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综合练习(一)生物试题.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798403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综合练习(一)生物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综合练习(一)生物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综合练习(一)生物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综合练习(一)生物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一模)综合练习(一)生物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京市东城区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理综生物1.酵母菌、醋酸菌和破伤风芽孢杆菌都A.是原核生物B.以 DNA为遗传物质C.能有氧呼吸D.有核糖体和内质网2.杨树叶肉细胞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有关 C3转化为糖类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需要消耗 ATP和HB.需要带叶绿体基质中进行C.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D.需要多种酶的催化3.研究人员为提高单倍体育种过程中染色体加倍率,以某品种烟草的单倍体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对烟草单倍体苗的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和染色体加倍率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的作用是通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

2、染色体加倍B.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苗的过程中发生了脱分化和再分化C.随着秋水仙素浓度降低,成苗率、大田移栽成活率升高而染色体加倍率降低D.综合本实验结果分析,浓度为 75mg/L的秋水仙素处理最能达到实验目的4.绿叶海天牛(简称甲)吸食滨海无隔藻(简称乙)后,身体就逐渐变绿,这些“夺来”的叶绿体能够在甲体内长期稳定存在,有科学家推测其原因是在甲的染色体 DNA上可能存在乙编码叶绿体部分蛋白的核基因。为证实上述推测,以这种变绿的甲为材料进行实验,方法和结果最能支持上述推测的是A.通过 PCR技术从甲体内的 DNA中克隆出属于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B.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在甲体内

3、检测到乙的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转录出的 RNAC.给甲提供 14CO2,一段时间后检测到其体内的部分有机物出现放射性D.用乙编码叶绿体蛋白的核基因做探针与甲的染色体 DNA杂交,结果显示出杂交带5.为筛选能降解微囊藻毒素的目的菌并对其降解能力进行测定,研究人员将水样接种于含微囊藻毒素的培养液中,恒温培养一段时间。再将菌液接种于另一瓶含微囊藻毒素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如此重复三次。将菌液稀释涂布在平板上,恒温培养后挑取不同特征的菌落进行纯化分离培养。经过菌种鉴定后,将分离得到的藤黄微球菌、微嗜酸寡养单胞菌、二者混合菌,等量接入含微囊藻毒素的培养液中恒温培养。定期取样测定微囊藻毒素的含量,得到下图

4、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使用含微囊藻毒素的培养液对目的菌进行了筛选和富集B.实验过程中进行选择培养时培养液变混浊表明有杂菌污染C.微嗜酸寡养单胞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能力比藤黄微球菌强D.两种菌株在降解微囊藻毒素的过程中存在着协同效应29.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免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进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残疾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TNF- 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_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一类细胞因子(甲类)促进 B细胞增殖分化为_,促进免疫炎症反应,另一类细胞因子(乙类)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

5、免疫应答的稳态。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 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下图。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_。结合甲、乙的作用分析,推测 RA的发生可能是_导致的免疫失调。请针对甲类细胞因子提出两种治疗RA的思路_。(2)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正常机体通过下图所示的途径调节 GC的分泌。GC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 RA的药物之一,RA 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 GC,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_,因此最好在治疗过程中间断补充_,以防止肾上腺皮质萎缩,引起严重后果。(3)GC 具有

6、较强的毒副作用且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 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将体重相同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进行如下处理,造模组前期需完成 RA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前期处理完成后再分别进行后期处理。请完成实验方案(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b.注射生理盐水 c.注射姜黄素 d.关节肿胀 e.关节不肿胀后期处理 1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相对值。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_,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 RA作用。30.基因座是指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家兔毛色的遗传受 10个基因座控制(A、E、F 等字母表示不

7、同的基因座) 。某研究小组在进行白毛红眼兔与青紫蓝毛蓝眼兔(被毛杂色)杂交育种时,子一代中出现了少量白毛蓝眼突变体。为确定白毛蓝眼突变体的遗传机制,研究人员将其中一只白毛蓝眼公兔(标记为 I号)与四只白毛红眼母兔(分别标记为 1、2、3、4)杂交,杂交结果见下表。(1)A 基因座中的 A基因决定单根兔毛有多种颜色。有 A基因的家兔被毛即为杂色。a 基因决定单根兔毛为单一颜色,基因型为 aa的家兔被毛为单一颜色(即全色) ,如蓝色或黑色。由于表中杂交后代出现_,所以推知 I号至少还有 1个 a基因。(2)在 E基因座有多个等位基因。其中,E 基因使毛色成为全色;E h基因决定青紫蓝毛色,并且使家

