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五柳先生传教学反思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名字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著文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与世俗之外的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本文的内容较为容易理解,但是还有些句子较难。文章的主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在这节课上,我重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自译课文,然后同桌对译课文,相互检查。师抽查。在这个环节上,所不足的是用的时间太多,没有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当然,能突出朗读训练。课文读得熟,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促学。课文内容的理解环节,按照教学设想是由学生对字词、句子的品析。通过品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师占用主体地位,没有放手给学生。对字词、句子的品析
2、,老师用的是“满堂问”的方式,一问一答。整个课堂由之前的热情交流变为静悄悄。不足之外还在于我的教学观念更新得仍不够彻底,讲课或多或少有考试的牵制,特备是学生辩论时两方都有理,而我为了学生考试时的唯一答案,在辩论之后把答案牵引到了我心目中的答案上,这一点无疑是与新理念观点相违背的,对此,我只能说我还未完全从过去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彻底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逐步战胜“旧我”的。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许多老师都拿来上公开课,原因在于内容容易把握,能够掌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设计的教案也不外乎是那几个问题。今天我我教这篇课文以此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
3、章题目叫,首先,我们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我提出几个问题大家来思考:1、 “消逝”为什么不用“消失”?2、 “仙湖”的“仙”在这里如何理解?3、大家体会文章题目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同学们,进行讨论很清楚的从文章的题目中可以获得到信息是:一个美丽的湖泊消逝了,表达的是一种惋惜,痛惜,谴责之情。接着我分别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昨天罗布泊的美丽,今日罗布泊的荒凉,并配以画面让学生用解说的形式朗读,并指导学生在读的时候,注重自己的情感表达。读昨日的罗布泊时, “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让同学们体会到愉悦、高兴、自豪。读今日的罗布泊时“没有一棵草,一条溪,不见一只鸟”让大家体会到那种痛苦和无奈。很自然
4、的引入了情感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爱护我们身边的一切。虽然我也问这样的问题,但换了一种方式。因此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如下收获:1、分析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方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特别是比较长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在读之前不及时的从文章的题目中捕捉到正确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知。2、语文课堂上要重视朗读的训练。新课改中体现了教师要精讲,对于学生来说,我们需要的是有效的课堂活动,我认为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来说最有效的课堂活2动,就是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中精美的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读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3、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让每位学生都有所
5、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导演,应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不足的地方:1、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可是我对如何安排学生发言做的不好,学生的发言显的有些乱,重复发言多。2、文中留给学生拓展的时间少,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做,做一个环保人士,让大家找,我想:对同学们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个时间有点短。3、通过让学生观看罗布泊的命运的图片,未能深入引导学生感受。4、教案的设计还是老套,未能出新。3、与朱元思书教学反思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风光,写法独特,我根据该课的特点设计以下:能掌握重
6、要的实词和熟悉课文内容,以微型话题的方式赏析课文,结合作者背景理解作者的情感。从授课过程来看,可圈可点。1.整体设计合理,层层深入。2.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节课以微型话题方式让学生自选话题,同桌交流,展示成果。3.教学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4.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但是这节课也有所不足:1.教师把握课堂节奏不好。2.教师在学生展示成果时,引导还是不够4、我的母亲教学反思(一)本文较长,但是作者行文思路清晰。第一课时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然后学习写母亲部分内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在第一课时采用小组学习法。把写母亲部分的内容按事件分为几个小部分,然后分组
7、学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析母亲,说发现,找疑问。由这三环节组成这节课的授课重点环节。(引导学生从句子、词语、写法方面下手)这节课有优点: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小组长组织组员交流,老师检查并给予帮助。有很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有几个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而那些平时上课不敢发言的学生,也子小组里积极发言。不求完满,但求先积极参与。但是,这节课交流花费的时间较多,而且有些学生还不明确老师的要求,出现只是应付的心态。老师巡视时没有多关注基础弱的学生。(二)3在上节课,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在本堂课把成果展示。从小组长的汇报来看,学生能从写母亲的部分中分析出母亲的待人接物的优秀品质
8、。这部分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在学生质疑环节,有两位学生提出了问题,讨论解决后,气氛较为活动。由于时间问题,我担心没法完成教学任务,我直接就提出自己的问题,打断了学生质疑,改为学生对我的问题进行思考。我提出:课文题目我的母亲,但是课文前三段只有一句话写母亲,其他都是写我的童年,与母亲无关,是否离题?给与时间思考,就是没有学生回答问题。难道这个问题较难?还是学生不愿回答?还是学生参考资料上有答案,怕念答案同学们会笑?最后点两名学生回答,他们的见解不同,没有准确解读课文。因此这个问题是较难的。这节课在前段时间学生是活跃的,在后面只是由于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而使课堂沉闷。因此,我认识到问题的提出,要设
9、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而且,教学时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师的主观意识在课堂上不要强烈。5、再塑生命教学反思再塑生命这篇课文这比较长,学生也容易把握课文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如果按部就班肯定不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由于这篇课文是海伦凯勒书写自己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的成长故事,有着自己深情。为了激发学习的热情,我首先让学生熟悉文本,同桌之间互概括课文内容。接着让一位学生充当海伦凯勒,让其他同学充当采访者,对海伦凯勒进行访问。学生的所问远远超出我教案设计的问题,而且从文本中找出他们所要了解的问题。充当海伦凯勒的学生回答也相当不错,课堂时不时充满笑语。这堂课相对来说是较为成功的
10、。我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1.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爱恩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效果。”我们有时认为不可能的事,偏偏可能。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能力不相信,总是担心这担心那。老师掌控课堂,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学生机械性地对老师的问题进行思考,课堂沉闷,没有活力。2.创新教法,引发学生的注意力。长期受到一种教学方法的传授,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课堂失去了活力。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有效而又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体现。3.教师的主导地位要体现。课堂既是学生的,又是老师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是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调控课堂的变化,从学生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正课堂学习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