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最新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诗意,感悟诗歌思想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的情感教学重点分析诗中意象,展开想象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体悟诗中情感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 ,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专指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的 19 首作
2、品。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读好节奏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兰泽 /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 /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大意,表达诗歌的内容,总结主题明确:诗歌写的是抒情主人公在采芙蓉的时候,不知道将所采芙蓉送给谁,他所思念的人在远方,抒情主人公不由自主的回头望家乡,可是她看到的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抒情主人公从眼前想到将来,不免忧伤不已。主题:表达了游子
3、的离别相思之情。四、文本探析1、找意象诗歌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给我们塑造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芙蓉、兰泽、芳草,让人感觉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单纯、美好。抒情主人公:通过“采之欲遗谁” 、 ”“还顾旧乡” 、 “忧伤以终老”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惆怅、忧伤的抒情主人公。2、赏析诗句“ 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面说,江南有采莲的旧俗,那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也是一个热闹的季节。可是这种欢乐美好刹那间被一声叹息声所改变,主人公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可是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好的鲜花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
4、!将人物放臵在欢乐美好的背景中,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是以乐衬哀的效果。我们还把它叫作反衬。“以乐写哀,以哀写乐,更增其哀乐” 。回顾我们学过的运用了反衬手法的诗句有哪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象画面。明确:“还顾”动作感和画面感非常强,如果不是思念至极,恐怕不会情不自禁地回头望家乡吧?可是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无法计算的迢迢路程和浩渺烟云的山阻水长。让我们看到一个孤独、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五、合作探究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男子还是女子,说说你的观点和依据。 (生讨论,找代表发言)生 1:是女子,
5、因为只有女孩子才喜欢采一些花花草草,依据是“涉江采芙蓉” 。生 2:是男子, “还顾望旧乡” ,古代只有男子才出来游历求学,女子一般不出远门,既然望故乡说明是远游,由此判断是男子。 生 3:前两句女子,后两句男子。从前四句和后四句关系来说。 明确:根据学生发言,总结。首先假设是女子:“涉江采芙蓉”和“还顾望旧乡”是两个空间的不同画面在同一时间的显现。只有在想象的情况下这种情况才会出现。这在诗歌里面我们叫它“悬想”法。是女子想象自己游历在外的丈夫在回头望故乡思念自己。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后两句就是王维想象兄弟们思念自己,这种以虚衬实的方法更衬托出自己思
6、念亲人的深切。(学生只要自圆其说,有理有据,我们可以不必拘泥于一种说法,诗歌贵在读出自己的感悟)我们说,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文人,假若抒情主人公是女子的话,则他采用了女性的口吻写的这首诗,诗里面又有悬想。初读感觉单纯,诗旨明了,再三涵咏,我们发现它婉曲奇妙。六、能力拓展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比较庭中有奇树和涉江采芙蓉的区别。明确:相同点: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折芳赠送所思念的人而不得的痛苦。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前六句都是对花树的极力赞扬,最后两句表明了全诗的主题。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不同点:一个
7、是以芙蓉为寄托,以乐景衬哀情,末句感情哀伤不止。一首是以树为寄托物,末句自我安慰。七、课堂小结 古诗十九首主要抒发了游子失志无成和相思别离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真实的反映了东汉后期的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风貌。诗歌就像橄榄一样,越咀嚼越有味,希望同学们下去好好读,最好读出自己的感悟。篇二:涉江采芙蓉 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所用教材:高中语文必修 2目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第 2 版,2010 年 6 月湖北第 2 次印刷。【 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 。它意境高洁清幽,有含蓄不尽、余味
8、悠长的特点,是五言抒情诗的杰出代表作,体现出古诗十九首 “一字千金”的特征。该诗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用最明白晓畅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游子思妇的百转柔肠都蕴含在简短的诗句中。【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的学习,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所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难度不大,但品味古诗的语言魅力,感受诗中主人公的“思绪千里” 、 “柔肠百转”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 的文学常识;2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品味诗歌意境;3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品味古诗悠远深长的意境,感受“无一字相思,而相思毕现”的表现
