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从电影《喜宴》看中国传统婚俗及其文化内涵-周晔.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7988936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电影《喜宴》看中国传统婚俗及其文化内涵-周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从电影《喜宴》看中国传统婚俗及其文化内涵-周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从电影《喜宴》看中国传统婚俗及其文化内涵-周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从电影《喜宴》看中国传统婚俗及其文化内涵-周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从电影《喜宴》看中国传统婚俗及其文化内涵-周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4 期:从电影喜宴看中国传统婚俗及其文化内涵-周晔-作者:系办公室 浏览:1919 时间:2008-11-26 14:07:04 周晔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 06 级硕士如果提起“婚礼” ,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浮现在你的脑海?是热烈的火红盖头还是是唢呐嘹亮的欢歌,是红彤彤的洞房还是婚礼上新人幸福的笑脸,或者是宾客们真诚的祝福,喜宴上的欢歌笑语和大家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婚姻是人类社会中两性结合的基本制度和形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婚礼无疑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在婚礼中所反应出的种种风俗习惯,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更从微观上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价值,是研究传统文化伦理

2、的极好载体。我国著名导演李安执导的影片喜宴 ,讲述了一个在现代与传统的交融和碰撞的社会下,长辈和青年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的不同看法与追求的故事。李安导演都运用大量的镜头,以丰富的电影语言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事像,在热闹和喜庆中为我们生动的展示出一副中国当代婚庆风俗画,并通过热闹的喜宴婚庆习俗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伦观念,不愧为一部反应我国传统婚姻习俗和文化内涵的佳片。 一电影喜宴喜宴拍摄于 1993 年,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之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对传统的中国夫妇在美国为儿子举办婚礼喜宴的故事。台湾青年高伟同在美国跟男朋友赛门同居(两人为同性恋) ,但却不断受到远在台湾的父母亲电话逼婚。由

3、于成天被逼婚的电话吵得几无宁静之日,赛门和伟同只好想出和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威威协定假结婚的主意,以应付父母的逼婚。然而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高家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为他们操办婚礼。终于婚礼举行了,在大伙强闹洞房的情况之后,伟同跟威威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最终观念传统的父母后来不得不接受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赛门也同意当威威孩子的干爸爸。初看剧情,好像这个故事题材大胆前卫,然而仔细看下来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故事发生的舞台虽然是美国,实际上导演为我们展现的是极其传统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对中国婚俗事像的展现,更是原汁原味。通过影片,可以对我国多姿多彩的婚姻习俗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二电影喜宴

4、中的中国传统婚俗(一)中国传统婚俗中的“媒”谈到中国传统婚俗,首先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媒”字。这点在喜宴开头部分便有所反映。在电影开始,高母寄给儿子的录音带中,反复提及的“来电俱乐部” ,便是一个类似于婚介所的机构,而婚介所,便是当今的“媒人” 。看到喜宴中高母不断在来电俱乐部中为儿子挑选适合的女友的情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家一定是动用了所有力量,一起为伟同做“媒” ,希望能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女孩相亲结婚了。在中国传统社会,媒人,又称“冰人” 。因为在古俗中,春秋为嫁娶吉时,而冰天雪地的冬季才是媒人为男女撮合牵线之时,所以媒人才有“冰人”之称。民间俗称“媒婆” , “红娘” ,“月老” 。媒

5、人所司之职,是“同二姓之好,定家室之道” ,即撮合男女婚事。中国社会中有一句妇孺皆知的话表明了媒人在传统婚姻制度中的重要角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凡婚姻必须有媒人存在, “无媒不婚” 。媒人是在一夫一妻制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在中国古代社会, “媒妁之言”是和“父母之命”相并重的婚姻条件之一,没有“媒妁”的婚姻是不能成立的。媒人既为男女双方的婚事奔走,也以在双方出现纠纷时从中调停。在封建社会,媒人就是双方家长意志的代理人。 诗经豳风伐柯里说:“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说明媒人在婚姻缔结中的地位非同小可。而且这一点,不仅上升到礼的高度,更被法律所规范。只有请媒妁出山,男婚女

6、嫁才合法化,如果婚姻自作主张,甚或自己托媒求亲,在当时是非常可耻丑陋的事情。就连汉代出现的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中,也请出土地爷、槐荫树为媒,方才成就了一段天上人间的美好姻缘,神仙的婚配尚需双媒,何况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呢 ?(二)中国传统婚俗中的“聘礼”影片中,高母送给威威的“见面礼”- 一个红包,贵重首饰和嫁衣,让威威感激不已。这里的所有礼物都有“聘礼”的意味。中国乃礼义之邦,是讲“礼”的国家,在婚姻上也不例外。在古代婚娶中,聘礼与媒人同样占据着极为重要之地位。聘礼,又称聘财、聘金、财礼、彩礼。在传统婚姻中,按六礼规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各个程序中,男方家都要向女方家送礼,

