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设 计 素 描 讲 义山东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2目录第一章设计素描概述 第一节 设计素描的概念第二节 设计素描的形成与发展第二章结构形态造型第一节结构特点的体现第二节结构形态造型的表现要素第三节构图的处理第四节透视第五节结构形态造型的基本画法第三章 明暗形态造型第一节 物体的立体感第二节物体的明暗第三节 物体的色彩第四节 物体的质感与量感第五节 物体的空间感第六节 明暗造型的表现步骤 第四章 精细特写造型第一节形体的外部材料第二节肌理与质感第三节质感写真与明暗第四节质感写真的其它因素3第五节质感写真的分类表现第五章创意形态造型 第一节创新素质的培养 (自我准备与起步阶段 )第二节形态同构的异变
2、表现 (形态创意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物质属性的异变表现第四节比例的异变表现第五节空间的异变表现第六节抽象到具象的异变表现设 计 素 描4山东工艺美院工业设计系第一章设计素描概述设计素描 现代设计艺术前沿基础课程,是造型表现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的基本训练方法。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能力,是表达设计创意、收集设计素材、交流设计方案的手段和语言,是设计师必备的专业设计表现技能。本章包括以下两节;第一节 设计素描的概念第二节 设计素描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设计素描的概念素描,绘画术语,主要以单色线条和明暗来塑造物体形象,是造型艺术基本功之一,它以锻练观察和表达物象的形体、结构、动态、质感、量感、明暗关系
3、为目的,由此研究和掌握造型的基本规律。设计素描,是指以设计艺术活动为目的,根据素描造型规律和设计艺术需要所描绘的单色绘画。是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5设计素描课程系统教学模式 :培养目的培养严谨的视觉感受与反应能力(眼)培养科学的理性分析与理解能力(脑)培养丰富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心)培养熟练的视觉传达与表现能力(手)造型功能绘画性素描 追求的是富有感染力的生动的艺术造型,是以陶冶情操的纯艺术作品发挥其造型功能。6设计素描 在符合结构、工艺、材料、技术等设计要素前提下,运用草图、效果图、爆炸分解图来传达设计师的理念和构想,以设计适合人们生活需要的实用产品为目的,发挥其造型功能。造型思维绘画性素描
4、 以感性为基础,与直觉性、形象性紧密结合,表现艺术形象。设计素描 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将形象思维统一在逻辑思维之中,拓宽设计作品的表现力。造型方法绘画性素描 以训练扎实的形象再现能力为宗旨,强调认识与表现的辩证关系。设计素描 研究立体造型的形态表现规律,启发并掌握对心理物象的视觉表达能力。造型特点绘画性素描 以写实为重点,注重强烈的感性认识,形象的深入研究和准确的表现。材料以铅笔、炭笔、毛笔为主。设计素描 不仅掌握物象的造型表现,更注重创造性物象构造的表现,造型形式多样,材料应用广泛。设计素描注重立体的全方位意识培养,因为,产品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都是以立体的 360环视的立体形态或纯实的空间形
5、式展示。因此,设计素描造型是多维度的空间造型。设计素描,除基7础造型技能训练之外,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创新意识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具体课程创意形态造型训练,使学生从各种创造性的思维规律中演化出具有可操作的创新方法,提高创造能力。创意形态造型训练的两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对形体与空间的各种基本性质的观察去发现:造型本质上是对物象构成要素中突出部分的一种抽象关系的确定,经过思维想象、联想,提取物象具有本质特征的可变因素,输入新的内容、探求新的发现。第二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造型思路过程去发展:造型的过程,使我们能够洞悉物象原形潜在的发展趋势,在视觉和造型思路的密切关注中捕捉新颖而生动的意象,变熟
6、悉的物象为富有再造之可能的结构元素,进而将其演变为富有创意的形象表现。课题实例将两种以上的物象,经过扩散思维想象相互转换、嫁接,使之变异组成与异变前完全不同的造型。 (异变造型)将客观物象的实际存在状态进行重新调整与配置,使物象脱离原有的比例特征和空间秩序常态,进行质变、形变的演化,从而获得新颖的视觉刺激,达到创意表达之目的。 (质变、比例异变)创新是一种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深刻理解和对原形潜在变异的把握,通过造型的演变创造出新的具有物象本质特征的抽象形象。如:从物象结构的各种性质中引出意象的变化。虚拟的物象再造是创意形态造型的重要训练课题,8在这里,物象的造型、三维空间的描绘是基于对自然世界多元