9、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提问法、点拨法;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CAI 课件【 教学时间】15 分钟【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我们国家有位著名的文史学家:陆侃如。他在巴黎大学进修博士学位时,在一次答辩会上,有一位教授问他:中国有首著名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 ,孔雀为什么要往东南飞呢?这个问题并没有难倒陆侃如,这时他缓缓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 ”其实西北有高楼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诗,咱们今天要学习的涉江采芙蓉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 。二、新课讲解(一)文学常识积累结合教材注释 1 带领学生了解
10、古诗十九首 的相关文学常识。补充:1. 被称作“风余” 、 “诗母” ,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2对古诗十九首 的评价:钟嵘 诗品: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钱谦益定山堂诗旧序:言古诗,则曰十九首 ,亦知其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乎。(二)教师示范朗读听朗读,划节奏,品味古诗感情。(三)学生齐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四)诗歌鉴赏品味1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1 )意象分析: 芙蓉:水芙蓉,即荷花。此称谓最早见于离骚 。问:在大家的印象中,荷花具有什么样的品性呢?(自由发言)明确:君子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爱情之花(西洲曲 )宁静之花(李清照如梦令 )一般来讲,古诗词中的荷花是坚贞、高洁、宁静的化身。
11、 兰泽:长有兰花的沼泽地。 芳草:带有香气的草。请同学分析兰花、芳草的特征。明确:芳草在此处并非指某一种植物,而是泛指带有香气的草,也许是一种,也许是几种。此处应抓住芙蓉、兰花、芳草这几种植物的共同特点:带有香气有着高洁的品格。 这一句诗描写这些有高洁品格的植物,有何作用?明确:塑造主人公高雅的形象,主人公通过芙蓉表达的情感也是高雅清幽的;同时也给古诗营造高洁清幽的意境。2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1 )把握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过渡句,即“起承转合”之“转” 。由景转情,由乐入悲。(主人公采莲的目的便是想同心上人分享这美丽的花,而实际是没法送给他,没法分享的。 )(2 )以乐景衬哀情采莲
12、本是高兴、轻快的事,可想到他身在远道,两人相隔甚远,几缕悲伤不禁涌上心头。3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1 )请一位同学描绘该句所写的场景,并谈谈自己的感受。(2 )词语分析:还顾:回头看,动作性、画面感极强,主人公孤单、惆怅形象毕现;漫浩浩:所见旧乡之距离,路途延绵不尽,望不到头。(3 )明确:“漫浩浩”是承前面的 “所思” “远道”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1 )同心:情投意合。(2 )天地间的幽叹,天下有情人的心声。 (东汉末年下层文人求宦无门、漂泊跌宕背景介绍。 )(3 )明确:深化感情,在“所思在远道 ”的感伤基调上,推进分离而会合无时的愁苦之情。(五)学生齐读古诗带着自己对古诗
13、的理解,读出感情。并思考:在诗中,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 明确:三幅画:采芙蓉、顾来路、叹离居,总结古诗的特点“无一字相思,而相思毕现” 。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对古诗诗意有所领悟。这首诗语言平易,没有晦涩难懂的语句,没有华丽堆砌的辞藻,就如明朝谢榛所说“句平意远,格古调高,不尚难字,而自然过人矣” , 古诗十九首 “一字千金”之说的确不假。四、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2 (1)课后查找古诗十九首之庭中有奇树 ,试比较该诗与涉江采芙蓉的异同。(2 )思考文中“采芙蓉”及“回顾 ”的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该两道题选作一题)【 板书设计】涉江采芙蓉采芙蓉无一字相思顾来路而相思毕现叹离居
14、篇三:涉江采芙蓉教案( 原创)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学习目标1、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2、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学习重难点1、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1 课时预习准备: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2、看课时学案 上有关古诗十九首 的知识。3、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两幅画面,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年 5 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全世界母亲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会为母亲送上一支康乃馨,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此外,亲友结婚,我
15、们会送去百合,祝愿两位新人百年好合。送花这种礼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珍贵自古寓于常物,古代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如灞桥折柳。采摘花草赠亲朋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中也常有出现。如:赠范晔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给朋友范晔的是代表江南春意的一枝梅花。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首诗中的主人公赠给所思之人的是“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今天,我们也来采一朵花,一起去古诗十九首中采撷一朵忧郁的苦痛的花朵,去聆听一段忧伤的吟唱。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
16、 。二、诵读,整体感知1、听录音,感知诗歌内容及节奏。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 :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2、请学生试读。3、齐读。4、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的词语回答。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 , “遗” “所思” 。采芙蓉就是为了赠 予所思念的人。三、赏析意象(一)君子之花问题:这首诗为什么是“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而不是其它物?芙蓉有什么特别之处吗?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荷花”这个意象。1、 “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
