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词将军 武将军 苏州实验中学 黄广翔 AND 朱君力 会员号 :szsyzx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搵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梁衡 一、“把栏杆拍遍”有什么含义? (陆志杰、王锐等同学 ) 二、为什么将“把栏杆拍遍”作为文章目? 问题: 宋代王辟之在 渑水燕谈录 中记载,一个“与世相 龃 (j)龉 (y)”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
2、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 典故 : 把栏杆拍遍有哪些含义 ?包含了词人的哪些情感 ? “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 .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 ,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 ,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心情 绍兴三十一年( 1161),参加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担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 1162), 擒拿张安国 。 宋高宗任命其为江阴签判,开始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时才 23岁 。 淳熙八年( 1181)冬, 42岁时,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 闲居 20年 。
3、宁宗嘉泰三年( 1203),韩侂( tu)胄( zhu )起用主战派人士,已 64岁的他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 1205)重回故宅闲居。 辛弃疾 (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 居士,历城人。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 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 苏辛 ”。其 稼轩词 存六百二十余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
4、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似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 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 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5、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 唤取红巾翠袖, 搵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典故:晋人 张翰 见西风起,想起家乡 鲈鱼的美味,便弃官回乡 。 (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典故:三国时 许汜 去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谈,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将此告之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记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碰上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像你这样琐屑的小人,自己有何面目去见像刘豫州那样的英雄人物?” (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流年”:年光如流 ;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
6、 “ 树犹如此 ”典故: 世说新语 :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所种之树已长到几围粗,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人怎么能不衰老呢?“我 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愿望难以实现,辜负了自己雄心壮志 。” 这首词是词人做 建康通判 时所作。登高远眺,观山河破碎而英雄无用武之地,词人满腔悲愤难以抑制,不禁捶胸顿足,大声疾呼: “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下片连用三个典故与词人激切之情感交融,造成深宏博大的意境,纵横排闼的气势。全词充溢着 忧国忧民的愤激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抑郁愤恨之气。 郁孤台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
7、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 典故: 汉代杨孚 异物志 :“ 鹧鸪其志怀南,不思北,其鸣呼飞,但南不北。”词人用它来嘲讽南宋小朝廷不想恢复北方 。 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登郁孤台而写下这首词。词人先从眺望和联想中,引起对 往事的回想和对故土的思念 。又以“ 青山 ”两句,喻 主和派 为遮掩恢复之志的“青山”,但它挡不住北伐的呼声。到最后,还是乐不思蜀的鹧鸪占了上风,此 鹧鸪是影射最高统冶者 。因此,最后词人还是陷在哀愁中。全词由江水起兴,鹧鸪点睛,概括了 人民抗敌决心不可阻挡但统治者却大违人心的历史事实 。 永遇乐
8、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这首词是 送同族兄弟茂嘉出去做官 时借辛姓所发的感慨和议论 :我们辛家这个“辛”字,是由艰辛做成,含着悲辛滋味,且总是与辛酸、辛苦之命运结缘 !总说是“戏赋”,但联系稼轩一生的遭际,可说是一语中的,语意双关。 在祝辞中表现自己观点: 要想谋取高官显爵,就得扭曲辛家的刚直性格,逢人陪笑地过日子 。全篇如话家常,然谈笑间抒发己见,可谓 绵里藏针,倾向鲜明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
9、、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 上片主要写景,借惜春、留春、怨春衬托自己内心的幽怨;下片则引用故典写美人迟暮,由怨春转而 怨人、怨世 ,含蓄委婉地表达对投降派的愤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惧,细读此词,让人感觉到词人那 “一层婉约含蓄的外衣之内,有一颗火热的心在跳动 “。风云人物处风云时代,欲有所为能有所为而终无所为;满腔的忠愤不能直白,只能自我压抑,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
10、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写带湖之美及对带湖之爱,固然表露了词人摆脱了官场尔虞我诈的烦恼和明枪暗箭的惊恐以后心情之宁静,但在这 宁静之中又透露出几分孤寂与无聊 。 盟友纵在身旁, 孤寂之心依旧,无人能释分毫 。可见,词人所举之杯,哪里能为永结盟好作贺,只能 浇胸中块垒罢了。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11、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这首词以“少年”与“而今”对比,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受。上片说 少年时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 习气。下片转入“而今”,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 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 “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 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新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
12、的沉重抑塞,“变温婉,成悲凉” 。 一 、 整体把握人物特点 不满 ,愤懑 ,焦虑 ,懊恼 ,无奈 ,等待 ,企盼 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 ,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情怀 : A、横刀跃马,奔走沙场,血染征袍 (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有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B、笔走龙蛇,泪洒宣纸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哭诉、表白、扶栏远眺,望眼欲穿) C、与豪放派比较 : 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 D、与婉约派比较 : 辛的婉约言愁,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真理。 小结 :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2、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3、如何划分文章结构? 1、行文线索是什么? 二、理清全文思路 2、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 01-01):辛弃疾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独特地位。 第二部分( 02-16):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第三部分( 17-17):多种因素成就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