7、在各个程序中,人们最讲究的是纳征,纳征的礼物最为重要,正式的聘金、聘财,此礼一成,男女双方都不能轻易悔婚,否则不仅舆论不容,而且要受到法律处分。无论有无婚书或私约,只要受了聘财,婚姻关系就受到法律保护,聘礼是婚姻的核心和重要条件。在传统婚姻里, “定聘” 、 “送礼”都是很重要的程序。定聘礼行于迎娶新娘前的一二年或至少几个月。定聘时必须用一种大帖。帖之外又有“聘书”俗称“婚书” 。 “聘书”两份都由男家备办, “乾书”时男家送给女家收藏, “坤书”时女家从男家接来缮写完毕转送男家收藏。定聘之前一切“礼金”或“聘金”礼物都已议定,列成礼单,经两家互诺聘日。男家只纳“礼金”一小半,俗称“上半礼”

8、。此外另备酒席抗送女家去。女家收礼也回了花面布料果饼等,中有不可缺的食物,乃是“八接包” ,米粉制成形状八角。到了现代,男方送的礼金就如同喜宴中所表现,以金饰、珠宝、现金为主。 “送礼”大约在婚娶前二十日或者一两月内行之。送礼最重要的是送“礼金” 。定聘时已纳上半礼,这时全部纳完俗称“下半礼” 。其他礼物列成礼单夹在“礼书”之内。送礼时必送布帛、绸缎、纱罗之类,这些布料乃用为缝制新娘的衣服。女家也回些礼物,缮好礼书交来人带回。作为婚姻聘礼的礼品的种类、数量、贵重程度,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地位都有所区别。比如, 东汉会要礼四里记载,桓帝娶大将军梁冀的妹妹为皇后, “聘黄金二万金,纳采雁

9、璧乘马束帛,一如旧典。 ”这样贵重的聘礼是当时一般家庭的百姓是难以想像的。但聘礼无论贵贱多少,作为传递情意的媒介作用却是一致的。在社会生产力尚不十分发达的先民时代,一枝花、一颗果、一件粗糙的手饰都可以用来当作聘礼。如诗经邶风静女一诗说: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里的“彤管 ,和“荑 ,就是聘礼。再如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据,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里的“木瓜、木桃、木李”和“琼据、琼瑶、琼玖”也是传情达意的聘礼。此种投桃报

10、李式的交往基本上是自愿的,只要一方停止送礼和拒绝收礼都意味着双方关系的终结 。(三)中国传统婚俗中的祈子习俗影片中,婚礼当天,穿戴整齐的伟同和威威在举行婚礼之前,先跪拜了父母,这里影片展现了一个高母喂威威喝莲子汤的细节。而婚礼举行时,在新房之中,有让小孩子蹦床的情节,包括在婚宴之上,让新娘蒙住双眼,包括新郎在内的男宾客们依次去亲吻新娘,最后一个小男孩亲了威威之后,威威误以为是新郎而点头时,大伙哄笑,而高家二老极为开心的表情,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婚俗中企盼新人能早得贵子的习俗。在中国传统婚俗中,盼望早得贵子的婚俗特别能在为新人“铺床“的方式中体现出来。婚床本身是新人男女交合生育的最为神圣的场所,

11、“铺床”在婚礼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铺床”的重点当然是被褥,它由有儿有女的全福人缝做,禁忌孕妇和寡妇参加。被褥本来讲究舒适,但此时却不,套被人要往里套红枣、核桃、莲子等等许多被寓于美好寓意的坚果物品。喜被的一头敞口不缝,是特别留作钻小孩的,喜被当中只引一道线。喜被四角放艾叶,寓意“爱” ,放栗子、大枣、花生,叫“立子早、早立子” ,而且还要“掺和着生” 。“铺床”之时更有讲究,不能随便铺,一般都要请长辈或儿女双全的人来铺,一边铺床,一边唱念吉语,还要在床上抛洒吉祥物,祈求新人和美,早日得子。在许多地方,仅用吉祥物装饰洞房还不足以表达强烈的生育愿望,所以在喜床铺好之后,还要“滚喜床” ,即喜宴中