7、的多层次的本质认识然而却不同于自然造物法的配置,而获得的富于创意的图形表现。设计素描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要密切结合专业特点,要有的放矢地去进行教学设计,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专业意识、创新意识,使学生通过设计素描的系统训练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造型基础。第一节 设计素描的形成与发展素描,是人类最早从事造型艺术活动的方式之一。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祖先就已经开始用鹿脂的灯烟做原料,在他们居住的洞窟岩壁上创作反映他们当时真实生活的造型艺术活动。俄罗斯历史考古学家普列汉诺夫认为: “这些带有记号和文字性质的绘画,是由于生活中的功利目的而进行描绘的,因而在原始人身上便发
8、展了一种再现自然的渴望和摹绘的能力。 ”从人类这些最早的以实用为目的的艺术创作遗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创造艺术的意义和艺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艺术产生于劳动同时艺术又推动了劳动生产。 “Design”(设计)原形来源于意大利语,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表示为素描的概念。它主要指艺术家在创作构思过程中,运用素描来探讨、研究作品的规模、内容与造型的草稿和草图。以现代设计的奠基人莫里斯为代表倡导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对设计的改革发展确定了概念: “美应与技术结合 ”,主张美术家应倾注于设9计,专门设计图样、造型、分工协作。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分工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工艺美术运动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兴起起
9、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包豪斯 (Bauhaus)是德文( Bau)和建筑( Haus)房屋组成,意为 “建筑之家 ”,借以指 “新的设计体系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新型的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主张 “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与工艺的统一。 ”澳大利亚工业设计协会调查结果表明:设计艺术专业毕业生应俱备的十项技能第一位 “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者应具备快而不拘谨的效果图形表达能力,绘画是设计的源泉,设计草图是思想的纸面形式。第二章结构形态造型10结构形态造型是指以结构形态研究为中心,以线条为造型手段,依靠透视的基本原理进行造型。结构形态造型是设计素描教学的首要课程。结构的
10、体现、透视的运用、线条的表现是结构形态造型的三个基本要素。对物象结构关系的研究、表现是本章节的重点。本章包括以下五节;第一节结构特点的体现第二节结构形态造型的表现要素第三节构图的处理第四节透视第五节结构形态造型的基本画法第一节结构特点的体现 物体各个部分,以特定的方式相互结合,构成整体的内在构造关系,称为结构。它是决定物体外观形态的基本因素 。自然界中,凡是有形的物体都有其特定的内在与外在的结构关系,不论是天然或人工制造的物品,都具有不同大小、不同方向、不同形状的形态特征,或者是不同的单体按照物态生长的自然规律或是人为制造使用的目的,按照特定的方式和特定的程序组织结合而成的。其自身的结构方式,
11、决定了它的外观形状,从而展现出大千世界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物象特征。例如建筑,这些外形各异的建筑都是由各自的内在框架结构方式所决定的。物体的内在结构决定着物体的外部形状,也就是说,一切物体的外部形状都是它在11内在结构的反映。所以,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了物体是怎样结合的、是怎样构成的,才会对其外在形态有清晰的和深刻的感受,才能够正确地将它表现出来。结构的类型 :物体的结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框架型(或称骨架型的) ;另一种是体量型(或称积量型的)框架型结构(或称骨架型结构)框架结构是由主杆部分和支杆部分连接而成,支干通过关节系统与主杆连接构成一个整体。我们人体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框架结构
