性,可流行 散发性 潜伏期 数小时至 7 天 数周至数月 临床表现 多有发热及毒血症状,腹痛重,有里急后重, 腹泻每天 10 余次或数十次,多为左下腹压痛 多不发热, 少有毒血症状, 腹痛轻, 无里急后 重,腹泻每天数次,多为右下腹压痛 粪便检查 便量少, 黏液脓血便, 镜检有大量白细胞及红 细胞, 可见吞噬细胞。 粪便培养有志贺菌生长 便量多, 暗红色果酱样便, 腥臭味浓, 镜检白 细胞少, 红细胞多, 有夏科- 莱登晶体。 可找到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 血白细胞 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早期略增多 结

31、肠镜检查 肠黏膜弥漫性充血、 水肿及浅表溃疡, 病变以 直肠、乙状结肠为主 有散发溃疡, 边缘深切, 周围有红晕, 溃疡间 黏膜充血较轻, 病变主要在盲肠、 升结肠, 其 次为乙状结肠和直肠 23. 布 鲁 菌病 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是布鲁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 :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 流行病学 布鲁菌病 羊、牛、猪 经 皮 肤 及 黏 膜 接 触 传 染 、 经 消化道传染、经呼吸道传染 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 力 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 24. 猩红热 猩红热:是 A 组型 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 :发热、咽

32、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 脱屑。 流行病学 猩红热 患者和带菌者 经 空 气 飞 沫 传 播 , 也 可 经 皮 肤创伤处、产妇产道 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产生抗菌免 疫和抗毒素免疫 诊断 7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临床上具有猩红热特征性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高达(1020 )10 9 /L, 中性粒细胞占 80% 以上。 出疹后嗜酸性颗粒细胞增多。咽拭 子、脓液培养获得 A 组链球菌为确诊依据。 结合病史中有与猩红热或咽峡部炎患者接触者或当地有 流行病学史,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急性期卧

33、床休息,呼吸道隔离;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 过敏可用红霉素;对症治疗 25. 流 行 性脑 脊 髓 膜 炎 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 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 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 呼吸道传播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高 发病机制: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是本病的重要因素。 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 稀释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 膜化脓性 炎症及颅内压 增高,出现惊厥、昏迷 等症状。 病理解剖: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表现为血管充

34、血、出血、炎症和水肿; 大量纤维蛋白、中性粒细 胞及血浆外渗、 引起脑脊液浑浊 。 乙脑与流脑的鉴别 。 鉴别要点 流 行 性 乙型脑 炎 流 行 性 脑脊 髓 膜炎 病原体 乙型脑炎病毒 脑膜炎奈瑟菌 传播途径 蚊虫 牲畜 人 呼吸道 传播媒介 蚊子 空气飞沫 流行季节 夏、秋季 冬末春初 病理部位 脑组织,以大脑脑干为主 脑脊髓膜(蛛网膜及软脑膜) 病程 2 周 7 10 天 皮肤淤点 无 有 菌血症 无 有 后遗症 有 无 脑脊液涂片/ 培养 脑膜炎奈瑟菌(- ) 脑膜炎奈瑟菌(+ ) 脑脊液外观 澄清或微浑 浑浊如米汤样,化脓性改变 脑脊液生化 白 细 胞 和 蛋 白 质 轻 度 升

35、高 , 糖 和 氯 化 物 一 般 正常 白 细 胞 和 蛋 白 质 明 显 增 高 , 而 糖 和 氯 化 物 减 少 治疗 无特殊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 第六章 螺旋 体 病 26. 钩 端 螺旋 体 病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 :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重症患 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 鼠类和猪 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 普遍易感, 病后可获较强免疫力 临床表现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 发热:稽

36、留热和驰张热 ;疼痛:头痛明显,全身肌肉酸痛; 乏力:腿软明显,甚至不能 站立行走; 结膜充血 ;腓肠肌痛;浅表淋巴结肿大 。 总结: “发热酸 痛一身乏,眼红腿疼淋结大” 本期持续 3 5 天,绝大部 分病例此时钩体自血液及脑脊液中消失。 中期(器官损伤期) a.流感伤寒 型 :无明显器官损害,是早期临床表现的继续 。 b.肺出血型 :于 3 4 日 后病情加重,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分 为肺出血轻型和肺弥漫性出血型 。 c.黄疸出血 型:于 4 8 病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 和肾损害。 d.肾衰竭型 : 表现为 蛋白尿及少量细胞和管型,严重病例可 出现氮质血症,少尿或无尿 。 e.脑

37、膜脑炎 型:出现脑膜炎或脑炎的表现,脑脊液发生变化。 后期:后发热、眼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 8 / 8 Copyright 2016 Zhao Gangjian. All Right Reserved 赫氏反应:钩体病患者在接受首剂青霉素或其他抗菌药物后,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死而裂解释放毒素引 起临床症状的加重反应,常见高热、寒战、血压下降,称为赫氏反应。发生后尽快应用镇静剂以及静脉滴注或 注射氢化可的松处理。 第七章 原虫 病 27. 阿 米 巴病 肠阿米巴病:又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近端结肠和盲肠 典型临床 表现:果酱样粪便

38、等痢疾样症状。易复发,易转为慢性。 阿米巴肝脓肿:由溶组织内阿米巴通过门静脉到达肝脏,引起细胞 溶化坏死,形成脓肿,又称为阿米巴肝病。 流行病学 肠阿米巴病 慢 性 患 者 、 恢 复 期 患 者 及 无 症状包囊携带者 经口感染 普遍易感 病理解剖 :病变在结肠,依次多见于盲肠、升结肠、直肠、乙状结肠、阑尾和回肠末端。典型的病变初期 为细 小、散在的浅表糜烂,继而形成较多孤立而色泽较浅的小脓肿,破溃后形成边缘不整、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 疡,基底为 黏膜肌层、腔内充满棕黄色坏死物质,内含溶解的细胞碎片、 黏液和滋养体。 肠阿米巴病 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持续排出包囊,无任何自觉症状,粪常规检查可发

39、现阿米巴包囊。 急性阿米巴痢疾 轻型:临床症状 轻,表现为腹痛、腹泻,粪便中有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 普通型: 起病缓慢,全身症状轻,无发热或低热, 腹部不适、腹泻。典型表现为黏液血便、呈果酱样,每天 3 10 余次,便 量中等,粪质较多,有腥臭,伴有腹胀或轻、中度腹痛,盲肠与升结肠部位轻度压痛。溃疡明显时 表现为典型阿米巴痢疾。直肠受累明显时,可出现里急后重。 重型:多发 生在感染严重、 体弱、营养不良、 孕妇或接受激素治疗者。起病急,中毒症状 重,高热,出现剧烈 肠绞痛,随之排出黏液血性或血水样粪便,每天 10 余次, 伴里急后重,粪便量多,伴有呕吐、失水,甚至虚脱 或肠出血、肠穿孔

40、或腹膜炎。 慢性阿米巴痢疾:急性阿米巴痢疾临床表现持续 2 个月 以上,伴有食欲 缺乏、贫血、 乏力、腹胀、腹泻,体检 肠鸣音亢进、右下腹压痛 。 肠阿米巴病肠内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阑尾炎,结肠病变,直肠、肛周瘘管 28. 疟疾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人肝细胞发育繁殖,再 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 发病。 临床特点: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 多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脾肿大。间日疟及卵 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流行病学 疟疾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蚊 虫 叮 咬 、 输 入 带 有 疟 原 虫 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 普遍易感 再燃: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 复发:是 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 药物治疗: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THE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