12、,让小男孩蹦床之俗了。 “滚喜床”的男孩子最好是新郎的晚辈,如侄子、外甥等,让前来迎亲的一位妇女抱到喜床上,满床乱滚。在一些地方,则是请一个父母兄弟都全的男孩在新床上翻跟斗,称为“压床” 。(四)中国传统婚俗中的“闹洞房”喜宴中的重头戏当然是婚礼上的喜宴,这里,李安用大量的镜头渲染了婚宴上中方的宾客“闹新人” ,及在新房之中“闹洞房”的情景。从竹筷敲碗逼新人当众互吻,将食物吊起让新郎新娘争咬以借机观看两人接吻,到一桌桌的敬酒,到最后的大闹洞房,甚至让新郎新娘当众做出宽衣解带之种种“丑态” ,让人大开眼界,惊叹中国婚礼之“闹” ,所有宾客都恣意狂欢之至烂醉如泥,怪不得那些参加婚礼的老外们一脸不可

13、思议之态,惊奇的提出中国人不都是“沉默、柔顺的数学天才”?而李安则在戏中亲自给出了回答:“你看到的正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 ”确实,在传统结婚礼仪中,最有意思的便算是“闹房”了。 “闹房”又称“吵房” 、 “戏心” 、“戏妇” 、 “弄新妇”等。婚日当晚,喝过交杯酒,闹房即开始。平辈的,晚辈的,长辈的,亲戚,朋友,同时,纷纷拥进新房,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游戏节目,让新郎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消。新婚,与其说是新郎新娘的姐妹,不如说是一切相关人们的共同节目。闹房习俗从一开始便掺和了许多“越轨”行为。民间有“三日无大小”之说,来宾贺客可以不讲礼法,对新郎新娘恣意戏谑取乐,进行一场新房中的嬉闹。有

14、些地方闹房的对象尽管不限于新娘,但新娘无疑是是“闹”的主要目标,所以如广州等地干脆就将其叫做“反新妇” ,这儿的“反”是“玩”字的谐音, “反新妇”讲白了就是玩弄新妇。古书中也有称闹房为“戏妇”的。有些地方则正相反,以新郎为“闹”的目标,新郎要接受一系列嬉闹方面的考研。比如在湖北黄陂一带的习俗,就是在迎新郎进门时,女家盛行燃放爆竹,逼新郎从硝烟中走过,每过一道门槛,必须下跪叩拜,等到拜见岳父母时,所跪的红毡下面置放了一些碎石磁片,使新郎疼痛难忍。闹房与民俗心理休戚相关,不闹不发,愈闹愈发,因此自然而然,闹的名堂也就日益繁多。旧的节目继承了下来,新的节目又不断涌现,五花八门,别处心裁。现在城市里

15、的闹房已变的文明而又雅趣,通常是闹房的人们向新郎新娘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诸如恋爱的过程、亲热的举动等,甚至还追问个人的隐私。 “叼苹果”大概是最常见的一项活动,这里的“苹果”是一个泛指,也可以如喜宴中所表现的食物,或其他较小而不好咬到的食物。婚庆的主持人手里拿着一个为新婚夫妇准备好的苹果,把它穿在一根线上,齐眉高吊起。在一片哄闹声中,两人必须设法咬一口苹果。其目的是用这种方法促使两人当众间接接吻,在他们的嘴之间只隔着一个苹果的距离。三电影喜宴中传统婚俗的文化内涵和伦理观念(一)中国婚姻的仪式化在伟同和威威协定假结婚之后,高父高母欢天喜地,当即不顾时差打来电话庆祝,甚至终于决定亲自前往美国,为儿子

16、举行婚礼。在得知伟同决定不按传统,只举行极为简单的证婚仪式后,二老都又是伤心又是失望,直到老部下老陈出现,为伟同和威威举行了隆重而盛大的婚礼之后,二老才真心的高兴起来。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二老爱子心切,更隐讳的体现了中国传统对婚姻的看法。礼记云:“天地合,而后万物生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即是说婚姻中的男女结合相当于天地之合。正因为婚姻以宇宙秩序为参照物,这就导致了婚姻的神圣性与不可颠覆性。因为婚姻是维持社会关系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婚姻需要支撑点,而在以德治国的中国传统社会里,伦理道德便是最好的利器了, “礼”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在传统社会,婚姻必须依礼而行。只有正

17、婚姻夫妇秩序,才能正其它的社会秩序,才有社会的礼治。所以礼出于婚,婚出于礼,男女结合必须依礼而行聘娶,达到“序人伦” 、 “别夫妇”的目的。传统婚姻不但重“礼” ,还要重“义”和“仪” 。中国古代的婚姻礼制,以“义”而起,以“仪”而明,包括“义”与“仪”两部分。 “婚义”是指婚姻的实质表现,即男女结合必须具备的社会条件。如周代的同姓不婚,南北朝的士庶不婚,唐宋的良贱不婚,也是当时社会的基本婚姻规范。 “婚仪”是指婚姻的形式要件,即结婚的礼仪形式和程序,这就是从周代开始实行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六礼” 。“婚义”与“婚仪”结合,是社会对男女婚姻认定的基本根据,其中的礼仪程序尤为