12、是支撑形体体量的骨架,它可以是自然生长的,也要以是人为建造的。如生活在水中的鱼是脊椎动物,再如框架结构的楼房建筑。体量型结构(也称积量型结构) 体量型结构,就是物体自身体积所呈现出来的结构形式。比如,我们表现一个瓶子,以往我们凭感觉画,一般是先确定中心线,根据高度比例定各部分的点,然后连线,最后再找一下透视关系。用积量型结构的观念来画同一个瓶子就不同了,我们要在把握整体比例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它是由哪几种有体量的几何体构成的。 积量结构的剖析将使我们在把握整体关系的基础上,明确各部分组织的几何构造及其特征,通过物象构造的起伏变化关系来达到形体积量的表现 。12运用这种 “结构线 ”的方法来认识千
13、变万化的物象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和把握形体的结构。同时,由于 “结构线 ”表现了特定的空间和透视关系,因而具有 “深度 ”的性质。当我们注意到这种空间变化时,就能感受到物体的实在积量。第二节结构形态造型的表现要素 结构形态造型是排除光影的因素,用单色线条来表现物象的,因此,线就是造型的语言和表现的基本要素。线是点的延长,面是点的扩大,是线的组合,体是面的围合。点移动的轨道即为线,面与面的转折是线,与视平线相齐的面是线。从研究线的造型表面意义上来说,线的表现技巧对发挥线的艺术表现力起着直接的作用。当我们用铅笔或炭笔在纸上开始勾勒线条时,这看似简单的线条,随着落笔的力度、用笔的方向、笔锋的
14、角度、行笔快慢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从线条的造型功能上来看: 以线造型能直取物象的结构本质特征,从而能够肯定、明确、清晰地表现出物象的比例和结构关系。以线造型还能表现出物象的明暗关系、虚实关系,使物象产生立体感。以线造型同样能表现出物体的不同质感及量感,如柔软、坚硬、轻飘、厚重、粗糙、细腻等感觉;再如一块石头、和一团棉花、一块钢铁和一块木板等的不同的重量感。1、 外结构线与内结构线13外结构线称为实结构线,内结构线称为虚结构线。外结构线是指表现物象外部的构造结构、空间结构的线条,即实的线条。内结构线是指表现物象内部结构及其关系的线条,即虚的线条。在线条的轻、重关系的处理上,要充分考虑到
15、外、内结构线的不同、外结构用线重一些、实一些,内结构线则要轻一些、虚一些 。2、主结构线与次结构线主、次结构线相对于内、外结构线关系要复杂一些。如果我们仅画一个物象,主结构线就是外结构线,次结构线即是内结构线。如果我们画一组物体,这时主、次结构的关系就不会这样简单了。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主、次结构线,既包含了内、外结构线的关系,又包括了画面的整体组合情况。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的主、次结构线是围绕画面的主题或画面的主次展开的。总之,主、次结构线应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第三节构图的处理 构图是根据表现目的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所画形态在画面中的整体组织形式。在中国画论中称为 “经营位置 ”。理想的构图应该是
16、使人看后感到舒服的、赏心悦目。在运用画面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和谐等形式法则的同时,正确地处理物体的形状大小、角度距离、空间变化等因素引起的画面构图的变化。解决好画面的幅式、形态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方向、空间等问14题,不论是现在学习,还是将来从事产品设计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画面的幅式 画面的幅式有三种基本形式:横长方形、竖长方形、正方形。1、横向长方形幅式,给人以伸展、舒畅、动感,适合表现具有横长造型的物象形态。2、竖向长方向幅式,给人以上升、挺拔、亲切的感觉到,适宜表现具有纵高特征的造型。3、正方形幅式,给人以严谨、集中、庄重的感觉,较适合表现圆、三角形、方形等形态的造型 。二、形态的
17、位置 所画形态在画面上的位置对人的视觉与心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位置偏上、偏下、偏左、偏右,都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觉。根据以往的经验,有一种构图形态经营位置线,可供大家参考。方法是:将横式或竖式画面,长、宽各分三等分画线形井字形,将主体形态安排在左或右边的井字交叉线上。另外,形态朝向的空间要比背对的空间略大一点,面朝光线的一面空间要比背光的空间略大一点。形态下方空间要适当比上方空间稍大一点。三、形态与方向在二维的画面中,形态不同,运动方向的安排,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四、形态与空间在画面中安排所画形态,多大为合适?太大,画面显得肿胀;15太小,画面空旷;太左、太右都显得失去均衡,更不行。确定形态
