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史,之中国经济现代化(二),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二) 一、近代中国几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1、经济成分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生存条件。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虽已产生资本主义生产的,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这使得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破产。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解体。但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自由
2、、开放、充满活力。为了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更强。鸦片战争后,列强凭惜在中国强取的侵略权益,开始向中国大量地进行商品输出。,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始创办一些船坞和工厂,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政治贷款,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开办工厂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日本趁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3)洋务经济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使其具有买办性;采
3、用机器生产,民用企业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起步的标志,一开设就以垄断面目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甲午中日战争后破产。,(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不是明末以来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和发展。其产生的条件也不充分,自然经济的解体虽然提供了市场,但几乎被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企业所垄断,民族企业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近代中国既缺乏西方式的殖民掠夺积累资本,也缺乏近代化的集资方式,只是一批地主、官僚为利润所驱动,把一部分剥削所得转化为资本,投资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设备和技术严重依赖外国,以上两点决定了民族经济“先天不足”的特点,地
4、区分布不合理(沿海沿江)和部门结构不合理(主要是轻工业),决定了它“后天畸形”的特点。这两点又使民族资产阶级带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19世纪60、70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清政府也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更是举步维艰,进一步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发展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基本
5、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七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合理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完成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成为中国社会惟一的经济基础,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聚敛财富而形成的。它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其特点与洋务企业相似。,国民政府建立后,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了,十年对峙期间,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
6、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财政金融全面崩溃,工、农、商业纷纷解体、破产,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使这些企业较完整地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戾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6)新民主主义经济也叫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主要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即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占据统治地位。作为一种过渡经济,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大生产运动;
7、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等。,2相互关系(1)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同时其他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着自然经济。(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相互依赖、相互矛盾。,(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 (4)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中外反动经济的严重阻碍,同时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3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走向末路。,(2)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
8、本主义经济处于衰落消亡的过程中,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3)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成熟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结束。,二、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抗美援朝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9、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肃清了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我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为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规定,从1953年开始,党进行了以大力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二)曲折前进时期(19571976年)论十大
10、关系:在借鉴苏联经验,总结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1956年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它反映了党为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等方面初步探索的开始,它为八大的召开创造了条件。,整风运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了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党中央开展了以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结果出现了反右派斗争严重的扩大化,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了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1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忽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紧接着党又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的泛滥开来,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为摆脱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状况,在1960年开始纠正农村“左”的错误的基础上,1961年党中央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的制订标志着“八大”所坚持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得以恢复,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中的重大转变。,从 1966年5月到 1976年 10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
12、“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特点是:毛泽东的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错误始终占据统治地位;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了“文化大革命”,并把它推向了极端;人民与反革命集团的都增一直没有停止过,并终于以党和人民的胜利结束了这场内乱。,(三)新时期(1978年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对外开放:主要
13、目的是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规划了20世纪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明确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三、对19491956年(过渡时期)中国社会历史特点的认识(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一时期我党采取的政策来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如土改;有些具有社
14、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2)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主导地位。(3)社会主要矛盾:在过渡时期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4)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四、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15、运动(1)“大跃进”是指1958年我国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全民性经济建设运动。(2)“大跃进”运动的主要错误:在发展生产方面急于求成,搞高指标;忽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在工业方面提出“以钢为纲”;在农业方面提出“以粮为纲”;搞瞎指挥和浮夸风、共产风。,(3)人民公社是1958年出现的政社合一的组织。人民公社片面追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大二公”,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规模越大越好、公有程度越高越好。在这种“左”的思想支配下,一些地区强制推行把高级社改为人民公社,形成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扩大升级,从属于公有制的各种经济形式则不断遭到排斥。,(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国民
16、经济产生严重阻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国民经济中农轻重关系颠倒;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律,对生产力也造成了破坏;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1959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经济困难。,五、总结“文革”的教训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特别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社会主义建立后的国内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的形势,必须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分析,不能人为地制造所谓的“阶级斗争”。,必须正确理解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
17、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作法。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六、民主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土地政策 (l)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权,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它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那种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2)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其纲领。其中“民生”的含义就是“平均地权”,但并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革命胜利后,国家用“核定地价”的方法实现土地国有,最后达到“国民共享”的目的。,(3)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
18、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如 1931年的土地政策,1947年的中 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个例外,由于中日民族矛盾尖税,当时采取的是“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七、建国后农村经济的四次调整(l)土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极大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2)农业合作化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导致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3)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
19、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坚持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八、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 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原因:a照搬苏联模式。b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
20、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九、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旧中国贫困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也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也使中国人民认识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客观上促使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过程。在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里产生了中国早期的无产阶级,它比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更强的革命性。当然,出现这些现象既非列强的本意,更不是事情的主导方面,对此我们应有
22、清醒的认识。,十、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1)含义我国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的是赎买政策,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采取定息制,10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股额,发给股息,年息5。,(2)作用、意义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既尊重了历史,又考虑了现实的需要,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找到了和平过渡的道路,这是党、政府在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十一、关于三大改造的评价(l)成绩应基本肯定。它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社
23、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有两点尤其要看到:在几亿人口的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一是在保证国民经济基本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完成,二是在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2)失误社会主来改造的加速进行,使后期的改造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从党的领导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在巨大的胜利面前骄傲了,不够谨慎和注意倾听群众呼声、注重党内民主了。另外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未注意到应根据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活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小结 高考导析从近几年高考命题趋势来看,经济史比重逐渐增大,特别是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指导近现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所以要注意充分挖掘本专
24、题中从未考过的内容: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有关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结构的变化。,在教育部新颁布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关于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的内容列人阅读内容这样就使内容更集中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上述未考查过的内容上。在这些重点知识上,不仅选择题出现频率较高,而且还出现过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今后仍将存在这几种题型并存的局面。在文科综合命题中,本专题的内容是政治、历史、地理结合点所以也是命题重点。,复习建议本专题的复习应坚持在整体理解、把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适当进行纵横联系,合理联系地理、政治相关知识的原则。本专题的中心是中国现代化,整体把握就是要全面了
25、解中国现代化所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历程和成就,这是本专题在学科内综合联系其他专题的一个关键点,在复习中要有意识的进行专题间的联系。,本专题的重点是经济现代化,由于新版的教学大纲删去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官僚资本主义等知识点,所以重点又集中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复习中要突出这些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总结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得出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的结论;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复习中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和针对性训练(1)概括阶段特征并分析原因及影响。具体可分为近代前期、近代后期、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复习,也可细分到每个具体的小单元甚至某个切点以挖掘其特征和联系。,例如一战后初期的经济,其特征据前后内容可推知是继一战期间的短暂繁荣后走向低谷,其原因,可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国际形势分析。类似的问题还可以设计,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特征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如果如何?等等。,(2)分线索大跨度高概括。如通过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趋势、特殊过程和特殊运行规律的分析,揭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从而明确中国革命赖以发生、发展的根本条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