18、人们所重视。 “六礼备,谓之聘,六礼不备,谓之奔”,没有婚礼的结合将遭到世人的指责,甚至被世人贬为“私诱”或“淫荡”,其夫妻关系也不为社会所承认。陈顾远先生说,中国的婚姻不属于宗教婚,也不属于法律婚,实为另一种形式婚礼仪婚。陈先生认为世界上关于婚姻立法的观点有事实婚主义和形式婚主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持形式婚主义,形式婚从社会承认的角度讲,由宗教认可的称为宗教婚,由国家法律认可的称为法律婚。西方婚礼形式实以宗教婚为起始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力量控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婚姻关系受宗教法律所支配,结婚必须在教堂举行婚礼,婚礼由神父主持,二人或三人证婚,新郎新娘要在神父面前公开表示婚姻意愿,得到神父的祝福

19、,婚姻才得以成立。法律婚实从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1791 年法国颁布革命宪法,宣布“婚姻不过实民事契约” ,认为宗教不应该过问婚姻,从此以后,绝大多数国家又开始实行法律婚。陈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自有礼制后,非当于礼者不视为婚姻” 。婚姻讲就礼仪程序,实行的是礼仪婚。在历史上,虽然也对婚姻作了法律规定,但法的作用是以律辅礼,不依礼而行,便以法刑之。我国从周代开始,男女之交只要出于礼者,必入于刑。自秦汉以来,都是依赖法律达到“明刑弼教” ,制裁反礼而行者, “法”不过是推动礼的工具,礼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立法的基本依据。我国古代对婚姻的法律规定远远迟于礼,是以刑辅礼,法在刑后。法律对婚姻的作用是逐渐

20、加强的,最后才成为礼法并行,但仍然是法在礼之下,法是礼的延伸。婚姻仍然是礼婚。一直到民国时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婚。但即使就是到了现在,封建社会制度被消除,法律成为调节婚姻关系的主要手段,但传统习俗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的。而过去在我国民间生活中,老百姓对婚姻的缔结只认风俗习惯,而并不诉诸于法律。既便社会发展到现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男女双方领结婚证那天尚不叫结婚,只有进行了:“典礼”才叫结婚,才被亲朋好友们认同是夫妻关系。而所谓的典礼,就是结婚仪式。(二)无“媒”不成婚在传统婚姻中, “媒”有着至高无上的全力,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的缔结时,只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谈个人意愿。礼

21、记坊记中记载了孔子的论述:“故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别也。 ”孟子也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 ,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父母之心 ,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周人皆贱之。 ”在周代,国家还专门设置了管理男婚女嫁的职官,就是“地官媒氏” 。 周礼中说:“媒氏,掌万民之判。 ”“判”就是“半”的意思,媒氏主合其半,让男女合起来成为夫妇。但媒氏在“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时,也可对“奔者不禁”,可见当时“媒氏”对婚姻的干预还是比较宽松的。但到了唐代,“媒妁之言”写入了法律条文中,唐律户婚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 。宋、元、明、清的法律也同样对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

22、作了基本相同的规定,并说明对于违律娶嫁的,也处罚媒人,媒人在婚姻缔结上具有道德与法律的双重作用。在宗法礼制发展到极致时,“媒妁”成为阻碍男女自由恋爱,制造不幸婚姻的一种手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只重礼法,无视情爱的婚姻习俗,使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始终不能融入道德评价的尺度,同时也阻挠了爱情价值观的发育。一方面它抵抗不住以“礼”为规范的传统价值观的挤压和围剿;另一方面,它也无力肯定与保护与之相应的婚姻行为。以至于爱情意念只能向虚幻的世界转移,人们要追求的理想中的婚姻和倾慕的意中人,也只有在想象中的神仙世界得到满足。因而南朝的乐府民歌,唐代的传奇,到宏篇巨著的明清小说,虽然保持了歌颂爱情的传统,但

23、其创作路数发生了重心的变化,即从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小说的转变在本质上反映了“礼”的价值观对爱情的围剿,也是对非人道的礼教统治的控诉。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服务于封建礼法的媒人却没有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社会的发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被写进了婚姻法 ,媒妁失去了往日的社会意义,也不同于往日的性质,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媒妁”的身影却仍能够时常见到。张铭远在黄色文明中国文化的功能与模式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现代社会,恋爱婚姻自由了,可人们在很大程度尚并不看中这个自有,或不知道如何去争取爱情,因为祖先毕竟没有留下这个传统。在农村,相亲广泛,在城市“介绍对象”普遍。 ”而我们在生活中,