18、在画面中的大小,既要凭感觉、凭经验,又要借助于一般可行的方法。可将画面四个边的中点连线成菱形,再将菱形四个斜边的中点连线做成四边形,可将形态大体安排在这个四边形中,或向外适当膨胀一点(图示) 。当然,这个方法只供同学们在画面中安排形态时参考使用。总之,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不左不右,做到合适,多在练习中体会。1、三角形金字塔式,给人以稳定、雄伟、崇高的感觉(图示) 。2、倒金字塔式,给人以摇摆不定、不稳定的感觉(图示) 。3、左低右高的三角形构图,给人以向前、运动的感觉(图示) 。4、菱形式,给人以集中、坚实的感觉(图示) 。5、水平带状式构图,给人以安定、伸展的感觉(图示) 。6、圆形构图,
19、给人以饱满、和谐的感觉(图示) 。以上所谈构图的处理,以及各种形式、样式、方向等的感觉,只能说是一种感觉,或是经验,怎样应用,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体会。第四节 透视透视类别:16透视色彩透视 形体透视放大透视 缩小透视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直线透视 曲线透视平行透视(一点透视) 规则透视成角透视(二点透视) 不规则透视倾斜透视(三点透视)透视规律的运用透视一词来自拉丁文 “perspicere”意为 “透而视之 ”。含义就是通过透明平面(透视学中称为 “画面 ”,是透视图形产生的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最终使三维景物的立体空间形状落实在二维平面上。由于人的眼睛特殊的生理
20、结构和视觉功能,任何一个客观事物在人的视野中都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的变化规律,同时人与物之间由于空气对光线的阻隔,物体的远、近在明暗、17色彩等方面面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因此,透视分为二类:即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形体透视亦称几何透视,如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圆形透视等。色彩透视亦称空气透视,是指形体近实远虚的变化规律,如明暗、色彩等。透视常用名词:1、画面:假设的透视图形产生的透明平面。2、视点:画者眼睛的位置。3、视距:眼睛与假设透明平面中心点之间的距离。4、视高:画者眼睛的高低程度。5、视线:画者眼睛视线达到景物的连线。6、视域:或称视野、视圈,画者看到景物时的空间范
21、围。7、视锥:视域近小远大的圆锥体形状。8、视平线:与画者眼睛所处高度平行的水平线。9、原线:与透明画面平行的线段,没有纵深角度变化,只有近长远短、近粗远细的变化。10、变线:与透明画面成纵深角度的线段、透视方向有了变化,本来相互平行的线段出现近宽远窄直至消失到一点的现象。11、灭点:即消失点,是变线的消失灭点。 主点:中心视点,是视平线正对视点的中心点,是直角度变18线的灭点。 距点:由视点到主点的距离称为视距,如果将视距分别标在主点两侧的视平线上,所得两点,就称距点。 余点:视平线上除主点和距点外,其余的消失点,即各成角变线的灭点。 灭点:在视平线上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低远
22、高线的灭点。 地点:在视平线下方,主点、距点或余点的垂直线上是近高远低的灭点。 直线透视:1、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一个立方体只要有一个面与画面平行,透视线消失于心点的作图方法,称为平行透视(图示) 。2、成角透视(二点透视)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均不与画面平行(即与画面形成一定角度) ,但是它垂直于画面底平线。它的透视变线消失在视平线两边的余点上,称为成角透视,也称二点透视(图示) 。3、倾斜透视(三点透视)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都倾斜于画面(即人眼在俯视或仰视立体时)除了画面上存在左右两个消失点外,上或下还产生一个消失点,因此作出的立方体为三点透视。19 直线形体透视规律 长度相等的线段,距