17、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美的名字?)2、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 ,也是品德高尚的花。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 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 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3、所以,君子们对此花情有独钟。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它有美好的品质。如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
18、格和志向。因此荷花的其中一个别名叫君子之花。4、选择“芙蓉” 这一意象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明确: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板书:特点一:意境 清幽、高洁(二)佳人之花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三)爱情之花西洲曲南朝乐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四、赏析“采莲图 ”1、齐读前四句。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
19、象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提示:要想象描摹当时的环境(时间、地点、天气等) ;想象主要人物的神情、心理、动作等并进行细致的描写;用富于动作性、画面感的词及诗意的语言,营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的意境。3、这是咱们的预习作业,下面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成果。示例:夏秋之交,美丽的江南,风和日丽,江水碧绿,荷花盛开,赏心悦目。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一群美丽的女子轻摇画船,一路欢声笑语,穿行在“莲叶何田田” , “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湖面上、兰泽间不时传来阵阵嬉闹、欢笑之声!有一位淑女,衣裙飘飘,一个人独自离开大家,发现最称心如意的
20、一朵莲花,心情非常高兴。突然,默默无语,她想到:我徒然采摘了这美好的芙蓉,我又能送给谁呢?这一朵朵美丽的鲜花是送不到远方的爱人那里的啊!心中是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4、学生展示后老师点评:这几位学生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孤单、忧愁、怅惘地立于船头,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这是以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衬托相思而不能见的忧伤,起到了以“乐境”衬“哀情”的效果。板书:采莲图以“ 乐境”衬“哀情”五、赏析“望乡图 ”1、是谁在望乡?请发挥想象,描述这幅“望乡图” 。要求:写出人物的动作、神情和内心世界。2、学生展示。3、师点评小
21、结:此刻,游子形容憔悴,踽踽独行,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此刻,展现在他眼前的,是那绵延无尽的“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故乡在哪里?“所思”在何方?这两句只写了“ 还顾望旧乡”的动作,并没有直接点明怎么“忧、愁、思” ,但是痛苦的感情却达到了极点,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效果。板书:望乡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六、赏析最后两句1、师:来看最后两句, (生齐读) ,你们从这两句诗中读到了什么?明确: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忧愁想到今后的生活。两人彼此相爱,感情深厚,却万里相隔,天南地北,不能相聚相守,只能带着对彼此的思念,忧伤地终老一生。
22、2、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在哀伤中孤独地过完一生,这多么令人心碎!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销魂!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读出那种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七、探究主题1、生从诗中找表达感情的字眼,并概括主题。明确:“思” “忧伤 ”主题:相思怀人2、问题:谁在思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闺妇思远,一种是游子思乡,也就是说诗歌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游子还是闺妇?联系背景和诗歌的前六句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明确:闺妇思远:女子思夫。理由:芙蓉,谐音双关,暗关“夫容”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多情而忧伤的思妇的缠绵深情。游子思乡:旨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联系时代背景:东汉末年,一些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往往
23、要离乡背井,外出游学或游宦。他们长时间远离家乡,过着坎坷辛苦的生活,那颗疲于奔波的心又怎能不对那美好的故乡无限怀想?想妻子,妻子想他,情之深,思之切。3,学生回答后,师总结: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在穷困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从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 ”从这一点看, 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 “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 ,简直是奇想了。这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所在,它常常以精微的笔触传达丰富的意蕴,仿佛一抹微云,却能引你想象天空的辽阔。八、艺术手法这种跨越时空,大胆变换角色,驰骋想象,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从诗经开始就有。来看它的特点。(幻灯片展示)想象对方写法的特点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述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述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形成含蓄曲折的艺术效果。这种创作思维对后人诗歌创作有极深的影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