24、也常能听到一些现代“媒人”聊天:“喂,我这有一个,x 年龄,x 学历,x 工作,x 长相你那里有没有合适的,给对一个。 ”云云。为了一个人能对上“象” ,家人、亲戚、朋友、熟人,大家一起运动,奔走,反而当事人自己往往不操心。介绍人或介绍结构把两人拉来见面,旁边还常有人代为品评。甚至许多方面都已“洋化”了的海外华人,也总喜欢采取请家乡人代为找一个,然后相准带走的方式。(三) “聘礼”反应出的传统婚姻中的买卖关系在上文中已提过,在传统婚姻中,聘礼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婚姻中渗透买卖关系传统的礼仪婚是聘娶婚。聘娶婚,是指男子以财物作聘礼而娶妻,女子因聘礼而出嫁,它是以男方父母交付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

25、聘礼、聘金为成婚的必要条件。 “聘则为妻” 、 “无币不相见”成为不可动摇的婚姻原则。 礼记.曲礼也说:非受币,不交不亲。意思是说,没有“ 币“ 作为聘礼,男方是不能与女方交亲的。长期以来,我国民间社会最流行的婚姻形式当是聘娶婚,直到如今,乡下婚姻里还保留有聘娶婚的诸多特征。婚姻在缔结过程中,非常重视聘礼,这是借婚姻索取钱物,是女子身价的买卖。封建社会看重聘礼,聘礼成为女子的身价筹码,聘礼越重,其婚姻经济色彩越浓。中国古代婚俗文化深层次的特点之一是以财富为条件的经济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父权制和专偶制随着私有财产的份量超过共同财产以及随着对继承权的关切而占了统治地位的时候,结婚便更加依经济上

26、的考虑为转移了。 ”人类婚姻“无论从生理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上看,都有某种交换存在,包括情感、生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交换,这也就决定了交换价值能够在婚姻择偶中起稳定的协调作用。 ”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时,大多考虑双方家庭财产多寡。西汉陈平家境贫寒,向富人求婚屡遭拒绝,但又不愿娶贫穷之家的女子为妻,最后娶“五嫁而夫辄死”的阳武户精富人张负孙女。东汉家财万贯的郭举与自己财产相当的窦宪结亲。王充评价当时婚姻时说:“富贵之男娶得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此后,婚姻论财之风愈演愈烈,宋代“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清人赵翼谈及古代婚姻时说:“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 后不为怪 。 ”中

27、国婚姻的“六礼”随着时间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其中“纳征”这一环节始终是没有去掉的,而且还越来越得到强化。聘娶婚中收受聘礼这一方式,就使它掺入了许多买卖婚的因素,而如果把经济价值作为婚姻的唯一目的,那么聘娶婚将最终成为变相的买卖婚。聘礼多少,往往成为嫁女的身价,因而婚礼讲排场、比阔气、竞奢华之风由此产生。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封建主义的婚俗文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婚姻生活。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彩礼的价值不断上涨。在福建清流县,1981 年的彩礼总额平均为2341 元,1984 年为 3312 元,1985 年上涨为 4126 元。而且越是落后的不发达地区,越是索

28、要高额彩礼,其名目之繁多,让人瞠目结舌。什么见面礼、上门礼、进门礼、婚日礼、过门礼、开箱礼等等,巨额的彩礼,成为青年农民不堪重负的包袱,怎么也甩不掉 。(四)婚俗中的生育观喜宴中,伟同和威威共同去接刚刚飞来美国的父母,在威威搬运行李的过程中,高母询问高父对新妇的评价,高父打量着威威的背影,半是玩笑半是认真的说道“好,能生能养!”而在威威意外怀孕之后,从高家二老的知道时的欣喜若狂和知道威威想打掉胎儿后,极度伤心失望的表情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婚姻中,生育后代是一个绝对的主题。中国人这种重子嗣的思维定势,在婚姻习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上文中提到,婚礼仪式中有许多内容都是祝福新婚夫妻多子多孙的。如新娘

29、上轿前,在花轿内外遍撒谷豆,到达夫家以后,新娘下轿,亦照撒,这种撒谷豆的风俗的寓意就是祝新婚夫妇多子多福。新娘入洞房时,用食物和钱币撒向床上,称为“撒帐” ,所用食物一般为石榴、粟子、红枣、长生果等,石榴多子,枣子谐“早子” , “粟子”谐“立子” ,是取早生贵子之义。人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如果妻子不能承担这一使命,那么丈夫可以堂而皇之地纳妾,也可以理直气壮地“体妻” 。夫妻关系是要服从亲子关系的,女人在家庭中充当的是生儿育女的工具。女人如此卑微的地位,使得夫妻之间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感情,正如恩格斯所言:“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妻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