23、离画面愈远,长度愈短,近长远短。 空间间隔相等的线段,距离画面空间愈远愈小,近大远小。 高度相等的线段,视平线以上的愈远愈低,视平线以下的愈远愈高。两种情况到最远处均消失于消失点。 平行透视只有一个消失点,成角透视有两个消失点。 与画面不平行的倾斜线段,一定消失于垂直于视平线上的消失点的直灭线的天点或地点上。向上倾斜的消失于天点,向下倾斜的消失于地点。成角透视的直立灭线垂直于二个视平线上的消失点,平行透视的直立灭线垂直于心点。 画面平行的线段永不消失。 与画面不平行而相互平行的线段消失点必须严格统一。 曲线形体透视凡是非直线形体的透视变化均为曲线形体透视。1、规则曲线形体透视(以圆形为例)圆形
24、的透视表现,应依据正方形的透视方法来进行,不管在哪一种透视正方形中表现圆形,都应依据平面上的正方形与圆形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决定。因为圆形在正方形中与四条边线的中点和十交叉线的末端相交。并且在正方形两条对角线至 4 个角处相交形成正20方形与圆形的关系。所以,不管是怎样的透视圆形,都应该在相应的透视正方形中米字线的相关点上通过才是合理的透视圆形(图示)。 曲线形体透视定律 正圆透视形是呈椭圆形状,在视平线以下时,上半圆小,下半圆大,不能上、下画的一样大小。 用弧线画透视圆时要均匀自然,两端不能画的太尖也不能方。 平面圆中上、下、左、右四方是与正方形相接的,透视中的圆形不是这样,它的最宽点是根据与视
25、点的位置而定。 距视平线越近,圆形透视弧度越小,反之越大。 任何曲线形体需画透视图时,都应纳入透视方形或透视立方体中完成。第五节 结构形态造型的基本画法 一、面对物象,从整体出发,观察并找准物象的透视状况、基本比例,用点在画面中标出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确定基本形。用线要轻,注意画面构图。 二、运用透视原理,用轻一些的长、直线画出物象整体与各局部的形体结构、形体透视,并进行反复检查调整,切忌违背透视原理的现象出现。 三、采用推导造型的方法,分析结构,用线条准确、深入地画出物象的整体构造结构和空间结构关系,以及局部之间结构的组合空间关系。 四、进一步肯定物象结21构关系及细
26、节塑造,要注意内外、主次结构,特别要注意线条轻、重、缓、急的变化处理。反复调整与修改,使画面主次关系明确,画面效果整、完整。第四章 明暗形态造型22明暗形态造型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构想、方案的造型语言之一,也是设计素描重要的课题训练内容。所谓明暗形态造型,是指按照客观物体明暗形成规律,运用明暗(调子塑造)的造型方法,对所描绘或设计对象的形体、结构、质量感及空间关系等诸方面予以准确、生动而富有创造性的表现。本章就设计素描中明暗形态造型训练的目的,着重从物体的立体感、明暗、色彩、质量感及其空间感等几个方面进行学习。本章包括以下六节;第一节 物体的立体感第二节物体的明暗第三节 物体的色彩第四节 物体的质
27、感与量感第五节 物体的空间感第六节 明暗造型的表现步骤第一节 物体的立体感“体积感 ”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任何物体在空间中均具有一定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等可测量的因素。而这些因素根据透视的规律反映在视觉上,便形成物体的立体效果,我们称之为物体的 “体积感 ”,或称 “立体感 ”。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形象,是绘画造23型的基本特点之一,在设计素描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培养掌握立体地认识对象和立体地去表现对象的能力。本节包括以下三个知识点;1.物体的 “三大面 ”是构成立体感的首要条件。2.深度空间是表现立体感的关键。3.明暗调子的描绘是增强立体感的重要因素。1“三大面 ”是构成立体感的首要条件:
28、立方体是由六个正平方面组成,由于视域的局限,我们观察立方体时,在典型的角度上可以看到反映三度空间的三个基本面,所以, “三大面 ”成为我们观察和表现立体感的视觉习惯。也就是说要在平面的画幅上表现物体的立体效果,最少要具有三个大面。事实上自然界许多物体,是由无数转折复杂的体面所组成的,并不都是三大面,例如圆球体、圆柱体、多面体,或更复杂的物体。由于“三大面 ”是构成立体感的首要条件,所以分析体面,首先要抓住对象整体关系的三大面,由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回到整体的方法进行观察,保持 “三大面 ”的整体感,以求得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如果我们运用三度空间的立体原理,用三大面的视觉习惯去观察对象,便有利于我们
29、自觉地、主次分明地去分析和把握对象的体面关系,达到正确表现对象立体感的目的。 2 深度空间是表现立体感的关键:任何物体的体积,都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方向转折不同,且有透视变化的体面组成。分析、理解、表现物体的体面转折以及它24的透视变化关系,并且正确地表现出物体起伏转折的深度,对塑造物体的立体感,有关键性意义。在观察立方体时,由于我们的视点位置及视平线的高度的不同,立方体展现其深度的各个面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透视变化。我们恰恰是根据这种透视变化来认识物体的深度空间。3 明暗调子的描绘是增强立体感的重要因素: 在表现物体时,如果只用线描的形式把物体的高、宽、深三度空间的结构、体面、透视关系画出来,不