8、兔产生蓝眼;e 是白化基因,该基因纯合时导致家兔被毛和眼睛的虹膜均不产生色素,眼球虹膜因缺少色素而反射出血管的颜色。从而使家兔表现为白毛红眼。这三个基因的显隐性关系为 EE he。假设 I号的白毛蓝眼性状是由于 E基因座发生新的突变造成。若该突变基因对白化基因 e为显性,则表中杂交组合的后代中白毛蓝眼个体比例应是_或_。如果该突变基因对白化基因e为隐性,则表中杂交组合的后代性状应是_。根据表中结果可以排除 I号是由 E座位基因发生新的突变所致。根据杂交后代出现白毛红眼兔和青紫蓝毛蓝眼兔,可推知 I号在 E座位的基因型为_。(3)在 F基因座有一对等位基因。F 基因决定色素正常显现,f 基因纯合

9、时,能阻止被毛出现任何颜色并使眼球虹膜只在很小的区域产生少量黑色素,在一定光线下反射出蓝色光,从而使家兔表现出白毛蓝眼性状。假设 I号公兔的白毛蓝眼性状是由于 F基因座位上的 f基因纯合所致,则与它杂交的四只母兔中,基因型为 FF的是_,Ff 的是_。表中 I号公兔与 1号母兔的杂交后代中白毛蓝眼兔:非白毛兔:白毛红眼兔的比例约为 2:1:1(只考虑 E和 F基因座,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证明上述假设成立。结合表中 I号公兔与 1号母兔的杂交结果,从 E座位基因和 F座位基因的关系判断,白毛红眼和白毛蓝眼的毛色形成的遗传机制是否相同,并陈述理由_。(4)从基因的效应来看,f 基因既能控制毛色

10、也能控制眼色,体现了 f基因具有_的特点。31.为探讨薄荷挥发油(简称薄荷油)作为天然的皮肤促透剂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以人永生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 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1)研究人员将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了 24h的 H细胞等量分组,设置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加入用 DMSO溶解的一定浓度薄荷油的处理组,其中对照组的培养基中应加入_。将各组置于不同条件下进行孵育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测定了相关数据,结果如下表。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 H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待荧光分布较为均匀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

11、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此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_。根据漂白区域内荧光漂白前后的荧光强度值计算细胞膜荧光恢复率,还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分子的_。由表中结果可知,薄荷油能显著提高 H细胞膜的荧光恢复率。H 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呈_,从而形成电位差(即膜电位) 。本实验使用阴离子荧光染料 D作为探针检测膜电位。当细胞内负电荷减少时,荧光染料 D就会进入细胞内,由此可知,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值_,表明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越小。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空白组的荧光强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薄荷油可_H 细胞的膜电位。(2)由上述实验结果推知,薄荷油可_Ca 2+-ATP酶活性、_H 细胞内 Ca2+浓度,从而通

12、过改变细胞内外 Ca2+平衡而影响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的改变,因此降低了皮肤屏障作用,促进药物经由皮肤吸收进入机体。1.B 2.C 3.D 4.D 5.B29.(1)特异性受体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NF- 和 IL-6 IL-4 和 IL-10 甲类细胞因子增多,乙类细胞因子减少 思路一:减少相关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思路二:使用甲类细胞因子拮抗剂;思路三:使用受体阻断剂阻断甲类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的作用;思路四:降低靶细胞的甲类细胞因子受体的数量。 (2)减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3)组别 前期处理 前期处理后关节情况 后期处理正常对照组 b c b模型组: b造模组 d姜黄素组: c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30.(1)黑毛兔 (2)1 1/2 全为白毛红眼 E he (3)2 、3、4 1 白毛红眼是 e 基因纯合掩盖了 F 基因发挥作用导致的,而白毛蓝眼是因为 f 基因纯合掩盖了 E 基因座上的基因发挥作用导致的,因此,二者毛色形成的遗传机制是不同的 (4)多效性31.(1)DMSO 流动性 运动速率 外正内负 越大 降低 (2)降低 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