30、而是婚姻的附加物。 ”在传统婚姻里,婚姻的主体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及宗族。婚姻是家族行为,只要婚姻合乎礼仪,是经过明媒正娶的,那么婚姻就是合理合法的。男女结合不光光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幸福和感情的满足,甚至可以说感情的需求在封建时代,被压制在最低的地位。唯有传宗接代才是男女相交结合的唯一主题,所谓“非为色也,为后也 。而且在道学家看来,婚姻中其他附加的感情越是淡漠,下一代品种越是纯正,越是精致越近于“人” 。为了肯定婚姻中的“伦理性” ,他们不惜将婚姻中“性爱 ,因素降至到零点,仿佛婚姻中的男女双方,特别是女方,只是个为家族生育后代的工具。四电影喜宴中传统婚俗的文化功能本文中着重讨论“闹洞房”这一我

31、国独特婚俗的文化功能。在喜宴中, “闹洞房”一段是整部影片的高潮,而伟同和威威被众人闹房闹到“痛苦”不堪的情节,一定会给每个观看影片的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只要是结过婚的人,一定曾都体会过这种“甜蜜的痛苦”吧。中国婚宴上“闹洞房”之“盛” ,可谓绝无仅有。那么为什么在婚礼时,人们要闹洞房呢?有研究说,闹洞房深层的文化内涵,是对偶婚废除之后在婚姻文化结构上出现了空缺,人们便用闹新房来弥补这一结构的失衡 。从人类共同走过的历程及婚姻制度发展的形式来看,闹洞房是群婚向个体婚过渡的一种残留形式,随着一夫一妻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确立和不断巩固,并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融为一体,闹洞房习

32、俗的原始功能逐渐淡化,但由于习俗惯制存续的巨大惯性及民众生活的全方位滋养,这一习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顺应了民众生活的其他需要逐渐丰富而完善,又派生出新的功能。广大民众通过闹洞房习俗改善人际关系,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祝福、乞福禳灾、警诫的功能) ;寻找精神满足与心理宣泄(娱乐功能);寓教于乐(教育功能) ;并为延续和谐稳固的社会制度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帮新人建立感情,为青年男女交往创造机会 )各种习俗惯制却留存下来。(一)闹洞房的祝福功能婚礼是重要的人生仪礼,从此男女告别了少年阶段,步入独立、成熟、肩负责任的新的人生旅程。在这种角色转换即将完成的时刻,亲人朋友通过各种方式真诚地表达祝愿。有的通过

33、歌声,如仫佬族、拉祜族等;有的通过游戏,如东乡族闹洞房的“打枕头”游戏中,大家一起欢唱:“娶亲的日子好日子,打枕头的规矩固有的,头来是贺喜,二来是恭喜。 ”还有通过仪式来表达祝福的;满族新婚夜,亲友拿黑豆向帐篷(或洞房) 内抛去,祝愿新人婚后富富足足,早生贵子。)回族闹洞房的人们在悦耳的歌声中,把两碗放着一对红枣的牛奶分别送到两个新人的手中,令他俩喝下,祝福他们白头偕老,早生儿女 。类似的还有汉族的洒帐习俗等。(二)闹洞房的娱乐功能在人类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每个个体都在肉体、精神、心理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折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与天灾人祸的不断侵扰,使民众的精神生活长期处在疲惫压抑

34、的状态。而中国作为礼仪之帮,最讲礼法,平时人们生活的时候处处都必须依礼行之,不能行差踏错一步。这样的环境铸造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别是在“性”的方面,在平时的生活中更是被压制到了极点。除了在四时节令可以休息放纵一下自我,人们最快乐的日子就是婚礼了。尤其是闹洞房,没有礼法的约束,没有繁文缛节,一切都无所顾忌,气氛越热闹越好。像土家族闹房 3 天,3 天之内,无论老少都可以来闹洞房。旧时宁乡闹洞房开始的 3 天内,不问男女老幼,无论辈份高低,都可以玩笑戏耍,不得生气,谓之“三日不分大细” 。全身心的投入不仅为婚礼渲染了喜庆气氛,发泄平日里被约束的心情,使得民众身心获得了极大的放松和享受。(三)

35、闹洞房的教育功能这一功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利用闹洞房的机会由部族里的老人、巫师或专业歌手对新郎新娘和闹洞房的人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讲述远古时代人类怎样产生,如何传宗接代,本民族的历史,对生死、婚配的理解,以及对新人创造幸福美满生活的告诫,这种教育是有意识进行的。另外还有一种自发性的教育,即通过见识洞房中的种种语言、行为,对“少不更事”的未婚男女进行婚恋教育乃至性教育。在我们这个对男女之事讳莫如深的国度里,青年男女几乎没有机会学习、了解性知识,以至于将其当作一种淫秽、肮脏的事物。而在闹洞房的时候,却可堂而皇之地将两性最基本也是最隐诲的事情公开化、合理化,使未婚男女在娱乐、庆祝之余获得更多