30、涂明暗也能呈现出物体的体积感,使人们能够在视觉上认识它的形象。但是,这个物体的立体效果还很不充分。如果同时描绘出它体面变化的明暗色调关系,就能更充分地表现出它的立体空间。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节深入学习。第一节 物体的明暗物体的明暗是指物体在光的照射下所呈现的黑白灰的色调关系。物体在光线照射作用下,根据其自身结构转折关系将会呈现出来的不同黑白灰关系,而这种黑白灰关系是由物体各个面与主光源的角度不同所导致的。这只是我们视觉的感受,如果没有光线,物体将不可见。不同的物体具有不同的明暗,同样,光源角度及强度的变化也会使同一个物体呈现出不同的明暗层次。所以设计素描的造型训练,除了把形体、结构画准外,明暗处
31、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25素。主要是借助描绘物体的明暗关系,来充分表现物象的固有色调、质量感、立体空间效果等。本节包括以下三个知识点;1.体面与明暗变化的关系2.明暗五个基本调子3.高光与投影1 体面与明暗变化的关系 物体的明暗,是因物体自身各个不同方向的面,受光照角度和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由于物体的体面是多方面的,体面朝光源的方向不同,接受光线的强弱程度就有差异,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明暗层次。在写生作业中,要正确地运用明暗方法充分地表现物象的立体感,就要理解光源方向和体面角度变化所形成的明暗规律,这将有助于我们自觉地描绘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形象和空间效果。立体的面,归纳起来不外乎平面与圆曲面两类。
32、立方体是平面的组合,体面转折明确,面与面的分界线非常清楚,平面上的明暗变化比较单纯,易于观察理解。光源从立方体的左侧上方照射,向上的面接近垂直受光而成亮面,左边的面因倾斜受光而成灰面,右边的面因背光而成暗面。它的亮、灰、暗三大面的明暗调子是突变的,因此区分很清楚。圆曲面是由许多弯曲转折的相对平面延续而成,每一相对平面上,都具有它一定的明度变化,所以圆面的明暗层次比平面多。从浅到深逐步地过渡,变化比平面的复杂。圆球体26的明暗调子分布,是呈圆周形的扩展,明暗变化从圆球上一小块与光源垂直的的亮调子,开始向四周扩散逐渐过渡为灰调子,再继续过渡到明暗交界线并由此转为暗调子,它的亮、灰、暗三大关系的变化
33、,就不象立方体那样单纯明确。 2 明暗五个基本调子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在光源的照射下均会呈现出规则的色调分布,根据其形态及其与光源的角度不同,我们依次概括为亮部、灰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及反光等五大色调区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大基本调子。明暗五个调子是我们在设计素描中划分不同明暗区域的一个基本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物体不同的结构形态,其五个基本色调的分布情况也会呈现出自己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加以区别对待。复杂的形体其色调的分布更加微妙而丰富,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明暗五个调子的规律予以概括总结。但无论物体的色调多么丰富,我们运用色调进行表现时,均应从五个基本色调入手进行理解和分析。3 高光与投影(
34、1)高光 :有一些物体,由于质地的光泽,如金属、玻璃、陶瓷器皿等,在受光部分出现对光线直接反射的小面,称做 “高光 ”。( 2)投影 :“影 ”是光的遮断,即光线照射在物体上,这个物体的影子投在另一物体上,遮去了部分光线,因此在另一物体上留27下主物体的影子,所以把影称为 “投影 ”。第三节物体的色彩自然界的物体在光源照射下所呈现出相对的独立且稳定的色彩倾向,我们称之为物体的色彩。素描写生则是通过黑、白、灰的单色层次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物体色彩,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物体色彩的基本属性。应当承认物体均具有相对稳定的色彩倾向,这是物体之间相互区分的重要依据;但另一方面,这种色彩倾向也只是相对的、有