36、的两性知识。如满族新人合卺时,许多青年男女争坐被边,被中新人的举动大家都可以看见,表面上大家认为这样可以获得极大吉祥,实际还有让青年实地见习,免得将来不知人道的用意。(四)闹洞房的情感联系功能在过去,闹洞房能帮助新人建立感情。在广大汉族地区,由于封建礼教的长期束缚,婚姻全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女结婚之前几乎没有见面的可能;少数民族虽然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甚至自己选定结婚对象,但有了婚约的男女也往往要遵守一定的禁忌,在婚前也没有太多了解的机会。这样并不熟悉甚至互不相识的两个人即将同衾共枕,并且还要保证顺利完成人生大事,也是常让父母亲朋担忧的事情。所以,在入洞房之前,大家有意渲染热烈、喜庆的

37、场面,让新人感受对方,接触对方,这是帮助他们摆脱窘境,建立融洽感情而进行的尝试。(五)闹洞房的祈福功能闹洞房也是在新人的“福地”为新人们乞福禳灾。新人担负着繁育下一代的任务,洞房是他们交合的地方,也是繁育新生命的“风水宝地”,自然会引来很多乞求幸福、躲避灾祸的民众。白族洞房中,人们都争着往新娘的身上掐一把,据说掐她的人,自此沾了喜气,其病自除 。而回族闹房时,最迫切的是那些新婚未育的少妇们,他们涌进洞房,争抢着喜花和“揣单单鞋鞋子 。 ”抢着喜花表示日后会生个如花似玉的俊姑娘, 抢着“揣单单鞋鞋子”的意味日后能生个齐头齐脑的胖小子。(六)闹洞房的交往功能闹洞房还能为未婚男女交往、了解创造机会。

38、洞房里空间有限,气氛又轻松活跃,青年男女们自然不必拘谨,他们或对歌,或跳舞,或戏谑,甚至在簇拥新人时可以有意无意地互相接触。表面上闹洞房的主角是新郎新娘,实际上可能就是人群中的少男少女。闹洞房的歌都是现编现唱,充满年轻人的真挚感情;说不定又有几对青年人在交往中相认相识,心中萌发了爱情的种子呢!(七)闹洞房的警诫功能在诸多闹房习俗中,还有闹家父或闹家兄的习俗,谓之审“烧火案”,其意在于告诫新郎父兄不可对新娘有非分之想,以免日后做出烧火、扒灰一类的丑事。父子共妻,兄弟共妻是原始群婚的遗风,在某些人的思想观念中仍有遗存,社会制度、乡规舆论不允许,可能就要私下行动,而且不以为耻;同时由于青壮劳力外出打

39、工或逃荒,经常会造成妇女独守空房,也的确存在越轨的条件,因此,这一闹房习俗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警诫作用,维护了民众正常的生活秩序。在谈到风俗的功能时,马林诺夫斯基举出了许多具体例子,如一些民族的乱伦禁忌和族外婚风俗,其功能是把因性欲冲动而可能造成的社会分裂或竞争的力量与日常家庭氏族间所需的合作分离开来,起到稳定家庭和社会的功能 。同样,华夏各民族的闹洞房习俗在其形成的最初年代里是从群婚向专偶婚过渡的产物,具有稳定婚姻制度的功能。五中国婚礼习俗发展变化断想让我们再回到喜宴 ,一部好的电影不单可以让观众得到视觉、听觉等感观上的极大享受,更能反应出一个国家的习俗和文化,让观众

40、从思想和心灵上得到教育和洗礼。本文借喜宴中对中国传统婚俗的展示开一扇小小的窗口,让读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有所了解。而喜宴为我们所展示的,却远远不止如此。在影片中,我们也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传统婚俗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特别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发展和变化。中国婚礼的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主要是逐渐废除繁琐礼仪、奢华形式,日益追求隆重而简朴的婚典,甚至简化了许多传统仪式程序。在喜宴中,我们可以看到伟同和威威在美国的公证处公证结婚的情节。这也是当今许多中国夫妇结婚的真实写照。现在有许多新人不再按照中国传统旧俗行跪拜天地之礼,他们仿照西方婚礼由牧师证婚的形式,请证婚人向两人发问:“你

41、愿否接受此女人(男人) 为你合法之妻子(丈夫),与你共同生活在圣洁之婚姻中吗?无论在生病还是健康时,你愿否热爱她(他) 、珍视她( 他)、保佑她(他)、尊敬她( 他),并摈弃一切,唯她( 他)是赖,共度生活吗?” 在得到新人们肯定的回答之后,证婚人就会让他们交换戒指,然后新郎和新娘当众亲吻,此时由证婚人宣布:“ 我现在宣布你们两人结为夫妇并希望你们两人幸福。 ”喜宴中,在婚宴上,威威和伟同刚刚进场时,新娘还身着一身纯白的婚纱,在宴会进行中,我们可以看见威威换上了高母送给她的大红旗袍式礼服。这在当今中国许多城市青年男女结婚时,是十分普遍的做法。拍西式婚纱照,喜宴时穿中式红色喜服,是现在很多新人们

42、结婚时的共同选择。在婚宴中,威威抛洒花球让未婚女宾客们争抢,而伟同弹出新娘的吊袜带让未婚男宾客们争抢,是典型的西式婚俗做法。在西式婚礼中,新郎新娘都要做这样的游戏:新郎要把新娘穿在大腿上的袜带拿下,背着所有的单身汉,用劲往后一扔,看看谁是下一个结婚的幸运者;接着是新娘背着所有的未婚女子把花球往后抛,也看看谁是下一个走过红地毯的新人。其实纵观当代婚礼和传统婚礼,我们不难得出:“明显的变化是男女订婚前的介绍认识过程复杂了,婚礼的仪式却大大简化”的结论。但“婚宴的铺张却是很大的,以至于婚宴成为婚礼的主要项目” ,这点仍时我国传统文化伦理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文明发达的进程,传统婚礼的意义、功能,将逐渐

43、转向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庆典兼社交活动,所保留下来的富有传统色彩的仪式、内容,主要在于体现民族传统和习俗惯制情调的娱乐活动。在社会不断的发展中,我国当代的婚姻习俗势必吸收某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提倡并实行富有传统文化风格而又兼具现代文明特征的新婚礼,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历史发展的必然。科学地探讨、设计和推广现代文明婚典,不止是民俗学家、社会学家的责任,也是社会各方都应积极关注并参与的移风易俗之举。在当今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转轨的特殊历史时期,民俗工作的开展也应该从研究习俗惯制的起源、性质、特点、功能入手,以满足民众生活的需要为前提,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开展工作,才能赋予古老习俗以符

44、合时代特征的新功能,使之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1 乌尔沁 编著民间喜事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2 年版2 万建中 著图文中国民俗婚俗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年版3 欧阳若 韦向学中国婚俗集锦 漓江出版社 1986 年版4 马林诺夫斯基 费教通 等译文化论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 1987 年版5 吴存浩中国婚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6 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光明日报出版 1988 年版 7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 商务印书馆,1936 年版8 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3年 4 月 第 2 期 9 吕少芳美国婚俗 率真自在

45、 江海侨声1999 年第 10 期 10 聂翠青“闹洞房”的秘密 民间文化 2000 年 01 期11 关溪莹闹洞房习俗的文化内涵及功能分析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 21 卷第 4 期 2001 年 7 月12 李桂梅,禹芳琴试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 年 7 月第 25 卷第 4 期13 张邦建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特点述论 学术界 1999 年第六期- 万建中 图文中国民俗 婚俗 12 页 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第 3 页 万建中 图文中国民俗 婚俗 111 页 李桂梅,禹芳琴 试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

46、内涵 第 3 页 聂翠青“闹洞房”的秘密第 2 页 吴存浩 中国婚俗第 110 页 欧阳若 韦向学 中国婚俗集锦第 337 页 孙晓 中国婚姻小史第 255 页 吴存浩 中国婚俗第 21 页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费教通等译 第 3335 页,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 高建军 刘立功 郭红卫 浅谈中国古代的婚俗文化 第 3 页 万建中 图文中国民俗 婚俗 111 页 李桂梅,禹芳琴 试论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的文化内涵 第 3 页 聂翠青“闹洞房”的秘密第 2 页 吴存浩 中国婚俗第 110 页 欧阳若

47、 韦向学 中国婚俗集锦第 337 页 孙晓 中国婚姻小史第 255 页 吴存浩 中国婚俗第 21 页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论费教通等译 第 3335 页相关阅读2003 级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定稿 2008-7-12001 级社会学系本科毕业论文情况汇总表 2008-7-12002 级社会学系本科毕业论文情况汇总表 2008-7-1转发社科部:武汉大学关于征集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有关事项的通知 2008-5-21社会学系 2008 年上半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安排 2008-4-22第 4 期:也谈江村经济-齐凡 2007-12-9第 4 期:社会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规划-刘超 2007-12-9第 4 期:“街头失范”:一种特殊的社会失范现象-高银银 2007-12-9第 4 期:作为批判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兼论社会学家的职责-王祖贵 2007-12-9第 4 期:杭州休闲生活品质指标体系研究-邓欣 2007-1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