35、条件的,它会随光源或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纯粹的、绝对的物体 “固有色 ”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不能孤立的理解物体的色彩。本节包括以下三个知识点;1.认识和掌握色彩的明度2.色彩的明度不同,明暗对比的效果也不同3.明暗色调和物体色彩明度变化的关系1 认识和掌握色彩的明度我们在自然界所见到的颜色,分为两大系统:一是由光谱仪分析出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为基础的有彩色系;一是光谱中不存在的黑、白、灰组成的无彩色系。两者之间共同的特征是都具有明度,而它们区别的最大特征是,有彩色系除了明度以外,28仍具有色相和纯度的变化,而无彩色系不存在色相和纯度的变化,只讨论黑、白、灰等明度问题。2 色彩的明度不
36、同,明暗对比的效果也不同在同一光源下,白色物体的明暗对比最强,黑色物体的明暗对比最弱。物体本身的色彩越浅,即明度越高,其明暗对比就越强,反之物体本身的色彩越深,即明度越弱,其明暗对比就越弱。素描写生练习,注意色彩明度不同的明暗变化,对色彩课的色彩学习也具有实际意义。看不出物体的明暗变化,也就不容易掌握色彩的层次变化,所以说素描也是色彩课的基础。3 明暗色调和物体色彩明度变化的关系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反映出来的明暗色调,是由两个因素形成的综合效果。一是由于光线照射在物体上,因物体体面转折的角度不同,所接受光线多少的程度不同而产生明暗差别。二是物体本身色彩的明度深浅不同,吸收光线多少的程度就会有所差
37、异,而在色彩明度上产生黑、白、灰层次的差别。在素描中所表现出的明暗色调,是物体的明暗变化和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固有色明度的综合效果。两者之间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当我们表现物体的明暗色调时,既要看到体面转折的明暗变化关系,又要兼顾物体固有色明度不同的关系,综合形成统一的明暗色调的整体关系。第四节 物体的质感与量感29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由不同的组织结构所构成,其质地呈现出不同的表面特征,在视觉上形成不同的物体质感。物体的重量感是人们视觉上的一种感受,由于物体的质感不同,反映在人们的视觉方面就会产生轻或重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物体的 “量 ”感。自然界的物质,由于组织成分不同,其质地便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比
38、如软与硬,光滑细腻与粗糙、疏松,湿润与干涩,透明与不透明等,在光线照射下,反映出不同的感觉效果,简称为 “质感 ”。例如金属与塑料器皿表面的光滑感、陶器粗糙感、织物的柔软与浑厚等。设计素描练习,除了表现对象的结构、体积、明暗、色调之外,还要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它是表现设计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要求锻炼我们掌握深入刻划物体质感的技能。本节包括以下三个知识点;1.注意物体组织结构的特征 。2.分析物体质地对光线反射的特点,借助明暗色调表现质感3.运用不同的笔法加强物体的质感效果。1 注意物体组织结构的特征:不同物体间质感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由于其不同的组织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在通过明暗色调绘制物体
39、的质感时,就必须注意观察物体的组织结构特征。30画松、柏树干,抓住树皮纹理特征,就容易把树干的质感表现出来。描绘干枯的树叶,除了表现它的明暗变化,还要刻划出树叶的纹理,便有助于其质感的表现。画竹、草编织器物,把竹、草编织的结构特征刻划出来,便加强了质感效果。 2.分析物体质地对光线反射的特点,借助明暗色调表现质感从物体质地的软硬进行分析:质地坚硬的物体,一般形体起伏比较明确有力,对光线反射强,所以明暗对比较强。质地松软的物体,形体一般比较不规则,往往是随着依附物的变化,它对光线的反射弱,所以明暗对比较弱。从物体质地光泽感进行分析:越是细密光滑的物体,表面就越光泽,光线照射下有高光,体面转折处的高光反射强,物体边缘整齐清晰、明确肯定。表面粗糙无光泽的物体,对光线的反射能力弱,一般没有高光,明暗对比较弱较柔和。从物体质地的透明程度进行分析:玻璃器皿的明暗交界线不显著,高光的地方很多,盛水后由于光线的折射,迎光的地方反而不亮,背光部分反而显得光亮异常,写生时要具体分析,不能用一般明暗规律硬套。不透明物体的明暗关系稳定,符合一般明暗规律。3 运用不同的笔法加强物体的质感效果:对不同质地的物体,应注意不同的笔法来表现。如平直坚硬的物体,可多用刚硬的直线,如透明的玻璃、规则的钢铁;而柔和曲折的线更优于表现起伏变化的质感,如柔软的织品和丝绸、细腻丰富的皮肤等。物体的重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